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 18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浅析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问题和改革路径作 者 学籍批次 201103 学习中心 本 部 层 次 专升本 专 业 行政管理 指导教师 内容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入和发展,中国政府进行了多次改革,精简机构,裁减人员,转变职能,这些改革举措与法治政府、简政放权、政务公开、民主治理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中国政府治道变革的潮流。因此对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些重要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是社会发展的急迫要求。同时,我国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一方面,由于过去惯用的管理经验用于管理事业单位,理论研究很少把其作为单独的主体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近年来改革实践虽然在进行,但是理论却是相对滞后的。而本文旨在通过探讨事业单位改革体系和事业单位体制,以及寻找国外社会公益事业管理变革对我们的其实,给予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一个指引,并探索建设和丰富事业单位改革理论。关键词:改革 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改革目录一、事业单位的概述- 4 -(一)事业单位的涵义- 4 -(二)事业单位的形成- 4 -(三)事业单位的特征- 4 -二、事业单位现状及其问题- 6 -(一)事业单位的现状- 6 -(二)事业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6 -三、国外非营利组织发展对事业单位改革比较分析- 8 -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8 -(一)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必须及时更新思想观念- 8 -(二)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明晰政府职责和事业单位职能- 9 -(三)打破格局,着力调整布局结构- 9 -(四)对事业单位进行重新定位、分类, 从而进行精简- 9 -(五)要建立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 10 -(六)着眼于体制创新, 深化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 10 -深化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标题与一级标题之间需要加一段过渡文字。一、事业单位的概述一级标题与二级标题也需要加一段过渡文字,下同。(一)事业单位的涵义事业单位,一般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其工作成果与价值不直接表现或主要不表现为可以估量的物质形态或货币形态。 事业单位是相对于企业单位而言的,事业单位包括一些有公务员工作的单位,是国家机构的分支。事业单位(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是指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一般要接受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要有其组织或机构的表现形式,要成为法人实体。从目前情况来看,事业单位绝大部分由国家出资建立,大多为行政单位的下属机构,也有一部分由民间建立,或由企业集团建立。(二)事业单位的形成事业单位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经历几次大的社会分工,私有制出现后产生的。当阶级和阶级社会出现时,一部分人脱离了体力劳动,专门从事教育、科研、卫生等脑力劳动,便随之事业单位就出现了。以我国解放后为例,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将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向最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尽可能多的福利,作为人民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质对于我国“事业单位”现象的产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如绝大多数工学院、应用科学研究所、高等和中等技术学校等都由政府直接举办,并直接听命于政府的指令。所以,在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已纳入政府的计划之内的年代,相应的事业单位提供什么产品,提供多少也就当然地纳入了政府的计划之内。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的全面展开,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开始起步。(三)事业单位的特征1.事业单位的性质事业单位是相对于企业单位而言的。事业单位包括一些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它们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是一些国家机构的分支。事业单位的登记在编制部门进行。事业单位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发生劳动争议后,事业单位进行人事仲裁。2.事业单位的宗旨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等。它参与社会事物管理,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3.事业单位的功能特征(1)服务性这是事业单位最基本、最鲜明的特征。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教、科、文、卫等领域,是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进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2)公益性公益性是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在一些领域,某些产品或服务,如教育、卫生、基础研究、市政管理等,不能或无法由市场来提供,但为了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就要由政府组织、管理或者委托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从事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公众的需求。事业单位所追求的首先是社会效益,同时,有些事业单位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为实现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和社会服务系统的良性循环,根据国家规定向接受服务的单位或个人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3)知识密集性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性组织,专业人才是事业单位的主要人员构成,利用科技文化知识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是事业单位的主要手段。虽然事业单位主要不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但由于其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地位,对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4.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区别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与公务员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国家会对这些事业单位予以财政补助。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如学校等,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如医院等,还有一种是自主事业单位,是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等。它参与社会事物管理,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其上级部门多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政府职能部门,其行为依据有关法律,所做出的决定多具有强制力,其人员工资来源多为财政拔款。事业单位的登记在编制部门进行。事业单位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发生劳动争议后,事业单位进行人事仲裁。用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培训,使学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员最关心的无非是考试通过率,培训的效果等等。但是只有师资力量的强大,教学模式的领先,研发力量强大,综合服务过硬,才会有学员期待的结果。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浙大公务员培训是由国内公考辅导第一人施久亮老师领衔主讲,从各个方面打造了省内公考辅导的领军机构。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划分管理是我国特有的模式。为什么单独一行?企业单位是以盈利为目的独立核算的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它的特点是自收自支,通过成本核算,进行盈亏配比,通过自身的盈利解决自身的人员供养,社会服务,创造财富价值。企业单位的登记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企业单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发生劳动争议后,企业单位进行劳动仲裁。政府机构在广义上指中央和政、司法和官僚机关。狭义的政府机构仅指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关、官僚机关。狭义的政府机构,仅仅指国家的行政组织,即依照国家法律设立并享有行政权力、担负行政管理职能的那部分国家机构,在我国,亦称为“国家行政机关”。二、事业单位现状及其问题(一)事业单位的现状对于中国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及其现状, 有学者将之概括为事业单位地位和功能的政治化和非经济化、事业单位机构性质的行政化、事业单位经费的财政供给化、事业单位资源配置的非社会化、事业单位职能的扩大化和非福利化。 现将事业单位的现状概括如下:1.事业单位的数量多, 涉及广泛。根据有关数据统计, 我国有现有事业单位130多万个, 其中独立核算事业单位95. 2 万个,纳入政府事业单位编制的人员近3 000万人, 各项事业经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30% 以上。事业单位既涉及部分政府行政性职能和行政性服务, 前者如中国证监会和银监会等, 后者如政府采购中心等, 又涉及科、教、文、卫体等诸多领域, 如学校、研究机构、医院、图书馆、体育馆等。2.事业单位是政府发挥公共服务功能的主要载体。政府对于公共产品的供给, 很大部分是通过事业单位来实现的。例如, 学校提供教育服务, 医院提供卫生医疗服务, 科技部门提供科技服务, 体育馆提供体育服务等。3.事业单位管理模式行政化。事业单位的行政化倾向较为明显, 都是按照行政级别和行政层级进行管理和控制的, 存在着从部级、司级到县级和科级等不同层级的事业单位。(二)事业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健全,与之相适应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和复杂性, 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置不合理,机构重复设置, 资源浪费严重。目前,在管理方面虽然正在由原来政府主办并主的指设置不合理, 机构重复设置, 资源浪费严重行政化是中国传统事业单位的一个特征。目前,在管理方面虽然正在由原来政府主办并主管的指导思想逐步转变为政事合作的指导思想, 但是由于没有相关的法规制度的配合,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方面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自我封闭的局面, 导致许多同一领域的社会事业分属不同层级政府并分属不同部门, 而且各个事业单位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 一些职能相近或职能交叉的事业单位互不沟通, 对本来可以共享的资源或本来可以相互利用的设施设备等实行封闭管理, 从而造成了事业单位在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上的重复投资。加之各类事业单位, 大都追求本部门的大而全或小而全, 喜欢自成系统、自我满足, 从而带来了突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难以配合协作、公共事业资源浪费严重等弊端。2.事业单位本身的职能定位不清。事业单位与企业和政府部门相比, 主要优势在于其提供公共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但目前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行政化倾向严重, 基本上是参照政府体制和组织化模式运作。例如, 学校行政化倾向严重, 不同学校存在不同行政级别, 以至于出现行政级别代替学术质量, 成为判断学校质量和学术水平高低的标准的现象。3.管理体制不科学。目前,事业单位多由国家机关举办,政事职责不清,职能交叉、机构重叠、关系不顺,社会功能行政化倾向严重。政府对事业单位管得过多过细,管理方式和手段陈旧单一。事业单位作为机关的附属,很多还不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缺少生机活力。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经费主要靠财政拨款,国家各级财政负担沉重。有些事业单位放在行政机构中管理,出现了行政管理上有主管机关,业务管理上有主管部门直接控制的局面。有些事业单位实为企业性质,打着事业的招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政策上哪边有利向哪边倾斜。此外,许多行业的事业单位,如科教行业内部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不明不顺,给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也带来困难。4.机构人员臃肿, 财政负担过重。据2004年的统计资料,全国各类事业单位的总数为130多万家,从业人员总数大约为3 000万人。其中:教育系统机构数31万多家,从业人员为1 368万人;农林牧水技术推广与服务系统机构数28万多家, 从业人员为321万人; 医疗卫生系统机构数10万多家,从业人员为392万人。另外,文化系统机构数5万多家,广播影视系统机构数4万多家,科研设计(含勘探)系统从业人员为118万人,交通系统从业人员为104万人,新闻出版、城市公用、社会福利等系统也占有相当比例。事业单位拥有国有资产近3000亿元, 拥有全国人才总量的60% ,拥有全国科研人员的70% ,拥有全国教师、医生的95% ,占国家财政预算开支的1/3。我国的事业单位, 大部分由政府主办主管并直接财政拨款, 实行事业经费供给化, 国家财政成为事业单位经费的唯一来源。与此同时, 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大学生分配、军转干部分配时又有大量人员分流到事业单位, 造成事业单位财政供给不堪重负, 公共服务面临紧缺的尴尬场面: 一方面, 公民对事业单位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 要求政府必须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 另一方面, 政府面临着人员增多, 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 无疑限制了事业的发展和人的积极性的发挥。这种现状在县乡两级政府表现得更为突出, 很多县乡财政收入的70%-80% 要用于事业单位的人头费, 真正用于发展的费用很少。矛盾已经越来越尖锐。5.事业单位之间竞争不充分,公共服务质量和能力不高。竞争是改善市场和提高企业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机制, 同样, 竞争也是促进事业单位改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由于行政分割和行政垄断, 使得事业单位之间竞争不充分, 很多服务通常由一个事业单位提供, 或者政府部门将某种公共服务的供给委托给单一事业单位提供, 这些都导致了低效率, 造成无论是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和层次,还是质量和种类, 都不能够满足公众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6.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普遍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目前, 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还很不健全, 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形成。在一些事业单位, 既没有政府部门的进入门槛, 又没有企业的退出机制, 在政府机构精简的过程中, 它们接纳了很多被政府机构裁减下来的人员, 成了次品收购站, 而人员的能上不能下, 能进不能退,这就造成了机构臃肿, 人浮于事的现象; 同时又由于缺乏科学化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导致事业单位被人的问题压得喘不过气来, 出现了富余的人员不出去,需要的人才进不来, 有本事的人才留不住, 没本事的棒打不走这样一种尴尬局面。在这样情况下, 它们无法顾及自身的社会公共服务任务, 也就无法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三、国外非营利组织发展对事业单位改革比较分析在国外并没有“事业单位”这一称谓,在相同的社会公益事业领域,如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领域,一般称为非营利组织或者第三部门。比较分析这些社会组织的一些管理模式,可以对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取向得到一些启示。实际上,中国也是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提出非营利组织概念的,试图参照国外非营利组织的运作机制推动中国事业单位的改革。为此,必须首先了解这种社会组织的基本属性。其一是非营利性;其二是非政府性;其三是社会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这三个基本属性,对于理解并把握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事业单位能够成为非营利组织,取决于它的公益性宗旨。而事业单位提供的社会服务性质,决定了它的宗旨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在于调整和规范事业单位涉足的基本领域及其履行的基本职能,对其筹资模式和权利边界作出规定。根据目前事业单位的性质和职能,可“一分为二”,即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可以按照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采取企业的运作模式。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按照其职能特点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目标,分别确定为政府直接组织和管理的事业单位。对那些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采取政府主办的方式,特别是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基础和公益性科学研究以及其他与政府职能直接相关的社会事业,仍需政府直接组织。由政府确保其投入并对其活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对于那些不必再由政府直接组织和管理的事业单位,可以考虑逐步改为非营利机构。前提是必须先建立规范非营利机构运行的各种法律法规体系。对于非营利机构的发展特别是部分事业单位向非营利机构的改革,短期内不可期望过高。即使一部分事业单位改为非营利机构,政府仍需在经济方面通过补贴、专项资金、合同购买等方式给予较大支持。事实上,即使在发达国家,政府财政支持仍是多数非营利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由此,我门可以总结出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致取向。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我们要积极做好相关基础性工作, 要在总结经验、反思过去、保持改革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抓住关键所在,区别不同情况,统筹规划,有序进行。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一)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必须及时更新思想观念1大局的观念。事业单位改革是当前整个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及其他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内容,事业单位改革只有与其他改革相互协调、相互融和、互为补充,才能真正形成活力。2发展的观念。要在事业单位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事业单位重点发展扶持的方面。3创新的观念。(1)注重目标模式上的创新。即在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设计上要适应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新情况,形成动态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新模式,使得事业单位真正成为优秀人才的集散地、蓄水池。(2)注重管理方式上的创新。即改革传统的机构的管理方式,运用法律与经济等间接手段,使事业单位管理张驰有度,逐步实现事业单位的管理方法从微观转为宏观,从直接转为间接,从管细、管死转到管少、管活。(二)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明晰政府职责和事业单位职能立足政事分开原则,明晰政府职责和合理划分事业单位职能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首先,明晰合理的政府职责范围。提供公共服务和管理公共事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改革并不意味着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责任的转移,政府转移的只是具体事务的直接承办权和部分管理权,根本责任还应由政府承担。事业单位的改革从很大程度上是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过程,政府是其中的主要制定者,要为创造和完善推行事业单位改革的条件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明确事业单位职能,合理划分政府直接举办和间接举办的事业边界。凡是公共事务,均是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事务,都应有国家财政供给来办。社会共同需要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界定事业单位职能范围的根本标准。公共性是大多数事业单位的本质特性,尤其是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四大行业,直接体现着全体公民的公共利益、公共物品、公共需求、公共服务和公共监督。公共性的基本特征:资源和财产分配的公正性,收益或损失的社会性,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性和非竞争性,所有权和财产权的不可转让性,组织行为的公开性和限制性,资助和消费的强制性。所以,界定事业职能范围时,社会共同需要是其界定的标准和依据。因此,凡是具有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性质的事务,就属于应该由国家兴办、由财政供给的事务;凡是不具有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性质的事务,就不属于国家事业职能的范围。(三)打破格局,着力调整布局结构鉴于长期的社会事业机构重复设置、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在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同时,应同步实现社会事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要针对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各地各类事业单位重复设置、规模不足、效率不高等问题,进行撤并调整:该集中的集中,该强化的要强化,该撤并的要撤并,该实行行业管理的要进行全行业管理,从而清除部门分割带来的弊端。其次,坚持分级负责、区域协调的原则,增强各级政府在事业单位规划与发展中的统筹规划与信息协调能力。另外,对一些专业部门所办事业机构,要将其纳入事业服务体系之中统一管理,加强事业单位发展规模。(四)对事业单位进行重新定位、分类, 从而进行精简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内容丰富,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涉及部门多,突破口和前提是分类。要以分类为基础,积极稳妥地推进管理体制的改革,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转。对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接待服务、技术开发和勘探设计等活动,并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进入市场。使其重新定位,积极参与市场竞争。2.撤。对多年不出成果、没有效益或职责任务基本消失的撤以及机构批准设立后一直没有组建的事业单位,予以撤销。对部分职责任务单薄,但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结合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也予以撤销,其行政管理职能划归市政府有关部门承担。3.并。对规模不大、效益不高、业务相近的事业单位进行合并,整合资源,从而重新进行资源从重组,从而优化资源结构。(五)要建立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管理者应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尊重、理解和关心员工,以激发员工的上进心和积极性。让广大员工事业有奔头、工作有干头、经济收入有想头。通过构造共同的目标体系和价值观念,将全体员工的潜在智慧充分发挥出来,成为事业发展与创新的强大动力。(六)着眼于体制创新, 深化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和传统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难以适应改革的需要,不论是在管理机制,还是在经营规模、人员结构等方面, 都存在着与形势发展和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因此,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在管理创新上下功夫。1.推行全员聘用制, 在管理模式上创新。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要通过推行全员聘用制,逐步建立起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分类管理体制。推行聘用制,是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实现事业单位自主用人,保障工作人员自主择业,维护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通过聘用制,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法制化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要允许用人单位按岗位、按职务、按业绩定报酬。2.以目标管理为突破口,在考核方法上创新。创新事业单位考核方法,需要根据单位不同性质、不同岗位的特点进行分类考核,打破长期以来单一的考核模式,形成以目标管理考核为突破口,以量化指标为基本手段,条块结合、各具特色、多种考核模式并存的良好局面。(1)对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实行工作实绩动态考核制。就是以目标管理为依托,以实绩为中心,以月度考核为方法的考核机制。对管理人员的年度工作目标,按时序分解到月,采取每月自评、互评群众评议、组织考察等多种方法,确定考核等次,并及时与奖金福利挂钩。(2)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岗位绩效考核制。就是根据岗位职责,设置考核指标及对应分值,对被考核人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评价。逐月考核后公布考核结果, 年底综合月考结果确定年终考核等次。诸如此类考核方法的创新, 必将极大地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推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总之,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改革开放和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明显成就,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不断推进社会的全方位改革。只有在全面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结合行政机构、国有企业的改革, 才能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才能使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张敬荣,“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原因探析”,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2.李春林,“事业单位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2期。3.范恒山,事业单位改革: 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年。4.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2008 年2 月27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年。5.钱颖一,代经济与中国经济改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6.吴锦怠,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7.景朝阳,“中国事业单位的概念考察”,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24期。8.许洋洋,“事业单位改革问题研究”,当代经济,2007年第3期。9.蒋明倬,“深圳创新事业单位改革”,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第9期。10.董学耕等,“市场经济下事业单位改革研究”,科举管理学报,2000年12月。修改意见: 1.论文格式总体较规范,个别不规范处需要继续完善,请参照毕业论文写作格式规范逐项修正。2.文中一些内容属于大段引用,为避免抄袭之嫌,希望能够认真对待论文写作,注意引用资料尺度的把握,以免影响最终成绩。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毕业论文写作规范(理论研究型)一、总则1.指导思想毕业论文(包括毕业设计,以下统称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为加强这一工作环节的管理,规范写作,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特制定本规范。2.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非全日制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二、毕业论文结构1.构成项目本科毕业论文包括以下内容(按顺序):封面、内容摘要及关键词、目录、正文、注释、附录、参考文献。其中“注释”与“附录”视具体情况安排,其余为必写项目。如果需要,可以在正文前加“引言”,在参考文献后加“后记”。2.各项目含义(1)封面:封面由文头、论文标题(副标题为可选项)、作者、学籍批次、学习中心、层次、专业、指导教师等8项内容组成。(2)内容摘要及关键词:内容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概括性描述。首先应当明确作者对论文所涉及课题的研究目的(或选题动机),此外还要包括论文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尤其要突出说明本文的新见解和创造性成果。字数控制在200300字之间。关键词是从论文标题、内容摘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表现论文主题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3)目录:列出正文各组成部分的一、二级标题,以及附录、参考文献和后记,标明与上述内容对应的页码,标题与页码之间加“”连接。(4)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绪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因而论文至少要包括三大段内容,低于三段的不属于正规的论文。正文各个章节或部分应以若干层级标题来标识。在论文标题和第一个一级标题之间必须有一段过渡性的文字;所有的一级标题和二级标题之间也必须有一段过渡性的文字。正文字数应在5000-8000字左右。(5)注释:对所创造的名词术语的解释或对文中引文出处的说明。注释采用脚注形式。(6)附录:附属于正文、对正文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信息材料,可以是文字、表格、图形、图像等形式。(7)参考文献: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直接阅读过的、主要的且一般要求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章及著作名录。本科论文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10篇,且近五年的文献数量不得少于总数的1/3,建议最好使用近两年的参考文献。三、毕业论文格式编排1.纸型及页边距毕业论文一律用国际标准A4型纸(297mm210mm)排版。页面分图文区与白边区两部分,所有的文字、图形、其他符号只能出现在图文区内。白边区的尺寸(上、下、左、右的页边距)均设为20mm。2.版式与用字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文字一律通栏编辑。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除非必要,不使用繁体字。忌用异体字、复合字及其他不规范的汉字。3.论文各部分的编排式样及字体字号(1)文头:封面顶部居中,3号宋体加粗,上下各空两行。固定内容为:“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2)论文标题:封面中论文标题的具体格式为:2号黑体加粗,文头下居中,上下各空两行;若有副标题,则用小2号黑体加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3)作者、学籍批次、学习中心、层次、专业、指导教师:项目名称用3号黑体,内容用3号楷体,在正副标题下居中依次排列,各占一行。例: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3号宋体加粗) 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 论文副标题(小2号黑体加粗)阳 光200303作 者(3号黑体)(3号楷体)学籍批次(3号黑体)(3号楷体)(4)内容摘要及关键词:另起页,项目名称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用小4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多倍行距(设定值为1.25)。“关键词”三字用4号黑体,上空一行顶格排印,内容用小4号黑体;关键词通常不少于3个、且不超过7个。例: 内 容 摘 要(3号黑体)(选题动机)(小4号宋体)。(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个人新观点)。 关键词:(4号黑体)关键词文字(小4号黑体) (5)目录:另起页,项目名称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文字用小4号仿宋,多倍行距(设定值为1.25),一律居左。建议利用我们提供的论文模板,通过更新域的方式来更新目录内容,实现自动编排目录的功能(显示一、二级标题)后,按要求的字型和字号进行修改。关于使用大纲级别制作论文目录的方法,请参见附件一。例: 目 录(3号黑体)一、(小4号仿宋)1(一)(小4号仿宋)1(6)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若有副标题,用小3号黑体,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正文中的英文字号要与汉字相对应,建议采用“Times New Roman” 字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多倍行距(设定值为1.25)。(7)正文页眉:使用学院指定的毕业论文专用页眉,其中文字居左,页码居右,页码格式为小五号宋体。例: -X- (8)正文文中标题: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三级及以下标题: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分别为“1.”、“(1)”和“”,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各级标题一律要求缩进两格(即起首空两格)。例: 论文标题(3号黑体) 论文副标题(小3号黑体)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一)(小4号宋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二)1.。(小4号宋体,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正文(小4号宋体)2.。(9)注释:注释按文稿中引用的顺序排列,并在文内加注之处右上角用上标标注,形式为“”或“”,同时在本页留出适当行数,用横线与正文分开,空两格后写出相应的注号,再写注文。注号以页为单位排序,每个注文各占一段,用5号宋体。引用著作时,注文的顺序为: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中间用逗号分隔;引用文章时,注文的顺序为:作者、文章标题、刊物名、期数,中间用逗号分隔。(10)附录:另起页。项目名称用4号黑体,顶部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编排参考正文。(11)参考文献:另起页。项目名称用4号黑体,空一行顶格排印。内容文字用小4号宋体,多倍行距(设定值为1.25)。具体编排方式同注释。期刊格式:作者1、作者2、作者n,题(篇)名,刊名(版本),出版年,卷次(期次)。图书格式:作者1、作者2、作者n,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例:参考文献(4号黑体) 1.郭德贵,“我对现金流量表的几点认识”,财会通讯,1998年第7期。(小4号宋体)2. 美克雷帐利普、维克多伯纳德、保罗希利著,李延钰等译,经营透视:企业分析与评价,中文1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小4号宋体)4.表格正文或附录中的表格一般包括表头和表体两部分,在文档中横向居中,编排的基本要求为:(1)表头:表头包括表号、标题和计量单位,用5号黑体,在表体上方与表格线等宽度编排。其中,表号居左,格式为“表1”,全文表格连续编号;标题居中,格式为“表”;计量单位居右,参考格式为:“计量单位:元”。(2)表体:表体的上下端线一律使用粗实线(1.5磅),其余表线用细实线(0.5磅),表的左右两段不应封口(即没有左右边线)。表中数码文字一律使用5号字。表格中的文字要注意上下居中与对齐,数码位数应对齐。5.图图的插入方式为上下环绕,左右居中。文章中的图应统一编号并加图名,格式为“图1 图”,用5号黑体在图的下方居中编排。6.公式文中的公式应居中编排,有编号的公式略靠左排,公式编号排在右侧,编号形式为“(1)”。公式下面有说明时,应顶格书写。较长的公式可转行编排,在加、减、乘、除号或等号处换行,这些符号应出现在行首。公式的编排应使用公式编辑器。7.数字文中的数字,除部分结构层次序数词、词组、惯用词、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模糊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其他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同一文中,数字的表示方法应前后一致。8.标点符号文中的标点符号应正确使用,忌误用、混用,中英文标点符号应区分开。9.计量单位除特殊需要,论文中的计量单位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10.页码全文中封面一页不标注页码,内容摘要(含关键词)、目录、正文等项目均各自独立排印连续页码。所有页码位于右上角,小五号宋体,书写格式为“-X-”。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