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地区中考语文 第10讲 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73235375 上传时间:2022-04-11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79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南充地区中考语文 第10讲 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四川省南充地区中考语文 第10讲 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四川省南充地区中考语文 第10讲 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文阅读第10讲文言文阅读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D【思路点拨】所考查的四个实词中,涉及到课内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中的两个实词均为课内重点所学,难度不大;另外两个虽出自课外篇目,但联系上下语境,并根据对整个句子的理解,对照推断该单个词语的意思难度也不大。A项中的“孰”应解释为“仔细”;B项中“及”是“赶得上”的意思;C项中“刺”是“指责”的意思;D项中的“谤”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的意思。故选D。常见问法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解题技巧1扩词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2积累法。即注意积累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特殊现象。3揣测法。即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上下语境推断语义。这种方法切忌脱离文本,随意猜测。A【思路点拨】可以先翻译整个句子,再根据句子含义判断虚词的意思及用法。A项中“虽”均为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即使”;B项中“其”分别为:代词,他的/表反问语气,难道,真的;C项中“之”分别为:代词/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D项中“于”分别为: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介词,表比较。解题技巧1归纳整理。将初中阶段重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整理,识记背诵。(详见本讲附录4“文言文必考虚词及例句集录”)2句意分析。结合语境、上下文和整个句子的含义,在总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3交换代入。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可以先将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代入句子去理解,然后将其中能确定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另外一句,看句子是否讲得通,以此来筛选答案。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思路点拨】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通读全文之后,不难发现与现代汉语习惯相似的就有“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和“伯仲之间”三句话,其中“伯仲之间”后的“耳”是句末语气词,需要断在何处就显而易见了;题干中有“限划四处”的明确要求,所以再分析语境(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可知“伯仲之间耳”前后均需断开,也就是“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解题技巧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如“先帝/不以臣卑鄙”。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3句首关联词语、承前的指示代词后要停顿。如“若”“而”“然则”“故”“是故”等。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今齐地/方千里”“今/天下三分”。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如“人不知/而不愠”。7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封号、缢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等的后面要停顿。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生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1)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再次问他的妾。(2)我的妻子认为我比徐公美的原因是偏爱我。【思路点拨】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注意译准关键词,如(1)句中的“自信”是倒装句(宾语前置),应翻译为“相信自己”;“复”是“再,又”的意思。(2)句中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的意思;“私”是“动词,偏爱”的意思。知识放送1基本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抓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出句中的关键字词。2基本要求:信:要忠于原文的内容,不随心所欲,抛开原文,凭空编造。达:要通顺流畅,不要使句子文白夹杂。雅: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在准确传达原意的基础上,尽量使语句生动优美。3特殊文言句式: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被动句。一是用“于”“为”“为所”“见”等标志词表被动;二是没有被动词,隐含被动义,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倒装句。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四种。省略句。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固定句式。如“不亦乎”“得无乎”“如何”“然则”等。解题技巧1对。对译,逐字逐句落实。2换。用现代词语替换文言词语。3留。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4.删。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5补。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6调。调整语序。【针对训练】(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2)山峦为晴雪所洗。(被动句)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3)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之主谓倒装)你实在太不聪明了。(4)何陋之有?(倒装句之宾语前置)有什么简陋的呢?(5)马之千里者。(倒装句之定语后置),日行千里的马。(6)能谤讥于市朝。(倒装句之介宾结构后置)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7)旦日,客从外来,与座谈。(省略句)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8)如太行、王屋何?(固定句式)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BC邹忌向他的妻、妾、客询问他与城北徐公谁更美,三人都认为他比徐公美,但措辞上有细微的差别,由此体现三人与他有亲疏远近之别。D邹忌将治国安邦的道理寓于日常生活琐事中,有着高超的进谏艺术;同时,齐王也有勇于纳谏的胆识和气度。二人共同促成了齐国内政修明,不用兵就战胜敌国的局面。【思路点拨】把握文意和理解内容的题目,首先必须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邹忌讽齐王纳谏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喻(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结合上述内容分析可知B项中“数月之后”应为“令初下”。常见问法1本文以为线索,按的顺序,描绘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作者认为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请根据提示,填写表格中对应的内容。解题技巧1阅读文段,把握主要内容。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等。2分析题目,锁定答题区域。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仔细分辨,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辨哪些语句吻合题干所涉及的内容。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章的主旨,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分析,从文中提取重要信息,从而探究出问题的答案。4抓住要点,语言简练,观点明确,结构完整,表达充分。(1)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发现不足;(2)善于用委婉的方式提出正确的意见,使别人容易接受;(3)能以小见大,从个人经历中推出治国的道理。【思路点拨】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分析。这类试题着眼于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抓住文中人物的刻画方法,其次要懂得概括文中事件,围绕文章的主旨,从事件中把握人物形象。解题技巧1把握刻画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表现其性格特征)、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烘托主人公性格的方法)、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等。2实事求是,不拔高,不贬低;力求全面,不能偏颇,优点和缺点都可以呈现。3用语准确,力求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针对训练】文中齐威王的形象虽着墨不多,仅应答过程中的一个“善”字的语言描写,便使威王的气度、神韵尽现,这一“善”字表明了什么意思?并试着分析齐威王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善”字表明齐王“接受,认同,赞赏,肯定”邹忌的劝谏;充分认识到兴利除弊的必要性;同时也表明齐王改革的决心之大。(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善”字体现了齐王胸怀宽广,能够虚心接受和采纳他人的劝谏和意见。一个人要正确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赞美或批评,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思路点拨】这篇文章有关“齐王”主要讲的是他广泛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使齐国“战胜于朝廷”。结合课文内容我们不难发现齐王不仅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还能广开言路,虚心接受采纳群臣的劝谏和意见。最后再结合现实谈自己的认识,这个道理提醒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要多听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知识放送1议论评价型:对观点进行简要的阐述。2启示感悟型:谈从文中得到的启示和感悟等。3建言献策型:针对某种现象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4形象分析型:分析、评价人物形象等。解题技巧1理解内容,把握主旨。要注重对题干所给材料的解读,把握主旨,并找出材料与阅读文章的共同点,然后紧密结合文章进行拓展与延伸。2联系生活实际,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或文学形象等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形成自己的理解。3语言简洁明了,通顺流畅。【针对训练】文中齐威王和邹忌,你更欣赏那一位?说说你的看法。示例一: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这是一种智慧。示例二:我更欣赏齐威王,因为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虚心接受他人劝谏。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定点特写或动静结合清澈【思路点拨】首先,应仔细分析题目要求,明确答题区域,也,就是文章第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从正面描写游鱼的形神姿态以及潭水的空明澄澈(清澈);“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采用定点特写、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作者的欢悦心情。常见问法1本文采用了的写法,写出了,表达了。2.选文善于运用极为丰富精炼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就十分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3这两篇文章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都记叙了,运用相同的方法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了的原因。认真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填写下面表格。4请对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评析。知识放送1修辞手法:比喻:形象生动,化实为虚;拟人: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启发人联想,生动有趣;夸张:突出、鲜明地表现事物;对比:把与进行对比,突出的特点;排比: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设问: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解题技巧1看清题目设问,锁定答题区域。如题干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赏析角度,可从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任一角度赏析。如题干直接给出赏析角度,就按照题干要求作答。2明确文章类型。写景状物类文章通常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写人叙事类常用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等手法;揭露类文章常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3把握整体构思。找出文章所用的写作方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运用不同艺术手法的好处。心情变化:由游览之初的“乐”到离去之时的“忧”或“悲”。变化原因:当时的柳宗元遭到贬谪,心情是悲苦的。游览山水本是为了排遣心中抑郁之情,但这种山水之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思路点拨】本文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的优秀的山水游记。小石潭的石头形状奇特,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之感。接着笔锋一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的形神姿态,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但是离开了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寻得小石潭这一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给作者带来片刻的、短暂的欢乐。然而现实毕竟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能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或:悲)”的大幅度滑坡。解题技巧1确定文体,把握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是写景状物的文章,要重点把握景物的特点和抒情性质的句子;如果是叙事性的文章,要注意了解事件发展的过程,深挖事件的意义;如果是议论性的文章,要综合其中心论点加以领会。2理解文章,把握内容。要善于从文中提取信息(主要观点、主要内容、中心句等),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3精读首尾,体会情感。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开宗明义”“卒章显志”“结尾点题”等。【乙】高祖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有删改)【注释】高祖:指汉高祖刘邦。高起:高祖臣子。略:攻占。降:投降。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子房:西汉名将张良。连:率领。附【乙】文参考译文:高祖说:“我为什么能够得到天下?项氏为什么会失去天下?”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好侮辱人,项羽仁慈而爱护人。然而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攻下了城邑就封给他,和大家利益相共。而项羽妒贤嫉能,有功的人遭陷害,贤良的人被怀疑,打了胜仗不论功行赏,攻占了土地不给人好处,这就是他为什么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讲到运筹策划于帷帐之中,取得胜利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调运军粮,使运输线路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人才,而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为什么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手下就有一个范增,还不能任用,这就是他为什么失败的原因。”同:他们都能重视人才,且知人善任,用人所长。异:诸葛亮强调了德的重要性。【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明确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建议的具体内容:“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由此可看出【甲】文中诸葛亮重视人才,知人善任,且用人所长:宫中“裨补缺漏,有所广益”;“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再分析【乙】文中的高祖:重视人才,用人唯贤,用人所长。这是二人的共同点。此外,诸葛亮主张后主“亲贤远佞”,由此可看出诸葛亮更注重德。常见问法1【甲】【乙】两文末尾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2【甲】文和【乙】文中的都,请结合两文画波浪的句子,说说这两文的有什么不同。切记,答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中的要求,找共同点和不同之处。解题技巧1异中求同。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2同中求异。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3循序渐进。有时前一题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题的先决条件,因此就要循序渐进。先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然后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语段原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