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困惑与对策

上传人:guoc****ang 文档编号:75375610 上传时间:2022-04-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困惑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困惑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困惑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困惑与对策摘 要: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较高的问题之一。由于这一特定年龄阶段青少年身心发展不成熟、不稳定,使得他们极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错误、消极的影响,进而产生犯罪心理,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未成年人犯罪近年来不断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力量互相配合,共同营造一个适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发生。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困惑;对策引 言: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据统计年龄在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多年前,致力于维新强国的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未成年人犯罪,成为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大社会问题,结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部分案例对其特点、成因和新时期未成年人犯罪的困惑及预防对策作出以下的探讨。一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目前,我国未成年犯罪的类型很多,列举以下两个案例说明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 案例一:不该发生的“亲子弑母案”。张超(十七周岁、化名)与王小明(十五周岁,化名)是表兄弟,由于嗜好相同,两人经常结伴去网吧上网,出入娱乐场所或是在街上闲逛,花钱方面也不分彼此。但由于两人没有任何收入,所以兄弟俩经常是捉襟见肘,而看着社会上其他人大肆的消费,张超觉得作为兄长应该主动承担起“找钱的重任”,好让两人在“花钱”上也体面一些。张超苦于没有什么容易的财路可寻,最终和大多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样,他将目光瞄向了自己的家人:计划抢劫自己的母亲。张、王两人对于抢劫的所有概念均来自网络和一些暴力电影,于是依葫芦画瓢,从家中拿了丝袜和刀具等作案工具。某日,张母一人在家,张超认为实施抢劫的时机成熟,随即带上王小明,头戴丝袜、手持刀具冲进了自己家中。王小明先发话要钱,面对突如其来的抢劫犯,张母惊慌失措,急忙将身上的钱款交出。但张超求财心切,发话要求母亲去拿柜子里的钱,张母一听便知是自己儿子的声音,随开始好言相劝,但张超觉得母亲的话不仅使自己暴露了身份而且是对自己莫大的羞辱。恼羞成怒的张超,当即怂恿不明事理的王小明捅死张母,王小明一向对张超唯命是从,当即拿刀捅向张母。很快,两人落入法网,根据刑法规定,对故意杀人的犯罪,14周岁以上就要承担刑事责任,张超被判处无期徒刑,王小明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案例二:面对社会,未成年犯是头脑简单的弱势群体。马程(17周岁,化名)纠结一批未成年人(其中最大的17周岁,最小的不满12周岁 )混迹社会,为了体现“帮派作风”平时彼此之间称兄道弟,同样面对没钱花的窘境,同样经过简单筹划,马程作为老大决定持械抢劫某歌舞厅。某日,马程见歌舞厅临近打烊,带领小弟夺门而入,在吩咐小弟拉下卷闸门后,刀逼舞厅老板翟某拿出钱财。翟某多年经营娱乐场所,深谙“黑白两道”行事之道,面对这帮乳臭未干的抢劫犯,翟某计上心来,当即交钱满足了马程一伙人的要求,而在暗中通知人马在门外等候并报了案。马程等人简单的认为抢劫成功,拉开卷闸门准备逃离,这时才发现,门外集结了很多翟某的人,警车也随即驶来。最终,马程等人分别被处以了刑罚。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 未成年人由于受年龄、智力、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其犯罪特点与成年人犯罪有诸多不同之处。1、人生经历短、社会经验浅、作案动机和目的单一。在大量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作案动机和目的十分单一。如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就是为了实施报复,抢劫、盗窃财物就是为了非法占有,案情较为简单。2、犯罪有明显的侵财性。未成年人犯罪表现出盲目追求金钱和满足物质欲望,虚荣心极强,以盗窃、抢劫等财产犯罪居多,并不同程度地带有暴力倾向。3、家庭境况有相似性。家庭境况方面,其家庭普遍存在家庭结构不完整或管教方式不当等问题,不完整的家庭或者缺少温暖的家庭,比如父母离异或感情不和,使子女在成长的心灵中留下创伤,长期以往,孩子形成一种病态心理,这种病态心理,导致他们在处理问题时采取荒唐的做法,也是诱导犯罪的主要动因之一。4、作案偶发因素多。未成年人因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容易冲动,往往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5、犯罪的主观恶性相对较小。由于未成年人受自身因素的制约,幼稚单纯,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时,他们往往不去想或想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因而主观恶性较小。二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很多,但综合起来,不外乎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一) 自身因素1 心理封闭,缺乏交流 近年来,未成年人的生理成熟年龄普遍提前,这给他们带来了种种困惑或疑虑,产生各种神秘不安的复杂心理。与此同时,他们的心理成熟却明显滞后。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来为因青春期产生的种种困惑解难释疑,无法合理地为自己减轻心理的重负。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成人感逐渐增强,对于内心的困惑和疑虑,不愿轻易向他们吐露,于是,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闭锁。未成年人处于这种自我封闭之中,在心理上与成年人产生隔阂,不愿相互交流思想、感情,因而产生孤独感。但是这种孤独感并不是他们所希望的,他们渴望被人理解,希望与人交往,希望在人际交往中有一定的地位,因而人际交往的需要较为强烈,这种在心理上既感到孤独,又渴望交往的矛盾,可能使青少年陷于苦恼的境地。他们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却希望与同龄伙伴拉帮结伙,有的甚至离家出走,出外寻找“友谊”。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少,认知狭窄、片面,分不清是非美丑,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容易被人引诱,上当受骗,稀里糊涂地就加入犯罪团伙,不知不觉地就走上犯罪道路。2 好奇心强,辨别是非能力差 未成年人对一切感到新奇,对自己不了解的现象,不理解的问题都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足,认识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对许多社会现象和规律准则还没有自己定型的见解和观点,容易受暗示而模仿,不知不觉地受一些不良因素的侵蚀,看问题时容易以偏概全、固执己见,自己认为正确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知识就不加考虑的片面接受,以致受到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的不良亚文化的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3 缺乏独立性,感情脆弱 随着成人感的产生和增强,未成年人对自己估计过高,强烈要求独立自主,想从心理上改变过去依赖成年人和受人监护的状态,即取得与成年人相同的地位,离开父母的管束,完全独立。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经济来源,且社会生活经验欠缺,不能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因此未成年人在生活上还要依赖于父母,在社会上还要依赖成年人。这种在心理上想独立,而实际生活中又不得不依赖父母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激发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加大代沟的裂痕。感情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差。现在的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大都一帆风顺,没有遇到过什么大的挫折,心理承受挫折能力非常脆弱,稍遇不顺时,往往表现出过分的失望,自暴自弃,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快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4 情绪冲动,自我中心意识太强未成年时期,情绪的兴奋性高,情绪的波动性大,具有极大的冲动性,易急躁,激动,好感情用事。有时,当个人需要受到限制而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进而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这时理智的控制能力却显得无能为力,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计后果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向有关当事人或无辜群众实施攻击行为,进行报复。现在的未成年人,很多是独生子女,他们长期生活在“大家围着转”的环境中,结果使他们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为所欲为,任性、自私、霸道,他们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很少甚至不顾及他人的利益,争强好胜但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甚至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二) 家庭环境方面的原因在人的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成分占很大比例,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成长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甚至左右孩子一生的道德行为。因此,家庭教育的好坏,父母道德品质的优劣以及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对子女的心理、品德、爱好、理想和行为举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家庭环境不良或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1 家庭结构有缺陷家庭结构不完整,是未成人犯罪的“催化剂”。这种家庭既给子女心理造成一定伤害,又给子女的家庭教育造成了严重的缺陷。相当多的孩子因此产生深刻的情绪障碍,悲观失望、嫉妒他人、不满现实,形成一种反社会的心理,极易引发犯罪。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失衡,人际关系冷漠,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点和反叛心理。他们在家里得不到爱和精神生活的满足,往往会向外寻求精神支持和寄托。这样,由于他们心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在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坏人的教唆、引诱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2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的教育方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一些家长没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造成教养方式不当,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很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现在的家庭的独生子女状况在逐年上升,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往往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百依百顺态度,即便是子女犯了错误也对其极力包庇,使孩子从小养成了自私任性、好逸恶劳、骄横霸道、自我中心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一旦孩子认为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的无理要求和过高的物质欲望时就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地干坏事,走上犯罪道路。与溺爱正相反,有些家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父母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有劣迹,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无视子女正常的自尊和独立的人格,对他们动辄打骂,造成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残忍、粗暴、好斗的性格,有的在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3 期望过高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同时也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子女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就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焦虑不安,产生了逃避和逆反心理。当这些压力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时,在逃避和逆反心理的支配下很可能会离家出走,以至误入歧途,有的甚至做出弑亲等过激行为。 (三) 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对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起到弥补和矫正的作用,帮助未成年人抵制和消除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是,学校教育还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缺陷和失误,不利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1 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由于在教育观念上片面强调智育的重要性,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有这方面的教育也往往是方法简单、陈旧或是流于形式,而且内容空洞、脱离实际,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在一些学校中,成绩好的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就是坏学生,使得学生的上进心受到极大的挫伤,失去了进取动力,造成了一些学生的厌学、辍学,流失到社会上形成不良群体,无所事事,在坏人的教唆下,很容易堕落为犯罪团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2 法制教育效果不佳 学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场所,而大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法制教育。使得学生从小不能树立法制观念,法制意识淡薄。多数学校法制教育只是停留在法律知识的传授上,不能使学生形成与法律规范的要求相适应的价值观,不能使法律规范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和行为,不能使学生用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守法的行为习惯,没有收到预防犯罪的效果。3 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滞后 目前,学校的青春期教育基本上仍是空白。而未成年人的青春期基本上都是在学校期间度过的,未成年人进入青春期后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开始对性有所感知,但是由于获得正确性知识和性教育的渠道不畅通,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指导,使得他们在性知识上表现为愚昧无知,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色情网站及淫秽音像制品等。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成熟不同步,以及道德法制观念的淡薄,在外界的刺激下,加上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往往会出现越轨行为。(四) 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现象形形色色,纷繁复杂,不仅存在着真善美,也存在着假恶丑,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认识能力、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和抵御外来诱惑的能力很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比较弱,很容易受社会不良习性、风气的影响。近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使一些未成年人幼小的心灵种上了贪慕虚荣的种子,讲排场、讲吃喝、讲穿戴、好逸恶劳、梦想一夜暴富,导致他们不择手段地侵犯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社会上的黄、赌、毒仍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加上有关部门的管理,打击不力,使一些未成年人得以自由出入不适宜的场所,导致这些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心灵受到污染。三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对策未成年人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力量互相配合。未成年人可塑性强,他们犹如一张白纸,正确教育引导将使他们步入人生正轨,反之,将误入歧途。(一) 加强家庭教育功能家庭是未成年人重要的学习、生活和活动场所。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父母身边。父母是孩子的抚养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可以说在人类的教育现象中,家庭教育是先于学校教育而存在的,父母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和作风是未成年人学习的典范,家庭教育的优劣,往往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家长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同时应当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二)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继续,是惟一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培养、教育起着主要的作用。学校的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对未成年人的培养教育负有重大的责任。所以,学校要真正把基础教育作为塑造中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启蒙教育,彻底改变那种只重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同时还要开展法制教育,切实担负起加强法制教育的重任,使未成年人从小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学校应把课堂法制教育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与道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少年模拟法庭”等形象、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形式,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三)净化社会环境各级人民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首先应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力加强对我国文化市场的管理,多为未成年人提供积极健康的精神食粮。想方设法办好和增加未成年人活动场所。还要不断改善中小学校法制教育的社会环境,为未成年人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政府部门应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坚决铲除黄、赌、毒等社会毒瘤,对非法网吧坚决予以取缔,对违规经营的网吧、游戏厅予以重处。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继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世界性问题。所以,从如何预防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未成年人是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我国有近四亿未成年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共同担负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光阴似箭,日月如棱。两年的时间,在我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那么的短暂,但是,这短短的两年是最真诚的青春,是最纯真的岁月,是最美丽的大学生活我们的自学能力在这里得提升,我感谢所有的恩师:是您赋予我们最有意义的收获;是您带领我们走进知识殿堂,使我们不但丰富了知识;是您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给我们美的眼睛去发现世界的美,感悟生活的美;是你教会我们珍惜友谊和时间;是您给了我们看世界的眼睛,是你们用博大的胸怀,给予我们最无私的关怀和奉献。这在这次的毕业论文中,发挥了我在学校学到的文化知识的应用,也算是我最后一次做学校的作业了,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还有我的任课老师,感谢他们的教诲,让我知道在社会上懂得怎样去做好自己,端正自己的位置,为社会贡献出我自己的力量。【参考文献】1祁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早期预防与社会控制初探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年S1期:第163-167页2席小华.中学预防犯罪法律教育的缺陷及对策J.青年研究,2001年08期:第84-89页3席小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4张惊雷.繁荣背后的优思D.湘潭大学,2002年5高志刚.当前我国中学生犯罪特点成因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6李忆红.试论社区教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D.东北大学,2005年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