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七年级下册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基调。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3.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4.体验人间的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生词反馈1.易错字千寻塔(xn)自缘(yun)生词反馈词语解释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一说为七尺),形容高耸。缘:因为。眼:视线。塔:铁塔。最高层:最高处,有两层含义。一指千寻塔的最高层,二指政治的最高层。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作家作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当过宰相。在北宋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途经杭州时,登临杭州西湖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这一年王安石正好三十岁。 创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课文理解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两人读,并正音)整体感知课文理解(3)我们一起当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4)你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要点:人、峰、塔、云、日等。)(5)再现古诗画面。它们又有着一种怎样的联系呢?能不能把这几个字连起来说一说?(6)质疑问难。过渡: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整体感知课文理解 1.解读1、2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1)指名读诗句。(2)理解词语。理解内容课文理解寻: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如我们学过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明确夸张)闻说:听说。鸡鸣见日升:传说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理解内容课文理解 (3)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谁能说说整句诗的意思呢 (4)想象太阳升起时的美景。 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这样的美景,你能用几句话描述当时的景象吗?(5)指导朗读。理解内容课文理解2.解读第三、第四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学生齐读第三、第四句。 (2)理解词语。 不畏:不怕。 缘:因为。理解内容课文理解 (3)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整体理解诗意。理解内容课文理解1.理解“浮云”的深层含义。师导:读完了王安石的故事,知道了“浮云”的典故,你认为王安石眼中的“浮云”还指什么?2.深层次理解“不畏”。师导:同样王安石也在实现自己理想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奸邪小人,那他的反应是什么?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说吗?“不畏”说明了什么?坚决果断地读读这个词。感悟哲理课文理解3.理解“最高层”。 师导: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反动势力怎样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他能如此坚持和毫不畏惧,全都源于“自缘身在最高层”。“最高层”又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4.指导朗读。读出诗人豪迈的气势。感悟哲理课文理解5.学生总结。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伟略。请同学们合上书本一起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豪迈气势,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感悟哲理课文主题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心灵感悟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那豪迈的气势在这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为之喝彩。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为自己储备知识,积蓄能量,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