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面接收了之前存在的各类国、私立中小学和大学,转为公 办学校,统i教材、教案并建立考试制度。上述举措的主要目的在于A.推动教育在全国的普及B.确保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C.回应教育现代化的诉求D.巩固近代教育发展的成果1. 1977年邓小平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指出:“知识分子己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 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这些论断A.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B.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促进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发展D.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2. 1956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学校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指示(草案), 明确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一切现代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 使他们获得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的技能”。这一指示A.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B.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C.实现了人才培养方针的转变D.凸显了劳动教育的主导地位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儿童,不分性别、 民族、种族,应当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7周岁入学。” 该规定A.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劳动者素质B.体现了我国科教兴国战略C.正式建立了新中国的人民教育D.便利了国家收回教育主权3. 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从总人口 80%都是文盲半文 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如今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 76亿人、专任教师1670多万人、教育 经费占GDP比例保持在4%以上,亿万人民通过受教育实现了完善自身、改变命运、创造美 好生活的愿望。此现象反映出A.科教兴国战略成功实践B.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C.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D.国民经济的发展满足对人才的需求 明的是政策调整对社会需求的拉动,C正确;ABD不属于主要原因,主要和政策调整有关, 排除。故选C。17.示例一看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等教育明显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等教育只注重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且课程专门化程度 较高,这是当时为了服务工业化建设而注重培养工业化建设人才的结果;中国工业化建设 是依照苏联模式进行的,自然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面也受到了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 响;同时由于当时中苏关系处于友好时期,中国大力引进苏联文化,高等教育中的外语教 学以俄语为主,这就导致教育方面受到苏联教育的影响更广泛。总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高等教育深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示例二看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等教育深受国家发展战略的影响。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等教育不仅注重课程的专门化,而旦工科院校注重与国民经济 密切相关的专业,这是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国家发展战略面临建设工业所需的大批专 业化人才;同时由于受到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因而中国高等教育不仅重视人才培养 的专门化,而且更注重工科人才的培养;同时,新中国的工业技术资料主要来自苏联,因而 外语方面注重对俄语人才的培养。总之,尽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等教育有许多不足,但符 合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综合大学只重教育不重研究、工科院校 又只注重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某些专业的局面仍未得到彻底纠正,无形中越发拉大 了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等教育明显受苏联教育模式 的影响。说明时,主要结合建国初期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汉时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 同时也要考虑到冷战的局势等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等教育 深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18.示例一:论题:不同时期的高考时间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论述:1952年8月,开始全国高考,原因是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即将完成,大规模的经济 建设马上开始,迫切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知识分子。1966年到1976年,高考停 招,原因是受极左思想影响,抓革命,促生产。1978年到今天,高考主要在夏天进行, 主要是因国家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示例二:论题:建国以来高考时间相对稳定,但也视情况变化调整。论述:建国以来,高考时间相对稳定,主要集中在6、7、8这3个月,这是受我国地理条 件、政经状况等因素影响的结果。但2003年以来高考日期由7月改至6月,2008年四川 部分考试高考时间的推迟,以及2020年全国高考延期,这几次时间的调整,充分说明了 党和政府以人民利益为重,把考生的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以及利于高考的组织安排工作。【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材料反映了 1952年.至今高考的发展与变化情况,结合所学知识, 从时代背景与高考变化之间的关系角度提炼论题,例如“不同时期的高考时间反映了不同 的时代背景。其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马上开始;1966年到1976年文革极左思想影响;1978年改革开放后,政局稳定,经济发 展等时代阶段对高考的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即可。此外,还可以从现实情况与高考变化的 关系角度拟定论题,例如建国以来高考时间相对稳定,但也视情况变化调整。结合材料 和所学知识,从我国地理条件、政经状况等因素说明建国以来高考时间相对稳定的原因; 从党和政府以人民利益为重,把考生的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以及利于高考的组织安排工 作等角度说明2003年以来高考几次时间调整的原因。4. 1950年11月,人民教育刊文要求中等以上学校系统地揭露、批判美帝国主义过去 在中国所传播的一切有毒害的思想,所谓美国“民主”、美国生活方式、美国科学、文化 等等。这反映出新中国教育已经出现“左倾”冒进思想B.只重视政治,不重视科技C.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D.政策具有政治性和时代性1953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扫盲标准、学业 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干部和工人,一般可订为认识200个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 报,能写二、三百字的应用短文:农民一般订为能识1000个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通俗 书报,能写常用的便条、收据。”这一规定A.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深受苏联教育的影响C.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D.有助于人口素质提高5.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部门通过高考改革和高校扩招使高等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201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这说 明高等教育A.出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B.建立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践行了 “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D.培养了大批现代化的建设人才新华字典是中国最为普及的一部工具书,自诞生以来经过多次修订。其中一次修 订增加了如光盘、手机、木糖醇、克隆、基因、期货交易、盗版、绿卡、社区、超市等上 百个新词。这次修订A,体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B.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C.是各条战线拨乱反正的具体体现D.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新气象6. “985工程”和“211工程”是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以及一批国际知 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战略性建设工程。“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实施A.促进了国民教育的全面发展B.落实了过渡时期总路线C.落实了 “科教兴国”战略D.初步建构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我国对劳动模范的评价标准随着时代发生变化,从建国初期的“老黄牛”型到现在的 知识型、创新型、技术型、专家型、管理型劳模。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改革开放以来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B.建国初期“一化三改成功推动C.进一步提升技术型人才地位的要求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7. 1949年11月,我国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逐步建立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利地方 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知识分子大会,发出“向科学进军”的 号召。这些举措A.初步建立国民教育体系B.有助于国家的经济和国防建设C.贯彻落实了 “双百方针D.旨在提高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在1977年8月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面对清华大学教学质量很差的情况,邓小平尖锐地指出:那就应该称作“清华小学” “清华中学”。造成教学质量很差的主要 原因是A.三年经济困难B. “教育革命”C. “文革”的“左”倾错误D.上山下乡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 80%都是文盲半文盲的薄 弱基础起步,到如今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 76亿人、专任教师1670多万人、教育经费占 GDP比例保持在4%以上,亿万人民通过受教育实现了完善自身、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 的愿望。反映出A.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B.科教兴国战略自始至终C.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D.彻底解决对人才的需求8.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目的,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 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 康发展。这说明“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逐步转型A. 注重社会的长远发展和整体效应以经济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B. 指明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道路据电视片国家记忆:1977年,上海科技出版社20世纪60年代前期出版的一套涵 盖了初高中阶段数学、物理、化学的绝大多数知识点的数理化自学丛书创下了销售7395 万册的天量记录,其主要原因是A.印刷技术快速发展B.高中招生规模扩大C.政策调整拉动需求D.改革开放解放思想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计划中,将基础课程明显减少,专门化课程的总学 时高达400学时。虽经1953年青岛修改教学计划会议,这种情况有所缓解,然而,综合 大学只重教育不重研究、工科院校又只注重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某些专业的局面仍未得 到彻底纠正,导致基础理论工作无人问津。加之学习和使用俄语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风 靡全国,语言的障碍制约了中国与世界其他科技大国的交流,无形中越发拉大了中国与国 际先进水平的距离。摘编自刘茗、王鑫建国初期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历史回顾与思考对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要求:看法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建国以来全国高考的时间1952年8月15日-17日3天,举行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1966年,高考停招。大学只接受推荐的工农兵学员。1977年12月1()日,全国各地573万考生参加高考。1978年-2002年,高考时间固定在7月7日-9日这三天。但1978年是7月20日-22 日和1983年是7月15日-17日。2003年至今,高考日期是每年的6月7日-9日。但由于汶川大地震,2008年四川部 分考试高考时间在7月3日-5日;由于新冠肺炎,2020年全国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 时间为7月7日-9日。据有关资料整理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 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办学方向是社会主义,其中对学校、教材及考 试的改革,有利于保障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B项正确;当时教育并未普及,排除A项;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现代化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与巩固 近代教育发展成果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 B【详解】根据材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可知文革结束 后,邓小平极力强调人才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符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B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排除A项;1995年党和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排除C项;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 平理论走向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3. A【详解】1956年印发的教育部指示明确生产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 建设的时代特征,A项正确;B项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时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新中国初期 的人才培养方针没有发生根木性转型,C项错误;D项主导地位的表述不符合指示内容和 任务,也与当时教育发展的实际不符。故选A项。4. 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 1986年国家颁布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义务教育,这有 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的文化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A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 出,排除B项;建国后,通过学制改革、扫盲运动及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到1965年初 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并不是1986年才建立新中国的人民教育,排除C项;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就收回了教育主权,而不是1986年才收回,排除D项。故选A项。5. B【详解】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一个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党和政府始终坚持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亿万人民通过受教育实现了完善自 身、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B项正确;科教兴国始于1995年,与材料中“党和 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教育的迅速发展与计划经济向 市场经济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关系,但教育的发展是持续的,材料反映的仅仅是新中国教育 的发展变化,并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在1992年,排除C项;根据材料“党和政 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没有反映出 国民经济发展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6. D【详解】根据材料1950年11月揭露、批判美帝国主义过去在中国所传播的一切有毒害的思想 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帝国主义敌视新生政权,并且入侵朝鲜威胁 中国安全,在中美关系交恶的背景下,新中国的教育系统要求学校批判美国,这体现了新 中国教育政策具有政治性和时代性,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教育政策受时代和政治的影 响,没有体现“左倾冒进思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教育政策适应中美政治对抗的需 要,不代表当时教育只重视政治而忽略科技,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教育受到中美对抗 的影响,没有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排除C项。故选D项。7. D【详解】扫盲有利于文化教育普及,提供人口文化素养,D项正确;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排除A项;苏联教育主要影响在重视工科和学制,排除8项;材料和工业化联系不大,排 除C项。故选D项。8. A【详解】根据“201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 可得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增加,反映出精英化的教育在不断发展,因此说明出现了由精 英化向大众化转变,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高等教育,不能体现完善,排除B项;材料 没有体现科学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不能得出培养了现代 化的人才,排除D项。故选A项。9. D【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现代文化领域出现的现象,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 济状况决定的,“光盘、手机、木糖醇、克隆、基因、期货交易、盗版、绿卡、社区、超 市等上百个新词”都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气象,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的要求,排除A项;“期货交易”等不是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排除B项;“超 市”等不是各条战线拨乱反正的具体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0. C【详解】“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两个工程落实了 “科教兴国”战略,C项正确;“985 工程”和“211工程”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A项中“全面发展”说法错误;过渡时期 总路线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985工程”和“211工程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 故B项错误;初步建立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故D项错误。11. D【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建国后我国对劳动模范评价的标准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主要和不同时期对人 才的需求标准不同导致的,D正确;ABC解释原因片面,排除。故选D。12. B【详解】成立科学院、组成科学研究体系和发出向科学进军都有利于科技人才的培养,从而有助 于国家的经济和国防建设,故选B;这些率措不是了建立教育体系和提高知识分子的政治 地位,排除AD; “双百方针到1956年才提出来,排除C。13. 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6年至1976年,我国进行的文化大革命对经济、教育等领域造成 了巨大的破坏,因此C正确;三年经济困难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A排除;BD均属于 左倾错误的表现,排除。故选C。14. C【详解】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一个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不仅寄托着 个人成长的希望、家庭的希望,也承载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希望。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 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亿万人民通过受教育实现了完善自身、改 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故C项正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得到了彻底解决与事实不 符,随着历史的演变,时代的更新,科学技术等不断发达,对人才的要求亦越来越高,故 D项错误;教育的迅速发展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关系,但教育的发展 是持续的,材料反映的仅仅是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变化,并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 在1992年,故A项错误;科教兴国始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5. C【详解】材料反映出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目的是紧紧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科技进步带动劳动者素质提高,从而实现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大提高,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 力和综合国力,故选C项。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排除A项;B、D两项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指明了我国实施该战略的意义和道路,故排除。16. 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7年高考恢复,因此社会对数理化等书籍的需求量显著增加,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