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主题四主题四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08208年年221221年年官渡官渡之战之战200200年年赤壁赤壁之战之战222222年年230230年年494494年年220220年年439439年年229229年年蜀国蜀国建立建立吴国吴国建立建立孙权孙权称帝称帝卫温卫温到达到达夷州夷州北魏北魏统一统一黄河黄河流域流域北魏北魏迁都迁都洛阳洛阳魏国魏国建立建立一次改革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两个方面两个方面:政权分立(三国鼎立)和民族融合(人口南:政权分立(三国鼎立)和民族融合(人口南 迁、民族交往、北魏孝文帝改革)。迁、民族交往、北魏孝文帝改革)。三个政权三个政权:魏、蜀、吴。:魏、蜀、吴。四大人物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主要战役主要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国鼎立 一一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识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识记)。背景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在军阀混战中,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在军阀混战中, 控制了控制了 ,取得,取得 的有利地位的有利地位官渡官渡之战之战(2010.2010.2 2)时间时间公元公元200200年年人物人物曹操、曹操、 地点地点官渡官渡经过经过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曹操采纳谋士(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曹操采纳谋士( )的计策,袭击并火烧袁军全部粮草,以少胜多,打败袁的计策,袭击并火烧袁军全部粮草,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绍影响影响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曹操汉献帝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袁绍许攸许攸官渡之战官渡之战赤壁赤壁之战之战时间时间公元公元208208年年人物人物曹操、周瑜曹操、周瑜地点地点赤壁赤壁经过经过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 指挥指挥 利用火攻,在利用火攻,在赤壁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成语:赤壁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成语: )影响影响 为为 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人物人物(1 1)曹操:招贤纳士、统一北方、实行屯田、参与官渡之战、)曹操:招贤纳士、统一北方、实行屯田、参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获封魏王(赤壁之战,获封魏王(2010.22010.2)(2 2)刘备:)刘备:“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周瑜周瑜孙刘联军孙刘联军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国鼎立三国三国鼎立鼎立局面局面形成形成国家国家建立时建立时间间建立者建立者都城都城统治范围统治范围220220年年洛阳洛阳黄河流域黄河流域221221年年成都成都今云南、贵州、今云南、贵州、重庆、四川大重庆、四川大部分地区等部分地区等222222年年(229229年,年,孙权称孙权称帝)帝)建业建业长江中下游地长江中下游地区区三国时期(三国时期(230230年),吴国孙权派卫温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地区),加强年),吴国孙权派卫温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地区),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三国鼎立形势图(三国鼎立形势图(P198P198)魏魏蜀蜀吴吴曹丕曹丕刘备刘备孙权孙权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江南的开发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江南的开发 一一二秦兼并六国(识记)秦兼并六国(识记); ; 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运用)。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运用)。人人口口南南迁迁方向方向 从黄河流域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从黄河流域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 原因原因(1 1)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不安,南方比较安定(2 2)西晋末年,西北少数民族)西晋末年,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为了躲避战乱,不断向中原推进,为了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南下,形成了大批北方民众纷纷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南迁的浪潮(3 3)东汉末至魏晋时期,气候)东汉末至魏晋时期,气候异常,气温下降,自然灾害不断,异常,气温下降,自然灾害不断,瘟疫流行,游牧民族为生活所迫,瘟疫流行,游牧民族为生活所迫,纷纷内迁纷纷内迁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P198P198)岭南一带岭南一带人人口口南南迁迁概概况况 (1) (1)东汉末年,东汉末年, 、 、 、 、 等北方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2) (2)西晋末年,因西晋末年,因 及及 引起的民族间引起的民族间矛盾尖锐,促使人口南迁矛盾尖锐,促使人口南迁 (3) (3) 时期,内迁各族割据,政权混乱时期,内迁各族割据,政权混乱, ,人口大量人口大量南迁南迁特特点点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也是我国历史上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也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人口大迁徙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人口大迁徙影影响响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改变了南方人少地广、劳动力不足的局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改变了南方人少地广、劳动力不足的局面面; ;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融合发;促进了民族融合匈奴匈奴鲜卑鲜卑羯羯氐氐羌羌“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五胡内迁五胡内迁十六国十六国江江南南的的开开发发原原因因 (1)南方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南方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业的优越条件 (2)为躲避战乱,)为躲避战乱, 给南方带去了大量的给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的开发2012.132012.13(1 1) (3)江南地区的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统治者实行)江南地区的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统治者实行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有利于生产的政策表表现现农业农业 (1 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田 (2 2)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开始使用)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开始使用 ,牛耕,牛耕和和 也得到推广;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也得到推广;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 ;小麦的种植推广到;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江南 (3 3)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等地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绿肥绿肥粪肥粪肥双季稻双季稻江江南南的的开开发发表现表现手手工工业业(1 1)纺织技术进步明显,三国时期,只有)纺织技术进步明显,三国时期,只有 有名。东有名。东晋时期,官府建立专门机构管理丝织业,织锦业在长江中下游晋时期,官府建立专门机构管理丝织业,织锦业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迅速发展起来一带迅速发展起来(2 2)冶铸业的)冶铸业的 、制瓷业的、制瓷业的 制造水平较高制造水平较高(3 3)造船技术进步明显,)造船技术进步明显,230230年年 到达到达 (今(今台湾)台湾)商商业业商品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建康城商品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建康城(今南京)人口达到百万,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都市。其(今南京)人口达到百万,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都市。其他著名城市有京口(他著名城市有京口(今江苏镇江今江苏镇江)、吴郡()、吴郡(今江苏苏州今江苏苏州)、余)、余杭(杭(今浙江杭州今浙江杭州) )等,广州和鄮(等,广州和鄮(momo)县()县(今浙江宁波今浙江宁波)则是)则是新崛起的海外贸易港口城市新崛起的海外贸易港口城市影响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奠定了基础启示启示发展经济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建设者要掌握先进的技术;劳动者要发展经济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建设者要掌握先进的技术;劳动者要具有不畏艰辛的奉献精神具有不畏艰辛的奉献精神蜀锦蜀锦灌钢法灌钢法青瓷青瓷卫温卫温夷洲夷洲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一一三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理解)。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理解)。背景背景4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 的一支建立的一支建立 ,定,定都都 (今大同今大同)。)。439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各族人民长期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各族人民长期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目的目的加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鲜卑族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鲜卑族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人物人物北魏北魏 鲜卑族鲜卑族北魏北魏平城平城孝文帝孝文帝措施措施(1 1)494494年从平城年从平城 (原因:平城气候干旱,原因: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的地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的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2 2)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 (3 3)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4 4)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 改为姓元改为姓元(5 5)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6 6)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7 7)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 ,提,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8 8)完善学校教育制度,让更多的鲜卑贵族子弟系统)完善学校教育制度,让更多的鲜卑贵族子弟系统地学习汉族文化地学习汉族文化穿汉族服装的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少数民族贵族迁都洛阳迁都洛阳鲜卑语鲜卑语拓跋拓跋以孝治国以孝治国性质性质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影响影响(1 1)促进了)促进了 ,也促进了,也促进了 的进程的进程(2 2)加速了内迁民族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上的认同与)加速了内迁民族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上的认同与融合,为以后的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融合,为以后的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3 3)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认识认识(1 1)顺应历史潮流,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顺应历史潮流,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2 2)孝文帝是杰出的封建帝王,是有胆识的改革家)孝文帝是杰出的封建帝王,是有胆识的改革家(3 3)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国家要强大,就要敢于改革,)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国家要强大,就要敢于改革,敢于创新敢于创新民族融合的具体体现民族融合的具体体现少数民族和汉族在语言、服饰、血统、生活少数民族和汉族在语言、服饰、血统、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认同习俗等方面相互认同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关联速查关联速查】 1. 1.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P13P13)、唐与吐蕃等民)、唐与吐蕃等民族的交往(族的交往(P16)P16)、元代的民族融合(、元代的民族融合(P21P21)、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P24P24)、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族区域自治制度(P73P73)。)。 2. 2. 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P6)P6)、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P13)P13)、洋务运动(、洋务运动(P40)P40)、戊戌变、戊戌变法(法(P41)P41)、土地改革(、土地改革(P64)P64)、三大改造(、三大改造(P66)P66)、改革开放(、改革开放(P69)P69)、伯利克里改革(、伯利克里改革(P85)P85)、大化改、大化改新(新(P86)P86)、查理、查理马特改革(马特改革(P87)P87)、186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年俄国农奴制改革(P104)P104)、明治维新(、明治维新(P105)P105)、“战时战时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政策(政策(P113)P113)、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P114)P114)、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P117)P117)、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P129)P129)、匈、匈牙利改革(牙利改革(P130)P130)、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P129)P129)。拓展提升1.1.对民族关系的认识。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1 1)民族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民族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 2)各民族在冲突和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各民族在冲突和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3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大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大唐的开放与繁荣奠定了基础;的开放与繁荣奠定了基础;(4 4)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要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要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的意识。2.2.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1 1)民族团结是维护社会稳定、祖国统一、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民族团结是维护社会稳定、祖国统一、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2 2)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是中)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3 3)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资源起着重要作用;)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资源起着重要作用; (4 4)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民族团结是符合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民族团结是符合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情感和意愿的重大举措。面对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世界政治格局和我国全面情感和意愿的重大举措。面对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世界政治格局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