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对初级群体重构和个体自我建构的作用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5389052 上传时间:2022-04-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新媒体对初级群体重构和个体自我建构的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新媒体对初级群体重构和个体自我建构的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新媒体对初级群体重构和个体自我建构的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9卷第4期2011年4月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University( Social Scienee Edition)Vol. 9, No. 4Apr. 2011论新媒体对初级群体重构和个体自我建构的作用陈颖(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摘 要:社会学家普遍认为,在现代社会初级群体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逐渐 走向衰落。而媒 体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初级群体的衰落。新媒体的出现弥补了初级群体成员在时空上的缺席,对初级群 体的回归与 重构以及 个体的自 我建构均 有帮助,对稳定社会秩序起着重要的作用。关键词:新媒体;初级群体;自我建构中图分类号:C912. 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79( 2011) 040086-05第9卷第4期2011年4月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University( Social Scienee Edition)Vol. 9, No. 4Apr. 2011第9卷第4期2011年4月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University( Social Scienee Edition)Vol. 9, No. 4Apr. 2011*收稿日期:2011-02-17作者简介:陈颖(1983),重庆北碚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rlllL5nng HOUSCh All ngn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 网络发展状 况统计 报告 显示:截至 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 57亿,较 2009年底增加7 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 34.3% ,较2009年提高5.4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 民规模达3. 03亿,依然是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 升的主要动力。1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逐年稳步上升,网络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 丰富我们生活的同时,对我们的生活交流方式也产 生着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笔者在此着重探讨以网络 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传统初级群体存在和交流方式的 影响与改变。、我国初级群体的现状(一) 初级群体的概念初级群体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 社会组织 一书中提出。他把家庭、 邻里、伙伴群体称为初级群体,并强调初级群体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和合作等特征。这些群体之所 以是初级的,其意义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指它们对 于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是基本的2。 初级群体是人生长的土壤。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初级群体是人们最初接触、 受其影响最早、与其联系最为密切的社会群体。社 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因此对于具有社会性的个体来说,初级群体是连接外部社会和个体的桥梁。此 外,在个体的生命和生活历程中,家庭、邻里以及社区等初级群体,始终是个体生活的归宿和安全的港 湾。个体在初级群体中真实地表现出其全部的人格 特征。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初级群体类似社会的 细胞或基本单元。在进入工业社会之前,初级群体是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尽管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分化,形成了大量的次属性社会组织和公共 机构,初级群体的某些功能已经由这些社会组织所 替代,但是初级群体维持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 本功能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并没有因为结构上的变 化而改变对初级群体的依赖。(二) 我国初级群体的构成及特点1. 我国初级群体的构成(1) 从社会关系来看,我国初级群体主要由以下 具有血缘、地缘和趣缘等关系的人员构成:首 先,由具有血缘关系的人员,即有血统关系和亲属关 系的人员构成,如家庭成员、家族成员等;其次,由具 有地缘关系的人员,即由于空间和地理关系而相 互联系的人员构成,如邻居、社区成员等;再次,由具 有趣缘关系的人员,即由于有相同兴趣、爱好而相 互联系的人员构成,如合唱团员、书法协会成员等。从群体内部联系来看,我国初级群体主要由 联系紧密的群体和联系松散的群体构成。联系紧密第9卷第4期陈 颖:论新媒体对初级群 体重构和个体自我建构的作用89的群体指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联系紧密,相互影响,并受到相关制约,如家庭、班级等;联系松散的群体是 指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联系较为松散,相对自由,如老乡会、同学会等。2. 我国初级群体的特点(1) 规模较小。在我国初级群体中,成员的数量 一般较少,约为十几人到二十几人。如果成员数量过多会造成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情感交流困难和关系 疏远,从而导致初级群体的衰落。因此,初级群体成员数量有限,规模较小。(2) 结构简单。在我国初级群体中,成员之间联 系比较直接,经常进行 面对面的互动,相互十分了 解、熟悉。人们在这种群体中的交往不需要通过中 间环节来进行。因此,初级群体的结构十分简单。(3) 多重角色关系。在我国初级群体中,成员之间的关系往往由一种角色关系转变为多重角色关系,从中表现出比较全面的人格特征。这也是初级 群体的重要标志。(4) 依靠道德和情感维持稳定。在我国初级群体中,由于群体成员彼此熟悉,关系密切,利益相关, 所以初级群体主要依靠道德和情感维持稳定,且稳定性较高。二、我国初级群体的衰落及其影响社会学家普遍认为,从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看, 在现代社会,初级群体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走 向衰落。初级群体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第一阶段,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初级群体原有的功 能不断发生转移;第二阶段,初级群体内部成员之间 联系逐渐松散;第三阶段,一些初级群体已经 名存 实亡3。(一)我国初级群体的衰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初级群体的功能不断被削弱,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 联系也逐渐疏远。我国初级群体衰落主要表现在以 下两方面:1家庭规模缩小首先,家庭成员数量减少。从家户角度来看,自1970年以来,我国倡导并逐步推行了计划生育政 策。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施,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家户 规模乃至家庭结构逐渐发生变化。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广泛推行,多数城市的新生代家庭都只有一个 孩子。因此,家户规模和家户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 变化。据我国民政部发布的2009年度全国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中的相关统计数据可知,以核心家 庭为主体的 两代户型 家庭占我国现有家庭总数的 比例为59. 25%,两代户型家庭已成为我国主流 家庭模式4。其次,离婚率不断升高。我国人口学的相关研 究报告表明,过去30多年,我国的家庭规模越来越 小,婚姻的功能也逐渐被削弱。根据我国民政部对 2001年到2009年我国离婚率的统 计来看,我国离 婚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2009年我国离婚率为41. 85%,几乎是2001年离婚率0. 98%的两倍 。 随着人们价值观和婚姻观的发展变化,我国的离婚率还有可能继续升高。婚姻是维系家庭稳定的基础,当婚姻关系结束 时会导致家庭结构的解体。离婚率的逐年上升使得 作为初级群体之一的家庭规模逐渐缩小。2. 邻里关系淡化邻里关系是初级群体中基本的人际关系之一,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不但能够保持初级群体的稳定,而且对社会的稳定也有促进作用。但是当今生 活在城市小区中的人们虽然近在咫尺,却似相隔天涯,缺失了传统的邻里关系。有学者于2006年对西安市城市小区邻里关系 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4%的人对邻里 关系表示满意,22%的人表示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邻 居,45%的人只是偶尔和邻居见面打个招呼,57. 7%的人没有帮助过邻居,63%的人和邻居关系比较陌 生,77%的人基本不了解邻居的家庭情况5。另有学者在2007年对平湖市城市小区邻里关系进行了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6. 6%的人和周围邻居关系一 般,77. 6%的人表示对邻居的家庭纠纷根本不关心,80%的人叫不出5个以上邻居的名字,92%的人遇 到突发状况不会首先想到向邻居求助6。通过以上两份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在现代社会邻里关系已经非常淡漠。邻里关系的淡化使 得初级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将进一步导致初级群体的衰落。(二)我国初级群体衰落产生的影响我国初级群体逐渐衰落对社会生活产生了以下 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初级群体的衰落使个体有更多选择的 余地。个体可以依据自身的兴趣、 爱好发展个性,通 过自主选择的方式积极塑造自我。以往初级群体成员关系的过分亲密、依赖给个体带来的负面影响 正在减小,被这种亲密关系所抑制的个体发展正逐 渐放开。“另一方面,我国初级群体的衰落带来现实人际 关系的疏离和淡漠,妨碍了人们思想、情感的交流。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的不断 调配与重新整合,单个的人被拉到各个生产环节中 去,置于生产链条之上,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 资本生产的方式重新聚合在一起,推动着更大范围 的社会整合。由此出现了我国特有的北漂族、民工流、内陆地区劳动力大量转移等现象。大批的人员 流动到陌生的环境中去,离开曾经熟悉的初级群体, 随之而来的焦躁不安以及没有存在感、归属感的负面情绪一旦扩散和传播,将会成为整个社会的不安 定因素,影响社会稳定。若不能解决初级群体衰落 引起的人际关系疏远、情感交流缺失和人格缺陷,也 必将会引发个体压力过大、吸毒、自杀、暴力等一系 列社会问题,妨碍社会的和谐发展。三、新媒体促进初级群体的回归与重构人们在分析初级群体衰落时,常把网络视为造 成群体隔离的重要原因。韩克庆等人指出: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所形成的社会群体结构松散、凝聚力差,且容易造成群体隔离。8其实,在新媒体时代, 信息不再是通过与他人的日常交谈获得,而是更多地来源于媒体。正如麦克卢汉所说:任何发明或技 术都是人体的延伸。每一种新媒体的诞生都是对 人体感官的进一步拓展,从而逐步构造一个相对完 整的感官世界。由于网络具有自主性、参与性、操作性,所以它以一种全新的视、听、说等交流形式补充 和重构了我们传统的交流方式。这正是网络积极的 一面。初级群体始终承担着个体情感阀门和社会 稳压器的功能。因此,关注信息社会里初级群体 结构的变化,利用新媒体来弥补初级群体衰落带来 的个体思想、情感交流的缺失,让初级群体得以回归 和重构,发挥其独特作用,增强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 力度,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家庭的回归社会学家库 利认为,作为初级群体之一的家 庭,显然是人性的托儿所。根据他的观点,可以 说人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个体的社会化与健全 发展都离不开 家庭。从家 庭和社会的关系来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 庭稳定与社会稳定有必然联系10。家庭是子女最初和经常接触的初级群体,子女受家长的影响最 为深刻,家庭教育能够为子女的个性、品德、智力 等发展奠定基础11。在我国,由于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颠覆性的 变化,原来庞大的家族体系缩减为如今两代户型家庭,并已成为主流的家庭模式。家庭成员数量的 减少与社会节 奏的加快使传统的家庭关系受到冲击。国家统计局根据 2009年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 国总的流动人口规模达到1.8亿人左右,其中外出农民工是主体,有1.49亿人12。由于社会发展,城 市化进程加快,带来大量的人员流动,所以衍生出农 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村留守老人生活问题以及 青少年犯罪问题等诸多社会问题。库利所强调的初 级群体成员之间亲密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逐渐被 现代社会消解。家庭作为孕育人性的摇篮,其功能逐渐减弱。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弥 补了群体成员在时间、空间上的缺席。网络聊天中 的视频和语音交流弥补了初级群体成员面对面交流 的缺失,延伸了人的感官世界。亲友间的联系方式 由最初的面对面交流方式,变成了新媒体时代的网 上即时聊天、手机短信互动等方式。尤其对于分隔 两地、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来说,这一方式拉近了他 们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灵距离,曾经的远亲不如近 邻变成了今日的近邻不如远亲 。近年来兴起的 SOH O 一族,在家里也可利用网 络方便地办公,从而增加了他们与家庭成员接触的 机会和交流情感的时间。(二)个体的社会化虽然从很多方面来讲,家庭是很适合承担个体 社会化任务的,可是,中国的许多父母却很少通过有 目的的训练来引导孩子的社会化。在 其他一些国家,人们曾经尝试过各种对儿童进行社会化培育的 方式。比如前苏联采用过集体养育孩子的模式,以色列探索过用集体农庄代替家庭的试验,但这些尝试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根据社会学家的观点,家庭并不能完全承担起个体社会化的任务,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影响力来源于其所处的伙伴群体。伙伴 群体包括儿童游戏群体和成人交友群体等。伙伴群 体是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在我国所特有的独生子女政策背景下出生的新 生代,多为家中的独生子女,没有年龄相仿的兄弟姐 妹陪伴成长。现代社会邻里之间人际关系的疏离、 淡漠,使伙伴群体成员之间直接互动弱化,同时也为青少年结识玩伴增添了难度。随之而来的是青少年 性格变得孤僻以及产生孤独感,而与他人交流互动 的长期缺失又进一步加剧青少年之间的矛盾和 冲突。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初级群体成员间的亲密关系正在得到恢复。曾经失去联系的同学和朋 友通过社交网站的搜索功能,通过锁定地区、年龄、 性别、真实姓名等,再次找到昔日伙伴,重新了解彼 此的现状,重建友谊。比较常见的有:人人网、163同学录以及QQ校友录等。因为搬家、毕业、工作等 造成的旧友分隔两地,初级群体成员通过手机短信、 各式网络聊天工具进行即时的信息交流,弥补彼此在时空上的缺失。尤其是网络在线聊天所支持的群聊及多方在线视频会议等技术,让思想、情感的 交流不再局限于一对一的模式。群体成员通过使用 手机、网络等形式的新媒体打破时空的限制,即时对话,即时反馈。这符合青少年的交往方式和习惯,并通过使用这些新媒体使他们的伙伴关系得以维系和 发展。四、新媒体促进个体的自我建构自我建构这一概念最早由Markus提出,其核心观点是将自我分为 相依自我 和 独立自我。人 们所处的环境之所以能够影响个体的自我建构,是因为文化能够影响个体的人格与行为。个体的自我 建构,取决于个体的信念、价值观、日常习惯和生活 实践的相互作用。虽然 Markus的理论在今天有了 新的发展,但不可否认,东方集体主义文化在今天 仍然对自我建构有着深远的影响13。个体是构成初级群体的基本元素。初级群体是 由相互联系、数量有限的个体组成,每一个体有着不 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从而形成不同的观念。这些不同的个体因为各种原因联系在一起,形成初级群体,而在这种相互联系与交往的过程中,不同的个体观念又制约和影响初级群体的发展。个体对自我的 感觉是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个体从一出生就受到 了初级群体的影响。在个体的成长历程中,初级群体对个体的自我建构提供了人际交往的 机会。因此,初级群体的重构有助于个体的自我建构。新媒 体的发展不但有利于初级群体的重构,而且进一步促进个体的自我建构。(一)延伸个体的社会交往麦克卢汉在1967年提出的 地球村 这个设想, 如今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事实。网络联系着大洋彼 岸的人们,一声问候只需要零点几秒的时间,个体交往的范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延伸。例如依据兴趣、 爱好等建立起来的论坛,其成员往往来自天南海北, 其中不乏不同肤色的外国友人 ;根据地域建立起来 的论坛也不胜枚举,参加活动的车友会会员、驴友、 摄影爱好者等,不仅通过网络结识新朋友,还将这种 关系带到了现实生活中,甚至还可以进入到其他圈 子,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和兴趣。(二)克服个体的交往障碍通过网络,有交流障碍或性格内向的个体可以 找到与自己爱好相符合的伙伴以及社会上一些特殊 的群体。如身患绝症的患者、曾经有过前科的失足 青年,通过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可以寻求到实际生 活中没有的归属感,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被歧视而不 敢表达的话语在网络上能够得到自由表达,模糊的身份让表达者的情绪能够得以宣泄。博客、 微博等 各种交流形式可以让个体在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中 自由选择,通过权限设置、密码设置等方式让这种空 间的切换变得更加自由、便捷。(三)帮助个体获得自我肯定作为新媒体的网络为许多人提供了一个尽情发 挥的平台。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处处碰壁,事事不 如意,由此产生了悲观消极的情绪,对前途感到一片 渺茫,极度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而网络空间则 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现实空间里没有的更为宽广的 平台,在网络虚拟世界里的成功会激励这些人,从而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回自信。也就是说,一些人在现实社会中不能获得肯定,而在网络世界里得到 了肯定,这种肯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释放他们在 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压力,加深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从#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网址 http: /xbgjxt swu cn2011年4月而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因自我肯定而获得平衡,重新找回自信。五、结语21世纪是信息时代,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网络的 普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便 捷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帮助和便利。它让地球村成为可能,让人们的交流变得更 加便捷。在信息社会,曾经的初级群体并没有完全 衰落。虽然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初级群体成员关系有 所疏离,但是新媒体打破时空的限制,用一种新的联 系方式把初级群体成员再次聚合在一起。新媒体对 人际关系的这种重新整合是我们应该看到的它发挥 积极作用的一面。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还有消 极的、破坏性的一面。网络上屡见不鲜的暴力事件、 欺诈现象以及失控的群情民愤、人肉搜索等,不仅影 响着个体的自我建构,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安定秩 序。对于新媒体的负面影响我们要尽量消除,以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发展。伴随信息时代而来的海量信息在丰富我们生活 的同时,也包含着许多无意义的垃圾信息。我们在 面对海量信息时,不能全盘相信,也不要全盘否认, 对信息的真伪要认真思考,努力提高自身的分析辨 别能力,积极地进行个体的自我建构。参考文献: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 发展状 况统计报告EB/ OL . ( 2011- 01- 19) 2011- 0125 http: /www. cnnic. net. cn/dtygg/dtgg/201101/ t20110118_20250. html.2 查尔斯 霍顿 库利.人类本性与社 会秩序M.包凡 一,王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9- 22.3 孟盈.新媒体与初级群体 社会关系的重构J.大众传 播,2010(2): 64- 67.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09年度全国民政事业发展统 计报告R/OL. (2010- 06 - 10) 2010- 08 - 20 http:/ /www. 06/ 10/content_1624699. htm.5 山阿棉.都市邻里关系亟待破冰EB/OL. ( 200605- 11) 2010- 09- 12华商网 http: / / hsb. hsw. cn/ 2006- 05/ 11/content_5408137. htm.6 王其恒,汪水芳.城市小区邻里关系问题的 探讨J.安 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1):30- 31.7 安东尼 吉登斯.社会学M .4版.赵旭东,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6- 57.8 韩克庆,吴忠民.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方式及其影 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4):87- 90.9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 2010: 40- 41.10 张和碧.简论家庭 稳定的社会意义J.西南师范大 学 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1995(3): 54- 55.11 胡莹,商虹.论家庭教育的功能、特点和基 本要求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38- 14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59- 60.13 刘艳,邹泓.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与评价J.心理科 学,2007, 30(5) : 1272- 1275.责任编辑:秦俭#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网址 http: /xbgjxt swu cn2011年4月#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网址 http: /xbgjxt swu cn2011年4月 112 thitia Aodemic Journal ILkctranic Publishing M切將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nkirne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