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本章的地位和作用 免疫学是近年发展迅速的生物学分支科学。随着人们对免疫系统研究的进展,人们对免疫系统与机体抵御疾病、机体健康的关系的认识逐步加深。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的知识,本章通过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特异性反应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三节内容,向学生介绍有关免疫系统的基础知识。二、本章的知识结构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特异性反应 免疫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三、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第一节第一节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说出免疫的概念(了解) 2简述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方式(了解) (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 1免疫的概念(三)教学难点(三)教学难点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机体的变化2人体如何通过两道防线抵御闰原体侵入机体第二节第二节特异性免疫反应(本章的重点)特异性免疫反应(本章的重点) 4.分别概述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理解)(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5.说明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种免疫方式的特点( 理解)1说出特异性免疫的概念与类型(了解) 2说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了解) (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 包括:淋巴细胞如何识别病原体;淋巴细胞的形成与发育;细胞免疫的过程;抗体免疫的过程;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比较;免疫接种的意义。(三)教学难点(三)教学难点 淋巴细胞识别病原体;抗体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免疫的过程;体液免疫的过程3。解释抗原、抗体的概念( 理解)6.解释免疫接种在机体免疫中的意义( 理解)第三节第三节免疫系统功能的异常免疫系统功能的异常 3.讨论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措施,养成正确对待艾滋病的科学态度,做到洁身自好(了解)领悟(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说出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了解) 2说出引发艾滋病的病毒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了解) (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 1艾滋病(三)教学难点(三)教学难点 艾滋病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免疫部分浙科版与人教版新老教材及比较免疫部分浙科版与人教版新老教材及比较老人教版新人教版浙科版章节位置选修教材第一章第二节第二章第四节第三章共三节需课时数3课时2课时4课时四、教学目的 本章安排了三节内容,由浅入深介绍了本章安排了三节内容,由浅入深介绍了免疫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了解人体非免疫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了解人体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以及人体免疫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以及人体免疫应答的基本原理。在学习了免疫系统的应答的基本原理。在学习了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的基础知识后,认识免疫系组成与功能的基础知识后,认识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引导学统功能异常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健康。生关注健康。初中应该具备的知识初中应该具备的知识高中教学应该理解的内容高中教学应该理解的内容备注说明备注说明免疫系统是由淋免疫系统是由淋巴器官及淋巴组巴器官及淋巴组织组成。织组成。淋巴结、脾脏、淋巴结、脾脏、扁桃体等器官扁桃体等器官白细胞白细胞骨髓也是人类和哺乳骨髓也是人类和哺乳动物动物B淋巴细胞成熟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的场所。胸腺是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化和成熟的场所。淋巴器官分为中枢淋淋巴器官分为中枢淋巴器官和外周淋巴器巴器官和外周淋巴器官。官。骨髓中的多能干细胞骨髓中的多能干细胞是红细胞、淋巴细胞、是红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单核巨噬细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群的起始细胞。胞群的起始细胞。免疫细胞和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免疫分子。免疫细胞的免疫细胞的类型;免疫分类型;免疫分子如抗体、补子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体、细胞因子等。等。法氏囊即腔上法氏囊即腔上囊(鸟类)。囊(鸟类)。B细胞成熟的细胞成熟的场所。场所。初中应该具备的知识初中应该具备的知识高中教学应该理解的内容高中教学应该理解的内容备注说明备注说明机体抗感染的防御能力。机体抗感染的防御能力。人体有三道防线保护自人体有三道防线保护自身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身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袭。袭。第一道防线:体表的屏第一道防线:体表的屏障;障;第二道防线:体内的非第二道防线:体内的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反应。疫反应。进一步理解三道防线,特别是第进一步理解三道防线,特别是第三道防线的作用。三道防线的作用。免疫防御免疫防御:集体防御病原微生物:集体防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异常情况下引起超敏反的感染,异常情况下引起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病;应或免疫缺陷病;免疫稳定:清除损伤或衰老的细免疫稳定:清除损伤或衰老的细胞,自身稳定功能,否则自身免胞,自身稳定功能,否则自身免疫性疾病;疫性疾病;免疫监视:防止或消除肿瘤等异免疫监视:防止或消除肿瘤等异常细胞,否则肿瘤或持续性感染。常细胞,否则肿瘤或持续性感染。高中教学重点:高中教学重点:特异性免疫反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体液免应中的体液免疫过程和细胞疫过程和细胞免疫过程。免疫过程。ABABABABABABABAB 11世纪,中国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 1798,英国Edward Jenner牛痘疫苗接种预防 1880,法国巴斯德的鸡霍乱预防免疫(科学免疫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1890,E.Adolf von Behring 白喉杆菌的抗毒素 1955,N.K.Jerne的自然选择理论 1957年Burnet 抗体形成的“克隆选择理论” 1962,R.A.Tood and J.F.Miller 对胸腺功能的认识 MHC结构和功能的揭示 大量细胞免疫功能分子的发现免疫学发展的历史免疫学发展的历史 我国11世纪开始接种人痘 18世纪后叶,Jenner发明牛痘免疫学发展经历的四个时期免疫学发展经历的四个时期 病原菌的发现和疫苗使用的推广 Pasteur观察到细菌、发明培养基、制备疫苗;Koch提出病原菌致病的概念 (一)抗体的发现 德国学者Behring和日本学者北里于1890年在Koch研究所应用白喉外毒素给动物免疫,发现在其血清中有一种能中和外毒素的物质,称为抗毒素。将这种免疫血清转移给正常动物也有中和外毒素的作用。这种被动免疫法很快应用于临床治疗。Behring于1891年应用来自动物的免疫血清成功地治疗了一个白喉患者,这是第一个被动免疫治疗的病例。为此他于1902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二) 抗原的结构与抗原特异性Landsteiner(1910)等人首先应用偶氮蛋白的人工结合抗原,研究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的化学基础开始的。认识到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是很小的分子,他们的结构不同,使其抗原性不同。 (三)抗体是免疫球蛋白 20世纪30年代,通过电泳证明,抗体是-球蛋白 (四)抗体是四肽链结构 1959年,Porter 和Edelman对抗体结构进行研究证明 (五)超敏反应 (六)免疫耐受的发现 (七)Burnet学说及其对免疫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克隆选择学说 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的产生 1978年发现抗体基因重排是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的原因 信号转导途径的发现 细胞程序性死亡途径的发现 造血与免疫细胞的发育 免疫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 浆细胞 B细胞 记忆B细胞 淋巴干细胞 T细胞 活化T细胞 造血干细胞 NK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骨髓干细胞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树突细胞 肥大细胞 巨核细胞 血小板 成红细胞 红细胞 骨髓 外周淋巴组织及血液 组织 胸腺(胸腺(thymus)胸腺是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简称,简称T细胞。细胞。 胸腺的免疫功能:胸腺的免疫功能:诱导诱导T淋巴细胞成熟;产生胸腺激素。淋巴细胞成熟;产生胸腺激素。.辅助性细胞辅助性细胞(占(占33%) (效应细胞)(效应细胞)主要功能:辅助主要功能: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杀伤胞内细胞产生抗体,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杀伤胞内菌和抗原递呈能力,辅助杀伤性细胞杀伤靶细胞菌和抗原递呈能力,辅助杀伤性细胞杀伤靶细胞.抑制细胞(抑制细胞(510%)主要功能:通过抑制主要功能:通过抑制TB细胞的分化和增殖,阻止细胞发育成细胞的分化和增殖,阻止细胞发育成各自的疚细胞,从而抑制效应各自的疚细胞,从而抑制效应T细胞的作用以及抗体的产生细胞的作用以及抗体的产生3.记忆细胞记忆细胞:4.细胞毒淋巴细胞细胞毒淋巴细胞(效应细胞)(效应细胞)(1)杀伤性细胞)杀伤性细胞 :清除被病毒及其他微生物感染的宿主细胞、肿:清除被病毒及其他微生物感染的宿主细胞、肿瘤细胞或移植物等靶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使靶细胞溶解死亡。瘤细胞或移植物等靶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使靶细胞溶解死亡。()天然杀伤细胞()()天然杀伤细胞() (10% )细胞体积较在大,)细胞体积较在大,可以直接杀伤靶细胞,免疫应答早期的调节作用;抗肿瘤免可以直接杀伤靶细胞,免疫应答早期的调节作用;抗肿瘤免疫;抗感染保护作用;自身免疫调节与自身免疫病疫;抗感染保护作用;自身免疫调节与自身免疫病 法氏囊(法氏囊(bursa of Fabricius)又称腔上囊,是禽类特有的免疫器官,位于又称腔上囊,是禽类特有的免疫器官,位于泄殖腔的背侧;泄殖腔的背侧; 鸟类鸟类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囊依赖性淋巴细胞囊依赖性淋巴细胞 Bursa dependent ymphocyte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 Bone marrow dependent ymphocyte3 吞噬细胞、粒细胞和肥大细胞(1)吞噬细胞(phagocyte)吞噬细胞的特性: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是第二大免疫细胞群,包括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的发育:骨髓干细胞原单核(monoblast)前单核(promonocytes)单核细胞(monocyte)巨噬细胞(macrophage或M )。Macrophage Phagocytosis(2) 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占WBC4075,25007500个/mm3。具有较强的运动性,化学趋向性和吞噬能力,参与炎症应答反应。当组织发生炎症时,中性粒细胞从血管渗出,向炎症部位运动,吞噬抗原颗粒。该细胞表面有FcR和CR,其中FcR约每个细胞有135000个。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占WBC25,40440个/mm3。当寄生虫感染和I型超敏反应时,酸性粒细胞数目增加,吞噬AgAb复合物,并释放组胺酶等酶类。该细胞表面有FcR,故对诱发IgE抗体的寄生虫如蠕虫的杀伤性尤强。此外可释放多种酶破坏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活性物质,从而对I型超敏反应起负反馈作用。Two neutrophils in blood film Figure 2 Blood film showing a monocyte (left) and two neutrophils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占WBC约0.2。细胞表面有FcR ,能与IgE结合,再与特异性抗原结合,从而使basophil脱粒,释放活性物质如组织胺、肝素、血清素、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介导I型超敏反应。(3) 肥大细胞(mast cell)肥大细胞是一种组织细胞,类似于碱性粒细胞,广泛发布于皮肤、粘膜下层及疏松结缔组织中,故有二种亚系:粘膜肥大细胞亚系:含颗粒少,依赖T细胞分化。 结缔组织肥大细胞亚系:含颗粒多,不依赖T细胞而分化,作用类似于碱性粒细胞。 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含有大量致密细胞颗粒4-2 4-2 肥大细胞肥大细胞 哨兵细胞哨兵细胞 静息肥大细胞激活后 5 分钟激活后 60 分钟 体表屏障:皮肤粘膜及其附属物 屏障结构 正常菌群拮抗作用 内部屏障:血脑脊液屏障、 血胎屏障 非特异性免疫 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NK) 肥大细胞和粒细胞 正常体液中的抗菌物质:补体、溶菌酶、干扰素 粘膜系统免疫 体液免疫:抗毒素、抗菌性抗体、抗病毒抗体 特异性免疫 细胞毒T淋巴细胞 细胞免疫 辅助性T细胞及其释放的淋巴因子免疫的类型及组成免疫的类型及组成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细 胞组成粘膜和上皮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T细胞、B细胞、抗原提呈细胞作 用特点非特异作用,抗原识别谱较广;先天性的。不经克经隆扩增和分化,即可发挥免疫效应特异性作用,抗原识别专一;克隆扩增和分化成为效应细胞,发挥免疫效应作 用时间无免疫记忆;作用时间短有免疫记忆作用时间长 特异性免疫应答三个阶段:特异性免疫应答三个阶段:(1)抗原识别阶段)抗原识别阶段感应阶段:进入体内的抗原,由抗原递呈细胞加工处理,呈递于APC(单核细胞、各种巨噬细胞M),B细胞、树突细胞DC)及内皮细胞等 )表面,供带有相应抗原受体的TL、BL识别。(2)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分化阶段)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分化阶段反应阶段:特异性TL、BL活化、增殖、分化;(3)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 抗原:是一类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细胞受体在体内或体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特异反应性的物质。 不完全抗原: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具有特异反应性的物质。 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某些Ag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就能诱发免疫系统产生很强的免疫应答,称为超抗原,主要是激活T细胞克隆。外来抗原进入体内可能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外来抗原进入体内可能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1.1.无应答无应答 - - 抗原浓度太低或者宿主已经处于耐受状态抗原浓度太低或者宿主已经处于耐受状态2 . 抗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抗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正性应答)(正性应答) 宿主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免疫状态宿主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免疫状态3. 超敏反应超敏反应 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伴有较强的炎症反应或损伤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伴有较强的炎症反应或损伤4. 诱导免疫耐受诱导免疫耐受(负性应答)(负性应答) 宿主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无反应状态宿主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无反应状态1、抗原的特性 (1)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一种物质免疫机体后,能使机体产生或激活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特性。 (2) 特异反应性(specific reactivity):指抗原与相应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特性,也称抗原性。2、免疫原(immuno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特异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免疫原,或称完全抗原。 1、天然抗原:指天然的生物、细菌及天然的生物产物。(1)细胞、细菌和病毒 (2)蛋白质类抗原 (3)糖类抗原(4)脂类抗原 (5)核酸抗原 如果按被免疫动物的亲缘关系来划分天然抗原,如果按被免疫动物的亲缘关系来划分天然抗原,又可分成又可分成3类:类:(1)自身抗原()自身抗原(autoantigen):是机体的自身成):是机体的自身成分,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被自身免疫系统识,引分,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被自身免疫系统识,引起 免 疫 应 答 , 导 致 自 身 疾 病 的 发 生起 免 疫 应 答 , 导 致 自 身 疾 病 的 发 生(autoimmune disease)。)。(2)同种型抗原()同种型抗原(isoantigen):来自同种动物的):来自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不同个体。(3)异种抗原()异种抗原(xenoantigen):来自不同物种的):来自不同物种的抗原。其中有一类是动植物、微生物及人类间共有抗原。其中有一类是动植物、微生物及人类间共有的、抗原决定簇相同的异种抗原,称为异噬性抗原。的、抗原决定簇相同的异种抗原,称为异噬性抗原。(3)自身抗原(autoantigen): 在正常情况下,在正常情况下, 机体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会产生免疫应答,即自身耐机体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会产生免疫应答,即自身耐受。但在感染、外伤、服用某些药物等影响下,使隔离抗原释放,或受。但在感染、外伤、服用某些药物等影响下,使隔离抗原释放,或改改变和修饰了自身组织变和修饰了自身组织的抗原结构,诱发对自身抗原的应答的抗原结构,诱发对自身抗原的应答。RBC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RBC自身抗体自身抗体 RBC抗原抗体复合物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激活补体红细胞膜红细胞膜C9C8C5b6 7(2)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g): 在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所存在的抗原。在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所存在的抗原。人类同种异型:血型(红细胞)抗原 组织相容性抗原(人主要为HLA)血型: ABO系统和RhA B O AB抗原抗体A B A,B抗抗B 抗抗A 抗抗A,抗抗B 血型 异物性 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抗原 一定的理化性状 大分子胶体、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一定的物理性状 完整性 抗原决定簇 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一个多肽决定簇含56个氨基酸残基;一个多糖决定簇含57个单糖;一个核酸半抗原决定簇含68个核苷酸。 抗原分子表面能与抗体结合的决定簇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 抗体(Ab):指由B细胞产生的、具有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将含抗体的血清称为抗血清或免疫血清。 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指抗体介导的免疫,主要表现为B细胞的功能。(一)抗体的基本结构1、抗体是免疫球蛋白 血清蛋白经电泳分离后,依次可以出现白蛋白、球蛋白组分。抗体存在于球蛋白组分内,但也有少量抗体存在于球蛋白组分中。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1968年WHO决定,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称为Ig。 四肽链结构 所有Ig的基本单位都是四条肽链的对称结构。两条重链(H)和两条轻链(L)。每条重链和轻链分为氨基端和羧基端。 1、IgG 约占血清Ig总量的80。是唯一能够穿过 胎盘的Ig。 IgG分子为单体,有四种亚类:IgG1、 IgG2、IgG3、IgG4。 IgG是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具 有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及免疫调节作 用。 2、IgM 约占血清Ig总量510。mIgM为单体,是B细胞发育最早出现的表面标志。 血清中的IgM为五聚体,因其分子量大,又称巨球蛋白,不易透出血管。五聚体中含有一个J链,由浆细胞产生。 IgM是初次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是个体发育中最早合成的Ig(胚胎晚期开始合成)。 IgM不能通过胎盘。 3、IgA占血清总Ig的1020,有血清型与分泌型之分。血清型IgA:多为单体,免疫作用较弱。分泌型IgA(sIgA):广泛存在于外分泌液中,特别是初乳中含量很高。 4、IgE约占Ig总量的0.002,但作用明显,介导速发型超敏反应。IgE主要由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固有层的浆细胞产生,为单体。IgE的FcR主要分布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上,与超敏反应有关;分布在M、B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膜上,分别与吞噬、IgE产生和抗寄生虫感染有关。 约占Ig总量的0.20.5。因其铰链区长,易被蛋白酶解,故半衰期短,约为2.5d。1、胎儿34月淋巴和Ig达到成人水平,但以mIg为主。2、出生后,首先出现的是IgM,其次是IgG,再次为IgA,7岁左右IgG达到成人水平。3、新生儿6个月内,其体内抗体大部分来自母体,也可从初乳获得高浓度的sIgA。 经历了某种病原体感染之后短时间内一般不会再次被同一经历了某种病原体感染之后短时间内一般不会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这种现象称为免疫记忆。种病原体感染。这种现象称为免疫记忆。 这是因为在这是因为在T及及B细胞进行克隆扩增以后,有一部分细胞细胞进行克隆扩增以后,有一部分细胞分化为记忆细胞(分化为记忆细胞(memory cells),它不直接执行效应),它不直接执行效应功能,而是在再次遇相同抗原后,迅速活化、增殖、分化功能,而是在再次遇相同抗原后,迅速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执行高效而持久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为效应细胞,执行高效而持久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在初次接受抗原刺激时,机体发生的免疫反应称为初在初次接受抗原刺激时,机体发生的免疫反应称为初次应答(次应答(primary response),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机体发生的免疫应答称为再次应答刺激,机体发生的免疫应答称为再次应答(secondary response),或称回忆应答),或称回忆应答(anamnestic response)。)。免疫记忆免疫记忆Immunologica memoryABCowpox牛痘牛痘DEAnti-Cowpox牛痘牛痘 antibodycowpox牛痘牛痘 Bm cellAnti- Cowpox牛痘牛痘antibody against Smallpox天花天花Smallpox天花天花Bm cellcowpox牛痘牛痘Bm cell 模板学说模板学说最初淋巴细胞上并没有带有不同的抗体,在抗原接触后,抗原分子作为模板制导免疫系统,使之设计出相应的抗体。不能解释免疫应答早期抗体产量指数增长;也不能解释再次遇到抗原时,抗体产量的迅速增加。 克隆选择学说克隆选择学说 淋巴细胞拥有一整库预先设计好的抗体,抗原从中选择最匹淋巴细胞拥有一整库预先设计好的抗体,抗原从中选择最匹配的抗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激活带相应抗体的细胞大量配的抗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激活带相应抗体的细胞大量增殖克隆。增殖克隆。 淋巴细胞内有关基因随即重新组合的结果。各种淋巴细胞内淋巴细胞内有关基因随即重新组合的结果。各种淋巴细胞内的基因都是相同的,其中包括为抗原受体编码的基因,在细的基因都是相同的,其中包括为抗原受体编码的基因,在细胞成熟过程中,基因重新组合,但对于一个淋巴细胞来说只胞成熟过程中,基因重新组合,但对于一个淋巴细胞来说只产生一种基因,编码出一个抗原受体,识别一种抗原。产生一种基因,编码出一个抗原受体,识别一种抗原。Frank Burnet 1900-1990Nobel Prize 1960克隆选择学说克隆选择学说:对抗原对抗原A 特异的特异的 T / B 细胞克隆细胞克隆 抗原抗原A克隆选择学说克隆选择学说延迟相延迟相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造成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损伤,又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 变应原(allergen):指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一、自身免疫自身耐受(self-tolerance):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物质产生特异免疫应答,而对自身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应答或只产生极微弱的应答反应。自身免疫(auto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产生免疫应答的现象。自身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因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1、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患者外周血中可以检出高价的自身抗体和(或)针对自身抗原的致敏淋巴细胞。有关的组织、器官出现免疫性损伤和相应的功能障碍,受累的范围主要是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所针对抗原的发布部位。常可通过动物实验复制出自身免疫疾病的动物模型,将患病动物或病人的血清或致敏淋巴细胞转移给正常的动物,可引起后者发病。大多数自身免疫疾病的原发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多数自身免疫疾病呈现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的临床过程,其病情与自身免疫反应的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呈平行关系。患者以女性多见,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高,常呈现遗传倾向性。疾病有重叠现象,即一个病人可同时患一种以上的自身免疫病。用免疫抑制治疗有一定的疗效。2、自身免疫病的分类器官特异性非器官特异性桥本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重症肌无力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高渗性脱水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恶性贫血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溃疡性结肠炎交感性眼炎类风湿关节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硬皮病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多发性肌炎慢性活动性肝炎SLE(红斑狼疮 )一、免疫缺陷病1、免疫缺陷病的定义及分类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IDD):是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因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因素所致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的免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其涉及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或信号传导的缺陷。 IDD一般分为两大类:由遗传因素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良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称为原发性(先天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PIDD);由后天因素(如感染、肿瘤、药物等)引起的称为继发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病(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SIDD)。2、获得性/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定义继发性免疫缺陷是指发生在其他疾病基础上或某些理化因素所致的免疫功能障碍。常见的引起继发性免疫缺陷的因素包括:营养不良;感染,如HIV感染所致的艾滋病;药物,主要是免疫抑制剂及抗癌药物;肿瘤:恶性肿瘤特别是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此外,手术、创伤、烧伤和脾切除及放射性射线等均可引起继发性免疫缺陷。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1)流行情况1981年发现首例AIDS以来,据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计划署和WHO报告,至今全球死亡人数2000万。HIV感染人数超过5000万。目前流行最严重的是非洲撒哈拉南部地区,其次是亚洲。我国自1985内发现第一例AIDS以来,至2001年9月全国共报告HIV感染者28133例,其中患者1208例,死亡641例,而实际感染人数估计超过60万。(2)病原及传播途径 HIV为球型有包膜逆转录病毒,分HIV-1和HIV-2两型。外层包膜上有gp120和gp41两种糖蛋白,内层衣壳上有内膜蛋白(p17)、衣壳蛋白(p24)等结构蛋白,核心含两条相同的RNA、核衣壳蛋白(p7)核逆转录酶等调控蛋白。该病毒易发生变异,因而易逃避免疫系统的作用。 约95的AIDS由HIV-1所致。AIDS的传染源是HIV的无症状携带者、AIDS患者。HIV存在于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唾液和脑脊液中,通过接触HIV污染的体液而感染。主要传播方式有三种:性接触,同性恋、双性恋或异性恋;注射途径,输入HIV感染者的血液或被HIV污染的血制品,静脉毒瘾者共同使用HIV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垂直传播,HIV可经胎盘或产程中的母血或阴道分泌物传播,产后可通过乳汁传播。(3)发病机制 HIV主要通过包膜糖蛋白gp120与CD4分子结合而感染CD4T细胞。此外,也可感染单核-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HIV感染可能主要通过下例机制导致细胞损伤:HIV在细胞内大量复制,干扰宿主细胞正常代谢,导致细胞死亡;HIV感染细胞表面表达的gp120分子与未感染细胞表达的CD4 分子结合,导致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通过特异性CTL或ADCC作用杀伤HIV感染的细胞;gp120或gp120抗原-抗体复合物与CD4分子结合,诱导CD4T细胞凋亡;自身免疫应答,MHC类分子与HIV的gp120、gp41具有一定程度同源性,所针对HIV分子抗原的抗体和CTL可与MHC类分子发生交叉反应,导致未感染的细胞损伤。(4)临床特点机会感染:引起机会感染的病原体包括白色念珠球菌、卡氏肺囊虫、巨细胞病毒、带状疱疹病毒、新型隐球、鸟型结核杆菌和鼠弓形体等,这是AID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恶性肿瘤:AIDS患者易并发Kaposi肉瘤和B细胞淋巴瘤等恶性肿瘤,这也是常见的死亡原因。神经系统疾病:约有1/3的AIDS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艾滋病性痴呆)。疫苗:指用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制成的制剂,其本质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激活免疫细胞。人 工 自 动 免 疫 ( a r t i f i c i a l a c t i v e immunization):是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预防疾病的措施。常用的有疫苗和类毒素。人 工 被 动 免 疫 ( a r t i f i c i a l p a s s i v e immunization):是给机体注射抗体,从而使其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常用于治疗和紧急预防。 1、死疫苗(dead vaccine):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 病 原 微 生 物 灭 活 而 制 成 , 也 称 灭 活 疫 苗(inactivated vaccine)。 2、活疫苗(live vaccine):用人工变异或直接从自然界筛选出来的毒力高度减弱或基本无毒的活病原微生物制成,也称减活疫苗(attenuated vaccine)。 3、类毒素(toxoid):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仍保持免疫原性,成为类毒素。 4、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提取病原生物有效组分制成的疫苗称亚单位疫苗。 5、合成肽疫苗(synthetic peptide vaccine):根据有效免疫原的氨基酸序列,设计合成免疫原性多肽,结合适当的载体再加入佐剂制成的疫苗。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作用对象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胞内) 抗原 (细胞外)作用方式 1。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2。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 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比较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1)区别;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作用的对象和方式上的不同。体液免疫是由B淋巴细胞引起的一类免疫反应,当细菌外毒素或其它抗原物质进入人体时,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细胞免疫是由T淋巴细胞引起的一类免疫反应,当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胞内寄生菌侵入人体时,就要通过细胞免疫发挥作用将病菌消灭。器官移植时发生排异反应主要是T淋巴细胞在起作用。(2)联系: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往往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作用。如在消灭侵入人体的病毒过程中,先是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播散,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来予以彻底消灭。两者都属于特异性免疫。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位于细胞膜上的一类特异性糖蛋白分子,它是组织):是位于细胞膜上的一类特异性糖蛋白分子,它是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编码的产物。在人相容性复合体基因(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编码的产物。在人类,该基因位于第六号染色体的短臂上。每个动物体所有细胞的类,该基因位于第六号染色体的短臂上。每个动物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具有的一种糖蛋白质分子,是个体的分子标志,在胚细胞膜上都具有的一种糖蛋白质分子,是个体的分子标志,在胚胎发育中产生。通过胎发育中产生。通过MHC,免疫系统可以区别自身细胞、外来入,免疫系统可以区别自身细胞、外来入侵埏或者被感染的细胞。除同卵双胞胎以外,不同的动物个体有侵埏或者被感染的细胞。除同卵双胞胎以外,不同的动物个体有不同的不同的MHC。各种脊椎动物都有自己的。各种脊椎动物都有自己的MHC,人类的,人类的MHC早期早期也称为也称为HLA。 不同种属的动物其不同种属的动物其 MHC 有不同的命名,如小鼠的有不同的命名,如小鼠的 MHC 称称 H-2 复合体,猪的复合体,猪的 MHC 称称 SLA 复合体,人的复合体,人的 MHC 称称 HLA 复合体。复合体。 现代免疫学理论认为,现代免疫学理论认为, MHC 是位于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一是位于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一组紧密连锁的高度多态性的基因群,其基因产物不但参与移植排组紧密连锁的高度多态性的基因群,其基因产物不但参与移植排斥反应和斥反应和 T 细胞的分化发育,而且在免疫应答的启动和免疫调节细胞的分化发育,而且在免疫应答的启动和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HLA和和MHC有时候指蛋白质抗原,有时候指蛋白质抗原,有时候指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群,比较混乱。有时候指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群,比较混乱。 两者可以这样理解:两者可以这样理解: MHC指所有脊椎动物的,指所有脊椎动物的,HLA仅是仅是人类的,可以说他们都是一种与免人类的,可以说他们都是一种与免疫有关系的基因群或蛋白体复合体。疫有关系的基因群或蛋白体复合体。 2. 浆细胞即效应浆细胞即效应B细胞细胞3.活化的辅助性活化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属于以前提到的效应淋巴细胞:属于以前提到的效应T细胞中的细胞中的一类,能分泌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多种分泌蛋白质,能促一类,能分泌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多种分泌蛋白质,能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增强进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增强T细胞的杀伤力,还能增强其细胞的杀伤力,还能增强其他有关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他有关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4.活化的细胞毒活化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也属于以前提到的效应淋巴细胞:也属于以前提到的效应T细细胞中的一类,能识别嵌有抗原胞中的一类,能识别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即靶复合体的细胞即靶细胞,并能与靶细胞亲密接触,从而激活靶细胞内的溶细胞,并能与靶细胞亲密接触,从而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解体死亡。酶体酶,使靶细胞解体死亡。1。P50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二行因此的前面增加: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二行因此的前面增加:哺乳动物的哺乳动物的B淋巴细胞是的骨髓中发育成熟的淋巴细胞是的骨髓中发育成熟的2。P52图图3-2中间的记忆细胞毒中间的记忆细胞毒T细胞分裂和分化改为细胞分裂和分化改为成熟细胞毒成熟细胞毒T细胞,移到最底部右边细胞的下方,该细胞,移到最底部右边细胞的下方,该细胞的注解为细胞的注解为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3。P53倒数第一段第一行中去掉倒数第一段第一行中去掉(即抗体分子)(即抗体分子)4。P54图图3-3中间的中间的记忆记忆B细胞细胞部分图去掉部分图去掉1.教学重点:教学重点:2.广度和深度的处理广度和深度的处理深度与教学指导意见一致即可深度与教学指导意见一致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