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阶段]关于阅读教学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

上传人:dfg****19 文档编号:75367484 上传时间:2022-04-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阶段]关于阅读教学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三阶段]关于阅读教学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三阶段]关于阅读教学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模块 第一专题关于阅读教学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一)研究教学内容 主持人:徐思源(以下简称“徐”)参与者:赵志伟(以下简称“赵”) 方智范(以下简称“方”) 徐:老师们好,欢迎收看语文新课程远程研修第一模块第一专题的课程今天我们这堂课讲关于阅读教学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一)研究教学内容。老师上课教什么的问题,在老师心目中似乎不是问题,但实际上是很有问题的。不知道教什么,是老师们在备课中的最大困惑。如何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作出合适的教学设计是一个值得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何确定:教材,学习起点和学生的需要。我们今天讨论阅读教学的备课和教学设计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教师的解读要注意什么,不同类型、特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内容怎么设计。下面进入第一个问题:教师的备课和教学设计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赵:许多老师的备课很认真。我们通常备课要备几个方面:学生、教材、文本材料。通过录像我发现几个问题。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深,但对于资料背后的东西还有待提高。海明威有一个冰山理论,课堂里讲的只是冰山露出的部分,背后的东西更深。苏联一个老先生备了15分钟课,却上得非常成功。有人对此提出疑问,老先生说这15分钟是梳理,真正的课一辈子都在备。这次我们的课例里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很好,但有缺憾,与老师的准备还不全面充分有关。上海老一辈特级教师沈蘅仲先生知困录,讲六国论,将作者的传记材料、不同版本对重要字句的理解,不同六国论的比较,各代评论等都拿出来,不一定在课堂上全要讲,但老师就显得游刃有余了。积累深了就自然自如,老师要花一点时间,光是网上拉是不够的。方:赞同。有些老师对新课程有误解,认为新课标讲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就对课堂调动同学比较重视,甚至有做过头的,但是自己的功夫不够,部分教师不重视自己的备课,这是对新课程的误解。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否则新花样都是无源之水。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占有材料,围绕教学文本,自己要成竹在胸。沈蘅仲先生的积累材料,和我们现在很多教师的网上拉材料不同。网上的素材,必须要经过教师自己的消化,有所选择,整合到自己备课的内容中,才是自己的东西,否则是人家的东西,并没有掌握。有陌上桑课例,老师问同学,为什么诗歌中的人物不约而同地观罗敷。同学说:他们好色。如果老师准备不充分就容易因为学生出乎意料的另类回答而尴尬。因为这位老师备课充分,读了大量古典文学界对于此诗的新解读,有专家认为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美的向往,共同塑造了从内到外都美的美女形象,也许这首诗就告诉了我们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为准备充分,这位老师化解了尴尬的场面,深化了主题,过渡很自然。因此,教师基本功重要。徐:这就是说,在备课过程中老师要有宽阔的视野,否则就是井底之蛙 方:苏东坡:赋诗只知道诗,不能作出好诗歌。教师也一样,单单知道课文说什么,是不够的。徐:是的,老师不同对于学生,老师自己掉文本必须读透,否则无法教学。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问题:老师如何正确解读文本,对于文本本身,很多教师并没有很透彻的深刻认识。老师的文本解读能力还是不够理想。 赵:现在有个比较大的问题,老师的解读倾向于条分缕析,但未必能够真正读懂。仅把课文本身的字句落实是必要的,但还不充分。我曾听过一次课,上的是项羽本纪,有学生问:文中的描写那么细致,是历史还是创作,如果是创作,岂不是违背了历史著作的规范?老师没准备,就无法回答,回到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条条框框去了。这种质疑是从过去就开始的,老师如果有准备就好。徐:我们这次的课例中有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许多细节是文学创作。 赵:历史的解读总是在主观客观之间的。老师要想过这个问题,否则就会措手不及。老师要想到学生已经知道了些什么,然后再进行准备。我听过沈老师的课,和现在相比不是很善于表现,但很有内涵,有问必答。在备文本时,对可能存在的不同说法,人物形象、地位、影响等,都要想到。徐:老师还要解决一个问题,不能盲目跟从已有结论,必须先和作者有一个心灵的对话,作为一个读者去读,看看有什么收获。 赵:我会先看文本,再看历代评论,最后看教参。教参重要,但不能完全依靠它。徐:教参对于教师是一个底子,不出错。但老师要有更高的东西,必须自己用功去思考和寻找。 赵:有学生也有教参了,上课一对照,都看过了,自然觉得语文课索然无味。 徐:是啊,如果因教参而误读就可怕了。首先要正确理解,然后看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否则不够格。 方:怎样处理教参的问题,存在这种现象:老师关注教参多于文本本身。从教参的观点出发,到文本中找根据,于是完全被教参拉着走,而没有自己的观点。老师自己阅读课文的过程,就是自己心智完全投入的过程,课标很强调自己的体验,自己没有这个体验的过程,不可能在课堂上让学生投入。这是生命体验的过程,不入乎其内,就无法出乎其外。这样读出的东西才是有血有肉的,自己不被感动,而贴标签,教参本来是帮你的,但却成为了障碍,隔断了你和作品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看这次的录像多少还有这个问题,急于拿出结论,从抽象出发,回到抽象,这个是语文教学的大忌。把丰富生动的课文内容榨干了教给学生,留下的只是抽象的结论,自然无味。 徐:几位老师上同样的课,一样的目标,但老师甲能和学生充分融合,老师乙就是讲得干巴巴的,就是老师有没有自己解读的原因。对于如何对待教参的问题,老师对教参有依赖性,自己就不会读书了。 赵:解读文本把自己感情注进去很重要。艾德勒:学校是让学生读莎士比亚的,但导致了学生终身不再亲近。过于条分缕析的阅读教学反而会磨灭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我们教学生读鲁迅也是这样。 方:教师心要进去。 徐:首先要有和作品间的心灵沟通,再看教参,有可能有一些启发、提升、矫正,这样用可能就比较到位了。 赵:教参是帮手,不能依赖。 徐:可以用,但关键是怎么用。具体到文本解读上,文学作品在阅读课上占很大比例,教学设计怎么做,各种不同体裁又是不是一样呢?各自有什么特点?与我们的指导又有什么关联? 赵:现在的中学都有古诗文解读考试,本来用意是在古诗文的推广,但造成了中学里讲古诗词和文言文等同教学,体裁不分。有的老师在诗歌里讲语法,解释得清清楚楚,字字落实,甚至翻译。这个文体搞不清楚,特别在古诗文问题相当严重。学生觉得无味,觉得害怕了,没有了兴趣。徐:原生态的自发学习会越读越有味道,在读的时候脑子里都是术语,自然无味。 方:文体问题在起草课标时,讨论挺多的。有的人说新课改淡化文体,不准确。在文学创作上打破文体界线比较普遍。但作为基础教育,文体分别很重要,不同文体写作有不同的要求,课标归纳的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对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某种对应关系。对于古诗文教学,我们有的语文老师自己也将诗与文混为一谈。在我看来这两者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思路差别很大。文言文应该词句落实,实词积累对于提高文言文能力是最重要的,好比造房子的砖。我们的课标强调多读文言文,不是指套语法,而是积累实词,形成文言语感。诗词搞翻译是背道而驰,美国文学家福斯特说诗歌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翻译后言外之意丢掉了,是大忌。诗词教学应从感受意境的角度出发,但现在教师手段不多,动不动就说“情景交融”,没办法深化和展开。在现代文上也要注重文体的差别,但不能死板。有老师上陈从周的说屏,从文本分应该是应用性的,所以老师头脑里只有说明文的条条框框,去硬套,但此文是文学性的说明文,很带有感情,这样一来把情感的东西全部丢掉,变得干巴巴,不是陈从周的文章了。老师对于文体分类不应死板,应该意识到面对的是具体的文本。有的地方将说明文、议论文框死,议论文的议论部分必须占70%以上等等,其实这个界限是无法明确的,有很多例外。 赵:用科学化来套语文,对于语文是一种戕害。 方:这涉及到对语文学科的特点的认识,老师在备课时完全用“认知”的角度去对待,但语文学科,更应该重视的是“体知”。 徐:有些老师认知的问题也没有解决,有很多混淆。散文小说也一样对待。每一种文体有很多非典型性的东西,教材编写有时候忽略了文章的个性。 方:教师有时备课从概念出发。我们在具体处理时要知道大体方向,但也可以灵活运用。如我们讲故乡这篇小说,一般应从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方面入手。但也有老师另辟蹊径,从故乡的“变”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人物的前期后期变了,人物关系变了,家乡环境变了,从这里切入也涉及到了人物性格、关系,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处理方式变了,但大的方向也把握到了。 徐:其实有时学生也有问题。之前我有一节课让读一篇小说,有写景,问学生有什么作用。学生答,借景抒情。他们不知道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方向就错了。老师在备课时面对不同体裁的文本,要有文体意识,写景在小说、诗歌、散文中是不同的。两位老师,一般来说,面对不同文体,备课时要突出什么? 方:这个在课标中已经有明确说明了。论说类:材料和观点的关系。实用类中的新闻: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等等。文学作品:感受体验、主观性、模糊性和多义性等等。 徐:各个文体的抓手是不同的。 总结:今天谈了针对教材文本的研究,老师们有什么建议请和我们联系。 课程文本二专题一 关于阅读教学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二)研究教学对象.doc第一模块 第二专题关于“写作教学” 中的“立纲起草”教学内容与“课外读书的讨论”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一)小说场景描写分析 主持人:王意如(以下简称“王”)参与者:巢宗祺(以下简称“巢”) 郑朝晖(以下简称“郑”)王:欢迎收看语文新课程远程研修第一模块专题二的课程。今天我们谈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写作教学” 中教学内容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主要围绕“立纲起草”;第二个问题是关于 “课外读书的讨论”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小说的场景描写。现在我们先谈第一个问题,关于“写作教学” 中“立纲起草”的教学内容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 郑:从学生写作现状来看,立纲起草是大问题,多数学生是跟着感觉走,写到哪里算哪里。我们要强调学生在写作前对自己的思想作一个清理,对表达策略做选择。立纲起草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巢:我自己做学生的时候,老师要求写作文提纲,但我们先写文章再写提纲交上去,表明写作时思路不清。拟提纲的过程是整理思路的过程。我觉得很有必要引导学生理清表达的思路,引导学生思考作文怎么表达、层次等。有的人因为没时间起草,有的人想清楚了一稿完成,但起草的过程还是很必要的。 郑:即便是有的人表面上看是一气呵成的,但也有一个打腹稿的过程。学生在写作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要写什么,再来想立纲起草这个问题。我们在进行立纲起草的指导的过程中,确定写作目标还是很必要的。不知道表达方向,无法立纲起草。 王:我记得有位学者在报纸上呼吁过,要给学生上逻辑课,因为逻辑推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抽象思维能力。写作教学中的立纲起草,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一条途径。对学生来说,他可能不需要从理论上知道什么是概念、判断、推理、论证,但他应该学会在写作时使用这些方法。我们教学生在写作时先写提纲,实际上也是对他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有些学生在写作时感到困难,不是语言表达有问题,而是思路打不开,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比如2009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不可无一,不可有二”8个字难倒了不少学生。其实这个题目可以这样立纲:什么叫“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为什么“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怎样才能做“一”而不做“二”也可以这样立纲:“一”为什么不可无,如果“无一”又会怎样;“二”为什么不可有,如果“有二“会怎样训练学生为作文立纲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关注学生的逻辑思维。比如老师让学生写一篇议论文,讨论转基因食品是否有害。一学生的观点是转基因食品无害,理由是:转基因食品是科学家创造的,科学家难道会把有害的东西造出来吗?这里的三段论是这样的:大前提:科学家创造的东西都是无害的小前提:转基因食品是科学家创造的结论:转基因食品是无害的很明显,大前提是错的。第二是不要片面追求整饬。当我们在表达的时候,总希望文字整齐些,有语文修养的人都会这么做。上课时也会这样。黑板上的板书、甚至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归纳,都会有这样的过程。立纲、包括对立纲的训练都是这样。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整饬毕竟是形式上的问题,如果为此而牺牲内容,那就不值得了。何况错落、参差、不对称,也都是一种美。丹纳在谈到希腊神庙的时候就指出,建造者故意在形式方面不遵守正确的数学关系,不受呆板的对称的束缚,他们把许多平面、角度,加以交叉、变化,屈曲,结果,建筑物的几何体像生命一样的妩媚,多样,推陈出新,飘逸有致。即便什么都不是,它毕竟是准确的、自然的。时常会看到有些老师为了文字的整齐好看,生拼硬凑,就像一个人,从头到脚,打理得一丝不苟,说难看自然是未必,但至少是有点造作的。它不仅因为形式而牺牲了内容,更严重的是,会造成学生不好的思维习惯。巢:其实拟提纲的过程要探讨:1、内容,题目要我说什么,我要说什么。先记下要说的内容。再调整顺序。2、形式,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3、用什么文字来说。郑:其实就是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说什么是和人的思维方式技巧、分析问题的角度密切联系的。有的老师在指导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以为列提纲是独立于写作之外的,包括对分论点格式整齐的要求,是顾了枝节而对根本问题有所忽视。立纲起草更多的还是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的东西随着阅历的增加等会提高,但分析习惯如果没有好好培养的话很可能整个高中阶段都无法提高,甚至影响到以后。王:立纲的过程中是一次起草,写作过程也是一次起草。巢:这次写作的两个模块立纲起草、撰写修改是承接上次培训的,还得联系前面的审题立意环节。首先要理清楚写作需要,然后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和积累看看我要写什么,我能写什么,然后思路就打开了。有的学生题目意思不清楚,或者不清楚自己表达的意图。很多老师采取的方式是给题目后让大家讨论,几个想法出来了就能够互相激发。互相启发可能比老师灌输效果更好。同学间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很有效。这次写作的两个模块立纲起草、撰写修改是承接上次培训的,还得联系前面的审题立意环节。首先要理清楚写作需要,然后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和积累看看我要写什么,我能写什么,然后思路就打开了。有的学生题目意思不清楚,或者不清楚自己表达的意图。很多老师采取的方式是给题目后让大家讨论,几个想法出来了就能够互相激发。互相启发可能比老师灌输效果更好。同学间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很有效。 郑:写什么和怎么写都是可以讨论的。对一个什么人,用什么方式写更容易被接受。大家讨论中互相碰撞,表达的技巧和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王:希望写作的指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1、审题,就是倾听,2、立意,怎么表达最好。然后就是我们今天说的3、提纲,怎么说好。还有我们以后还会谈到的4、修改。 郑:好比足球赛,之前的是研究目标、对手,现在讨论的就是如何排兵布阵。 巢:结合前面的备课,立纲起草的备课要做哪些准备,准备又必须和审题立意结合起来,也不能仅停留于技术水平,还要研究教学对象。 王:怎样为立纲起草课作教学准备?郑:它是写作过程中的一块,是无法和审题立意完全割裂的。如果重点是在体会立纲起草的过程的话,一定要审题立意明确,不要再在审题立意上纠缠。如果纠缠在审题上,要学生对于立纲起草有体会就做不到了。2、还是要大家讨论清楚为什么写,目的清楚了才有方向。3、反过来想,别人最想听的是哪些,分析清楚读者对象,然后逐步表达,效果更好。老师要有一点小技巧。思维碰撞的形式好,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头脑要很清晰。思维碰撞的目的是打开思路,学生在考虑的内容是哪一部分,老师要明确。 巢:立纲起草是写作过程中的一环,老师有两种做法:1、布置一篇作文,把审题立意和立纲起草连在一起操练。2、重点放在立纲起草的局部操练。 王:整体和局部操练都可以实施,我们有课例,各位老师看了以后有新的想法可以再讨论。下面进入第二个问题,围绕小说中的场景描写。关于小说的场景,有老师问过我:什么是场景?说清这个概念我们好像得从远一点说起。最大的概念当然是背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按照韦勒克的说法,背景即环境,背景是对人物的换喻性的或隐喻性的表现;也可能是一个人的意志的表现,意志的投射;又可以是庞大的决定力量,它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个人对它很少有控制力量的。如果把背景定格在一定的时空里、尤其是一个固定的空间,应该就是场景。场景就像一个有背景的舞台,人物在上面活动,这种活动既和背景有关,又是背景的一部分。比如红楼梦里,有个贾宝玉午睡的情节(这是个情节,不是场景),他先后被带到了两处地方,就是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一处专门为他收拾下的屋子,中间墙上挂的是一幅燃藜图,两边的对联是:世事洞名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进入这个场景,贾宝玉的第一反应就是:“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也就是书,这个场景所营造的气氛、格调,和宝玉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接着小说转换了一个场景,就是秦可卿的卧房。刚至房中,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宝玉此时便觉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不是燃藜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不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两相对照,一个是慵懒的、惬意的、艺术的、美的,一个是辛劳的、刻苦的、功利的、俗的。一个是自然人性的表现,一个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自然人性只表现在婴孩身上,一旦长大成人,进入社会,他就必然要有社会性。用今天的话来说, 就是必须承担起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责任。可是,贾宝玉却拒绝长大。大观园就是他的伊甸园,他躲在里面,试图永远生活在烂漫的童真之中。这样的人,当然就“于国于家无望”了。当然,他拒绝长大,不等于他没有长大。对于自己所选择的生活,他是有理性思考的,此乃题外话。我们要说的是,就是作者通过描写贾宝玉对这两个场景所作出的不同反应,表现出了这个人物的情感和价值取向。所以让学生体味场景,就可以体会到作者是如何将环境和人物的社会属性以及个性结合在一起的。 巢:小说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倾注在人物、情节、环境中的,场景就是舞台上的道具。有可能是实际如此,带有纪实性的,有的是刻意塑造的,情况不一样。平时读小说,关注最多的是情节,跳过场景,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我们设计小说的教学第一步是情节,但后来也要关注场景。场景不是随便设置的,是和内容题旨匹配的。 郑:对于环境,我们一般称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强调小说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与活动,是主人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关系,另一种是自然环境。小说环境一般会带有隐喻色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象征意义,还有就是带有选择性的,当然,作为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品,有时也注重再现。我们讲这个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课外阅读中同学们都关注情节,教学中对人物形象分析也会影响学生去关注人物,但对环境的关注还是比较少的,但小说的有声有色往往是通过环境。课外阅读指导要提升学生的阅读品格,场景的作用也就尤为重要。 王:课前准备要关注:1、要有准确的理解。如秦可卿为宝玉准备房间的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的老师当正确的观点来引用,和作者的思想倾向完全相悖。做老师的一定要理解得准确。2、要细致一些。小时候为什么都会有翻过去的经历,我们总是关注人物的结局,到了更深入的体悟场景一定要细致。好的作家对于场景的描绘都是很下功夫的。聊斋志异中的青凤,写耿去病拨开过人的草走到那里去,说明那里应该不是人类;而到了那里见到长者朝南坐,说明作者写的不是一般妖精,他是要写出妖精的社会性的。郑:老师自身的阅读敏感性决定了是否能发现小说中值得关注的情节因素。我上一碗阳春面的时候,很多人强调头碰头母子三人共度难关的场景,很多人也会抓幸福的2号座这一点,这是应该有群体的必然性,如果把它孤立起来看,就失去了文章的意义。都江堰上课注重群体性的共度难关这一点,学生的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了。 巢:重点在引导学生读小说,光读故事是看热闹,看门道还要看人物塑造、场景的作用。不能单独割裂开来看场景的描写,可以说重点场景的细致,但还是要关注场景对于情节、人物的作用、推动性。 王:背景和人物是在一起的,里面有非常复杂的关系。要往深里读小说,场景就绕不开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场景描写一开始比较一般的,一般就是用一首诗词来表现。到了后来是非常有意识地描写的,如红楼梦对于每个人居所的描写,对于理解人物的志趣情操很有帮助。 郑:巴尔扎克小说,如果把场景剥离开来,很有可能无法理解人物,失去精髓王:我们总结一下的话,对场景的体会一要准确,二要细致。那么,具体在课堂上怎么操作?郑:前提,教师对小说本身一定要熟悉,脱离了人物情节来分析场景是没有名堂的。还要注重场景本身表达上的细致之处,选择背后的意图等,带着这些再去理解人物情节砍是否会有提升,如果有,学生就会很有成就感。持续训练下来,就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格。 王:老师脑子里应该有清楚的概念,场景和情节的区别,场景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部分,和人物的关系等,作为课前准备老师都应该想明白郑:特别是社会环境和人物的关系容易混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