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课后题答案

上传人:ph****6 文档编号:73913795 上传时间:2022-04-1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课后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课后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课后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东西方最早都称为诗学。文艺学可分为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个分支。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文学消费为主要容的活动的总称。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承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3文学理论:是着重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的一门科学,其具体研究对象为文学的根本原理、概念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文学理论的体系一般包括文学开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承受论五大局部4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展阐释和评价的科学。5文学史:表达和研究文学开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的学科。问题: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方面,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属于社会科学。它以文学规律、特征、性质为研究对象,任务是对文学本质、文学创作、作品构成、文学承受四大方面做出理论阐释,建立起根本理论和概念系统。其品格应是实践性和一定的价值取向。实践性即它应来源并指导文学实践活动;价值取向即每一种文学理论总有一个肯定、提倡或否认、反对什么文艺与艺术趣味的倾向性。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价值取向当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表达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趣味与理想,为社会主义和人民效劳。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根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立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开展了的文学理论。它有五大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生产论、文学交往论。2中国特色:其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的文学实际相结合。其二,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相结合。这样,既使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表述具有中国特色,又可以丰富其涵,增强其活力。3当代性:指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应有时代特点。为此,一要研究与概括中国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历和新问题。二要应对20世纪西方文学潮流的挑战。吸收其理性精华,揭露其非理性与形式主义实质。三要吸收新学科,包括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把文学理论提高到当代科学的新水平。问题: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做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包括五个方面: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文学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创造和文学欣赏展现出来。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切文学作品的客观材料和主观情思,都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文学领域的运用。文学生产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现代社会,艺术成为商品,因而艺术是生产,为资本创造价值,并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即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中以审美为目的和归宿的特殊部门,所以是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它以作品为中心符号,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现实生活、作家与读者、作家与此岸世界理想世界的交往对话关系。这样,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构造,或曰对话构造。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就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和社会学、媒介学和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角度描绘了文学的整体面貌。2简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总特点。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包括五个方面,即文学是一种活动、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是生产、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一种艺术交往。这样马克思主义就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与社会学、媒介学与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全面理解了文学的整体面貌。3建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那几个方面的问题:应注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有中国特色,有当代性三个问题。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概念: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根底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开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人通过实践把自己的能力、智慧、理想、思想等本质力量展现出来,或曰转化成一个可感的对象。文学就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3文学活动四要素: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即生活、作者、作品、读者。这四要素相互依存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构造:按照哈贝马斯的理解,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更是一种交往对话构造。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建立起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分别构成假设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作者与作者、作者与此岸世界现实世界、作者与此岸世界理想世界、作者与读者,彼此展开对话。5文学本体论:一种文学理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家。作为本体的作品又不指传统认为的容与形式的统一,而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实际是一种只重文学形式的理论,包括俄国的形式主义、法国的构造主义、英美新批评等学派。6劳动说:应称为艺术起源劳动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论据有四:1劳动创造了文艺活动的前提条件,即人、人的大脑、手、语言及思维能力。2劳动产生了人对文学的需要,即人在劳动中需要用说唱等文艺形式协调动作,交流信息与情感,减轻疲劳。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原始艺术主要反映的是劳动生活。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艺的形式,使由劳动号子、声音、动作转化而成的诗、乐、舞不分。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开展并不总是同步的。不平衡有两种表现:一指神话等文学类型只能兴盛在人类生产水平的低级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开展,它的繁荣阶段就过去了。二指艺术生产的水平与物质生产的水平并不总是成正比例。二者有时平衡,共荣共衰;有时不平衡,或者你衰我荣,或者你荣我衰,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文艺反而领先。不平衡现象是马克思发现并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提出来的。问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的关系怎样?前者在后者中处于什么位置?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根底,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了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确实证。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于远离物质与经济根底的意识形态位置。因为生活活动包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两局部,文学属于精神活动;在精神活动部,与政治、哲学等相比,文学与经济根底的联系具有间接性,处于远离经济根底的位置,被恩格斯称作更高的即更远离经济根底的意识形态。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的各自理论依据是什么?指出各自的片面性。教材此问题没讲请,而且,四种视角本身不存在片面性,只有固执一个视角,才会出现片面性。所以,以下答案不同教材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是世界视角、作者视角、作品视角、读者视角。从上述每一个要素视角出发,都会看到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果只从任何一个视角看文学,也都会暴露片面性。世界:世界即现实世界、社会生活。文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文学中的客观材料与主观情思来源于社会生活,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从古希腊的摹仿说,别、车、杜的再现论到我国解放后的反映论都大体表达了这样的认识,都强调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其理论依据是:文学是一种意识反映行为,没有反映对象,就没有反映;文艺起源于对自然的摹仿;文学作品中确实包含着现实世界的影子。这也是其合理性之所在。不过,如果只看到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看不到二者的区别,看不到文学同时也是一种作家的主观表现,就具有片面性。 文学是作者创作的。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并试图唤起读者的相应感受,因此,文学也是一种作者的表现活动。从中国古老的诗言志、诗缘情到西方的心灵表现论,都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与情感的表现。其理论根据是:文学是作家情动与要表达情感的产物,文学中也确实包含着作者主观的思想情感与理想。当然,作品中的情感同生活中原初的情感在强度与指向上都有区别,它趋于高尚。不过,倘假设只把文学看作作者情感的表现,而看不到文学与生活的联系,看不到作品有其自足性,也是有片面性。作品:作品是文学的最终表现形式,即反映生活也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也好,最终都要表现为文学作品。不过,作品并不原本地再现生活和表现作者生活中的情感,这是其短处,也是其长处,即它是按美的规律改造了生活与情思。它可以超越事物的本来形态,创造出更具普遍性的审美世界,包含更深广的意蕴。这说明文学作品确实有其审美的独立自足性。但如果过分强调了这一点,而割断了文学作品与生活、与作者的联系,也是片面的。20世纪俄国的形式注意与英美新批评就是这样,一味强调作品本身的形式价值,提出了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只在于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与作者。其所说的作品又不指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而仅指作品形式的隐喻、语境、反讽等语言学因素。从而表现出片面性。读者:文学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文本的价值才能实现,而读者的阅读,既是对作品人情世态与作家思想感情的了解与复原,又是一种再创造,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文化修养对作品意义进展具体化的理解,其结果必然与作品愿意既有重合,也有所不同。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承受美学与读者反响批评强调文学欣赏与承受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创造性活动,认为作品是由作家与读者共同创造的,有其积极意义。但他们太夸张了文学承受中的再创造,宣布文本一经写出,作家就死了,作品任由读者去理解,有否认作品原意的意向,暴露出片面性。3简述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劳动说观点。劳动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论据主要有四:劳动创造了艺术赖以产生的人、人的大脑、手等。劳动中人们交流信息与情感成为产生艺术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劳动制约了早期艺术诗乐舞一体的形式。4辩证说明文学开展的原因。首先,政治、哲学、道德、等上层建筑直接影响文学的开展。一般言,政治、法律开明或失控时文学繁荣,黑暗时,文学衰败。这正是文学与经济开展不平衡的原因。其次,文学开展最终受经济开展的支配。从局部看,文学开展与经济开展有时不平衡,但从历史的总体看,文学开展的水平始终在经济开展水平的左右摆动,二者大致是平衡的。可见,经济在文学开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总之,在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制约着文学的开展,但在终极意义上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的开展。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概念:1文学的含义:文学的含义包括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文学的文化含义指文学就是文化,是一切口头的书面的语言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义的文学,也包括政治、哲学、历史、等文化形态。这是广义文学。文学的审美含义指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散文等这是狭义文学。现代,文学的通行含义指狭义。2话语:话语是人与人通过语言进展沟通的行为与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的语境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它包含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3话语蕴藉:这是对文学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不仅单个的文本,而且整个文学活动都带有话语蕴藉性质。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集中表现在文本含蓄与含混两种修辞形态。4审美意识形态:指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活动。它们的特征是在审美之中包含着政治、哲学、道德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又巧借审美表现出来。5文学:教材认为文学指诗歌、小说、剧本、散文等。它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问题: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含义是什么?答案同概念1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中浸透了政治、哲学、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其他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其中,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属于审美畴,是直接的;功利性、理性、认识性属于意识形态畴,隐含在深层,是间接的。非功利性指文学主要是精神的非实用性活动;功利性指文学可以赚稿费,可以间接影响人的行为。形象性指作品的思想情感等包含在人物、景物、物品等形象之中;理性指作品有其理性的思想。情感性指作品中总充满了作家的喜怒哀乐情感;认识指作品包含着作者对笔下形象事物的思想认识。简言之。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性、形象、情感等审美因素中包含着功利、理性与认识等非审美的意识形态因素,因而具有审美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英国人阿多尔诺说:艺术的本质是双重的它始终自然地是审美的,同时又是社会现象的。2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话语蕴藉属性?话语蕴藉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文学话语蕴藉属性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具有话语蕴藉属性。指文学话语的五要素蕴藉于整个文学活动之中。二是文本具有话语蕴藉属性,即文本是有限的,而意义是无限的。3当前在文学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关于文学的含义,一般认为有古义和今义之分,古义文学泛指文化学术。今义又分广义和狭义,狭义只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审美形态;广义文学指带有文学色彩、即带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非文学。关于文学本质属性的观点有许多1模仿论:古希腊人认为:文学是自然的模仿。2言志论:古中国人认为:文学是表达情感的工具诗言志,诗缘情3表现论:18世纪西方许多资产阶级学者克罗齐等认为:文学是自我表现。至于表现的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托尔斯泰认为表现情感,弗罗伊德等认为主要表现下意识。日本人厨川白村认为表现苦闷:文学是苦闷的象征。4再现论:19世纪俄国主义文论家别林斯基等认为:文学是生活的再现。5形式主义论:现代西方形式主义认为:文学就是文学,9文学是一个独立自足体,其意义只在形式,与生活、与作家的心灵、与读者等毫无关系。6反映论:解放后,我国的教材从联移植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反映论,后来逐步到达如下共识: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用形象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意识形态。7感受论:感受论文艺学认为:文学是以语言为符号,以形象的方式表达生活感受,从而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4教材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他表现在哪几点上?把文学视做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要点有四:1文学是意识形态;2是审美的意识形态;3是话语,4与其他话语相比,它是蕴藉的话语,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概念:1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的精神资料而进展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和文学艺术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相比,精神生产的特殊性有三: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以语言文字符号为手段。是富有个性的自由的创造活动。2艺术生产:是精神生产的一种,包括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的从创作到印刷、销售等活动的全过程。它比艺术创作概念的涵大,而且强调其商品性,即可以创造经济价值。3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其特殊性表现为:它是整体性社会生活,不像经济学、社会学等科学只以社会生活的*一方面为对象。它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即能表现出真善美或假恶丑的生活。它是作家体验过的生活,即被知觉化、情绪化、心灵化而打上主观色彩的生活。4文学创造的主体:即作家。作为文学创造的主体,他首先是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其次,他又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再次,他更是具体的社会人,他身上既有时代精神和社会公共意识,又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5文学创造客体的主体化:指主体能动地审美地选择和加工客体,把自我意识和情感化入对象,即将客体主体化。从而创造出源于客体而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体系。6文学创造主体的客体化:指创作主体始终受创作客体的制约。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中,因而他选择何种生活作为创作客体,必然受到社会背景的制约。进而创作过程中的一切活动,包括虚构、加工、情感化等,都要受到具体客体的制约。问题:术生产的概念是怎么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怎样?艺术生产的概念是马克思总结了资本主义时期文学艺术成为商品的历史事实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相互影响的关系。首先,精神生产及其开展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根底。其次,精神生产有独立性与反作用,独立性表现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繁荣存在不平衡现象。反作用即影响物质生产。2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科学活动运用理性思维,用概念的方式,进展推理,提醒事物的客观真理。满足人们的理性需要。其成果为抽象的概念体系。文学活动运用形象思维,运用形象的方式,表达人对世界的主观感受,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其成果为生动的形象和情感的世界。物质生产要受客观规律、生产力开展水平、工具科学化程度、规化程序的制约,因而不太自由,很难出现个性化的创造。而文学创造恰恰保持着精神个体性的形式,反对规化、模式化,个人有着极大的创造自由,被马克思称为真正自由的劳动。事实上,不仅世间没有完全雷同的作品,而且,好的作品沉着到形式总能表现出作家的独特风格。3文学话语与日常话语、科学话语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前者是一种创造性话语?科学话语要求明确,规,逻辑严谨,说理清楚,不重个人风格,显得枯燥和千篇一律。日常话语不刻意追求艺术性。文学话语作为描写、抒情、象征的符号体系,强调艺术性和个人风格,追求含蓄有味和新奇感,有限的语言常包含着无限的意蕴。因而,同一民族语言,在不同的作家手中和不同的语境中,总是千变万化、不断创新的。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作为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不是一切社会生活,而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其特殊性表现为三点:它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即不是生活*一方面、*一层次,而是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统一的整体生活。它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即能显示出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生活。它是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生活,因为只有经过体验、感受、思索的生活,才能成为他描写和表现的对象。5能否说但凡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为什么?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与创造者。不能说但凡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因为在文学创造活动中,如果作家完全是被动的,或成为自然的奴隶,或完全附属于别的人或资本,则,他就是自身的丧失,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因为,文学创作属于审美活动,它主要是通过直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对审美客体做出审美判断和评价,然后在这个根底上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也因此,文学创造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又是美的创造者。6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简言之: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一是情感体验,二是感性直观。首先,创作主体对于客体的审美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创作活动中,主体对于客体的审视总是以情观物,在情感体验中把握对象。即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其次,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客体始终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活动于主体的脑海,从而使作品呈现出具体生动的形象体系。7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首先是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使客体主体化。其次是主体受到客体的制约,使主体客体化。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概念:1文学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生活中获得刺激和信息。其特征有二,一是主体性,即它是作家体验、理解了的因而打上主体色彩的材料。二是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性,等待加工。2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根底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展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3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创作活动的动力和目的。一种创作动机的出现,就暗示了作者在选材和艺术思考的走向。4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根底上,在一定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的方式在头脑里建造起完整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5灵感:灵感是创造性思维中认识突然飞跃的心理现象,是顿悟。具有突发性、亢奋性和高度创造性三大特点。它实质是作家长期积累、艰辛思索之后无意间获得的结果。它常常发生于创造思维久久酝酿并接近成熟的阶段。灵感一到,一篇佳作可能一挥而就。我们希望灵感,但不依赖和等待它。6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本质做出直接判断的心理能力。它以经历、知识和严谨的推理训练为根底。直觉有两大作用,一是直接把握事物。二是瞬间发现事物的深层蕴。7综合:就是围绕主题,把材料加工、改造成一个完整有机的形象世界的构思过程。综合特点有三:一是定向性,二是选择性,三是创新性。8突出:突出就是抓住一个形象或意念,调动各种材料和手段,使之鲜明和与众不同。它常有两种途径。一是浓涂重抹;二是淡化背景。9简化:就是成心少说几句,略去细节,抓住主干,传神地勾画出对象的大致轮廓和在精神。如同绘画中的速写可见简化的目的仍是突出,即突出核心。10变形:变形即违背生活常规创造意象的方式。常用的方法有:1扩大与缩小法,2粘合法,即把形象写成半人半鬼;3漫画法,使形象在荒唐可笑中道出真理;4夸法;5幻事法,即创造幻觉形象。11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创造的概念,指不用常见的称谓、而用陌生的语词描写事物,使其变得陌生起来,增加新奇感。如阿Q正传中:将满把是铜圆与银圆说成满把是黄的和白的。问题:1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文学材料来源于社会生活。之所以说它具有主体性特征,乃是因为它是经过作家体验、理解了的,就必然打上了主体的色彩。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艺术发现即作家对外在生活有了一种独特的感知。其心理特征有四:它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顿悟。它是作家独特眼光的凝聚。它是外在机缘与作家心体验的契合。它是作家把新成分注入对象中,从而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如周敦颐眼中的莲花蕴涵了君子的高尚情操。3意识与无意识在构思中的作用何在?在创作中,从材料的分析、选择整合到主题确实定、形象的构思、情节的安排、意境的渲染等各个方面,都以意识发挥作用为主。但无意识作为辅助,也对上述各个环节暗中起着作用。二者一主一从,相互补充。4为什么说即兴不是凭空出现的?首先,即兴需要足够的材料和情感积累,其次,即兴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第三,即兴实质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久积累的产物。第八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概念:1艺术真实: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之一。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到达对社会生活蕴即本质的把握,表达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艺术真实就是生活与人的本质的真实2情感评价: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之一。就是作家说明对笔下对象的情感态度。其根本要高尚的品格与一定的功利取向,诚挚的情态与艺术的呈示。3艺术概括:就是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即典型形象的方法。要点有二:首先,是在对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的描述中,实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其次,在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主体意图的指导,使之成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4人文关心:是一种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自由的精神,常表现为关心人的全面开展,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命运、幸福等。它是善的集中表达。5艺术形式:就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形态,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结合,包括语言、构造、表现手法、体裁等要素形式四要素。问题:1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作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真善美是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因为,文学作为对生活的认识活动,其要义是求真。文学作为审美活动,又要情感地评价对象,核心是尚善。最终,文学创造还要创造艺术形式,呈现出美。所以,真、善、美及其统一就成为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在创作中,求真表现为艺术真实,求善表现为情感评价,求美表现为形式创造。上述问题这样更好理解:因为文学是审美活动,它就既要真实的反映生活,这即真,又要引导人们向善惩恶,这即善,还要创造美好的艺术形式,这即美。所以,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它们在创作中分别表现为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的追求。2艺术真实有哪些根本特征?它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有何区别?艺术真实指艺术描写提醒出生活本质蕴。与生活真实相比,它是蕴的真实,又是假定的真实。蕴真实指它提醒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假定真实指它描绘的情景是虚构的、假定的。与科学真实相比,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主观真实指它不象科学真实那样的客观,而是带有浓厚的主观性;诗艺真实指它是运用艺术技巧创造的真实,能引起人的美感。3简述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并对下面一段话做出评述。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鲁迅语艺术概括的意义在于:它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与认识,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艺术处理,从而在主客体统一的根底上,创造出既独特又有普遍意义、表达着一定的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鲁迅的这段话正是对艺术概括这一意义的说明。在创造形象时,让材料为表达主体的意图效劳。4怎样理解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情感评价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含着评价者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审美等态度和对社会生活的评价。文学创造正是以这样的属性,既向人们展现真理,也向人们展示意义,更以情感打动人,从而发挥自己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5略6为什么说人文关心是善的终极价值表达?谈谈你对文学作品中人文关心与历史理性二者关系的理解。因为人文关心就是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关心人命运和生存状态,因而就是善的表达。历史理性与人文关心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是统一的关系,但二者关系也有复杂性,其一,作家可以在不同历史视点上展示人文精神。其二,当二者矛盾时,作家应在肯定社会开展的前提下,更多地倾向于人文关心而惩恶扬善。总之,文学应多一点人文关心,少一点历史理性的单纯追求。7为什么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因为文学的艺术真实、情感评价等一切最终都要靠形式呈现,而且形式的好坏又影响着容的表现,关系着作品的艺术质量。教材未讲8阐释容形式化与形式容化的审美创造涵。这二者是形式创造的根本涵。容的形式化指形式是容的自然开展,当容显现为形式时,容就渗透在形式之中了。形式的容化指充分发挥形式的动能性,使形式既充分展现容,又使容深化与升华。9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解。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人克莱夫贝尔提出的形式主义理论,他认为艺术作品各局部、各要素之间以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从而产生意味。我们认为文艺作品之所以有意味,乃是因为它含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让人从中品味到社会、人生的酸甜苦辣。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社会事物与自然现象的形式作用于人,久而久之,*种形式就成为*种容与情感的固定的表现符号。当人们再接触到这种符号形式时,就唤起相应的审美经历与心理构造,觉得有意味。10有人说文学作品不可翻译,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认为不可译的意思是,翻译品总会失去原作的许多韵味。这话有道理。原因在于容与形式不可别离,一种容一旦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形式,该容必然发生变化。第九章作品类型与体裁概念:1文学有三大类型: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2现实型文学:主要是历史上那些现实感很强的叙事文学,简言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法再现现实生活的文学形态,具有再现性和逼真性两大特征。再现性指正视现实,真实的再现现实的矛盾和规律,作家的思想感情包含在真实的描绘之中。逼真性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展逼真的描绘。3理想型文学:主要是历史上那些抒情诗歌、散文、西游记一类魔幻作品。简言之,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世界的文学形态。具有表现性与虚幻性两大特征。表现性指侧重表现作家的情感、理想、梦想等主观世界。虚幻性指运用夸、变形的方法,虚构出现实世界不存在的虚幻形象。4象征性文学:指历史上的寓言、童话、象征诗歌等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具有暗示性与朦胧性两大特征。暗示性指作品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种意义、思想。朦胧性指作品的寓意较为朦胧广泛,难以用单一确实定意义去概括。5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练、构造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根本特征是凝炼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诗可以分成抒情诗、叙事诗、格律诗、自由诗等。6小说: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故事情节为主的文学样式。根本特征有三:一是深入细致地人物刻画,二是完整复杂的情节表达,三是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小说可分为长、中、短篇小说,文言小说、白话小说等。7剧本: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根本特征有三: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剧本从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三类,从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戏曲、多幕剧、独幕剧等。8散文: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构造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和境遇的文学体裁。根本特征是:题材广泛多样,构造灵活自由,抒写真实感受。9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根底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特征是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即必须塑造饱满的人物形象。10诗的音乐性:诗是最强调音乐性的。诗的音乐性表达在节奏和韵律两个方面。节奏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节有规律地变化。安排停顿和音调搭配是形成节奏的两个重要手段。如果停顿次数均匀,就会形成鲜明节奏;有规律地搭配平声阴平、阳平与仄声上声、去声、入声便形成起伏交替的节奏。韵律即和声押韵的规律,指同韵母的字在一样位置上有秩序地重复出现。韵律包括头韵、腹韵和脚韵。韵律可以加强节奏感。问题:1如何认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关系?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分别是纵贯人类文学史的三大文学类型。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分别是先后发生在欧洲18世纪末到20世纪的三个文学思潮、文学运动和流派。它们是三大文学类型得到充分开展的一段文学,是它们的典型形态,2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现实型文学以逼真叙事写实为主,理想型文学以抒情和表现理想为主,象征型文学常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重在寄寓*种意蕴。它不象现实型文学重用逼真描写,也不象理想型文学用抒情方法。象征型文学常对对象进展变形化、拟人化处理,常常淡化时间与空间,以追求广泛的象征性。如刻舟求剑,暗示人们要用开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3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我国解放后至70年代末出现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想结合的文学。两结合文学既重现实,又重理想,要求以革命现实主义为根底,就是要真实地、历史地反映现实,能动地描绘出现实开展的趋势;又要求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即站在革命理想主义的高度对待现实,用理想来指导对现实的描写,用理想来鼓励人民前进。一般认为两结合文学属于现实型文学,而我却认为它更象理想型文学,因为它重在表现革命热情与理想,而且与属于理想型文学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极其相似,包括以大革命为时代背景,理想化的人物刻画等。也可以说两结合文学是对现实型文学与理想型文学的综合开展。4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现代主义文学是产生于西方19世纪末、至今盛行的文学潮流。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谬派等流派。它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开展了此前的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文学的表现性、虚幻性和假定性特征,使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发生了多向流变。其特征是:不重视客观现实的再现,而重视非理性现实、心理现实、梦幻现实的表现,重点表达异化感和荒谬感。重点运用变形、荒谬、象征等手法,突出了虚幻性与假定性。5从诗歌的根本特点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诗歌的本质与最大的艺术特长是抒情表现,即抒发感情,表现心世界与理想。而其凝炼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的形式正适应了诗歌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只有诗句、诗体凝炼,才便于其中抒情表现;而人心的情感与理想的逻辑就是跳跃性,而不象事物逻辑那样有规律性;节奏与韵律可以适应与促进情感的抒发,使诗句和情感和谐而有节奏。6比拟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散文写的是真人、真事、真物、真情,以抒写真实的生活感受和真实的生活境遇为核心和最大特点。报告文学是从叙事散文开展起来的,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以写真纪实为重要特征。可见,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是极其相似的,它们的真实都接近生活的真实。但都非对生活的机械摹写,都要用剪裁、取舍、提炼等方法。散文与报告文学的区别在于:散文多了一些抒情味与真实感受,强调情感性。报告文学多了些真实的刻画与描写,强调人物形象刻画。7比拟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小说与戏剧在反映生活时有同有异。一样点是都以叙事和刻画形象为主来反映生活。不同点在于,小说是人物、事件的表达、描写,而剧本是人物事件用台词与动作自我展示。小说可长可短,人物可多可少,地点可随意变化;而剧情必须浓缩在两三个小时以的特定空间,人物不能太多或太少。剧本比小说更讲求表现矛盾冲突。第十章本文层次和形象的理想形态概念:1典型:就是高质量的艺术形象,它既具有鲜明独物的个性,又包含了充分普遍的共同性,从而反映了事物的*些本质或:文学中显现特征而富有魅力的性格,特征性与艺术魅力性是其两大特征。特征性:一指他的外在特征非常生动独特;二指在性格非常深刻丰富。魅力性指性格的生命魅力与灵魂深度。2特征化一般称为典型化:创造典型的方法,即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和生发。特征化的对象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3意境:是指抒情作品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情景交融是意境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是意境的构造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审美特征。4意象:又称审美意象,指用来表达*种抽象观念或哲理的艺术形象。具有哲理性、象征性、荒谬性、抽象思维参与性、求解性和多义性等特征。问题:1本文与作品本文又称文本TE*T,在英语中是原文的意思。指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指经过阅读了的文本。承受美学认为作品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而本文有待读者阅读与再创造。2文本可分为哪几个层次?本文从外到可分为三个层次:话语层,形象层,意蕴层。中国三国时期的王弼也早有言、象、意三层次的分法。1举例说明文学话语与普通话语的不同。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的不同,除了常说的形象性、生动性、疑炼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不同。1文学语言是指性语言,即指向文本艺术世界,不一定符合现实生活逻辑。如:2文学语言注重语言的表现功能,蕴含了作家丰富的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比普通语言更富于心理蕴含性。如:3文学语言具有阻拒性,指设法把语言写得陌生、扭曲,以打破司空见惯的套板,产生新奇感。如:2形象具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文学形象就是用话语系统描绘的具体可感的人物、景物、物态等图画,特点有四:一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指形象中既包含客观描写,又包含作家的主观情感、思想。二是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指形象是虚构的,但却符合生活本质与作者的真情实感。三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指形象是单个的,但他身上又包含了其他类似人物的共同特征。四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指每一个形象从名姓到相貌性格都是具体而确定的,但到底是怎样的,不同的读者却解读到不完全一样的结果,这即不确定性。如祥林嫂,既来源于客观生活,又含有作家的同情;既是虚拟的假定人物,又让人感到非常真实;既是单个人,身上又包含了旧中国妇女的许多共同特征;既是祥林嫂,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又在不同读者的解读想象中不完全一样。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文学典型就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其特征有二:一是特征性,即外在形态生动、具体、独特,在本质深刻丰富。总之,从整体到局部都很独特;二是有艺术魅力,能吸引读者。典型魅力是由它的符合生活本质的真实性、富于独创的新颖性、包含着作家真情实感的诚挚性、涵挖掘不尽的蕴藉性造成的。4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怎样?一方面,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形成,典型环境促使并制约典型人物的活动与性格开展;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又影响典型环境。总之,二者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和开展的现实根底,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行、心理都失去依据,成为无源之水;而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离开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与形成的可能。5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文学意境就是抒情性作品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三大特点。情景交融即意境首先是一幅图景,而其中又满含着作家的情感。虚实相生中的实即意境中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指这一实境能诱发出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情、神、意的体味。韵味无穷指意境中包含着咀嚼不尽的审美意味,包括情、理、意、趣、韵、味等,含蓄而耐人寻味。比方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首先,诗作勾画的春天之景中含着喜悦之情;其次,实写游园不值之情景,却在读者脑海中诱发出一个阔大而虚幻的春景空间;再次,全诗耐人玩味,具有无穷的韵味。6本书所讲的审美意象与一般所讲的意象有何不同?审美意象的根本特征是什么?一般所讲的意象多指诗中的形象。本教材所讲的意象专指审美意象。审美意象指具有哲学意味的作品中那种意义不在本身,而是象征暗示着一种普遍哲学意义的形象。具有哲理性、象征性、荒谬性、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性等特点。哲理性指表达哲理是创造意象的目的,正所谓表意之象。象征性指意象实际是*种意义的载体,是*种事物的象征。荒谬性指意象不合生活常规,如人变甲虫,刑天以乳为目,都荒谬不经。抽象思维直接参与性指作者创造意象时,由于目的在于表达一种哲学观点,所以,意象的创造不只是形象思维起作用,而哲学的抽象思维也参与其中。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概念:1叙事学:指20世纪以来由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构造主义等形成的叙事理论。它不像传统叙事理论那样关注具体作品中叙事容的特点,而是关注不同作品共有的叙事形式方面的特点,包括叙事方式、叙事视角、叙事节奏、表达者的声音特点、表达者与承受者的关系等。它开展了传统的叙事理论,但无视了具体作品的特殊性,太重形式,因而不无偏颇。2事件:事件指相对完整的表达单位,由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如悟空大闹天宫、宝玉挨打、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等都是事件。不同的事件作为表达单位在故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可分三类。一类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另一类是显示人物性格。第三类一身兼二职,既推动情节,又显示性格。2情节;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用以表现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提醒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展示人物的性格。3表层构造与深层构造:这是作品构造的两个层次。表层构造:指事件之间的关系故事单元之间的关系,这是历时性向度的构造。深层构造:指故事各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这是共时性向度的构造。它植根于一定文化的深层社会心理,因而往往呈现为多义的状态,造成释解的困难和歧义。深层构造已经不是形式意义的构造,而是容意义的构造4行动元与角色:这是叙事作品中人物的二重特性,即从不同角度看人物的结果。行动元指人物作为一个发出动作的单元行动元,在做什么,从而构成矛盾的一方,起推动整个事件开展的作用。如西厢记等才子佳人小说,总由几个相似的行动元构成:生一类故事结局的追求者;莺莺一类被追求的对象;红娘一类帮助者;老夫人一类有权势的反对者;恒一类的小人、破坏者。角色指人物特征的各方面统一而成的独立的性格,即在故事中怎么做。成功的角色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普遍的共性,并能提醒出社会的*种本质。角色就是常说的形象,成功的角色即典型人物人物具有行动元与角色二重特性,但二者不总是重合的。有时一个行动元由几个角色担任。如西游记中,许多妖魔,角色、性格不同,但同属一个行动元,即取经的阻碍者,而唐僧师徒四人构成一个行动元,即取经者。反之,一个角色也可能包括几个行动元,如猪八戒、白马等,都先是取经的阻碍者,后来又变成取经者。5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构成叙事作品中时间的二元性。故事时间即在故事中虚构的时间,指生活中那个故事展开原本所用的时间;本文时间指作者表达这个故事所用的时间,略等于阅读所用时间。这两种时间有时可以重合,但总体而言,二者的性质、长短、顺序往往不同。6一般行动逻辑的根本序列是三段式:首先是行动的可能性,指一个行动将要发生。其次是变为现实或走向相反,这是故事容的主要局部。最后是取得成功或失败。实质是常说的开端、过程、结果7视角:即作品中对故事容进展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由表达人称决定,常用的有第三人称视角表达,第一人称视角表达两种,另外,也有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交替变换的表达。第二人称表达较为罕见,它其实是第三人称的变体。8表达者声音:指表达者隐藏在故事后面说话或者有时站出来说话的方式,前者叫隐蔽的表达声音,后者叫凸显的表达声音、戏剧化的表达声音。表达声音是表达动作的主要组成局部。表达声音的本来功能是传达容。在一般的作品中,表达声音隐藏在表达容后面,不大引起读者的注意。这种隐蔽的表达声音可造成客观逼真的表达风格。在有些作品中,表达者在叙事中突然从幕后站到前台议论几句,如*些古典小说中,表达者突然说:看官,你这就突显了表达声音,使表达者也成为读者欣赏的对象,客观上突出了讲的动作,从而瓦解了一般叙事所创造的客观逼真的幻觉,造成另类表达风格。这种表达者站到台前横插议论的方式可称为表达声音的戏剧化。因此,不同的表达声音可造成不同的表达风格与效果:隐蔽的表达声音可造成客观逼真的表达风格。凸显的戏剧化表达声音可造成另类表达风格。9表达承受者:又称隐含的读者,即作者创作时心目中写给的读者。只有这些读者才有可能成为作者的知音,真正领会作品。实际的读者一般难以完全符合隐含的读者的标准,因而导致对作品的误读。读者应尽可能向作品隐含的读者靠拢,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作品。问题: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叙事的特征有二:其一,叙事的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其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只要符合生活与情感的逻辑就行,无须到生活中去求证,但却可能在更深刻的层次上提醒人生与现实社会的本质。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事件由所表达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表达单位;情节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用以表现人物的行为冲突,提醒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和性格。可见,其一,事件是情节的单位,而情节是事件的组合。其二,讲述的目的不同,有的事件重事,有的事件重人,即显示人的命运性格,而情节的讲述目的只是提醒人物的命运与性格,所以,情节不仅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事件,而且要求事件的展开要能表现人物的性格与命运。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行动序列一般包括三段:故事行动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或没有变为现实;取得结果成功或失败。实质是开端、过程、结果例如西厢记,开场是可能性,即生倾慕莺莺。其次是变成现实,即飞虎兵围普救寺,生搬兵解围后,经过酬笺、赖笺等情节,二人的婚姻逐步变为现实。最后是取得结果,即老夫人容许,二人拜堂成亲,取得了圆满的结果。4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叙事节奏由叙事方法引起的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矛盾构成。同样是故事时长不变,当采用描写、详叙方法时,文本时间拉得很长和较长,表达速度缓慢和较缓;当采用概括表达和省方法时,文本时间缩短和最短,表达速度显快和最快;上述几种不同的表达速度交替在文本中出现,构成快慢有变的叙事节奏。文本时间即表达故事所用的时间5表达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表达角度的变换指表达中人称发生变换,比方,本来是以第三人称表达,突然一个情景却以主人公即第一人称的角度表达。这种角度的变换,可以改变故事气氛和人物情绪,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6表达视角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表达视角有三种:1第三人称视角,又称全知型视角。其特点是表达者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表达,无视角限制,即表达者对所叙之事与人无所不知,包括人物的行为、心理、过去、现在、未来。这种表达视角作者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但容易出现作者对人物的任意摆布,未给读者留下探索的余地。2第一人称视角,又称在式焦点表达。其特点一是文中的我既是表达者,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具有双重身份,表达显得更真实;二是表达者的视角受到限制,不能表达角色所不知的容。但这种限制造成了表达的主观性,可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3第二人称视角,实质是第三人称表达的变体,这类作品极少。4也有表达视角与人称变换的。比方,作品本来用第三人称表达,可是突然有一节转为作品中人物的第一人称视角,这样可以引起故事气氛与情绪的变化。7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表达者声音的特点。表达声音就是表达者用什么口气与态度表达,不同的表达声音可以造成不同的表达风格。比方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主要用第三人称表达杜十娘的遭遇,但讲到关键处,作者时不时用第一人称的口气发表几句议论,说明自己的态度。这就把表达者从故事的幕后推到了幕前,使表达人也成为读者欣赏的对象,换言之,表达者通过表达声音所显示的个人魅力也成为作品艺术世界的重要组成局部。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概念:1抒情:即抒发感情。从对象看,抒情偏于表现作者的主观世界。从方式看,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与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情感。2抒情作品:指以表现主观情感为主的一类文学作品。其主要体裁是抒情诗与抒情散文,另外还有戏剧和抒情小说,这二者兼有叙事和抒情的双重特点。3抒情话语: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即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表达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4抒情作品的构造:抒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