我国古代榜样教育启示

上传人:dc****87 文档编号:76394591 上传时间:2022-04-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古代榜样教育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古代榜样教育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古代榜样教育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古代典范教育的启示兰军瑞摘 要:从我国古代典范教育的容入手,以国家、群众、家庭三个层面为切入点,阐述其涵,总结出我国古代典范教育的意义,得出我国古代典范教育的启示。关键词:典范教育;传统美德;启示 引 言典范在我国辞海中的解释是:值得学习的好人或好事、例、模。典范教育历来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生动、情景交融的特点,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古代的统治者总是在典范教育方面有一些有意识的作为,如矜表忠臣孝子、节妇烈女,为他们树碑立传,以昭告天下,示为楷模。还有很多文献,如三字经、二十四孝、颜氏家训、忠孝列传、儒林列传、贞妇传、列女传等,流传甚广,以致妇孺皆知。我国古代典范教育蕴涵着许多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品德,如老实笃信、公正无私、三省吾身的修养之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观念,以及 尊道贵德、律己修身、仁爱孝悌、诚信好礼、精忠报国、天下为公、以义制利、勤俭廉正、务实宽厚、自强不息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我国古代典范教育大体分为国家、群众、家庭三个层面上的教育,囊括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个人和他人的关系,个人修养三个方面,而且把国家、集体、个人联成一体,这样一种典范教育体系,在别的国家是很少见的。我国古代典范教育,重视忠君爱国和个人修养,讲究天、地、人的和谐相处,也正是这种和谐,造就了中国古代典范教育的丰富涵和底蕴,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典范教育我国古代典范教育集中表达了古人的价值取向、情感意志和思维方式,是社会在开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主导作用的根本精神,包括国家、群众和家庭层面的典范教育。1深刻的爱国典范教育1爱国教育。爱国历来被看作是一种大节,我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仁人志士,如牧羊的武、精忠报国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等。这些仁人志士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这是因为他们具有舍己为国的高尚情操。在典范教育过程中,那些反映人们普遍意愿的爱国精神,超越时代和具体的历史容,被抽象积淀起来,凝结为民族精神。古代的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热爱祖国壮丽的河山;为开发祖国山河而辛勤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创造祖国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精神财富;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变革创新,追求祖国的进步和社会开展;反对民族压迫和外国的侵略;爱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等。爱国主义的根本涵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发奋图强,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乐于奉献。22忠君教育。忠君思想是古代统治者驾驭社会的精神支柱,指臣下对皇上的忠诚。爱国诗人屈原,在涉江中有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的著名诗句。爱国将领岳飞,将他心底里的忠君思想,凝聚为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诸亮的出师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鞠躬尽瘁和赤胆忠心,至今仍令人慨叹不已。孔子提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忠君思想,其核心就是君礼臣忠、上仁下忠,君臣和谐,上下齐心。国家提倡忠的文化,忠于祖国,可以获得向心力。3居安思危教育。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都是居安思危教育的表达。早在先,就有了治国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比喻。易传上有一句名言: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就是要求统治者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醉于胜利的欢乐,应具有忧患意识。孔子也有忧思,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屈原的离骚,更是忧患情怀的杰作。仲淹在楼记中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忧患意识提升到新的高度。长期的居安思危教育,使广阔人民群众养成了以勤俭为荣的风气,成为中华民族冶性情、磨砺人格的重要环节,而且逐步扩展,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国家,居安思危,艰辛奋斗被看作立德、立身、立家、立国之根本。2深厚的群众典范教育1诚信教育。诚信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项人际交往的重要规则,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点,诚信与道德的其他规相互贯穿并居于核心地位。在诗经中,有关于诚信的记载,如卫氓中的信誓旦旦,风中的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大雅中的王道尚信,则天下以为法。历史上有唐太宗以大信行于天下的诚信典故。正是由于诚信之德在古代道德规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历代思想家都不断挖掘和提升它。统治者出于以德率政、稳定江山的迫切需要,不断弘扬和强化诚信教育,使之以封建纲常的形式居于社会道德的主导地位。在群众心理层面,明礼诚信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化为民族的一种精神特质,其教育、调节和导向功能绵延千年而不衰。2和谐的人伦关系。古代典范教育引导群众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人伦关系。孟子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概括成五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在义利关系上,古人强调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认为重义者为君子,而重利者则是小人。义指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利指个人利益。 因民之利而利之,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拓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33自强不息的精神教育。自强不息,语出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精神表达在许多先哲的言行之中,如孔子废寝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首先表现在勤勉上,如尚书中 克勤于邦、勤思劳体;汉乐府长歌行中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唐代愈的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等。其次,表现在人定胜天思想上,史记中的人众胜天;古代神话中的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再次,表现在革故鼎新上,如礼记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还有表现在遭受挫折时的抗争精神上,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等4。总之,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人格,即孟子所提倡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3和谐的家庭典范教育1以孝为核心的典范教育。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现实性和长久性。二十四孝是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动人故事。它所表现的是儿女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应尽的义务,是对父母的理解和报答,它所倡导的是做人的最根底最人本的精神。有关二十四孝文字记述并不多,如亲尝汤药、涤亲溺器等,其故事原型也很长远,但它却在民众中深深扎了根,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所受典范教育的容,经过不知多少人的演绎和深化,已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局部。2家庭行为准则教育。主要是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贞操观等进展典范教育。三纲五常实际上就是一种个人修养,三从四德决定了妇女在家庭中的附属地位。女子贞操观,是中国古代社会衡量一个闺中女子品行的最根本也是最关键的标准。古代贞节女人,会像现在的模一样,戴红花,上国家荣耀榜,谓之表贞女。西汉向煞费苦心编列女传,闺女贞节遂成当时时代的主旋律。晔在后汉书里首创列女传体例,延续了两千多年。3家庭美德教育。古人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父慈子孝、夫义妻贤、兄友弟恭;待友诚信、为人正直、处事循义;尊老爱幼、尊敬师长、抚贫怜弱。由家庭的和睦到社会的稳定,尽到自己的义务。著名的典籍有三国嵇康、西晋杜预的家诫,东晋渊明有责子,南朝梁*勉有戒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其中影响最大的的是颜氏家训,它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及早进展,这与现代教育理论也是相吻合的。家教的关键是父母,父母的行为和教育方法对子女的成长影响很大,必须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切忌无教而有爱。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有利于人的成长,这也是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我国古代典范教育的意义我国古代典范教育之所以能在几千年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最根本的原因是典范教育中的优秀局部培育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学习古代典范教育的精神涵,传承中华美德,对凝聚各民族的意志和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1古代典范教育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国家的强盛,历经磨难而不衰。我国古代社会从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清末,绵延不断,既不曾发生过像罗马帝国那样中断无继的历史悲剧,也不曾经历西欧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这使我国古代典范教育得以连续积累、世代相传。劳动人民辛勤耕耘、善于观察、长于思索、勇于探究,注重整合、联系实际的产物,闪耀着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奉献。马克思就曾经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创造。三字经中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启示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有多少仁义志士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迹,这些人实在是我们学习的典范。2古代典范教育促进了群众和谐,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春秋战国时代,是各种哲学思想百家争鸣的时代,如荀子的人性本恶说、老庄的顺其自然说等,这些思想都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古人的思想到处都在折射出社会的和谐开展。三字经中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启示我们历史在开展,社会在进步,个人的行为准则要符合于社会开展的法则。否则即便得力于一时,但终究会以失败而告终。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要求人们应该提倡一种奉献的精神,对我们伟大的祖国、对人民、对他人的奉献精神,我们的学识是奉献的资本,谁的学识越多,谁的奉献就越大,人民就把更多的荣誉献给他们。3古代典范教育有利于家庭美德的弘扬,提高了人们的道德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开展。儒家提出要早谕教,就是说家庭道德教育要越早越好,最好是从婴幼儿时期开场。自汉代以来,家庭伦理教育已经受到普遍的重视,相继出现许多家训、家、家仪、家规、治家格言等家教书籍,寓教于孝、亲之中,有效地起到了道德教育的作用。三字经里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教育人们要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必须自觉地刻苦读书。因为求知识这件事任何人也代替不了,只有通过自己努力才能学到。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显示古人求学的精神令人钦佩,在恶劣、贫困的情况下,能够克制困难,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努力学习。我国古代典范教育的启示典范就像一根精神标杆,将一个民族的在品质和精神追求不断提升,给人们拼搏进取的动力。我国古代典范教育对当代典范教育有很好的借鉴意义。1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把典范教育与文明礼貌教育、立志成才教育结合起来。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文明礼貌,与人为善、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等成语即说明人要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只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古人在成才教育上倡导自强不息、持之以恒的精神,如大禹为根治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为挽救楚国的危难而上下求索,还有铁杵成针、羲之墨池等故事,表现了古人有一股为实现理想而甘愿吃苦的决心与恒心,这无疑是我们民族精神中的精华。采用生动具体的典范教育,将教育寓于通俗易懂的典范之中,从而收到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的教育效果。2实施典范教育要切合实际,循序渐进。古人关于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具有仁爱之心、 泛爱众之人。但是这样的目标不是一步就能到达的,必须有适宜的培养途径才能逐渐完善人格,到达最终的目标。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是到达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其实施步骤为:孝、悌、忠、信。即先从自己最亲近的人开场培养仁爱之心,然后向纵、横两个方向逐步扩展。纵向是在对父母尽孝的根底上,上推要求对长辈、对上级领导要尊重和亲爱;对国家则要尽忠。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要勇于为国捐躯,在和平时期则要对自己所承当的工作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向下则要求对子女要慈,对下级要象对子女一样关心、帮助和保护。横向指在对兄弟友爱的根底上,对平辈也要讲友爱,对朋友要态度真诚,讲求信用。这就是由近及远逐步做到孝、悌、忠、信的方法。加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的修养,这样,就可以把仁爱之心进一步扩展到全社会,到达泛爱众的要求。5可见,古人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非常明确的,我们在实施典范教育也要循序渐进,有步骤,有规律的进展。3注重借鉴古代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开展好家庭美德教育。古人认为,良好家庭教育的形成单靠说教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指出管理者或家长将言教与身教统一的重要性。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诫我们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孩子品德的形成能产生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教以正,守以常的教育原则,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出的坚持正面教育的教育原则是一致的。而现在的独生子女成长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家庭的不当教育方式,使一些独生子女形成了*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因此,我们应正确处理情与理的关系,从一切好的家教实践中吸取营养。古人早就指出,要使孩子成为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必须使他立志向善,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摆正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学会如何与孩子交往和沟通,正确施爱,了解孩子的个性需求,营造的家庭气氛。把完善人格作为教育的目标,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来说真可谓切中时弊。 4批判性继承我国古代典范教育。中国不同阶段的典范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具有两重性。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如颜氏家训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教子篇提出上智不教而成,勉学篇的生而知之者上,都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反映。还有一些封建意识糟粕,如上贤、下愚的提法里含有对劳动人民的污蔑,谦卑的说法里也含有长尊幼卑的等级观念, 道家提出的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人怕知名猪怕壮等处世格言,导致国人重天命,轻人力,无创新,怕变革。中国的历史中,改革家的结局一般都是不好的,所以人们信奉的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至于*些历史人物对待自己的失败,也完全忽略人事,推之于天意,这些思想应当予以批判。在我国古代典范教育研究中,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继承原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反对毫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更要反对全盘否认的民族历史虚无主义。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应根据当前历史进步的要求和广阔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我国古代典范教育容予以具体分析,把握其一般的、普遍的、共同的属性,为我所用,使典范教育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兰军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师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参考文献:1詹万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考与建议 J. 中华美德网:zhmdw./.2蓉,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J. 中华美德网:zhmdw./.3 哓英.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J. 师学院学报,19951.4英敏.简述我们的民族精神J. 探索与,20031.5文军.继承与超越对我国幼儿家庭传统德育的思考 J. 根底教育研究,20014. z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