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汇编(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 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2021.2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 观察物体, 因数与倍数, 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教材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 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一、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 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2 、5 、 3 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 减 法, 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在空间与图形方面, 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的运动,三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 掌握长方体、 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 探索某些 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统计方面, 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到当数据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 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 安排了 “数学广角” 的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 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2. 掌握因数和倍数、 质数和合数、 奇数和偶数等概念, 以及 2 、 3 、5 的倍数的特征; 会求 100 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3.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4. 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5.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6.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 90 ;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7.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8.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的运动四、教材的编写特点本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 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继续体现前几册实验教材中的风格与特点。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1. 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2. 改进认识分数的编排,注重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3. 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 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4. 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5.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五、教材变化及教学注意问题(一)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这部分知识很重要。 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对自然数和整数的性质的认识,还为学习分数中的约分和通分打下基础, 而且可为中学学习代数做一定的准备。 但是, 这部分知识,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知识的前后联系紧密。要使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加强操作和直观;二是加强算理教学;三是加强对易混的概念、计算方法的区分练习;四是加强判断推理的练习。1 、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因数和倍数是本单元中最基本的概念。 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理解了一个数既可以是另一个数的因数,也可以是其他数的倍数。2 、能被 2 、 5 、 3 整除的数这部分内容是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讨论,从而概括出能被2 、 5 、 3 整除的数的特征。3 、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一般不超过两位数)这一部分的知识是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约分和通分的基础。 教学时要注意通过让学生观察、 尝试分类, 进而掌握有关的概念。(二)长方体和正方体本单元是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也是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教材的注意加强了实际操作和联系实际,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学生在一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到了五年级, 教材是通过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说明什么是立体图形,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再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这部分内容可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要注意通过观察、抚摸、制作和测量实物和学具,认识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引出长、宽、高的概念。对于长、宽、高,教材中已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把哪一条边叫长(或宽、高),这是错误的说法。另外,虽然教材中没有指定哪一条边的长度叫它的长、宽、高,但通常都把底面的长方形的长与宽称为长方体的长与宽,而把长方体的厚度叫做高。第二课时教学正方体的认识,要注意通过对实物和学具的观察、制作和测量,引导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比较,认识他们的联系和各自的特征,并通过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渗透集合的思想。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还可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要注意通过操作(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 6个面展开),加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概念的认识,再结合具体例题教学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没有给出计算表面积的公式,而是教给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计算方法, 这样更切合实际生活的需要 (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不需要算出 6 个面的总和的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应该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 , 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体积是一个新概念, 学生理解和应用它都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体积单位时,要注意借助实物模型建立体积单位的观念。此外还要注意突出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区别,多让学生举例说明,加以区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体积的计算方法时, 要注意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切割长方体的过程,也可以用一些橡皮泥或萝卜等易切割的物体做成课本的长方体形状进行切割演示,说明计量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就是看这个长方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然后再根据课本和教参所提供的方法让学生操作实验,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再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进而结合底面积的概念,总结出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课本也提供了相邻体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方法,可让学生自学,教师从旁引导,并要注意加强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进率的对比, 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认识。容积与容积单位(三)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本册教材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 开始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加强了分数概念的教学,并注意在已有知识的基础引导学生理解新知识。主要体现在:一、在第七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分数的意义。二、说明可以运用分数的意义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明,为什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要用除法计算。三、分数的分类,突出真分数和假分数,把带分数看作是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四、在研究分数的基础性质时,加强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4 、分数的意义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重点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并且引出单位“ 1 ” 的概念,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是一个学生新接触而且很重要的概念,教学时要注意强调:( 1 )单位“ 1 ”可以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 1 ”;(2 )分数必须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3 )单位“ 1 ” 被等分的份数不同, 分数单位就不同, 每一个分数都是由若干个分数单位组成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教学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理解分母不能为零,同时要理解好除法只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既可以看作一种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2 、真分数和假分数通过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分数的概念。教学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和把整数化成用指定的数作分母的假分数和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这些互化知识在分数四则运算中经常要用到, 而且是基于计算能力方面的要求, 有较强的规律性,要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3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以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为基础的。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要注意联系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加以说明,强化理解和记忆。4 、约分和通分最大公因数 (仅限两个数的情况) 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概念都具有描述性,学生从字面上也容易理解。通过集合图的直观演示和学具操作,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这两个概念。举例加以说明互质数与质数的区别,强调互质数并不一定是两个质数,它可以是一个质数和一个合数,甚至可以是两个合数,判断的关键是他们的最大公约数是 1 。当然,如果两个数都是质数,那么这两个数必定是互质的。归纳出这两种情况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这些知识对后继学习有着重大意义,务必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好。约分 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 并且以一些整除知识为基础。 教学中要注意总结出约分的一般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并说明如果能很快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约数时约分的简便方法。最小公倍数 (两、 三个数的情况) 这部分教材的编排与前一节基本相同,首先总结出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接着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不同点。特别是要着重让学生理解找出三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再找每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以保证所求的公倍数为最小。最后,教材还专门安排了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比较,以使学生进一步分清他们的求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也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好。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是教学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比较大小。教学时,一方面要借助直观手段进行比较,另一方面还要联系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进行比较,如果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而分子不同,则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分子不同表示所取的份数不同,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其大小的比较方法;如果两个分数的分子相同而分母不同,则要通过直观,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归纳出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通分 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它也是以分数基本性质和一些整除知识为根据的。(四)图形的运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图形,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度后的图形,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1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 90 度。2 、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 画一画、 剪一剪等操作活动, 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力。教学建议:注意让学生真正地、 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 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像、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分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共同点, 把它们结合起来教学, 便于学生通过迁移类推掌握计算法则。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先着重教学一般的运算顺序, 指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也指出分数运算的特点,即可以先一次通分。然后教学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1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了第七册中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这一知识基础, 这部分知识的 教学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有什么共同点,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2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 减法, 必须先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所以,通分是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有时为了计算简便,可以采用不同的通分方式,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3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由于学生对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比较熟悉, 教材首先说明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并结合分数加减法的特点, 说明 “为了简便, 几个分数可以一次通分,然后按照运算顺序依次进行加减计算” 。 为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教材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打“打 ”这个综合应用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教学建议:4 、除了教材提供的这个实际问题,教师也可以创设其他类似的情景,但是要注意人数的数据不要太大,会对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案带来一定的困难。5 、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分组设计方案并用适当的方式呈现出来。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竞争机制激励学生设计出最佳的方案。6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引导思考:是不是分的组越多用的时间就少呢?如果学生汇报的方案中有不同的分组方案,可以马上从这些分组方案的对比中找到答案。7 、发现规律后,让学生进一步制定好打 的流程示意图。最后,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较复杂的问题。(七)数学广角(找次品)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本单元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建议: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六、课时安排一、观察物体(三)2 课时二、因数与倍数7 课时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9 课时五、图形的运动(三)3课时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七、折线统计图3课时八、数学广角2课时九、总复习 4 课时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教材知识要点及教学目标一、图形的变换1 、 轴对称 1 、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2 、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1 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2 通过学生活动,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1 、 能辨认对称图形, 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2 、通过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变换过程。3 、旋转 一个图形绕一个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一定的度数,旋转后图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1 、 .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1 、通过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旋转的变换过程。3 、欣赏设计 知道一个精美图案是通过怎样的变换得到的; 1 、分析对称、 平移或旋转在其中的应用,从而加深对图形变换的基本特征和方法的理解 ,4 、知道一个图案变换的过程;5 、 让学生应用对称、 平移或旋转的方法设计图案并进行交流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利用平移、旋转、对称知识设计精美的图案;二、因数和倍数1. 因数和倍数1 、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 ,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2 、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个 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3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1. 使学 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4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5 、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6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7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8 .2 、 5、 3 倍数的特征9 的倍数的特征 自然数中是2 的倍数的数叫偶数( 0 也是偶数) ;不是 2 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1 、结合具体实例,了解 2、 3、 5 倍数的特征,能找出 100 以内的 2、 3、 5 的 倍数;理解奇数、偶数的含义。10 、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了解观察、类比、猜测和归纳等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11 、 通过探索活动, 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激发探索规律的兴趣。 2 、 3 、 5 倍数的特征是教学重点, 3 的倍数的特征是教学难点。12 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 0 、 5 的数是 5 的倍数;13 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之和是 3 的倍数, 这个数就是 3 的倍数。质数和合数1 、一个数只有1 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14 、一个数有两个以上的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1 、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2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3 、 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 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1 、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2 、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1、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2 、正方体有6 个面,6 个面都是正方形,大小一样;3 、长方体有12 条棱每一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正方体的 12 条棱都相等;4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1 、 通过观察实物和学具操作,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2 、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 、 通过比较,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渗透集合思想及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观念。正方体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 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2.(1)长方体的表面积二(长x宽十长x高十宽x高)X2。(2)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x棱长x 61 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问题源于生活与生产实际。2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3 、养成良好的观察、分析习惯。教学重点:1. 理解表面积的意义。 2 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 宽、 高来确定各个长方形面的长和宽。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体积和体积单位1 、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2 、常 用的体积单位有cm3 、 、 m3 、 dm3 ;3、长方体的体积=长 宽x高;4 、正方体的体积= 棱长 3 ;5、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底面积x高;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2. 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 1 m3 、 1 dm3 、 1 cm3 以及 1 L 、 1 ml 的实际意义。3.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 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体积是1 立方米、 1 立方分米、 1 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 1m3=1000dm3;1dm=1000cm3;2 、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1 .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 = 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 间的进率是1000 的道理2 会应用对比的方法, 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3 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并解 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难点: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互化;容积和容积单位 1 、箱子、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容积;4 、 1L=1000ML ; 1L=1dm3;1ML=1cm3; 1 理解容积的意义,掌握容积的计算方法,知道容积与体积的联系和区别。5 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掌握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重点: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观念,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容积的含义和升、毫升的实际大小。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 、分数的意义1 、分数的产生。 2 、分数的意义。 3 、分数与除法。2 、 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过程, 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 的意义3 、 使学生知道一个物体、 一个计量单位、 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 1 ”表示。4 、 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 、理解分数的产生,掌握分数的意义。5 、 、理解单位“ 1 ” ,突破一个整体的教学。 3 、 、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6 、真分数与假分数1 、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2 、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2 、 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并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3 、 认识带分数, 学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1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2 、掌握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3 、分数的基本性质1 、分数的基本性质。 2 、化成分母不同, 大小不变的分数。1 、 通过教学,使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并能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正确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题。1 、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4 、约分1 、最大公因数。 2 、求最大公因数。 3 、最简分数。 4 、约分及其方法。1 、 使学生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 、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3 、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1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2 、掌握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3 、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5 、通分1 、最小公倍数。 2 、求最小公倍数。 3 、分数比大小。4、通分及其方法。2 、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 、 通过教学, 使学生巩固对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4 、 掌握同分母分数比大小的方法, 并学会同分子分数比大小的方法。5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并能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1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2 、 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并能灵活选择方法。3 、 理解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算理并掌握 方法。4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6 、分数和小数互化1 、小数化成分数。 2 、分数化成小数。2 、 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 并能熟练、 正确 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3 、学会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1 、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2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 、 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 掌握同分母分数 加、减法的计算法则。3 、 掌握三个分数连加、 连减的同分母分数加、 减法的计算方法。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4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和验算。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5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1 、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以及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算法。2 、 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并能 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1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2 、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六、统计 1 、众数1 、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 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理 解众数在统计学的意义。2 、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 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1 、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3 、 复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 有效地表示数据, 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归纳复式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4 、综合应用 打1 、能够在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中找到最优方案。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2 、 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对策略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让学生探讨最优方案。通过画图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七、数学广角1 、利用天平找出5 件物品中的1 件次品。 2 、利用天平找出多件物品中的 1 件次品。1 、利用天平找出5 件物品中的1 件次品。2 、利用天平找出多件物品中的 1 件次品。 1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 、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课题:折线统计图主备:辅备:教 学 目 标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与对比,认识折线统计图区别 于条形统计图的特征,体会折线统计图 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结合实例,能够读懂单式折线统计 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及变化规律,并对 图中所反映的现象做由简单分析,能进行初步的判断和预议 2、能够根据提 供的资料?在网格窗中有条理地初步绘 制单式排绘统计因。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 据的过程,根据数据作由简单的判断与 预测,发展统计意识。重点难点教 学 重占八、根据提供的资料,在网格图中有条理地 初步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突 破 方法自学探究,合作讨论。教学难占八、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 息及变化规律,并对图中所反映的现象 做由简单分析,能进行初步的判断和预 测。突 破 方法自主思考,小组交流。教 学 方 法教师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学 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归纳总结。教PPT准 备弟课 时教学内 容单式折线统计图104-105页例1教学流 程导 案学案复习导入1、课件由示数据谈话:这是老师收集的近期 湖北地区最高气温的数据。(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由 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2、问题一:你能说说用统 计表或条形图来呈现数据 有什么好处吗?3、谈话:看了这个网页, 你发现了些什么?(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思考:像老师这样整理 数据的方法好吗?你 想怎样整理这些数 据?回答:统计表的优点: 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发 现:人们通常用折线统 计图来表示气温的变 化情况自主学习1、由示湖北地区近期最高 气温情况的折线统计图。提 由问题:这个统计图和条形 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它表 达了哪些信息呢?我们先 听一听气象播报员是如何 介绍近期天气变化情况的。(课件播放)2、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这 几天气温变化很大的?3、提问:表示4月7日最 高气温的点在哪里?这一 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 度? 4月8日呢?4、数据分析:谈话:你能 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每 几天记录一次最高气温?(2)哪天最高气温最高? 哪天最高气温最低? (3)最高气温上升得最快的是 哪天到哪天?下降得最快 呢?自学提示思考:从折线统计图中 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小 组合作,互相说一说, 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 部分组成的,它是怎样 表示数据信息的?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q、工 、工 木:说ji iyL o全班交流,说一说是怎 么看的,怎么想的?说一说每个统计图所 表示内容,以及从图中 能了解到的信息。5、小结:人们在表示气温 变化情况时,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6、介绍生活中 的折线图。探究新 知谈话:认识了这么多折线统 计图,想不想绘制一个折线 统计图呢? ( 1)制作统计 图。(2)数据分析。从这幅 图中知道了什么?从图上 看,陈东的身局启义化吗? 为什么身高长的速度越来 越慢?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 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 注意些什么? 思考作答。巩固提 升1、完成105页做一做。2、课前老师收集了一位同 学从0至10岁的身高与体重 的有关数据,你能根据这些 数据制作这位同学的身高 或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图吗 ?完成作图,并提由问题 解答。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知识?教学反思课题:折线统计图 主备: 辅备:教 学 目 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 过程了解其特点并能在教师指导下 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囱。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 单分析,并能做由合理推测,发展学生 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情感态度匕价 值观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带给人们的 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重占 八、难占八、教 学 重占八、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突 破 方法合作探究。教学难占八、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突 破 方法自主交流。教 学 方 法教师质疑引导。学 生自主概括、合作探究。教 学 准 备PPT第 二 课 时教学流 程导 案学案复习导入板书:统计图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统计图?老师这里有几个统计图,我们一起来看一下。1、单式条形统计图。出示条形统计图。2、单式折线统计图。由示折线统计图。它表示的是5名学生 的身高情况。看一下, 谁最高?谁最矮? 要表示数量的多少,用 条形统计图是比较方 便的。它表示的是张强在 10 14岁时的身高变化 情况。看一下,10岁时他身 高多少,15岁呢?他 从几岁到几岁身高增 长最快?折线统计图 可以看由数量的多少, 还能看由数量的变化 趋势。复式折线统计图106-107页例2 容教学内自主学 习 探究新 知1、复式条形统计图。师: 认识这个统计图吗?我们 来分析一下。2、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并分 析,引导制图方法。教师给予肯定:像这样在一 张统计图上表示两组数据, 两条折线我们可以用不同 的颜色进行区分。(解决图例问题)师:用不同颜色表示时,我 们还要在统计图的右上角 画一个图例(板书:图例) 进行说明。实际上以前学复 式条形统计图时,我们已经 用过这样的方法了。师生小结:像这样在一张统 计图中表示两组不同数量 的折线统计图,我们数学上 把它叫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补充完整)3、课件完整演示制作过程。对复式条形统计图进 行简单的读图练习。分析发现:在这张条 形统计图中实际上表 示了两组不同的信息, 像这样的条形统计图 我们叫作复式条形统 计图。根据数据独立制作复 式折线统计图。反馈:(1)没数据的。(2)用同一种颜色画 且不注明姓名的。(3)这时学生可能会 由现多种方法,先反馈 写名字的,发现交叉后 难以区分。(4)反馈用不同颜色 画的完成数据分析。发现优点:复式折线统 计图同样也可以便于 我们比较数量的多少。4、统计图分析教师重点总 结:我们以前曾经把两个条形统计图合并在一起组成 复式条形统计图,今天我们 又把两个折线统计图合并 在一起组成复式折线统计 图,他们的原埋是一样的, 都是为了便于比较两组数 据。巩固提 升1、配套读图练习由示并告诉信息:这张统计图表示的是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2、根据书本要求完成复式 折线统计图:书本P106例2O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独立制作。集体反馈。统计图分析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知识?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