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目的

上传人:1505****484 文档编号:74605595 上传时间:2022-04-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教育目的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三章教育目的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三章教育目的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第三章 教育目的.精品文档.一、教育术语解释1.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2.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3.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目标,一般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4.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5.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6.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其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7.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8.教育的人文性:即它自身活动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这方面的意义体现为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9.人文素质:指与人认识解决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问题、与人从事社会价值建构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文化、价值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发展水平,通常体现为在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切中所形成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精神境界及其能力等。二、判断题1.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 ) 2.操作性教育目的一般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 ) 3.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 ) 4.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价值取向,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 )5.近代以来的教育基本上是以人文素质培养作为主要的价值取向。( ) 6.教学问题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7.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8.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永远追求而又永远没有止境的目标,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并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三、辨析题(错误的请改正)1.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方针。答:错误。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从二者的联系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从区别来看,(1)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在教育实践中,不能以为二者都是各级各类教育所应遵循的指导原则和依据而将其等同起来或相互代替,也不能因为二者的区别而在考虑教育性质和方向问题时将其分割开来。2. 教育目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的规定性。答:错误。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即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哪个社会、哪个阶级)服务”。二是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即要使教育对象成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的人,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即要使教育对象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应养成哪些方面的素质等。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说明教育目的作为培养人的总体要求,总是内在地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教育对象发展的素质,反映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3.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答:正确。终极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4.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是指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答:正确。非正式的教育目的是指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5.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均衡发展。答:错误。把全面发展看成是平均发展,这种认识是非常机械的。实质上,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它意味着人的高尚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智力发展、以及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有机结合,使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力量、能力、热情和需要的完美和谐。四、简答题1.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参考答案要点:任何社会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育目的才得以定向的。教育目的及其所具有的层次性,不仅内含对整体教育活动努力方向的指向性和结果要求,而且还含有对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规定性。具体体现为:(1)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2)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3)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4)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正因为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教育活动才有所依循,避免其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上的失误。2. 简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参考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含义的丰富的内涵:(1)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3)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4)指人的自由发展。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参考答案要点:综观50年来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不难看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存在着对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同时,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又存在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精神:(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参考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经济学的研究中考察社会物质生产与人的发展关系时所提出的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思想是:(1)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参考答案要点: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各育之间的关系。否则,虽有全面发展教育观念也难以搞好全面发展教育。在教育中要把各育结合起来,注意避免两种片面的倾向:(1)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2)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开来。六、论述题1.述评社会本位论和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主张。参考答案要点: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价值取向,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其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不可回避,也回避不了的。第一,这两种主张虽各含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是一个超历史的抽象公式,它们各自的合理性需联系具体的历史条件来进行分析。第二,这两种主张对我们理解人和社会在教育目的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性是有帮助的,但二者都割裂了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否定了人与社会在教育目的中的合理性存在,它必然会导致教育实践的片面性,导致教育功能的片面性,限制教育多方面功能的发挥。2.如何认识和解决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人与社会的关系?参考答案要点:在思维上要注意:一是对教育目的中人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应给予动态的、发展性的把握。二是应注意在相应的层次上来思考和讨论问题。一个社会(或国家、民族)教育目的的选择,不只是价值选择确立的问题,还有价值实现的问题。不只涉及整个社会(或国家、民族)教育事业的目的问题,还涉及具体教育实践的目的问题。首先,就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其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社会整体教育目的的根本价值取向,既有利于避免一个社会的教育对人的压抑,也有利于避免教育对人的培养脱离社会实际与发展的需要。其次,就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而言(即教育的实际运行过程),把满足社会需要与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使两种价值的结合在实现过程中互为基点。最后,就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因为,教育无论是满足社会需要还是满足人的需要,都是要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的,没有人的发展,一切都是空话。可见,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人的价值实现的着眼点。2.当代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参考答案要点:当代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的确立,应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可持续发展由于自身对传统发展理论的超越和创新,向世界展示了一种新的发展意义和价值观念,它强调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核心是人的发展,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要把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价值取向,避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单向度、片面化。(2)适应与超越问题。教育既要适应现实社会当前要求和需要,但只注重适应的教育,容易导致教育的短视,降低对未来发展的适应意识和应对能力,必然缺乏对未来发展挑战的充分准备,也难以赋予现实向未来发展的有力导向和巨大的内在发展潜能。另一方面,教育也要讲究超越,因为没有超越就不会有发展。但单纯注重超越性的教育,也容易导致教育热衷于虚幻的未来,忽视社会未来发展的现实基础,甚至带来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错位,使未来的发展缺乏坚实的基础。(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教育的功利性,即它自身活动所产生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及物质利益满足方面的功用性和效益。教育的人文性,即它自身活动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从社会的这种内在要求来看,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要坚持功利和人文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民族性涉及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传递、保持、敬重及维护问题。世界性涉及对世界交往与合作的各种文化、规则的认同或接受,进而使自身具有与世界各国进行交往与合作的基础。坚持民族性的价值取向,不是以自己的传统特点去抵制全球化趋势,单纯要求对民族自身的维护,同时也要求对民族自身的发展性。在理解和把握世界性价值取向时要避免盲目性。不能把民族的世界性过程理解为“全盘世界化”或“全盘西化”,也不是盲目地跟随世界发展,或盲目照搬世界模式和西方模式。3.怎样理解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参考答案要点:我国教育目的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十分正确的,实现这样的要求固然需要有扎实有效的教育实践,同时这种有效的教育实践也需要依据教育目的来加以很好地把握,以教育目的的要求来时刻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把它作为衡量、评价教育实践的根本标准。忘却这一点,就会导致对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这一价值因素的轻视,把手段当作目的。人们所批评的现行教育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就属此类问题。本来考试是教育的一个环节,是检测教育效果的手段,但却成了教育追求的目的,使真正的教育目的在这样的教育实践中被遗失,教育实践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宗旨,这是我国当代教育亟待解决和防止的重要问题。因此,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需要正确理解全面发展的现代意蕴,克服以往存在的误区。在确立和强化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各育的关系,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