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第1部分 第一讲 文言文阅读 第2篇 鱼我所欲也复习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74819688 上传时间:2022-04-14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64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 第1部分 第一讲 文言文阅读 第2篇 鱼我所欲也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 第1部分 第一讲 文言文阅读 第2篇 鱼我所欲也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考语文 第1部分 第一讲 文言文阅读 第2篇 鱼我所欲也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篇鱼我所欲也考点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1. 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_通_ ,意思为:_(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通_ ,意思为:_(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通_ ,意思为:_通_ ,意思为:_(4)乡为身死而不受_通_ ,意思为:_辟避躲避辩辨辨别得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欤语气助词乡向从前能够用来代词,这种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停止,放弃古代的一种量器益处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得到,拥有“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这种这种做法所以苟且祸患,灾难假如,假使超过,胜过丢掉没有礼貌地吆喝用脚踢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侍奉停止,放弃天性,天良6. 重点句子翻译(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用脚踢着(践踏或踩过的东西)给别人(人家)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4)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5)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天性。二、文意理解与探究1. 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代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3. 试分析: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个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表达了作者对不义行为的鄙视,以及希望停止不义行为的呼声。4. 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性吗?为什么?5. 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很多,请举出一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示例:有必要。孟子的“义”告诉我们,做人要有舍己为人的精神。示例:鲁迅先生用过100多个笔名,与敌人斗智斗勇,既保全了自己,又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捍卫了正义和真理。强化训练 B 【解析】A项中“患”前者意思是“祸患、灾难”,后者意思是“担心,害怕”;B项中“欲”两者意思都是“想要”;C项中“丧”前者意思是“丧失”,后者意思是“祸乱”。D项两个“加”前者意思是“益处”,后者意思是“虚报”。故选B项。2.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 语段(一)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 从语段(一)中找出可以概括语段(二)中闵仲叔行事原因的一句话。(如果生命和道义)两者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比喻论证。以“鱼”和“熊掌”为喻,生动形象地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解析】语段(二)中闵仲叔到任后“霸不及政事,徒劳苦而已”,闵仲叔“遂辞出,投劾而去”,可以看出闵仲叔是一位不随意接受别人恩惠的人,验证了语段(一)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参考译文】(二)太原有个叫闵仲叔的人,世人都说他是有气节的人,即使是周党那样廉洁清高的人,也自以为不如闵仲叔。周党见到闵仲叔口中含着豆类食品来喝水,给他生蒜,闵仲叔接受了却没有吃。建武年间,闵仲叔受司徒侯霸的征召做了官。等到他上任,司徒侯霸不用政事来问他,只是慰劳他(说些寒暄慰问的话)罢了。仲叔悔恨地说:“开始受到您的任命时,我又高兴又害怕;现在见到了您,我既没有了兴奋也没了恐惧。如果您觉得仲叔才智不足以来谈论政事,您就不应该征召我来做官。既然征召我来却又不用我,是浪费了。”于是他辞去官职,扔下一封抱怨信走了。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题。(一)鱼我所欲也全文(二)钱金玉官松江千总,性刚果,尚廉节。道光壬寅鸦片衅起,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其亲友尼之曰:“军事方急,祸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君往,何急急为?”钱不听。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及东炮台陷,弹丸咸集于西炮台。钱奋勇督战,喋血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却。其近卒泣陈:“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未几,一弹来,中左乳,遂仆。弥留之际,犹大呼“贼奴误国”不置。【注释】千总:清朝武官名称。尼:阻止。趣(c):同“促”,催促。勖(x):勉励。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通“避”,躲避说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坚持操守)不丧失罢了。3. 语段(一)中“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 语段(二)中钱金玉做的哪几件事印证了语段(一)画波浪线的语句。对比论证。强调了人不能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1)休假中听说战事奔赴战场;(2)坚守炮台与士卒同甘共苦相互勉励;(3)奋勇督战,身负重伤;(4)慷慨赴死,以身报国。【参考译文】(二)钱金玉官任松江县的千总,性情刚毅果敢,崇尚廉洁的气节。道光壬寅年间(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钱金玉正在休假回乡探亲,听到消息,立即收拾行装动身。他的亲友阻止他说:“战事正紧急,是祸是福不可知晓。您正在休假,上级官员又没有文件催促您前去,为什么急急忙忙地回去呢?”钱金玉不听,回到吴淞口后,就跟从军队守卫西炮台,和士兵一起吃饭睡觉,一起行动,他们用努力作战的话语相互勉励。到东炮台陷落后,枪弹炮弹全都落到西炮台。钱金玉奋勇指挥战斗,浴血奋战几个小时,左臂中了三弹,仍然没有后退一步。他身边的士兵哭着说:“您有老母亲在,不能死。”钱金玉笑着辞谢说:“哪里有享受国家俸禄却在国家有难时逃避的道理呢?希望你不要为我母亲担心。”不久,一颗枪弹飞来,击中他的左胸,于是他倒下了。在临死的时候,他还不停地大声喊“卖国贼害了国家”。B 【解析】A项中“得”前者是“得到”的意思,后者是“领会”的意思;B项两个“弗”的意思都是“不”;C项中“与”前者意思是“给予”,后者是语气助词,同“欤”;D项中“穷”前者意思是“贫穷”,后者意思是“走到尽头”。故选B项。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3. 简要分析语段(一)的论证思路。4. 语段(二)中的 蝂与语段(一)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两位作者写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从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语段(一)孟子先以行路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为例,从正面加以证明“义”的存在,然后又以对比方式指出有些人为私利而抛弃原则,接受万钟厚禄,这就是失去本心,从反面加以证明“义”的存在。相似处:注重和追求名利,贪婪,失去了自己纯真、廉洁、羞耻等“本心”。目的:讽刺和批判这两种人物的丑恶嘴脸,从反面表明自己的观点。【解析】语段(一)中的这种人“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注重和追求名利,失去了自己纯真、廉洁、羞耻等“本心”,这样的人往往也是贪婪的人。语段(二)中的“行遇物,辄持取”是注重、追求名利及贪婪,“又好上高”是不断地向上攀爬,更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和名利,这样的人“本心”已经没有了。语段(一)中的人和语段(二)中的 蝂都是反面例子,作者写他们的目的都是讽刺、批判和揭露他们的丑恶嘴脸,从反面表明自己的观点。【参考译文】(二) 蝂是一种善于背东西的小虫。它在爬行中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仰起头背着它们。背负的东西越来越重,即使非常疲乏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粗糙,因而物体堆积不会散落,最终被压倒爬不起来。有时人们可怜它,替它除去背上的物体。可是如果它还能爬行,又像原先一样抓取物体。它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停止,直至跌落到地上摔死。如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不放过,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会成为自己的累赘,还只担心财富积聚得不够多。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题(一)鱼我所欲也全文(二)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贵义)【解析】C项“奉”是“侍奉”的意思。C 2. 把语段(一)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3. 语段(一)中的“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什么?见了高官厚禄不去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本心”指天性、天良,“人皆有之”的“羞耻之心”,即“义”“善”。4. 语段(一)和语段(二)中的共同特点是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段(一)中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语段(二)中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天下不若身之贵也”论证了“万事莫贵于义”的观点。【参考译文】(二)墨子说:“世间万物没有比义更贵重的了。(如果)现在对别人说:赠给你帽子和鞋子,但要砍断你的手和脚,你肯吗?那人一定不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帽子和鞋子没有手和脚贵重。如果又说:把天下送给你,但要把你杀死,你肯吗?那人一定不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天下也没有自己的生命更贵重。为了争辩义而选择死亡,这是因为义比生命更贵重。所以说,世间万事没有比义更贵重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