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鄂教版语文九上《重复与变化》教案及练习

上传人:彩*** 文档编号:73332173 上传时间:2022-04-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年鄂教版语文九上《重复与变化》教案及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2019年鄂教版语文九上《重复与变化》教案及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2019年鄂教版语文九上《重复与变化》教案及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复与变化课文全解【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悠然自得:悠闲的样子。疏疏落落:稀疏零落的样子。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力去筹划管理。荒谬绝伦: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绝:超过。伦:类别。尽如人意:完全合乎人的心意。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梁思成( 1901 1972 ),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 整理、 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梁思成, 1901 年 4 月 20 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那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广东省新会县。11 岁由日本回到北京, 14 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1924 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 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进行 “中国宫室史” 的博士论文, 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1931 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1937 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 1938 年 1 月到达昆明,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 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 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 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 1946 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46 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1947 年,被中国政府派往美国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顾问。1948 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9 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 年,病逝于北京。2、相关知识:梁思成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他在中国营造学社期间, 首先应用近代科学的勘察、测量、制图技术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发表了蓟县独乐寺观音山门考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土殿 平郊建筑杂录 正定古建筑调查报告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 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调查研究专文十多篇。他对中国建筑古籍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并根据实物调查和对工匠实际经验的了解,1934年写成清式营造则例等著作。19311945年,梁思成和他在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事对15个省 2000 多项古建筑和文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他根据这些资料,1943 年写成中国建筑史一书,第一次对中国古建筑特征及其发展历程作出系统的论述。从 50 年代起,梁思成热情宣传祖国建筑遗产,撰写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我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 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他十分重视吸取古建筑的精华以创造具有民族特征的新建筑,写有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建筑创作的几个重要问题 进一步探讨建筑中美学问题 等文。他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建筑的设计的领导人之一。1963年为纪念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 1200 周年,他作了扬州鉴真纪念堂方案设计。在此期间,他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著有营造法式注释等专著。本文写于1962 年 5 月,最初发表于人民日报,后收入拙匠随笔一书。【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这是一篇谈艺术创作规律的文章。 作者选取一系列典型事例, 具体说明了在艺术创作, 主要是建筑艺术中,重复与变化这一重要的艺术规律。二、文章脉络全文共 16 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1),提出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与变化问题,并指出在时间的持续, 空间转换的持续和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三种艺术作品中,重复与变化的问题都非常重要。第二部分( 2 7),谈音乐艺术、舞蹈艺术和绘画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的问题。第三部分( 8 15),谈建筑艺术的重复与变化。第四部分( 16),联系我国解放后 12 年的城市建筑实际,指出: 在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问题上,还有做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并且批评了城市建筑中只有重复没有变化和只有变化没有重复这两种错误倾向。三、写作方法1举例典型丰富,论说有力文章虽然是在谈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与变化问题, 但落脚点还是在建筑艺术, 因此,文章所举的建筑艺术方面的例子十分典型,而且介绍详尽。人民大会堂的柱子和门、窗、檐、额,故宫的”前三殿”和“后二殿”等,颐和园的长廊和花窗,这些建筑都是经典之作,以它们为例,极有说服力。此外,文章还举了不少其他艺术门类的例子。有音乐艺术的举例,如舒伯特的著名五重奏 鳟鱼;有舞蹈艺术的举例; 还有绘画艺术方面的举例, 如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 ,这些都是古代名画佳作。综观这些例子,有建筑艺术和非建筑艺术,有古有今,有中有外,而且凡是提到作品名称的,都是名家名作,这样典型而丰富的举例,使文章很有说服力;艺术创作中普遍存在着重复与变化的规律这一中心观点,论说得十分清楚,令人信服。2巧用比喻,形象生动文章所淡的道理是个哲学层面的问题, 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与变化, 实际就是艺术创作的辩证法,既有深刻的道理,又有美学内涵。但文章的表达不仅不枯燥,反而很生动很形象,这与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运用了很多方法有关。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是巧用比喻。例如。文章在举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说明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时,有这样一段话:“整副手卷就是无数匹马的重复,就像一首乐曲,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表示原野上低伏缓和的山坡的寥寥几笔线条和疏疏落落的几棵孤单的树就是它的伴奏。”像“乐章”、“主题”、“变奏”、“伴奏”这些术语,本来都是用于音乐的,这里用来描写绘画, 是将绘画比喻为音乐,刁;仅使了解音乐的人能更好地理解绘画统一性和变化性协调和谐的特点,而日 -能使渎者通过想象,实现听觉与视觉的巧妙沟通,以形成更丰富的美感。同时也增加了文章语言表达的生动性。此外,在介绍故宫和颐和园的长廊时,都有把建筑比喻为乐曲的“主题” 、“变奏”、“乐句”、“乐段”、“伴奏”、“前奏”的说法。四、问题探究1怎样看待作者对建筑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概括与评价?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与变化问题,既是一个哲学的辩证法问题, 也是一个美学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具体的现实意义。梁思成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的建筑专家,他虽然站在艺术创作的高度, 纵论了音乐艺术、舞蹈艺术和绘画艺术中的重复与变化问题,但落脚点还是建筑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的和谐统一。占今中外数不胜数的著名建筑,包括中国的故宫、 颐和同、苏州园林、 四大名楼、人民大会堂 古代的赵州桥和当今的武汉长江大桥, 都体现了以重复为内容的统一性和以变化为内容的生动性,这些建筑杰作,一定都经过了作者的深入研究,并启示了作者的理论概括和创作灵感。2、怎样看待作者对当时建筑的评价?本文写于上世纪60 年代初。 全国解放以后, 在战争的废墟上,中国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筑了数不清的普通民居和桥楼珍品, 这里面也凝聚有建筑专家们的智慧和汗水。 但限于经济实力和设计水平,当然也不排除政治因素,特别是特定时代“多快好省”思想的驱使,使得很多建筑流于平庸,失于呆板和凌乱。 作为一个严肃的、 有社会责任感的高水平建筑专家,他一定看到了这一切,并深入思考过这一切, 因此,他在文章的结尾, 鲜明而又恳切地提出来:“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 ”在当时,这无疑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有现实针对性。今天,历史又前进了 40 多年,但是,重复与变化的和谐统一作为一个著名的哲学和美学命题,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会在建筑艺术中,在一切艺术创作,乃至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正是我们今天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3、文章的论证方法有何特点?就论证方法而言, 梁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法。 所举例子至少包括以下 8 个: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李公麟的放牧图 ;首都人民大会堂的几十根柱子;故宫中轴线上的“前三殿” 、“后三殿”及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颐和同中的谐趣园;颐和园的长廊;回廊墙上的花窗。在一篇不长的文章中引述 8 个例子, 不可谓不多,但它们无堆砌之嫌,究其因,得归功于梁文的“分门别类法” ,即将 8 个例子分派到“音乐” 、“绘画”、“建筑”三者之中,且随着议论的不断展开而逐一举例论证。 综观这些例证, 既有典型性的又有一般化的, 既有实举又有虚拟,既有直接举又有侧面引例。一句话,所有例子经这么“左进” “右出”,“东拉”西扯”,就毫无累赘之感了。须知,虽然事实肚于雄辩, 但不是例证越多越好。 典型的以一当十, 一般的十个也于事无补。还有, 只从某一个角度去论证, 三五个事例就会嫌多;如果从多个角度去论证,九个十个也不算多。况且,论证一个中心论点,也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论证,否则论证就乏力,说服力就不强。【练习解答】第一题: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建筑。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同的谐趣园、长廊和乐寿堂临湖回廊墙的花窗。第二题: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 作品必然单调枯燥; 只有变化而无重复, 就容易陷于散漫凌乱。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第三题:词典意义略1“主题”指放牧图整副手卷分别以“骑”和“马”为中心的几个主要内容。“变奏”指放牧图大致相同内容的画面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乐章”指放牧图整个手卷由不同“主题”和“变奏”分成的几个部分。“伴奏” 指放牧图 画面上马群中间和周围展现出的原野上的低伏缓和的山坡和疏疏落落的几棵孤单的树。2“主题”指故宫中太和门、前三殿与乾清门、后三殿两处建筑物。“变奏”指上述两处建筑物中大体相同的前提下,出现的细小的变化和差异。“伴奏” 指故宫主轴线通道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等建筑物旁边的陪衬、装饰性建筑物。这里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比喻, 把人们眼中所见的事物比喻为耳中所听的事物, 对于一般了解音乐而不知道放牧图和故宫的读者来说,既便于理解,又显得生动。第四题:略【类文品读】遗传与智力的关系智力是一个诱人的话题, 也是科学家和哲学家致力探究的难题。人类发展史上, 类似爱因斯坦、牛顿、爱迪生等智力超群的科学家、发明家应该更多, 但现实情况是这样的人寥若晨星,太少了。人的智力高低究竟与什么相关呢?是否与家庭遗传史有关呢?科学家、 哲学家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曾调查过300 位名人的家史, 认为这些高智商的社会名流都是家族遗传的。 他说, 4 位著名法学家的儿子中,有一个可能成为法学家,如果是普通工人家庭,要 4000 人中才有一个法学家。遗传学家托尔曼为验证高尔顿的观点,曾用大白鼠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首先将白鼠放进迷宫“考试”,看谁进去后出来最快。然后选出最“聪明”的雌雄鼠,让其交配生子;同时选出“最笨”的老鼠作对照。繁殖一代,考察一代,7 8 代后发现,“聪明”的鼠生下的子代,一代比一代“聪明” 。“笨”鼠的子代,则一代不如一代。瑞士生理学家海登, 对这些实验老鼠的脑细胞进行化学分析后发现,“聪明” 鼠脑中的 DNA比“笨”鼠的高 10。如果将这种叫神经多肽的物质,注射到“笨”鼠体中,奇迹出现了:笨鼠变得聪明起来了。 以富尔克为首的几位学者对245 位青少年进行了为期7 年的跟踪研究,也证明了智力与遗传密切相关。不过,也有科学家发现,尽管是“聪明”的白鼠,若将其关进小笼子,生活富裕,但无所事事,同时,将另一只“聪明”的白鼠与其他的老鼠生活在一起,不仅有丰富的食物,还可以进行游戏活动,尽情享受。几个月后再进行“考试”,结果发现,每天生活丰富多彩的要比生活呆板无所事事的白鼠“聪明”得多。教育家凯洛夫曾说,“天赋仅给予一些种子,而不是现成的知识和德性。这些种子需要发展,而发展必须借助教育和教养才能达到。“中国著名作家夏衍说得更富有哲理。他说:“勤能补拙,业精于勤。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人的任何一点成就,都是从勤学、勤思、勤问中得来的。”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爱迪生在学生时代就曾被老师和家长看成是没有发展前途、不受欢迎的学生, 甚至还被学校除名。 但他们发奋图强, 都功成名就。 当人们称爱迪生为天才时,他却用亲身的经历阐述了智力先天和后天的关系。他说,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牛顿、华罗庚等虽然出生在农村, 但却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达尔文在神学院并非是出众的学生,但经历27 载的考察研究,最大限度开发了自身潜在智能,写出了划时代的进化论。木匠齐白石,半路出家学画画,日日磨砺,成了一代国画宗师。李时珍30 年修出了本草纲目。歌德 58 年终成浮士德 。显然,这些都不能用“遗传”来解释。总之, 天资聪慧者是幸运的,因为遗传注进了大器的胚胎。但遗传的天赋只是智力发展的内部条件,并非成才的决定因素。当然,想真正揭开智力之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1遗传与智力究竟有没有关系?怎样说明 ?2遗传学家托尔曼的实验之目的是什么?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3教育家凯洛夫的话说得有无道理?为什么 ?(从已学过的课文中举例)4你认为真正成才的关键是什么?5文章列举了爱迪生、牛顿、华罗庚、达尔文、齐白石、李时珍等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6你是“聪明”的孩子,还是一个“笨”孩子?你怎样看待自己?(参考答案: 1有关系,根据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的调查及遗传学家托尔曼的实验均可证明遗传与智力有密切的关系。2是为了验证高尔顿的观点,证明智力与遗传密切相关。3有道理, “天赋仅给予一些种子,而不是现成的知识和德性”,“知识”要靠后天的教育,“德”性要靠长期的培养,如伤仲永中的方仲永是一个典型的反面实例,他是一个好种子( 有天赋 ),但没有得到发展的良好机会,最终就流于一般了。4后天的努力 (勤学、勤思、勤问 ),言之有理即可。 5“天资聪慧者是幸运的” ,但它们“只是智力发展的内部条件,并非成才的决定因素” 。 6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