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专题二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72706369 上传时间:2022-04-09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7.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专题二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专题二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 专题二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构建本专题是联系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纽带,复习过程中结合一个核心自然要素;四个重点: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形成、危害及防御;重要自然资源的分布、开发及利用;地表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表现及防御措施。名师点拨内容索引内容索引核心点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核心点二地形对主要地理环境的影响核心点三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核心点四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危害探究点自然环境与人类关系类试题的答题技巧核心点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2016浙江文综)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完成第1题。经典导向1.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反映了()A.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持续上升 B.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C.甲到丙时期太阳辐射持续增强 D.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解析解析解析气温越高,云杉的分布纬度越高。结合图中云杉主要分布区及冰盖范围的变化可判断,甲时期的云杉主要分布区纬度最低,冰盖范围最大,说明甲时期气温最低,乙时期云杉主要分布区最北界比丙时期的纬度要偏高,说明丙时期的气温比乙时期要偏低,则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是先上升后下降,A项错误;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B项正确;由此可知C、D项错误。(2015重庆文综)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下图,回答第2题。2.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雾霾严重珊瑚退化海平面上升A. B.C. D.解析解析马尔代夫远离大陆,主要由众多珊瑚岛礁组成,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珊瑚礁面临退化的风险。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而马尔代夫地势低平,存在被淹没的风险。该国地处热带,植被覆盖率高,不易发生水土流失问题。该国以旅游业为支柱,环境好,基本无雾霾。解析(2015海南地理)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据此完成34题。3.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A.蒙古高原 B.亚马孙平原C.巴西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解析解析从材料中“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可知,北半球纬度较高地区升温幅度可能最大,符合这一地理位置特征的是蒙古高原。解析4.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A.大气成分的差异 B.海陆分布的差异C.太阳辐射的差异 D.大洋环流的差异解析解析北半球陆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因陆地比热容较小,升温速度快,导致北半球升温幅度较大;而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比热容较大,升温速度慢,导致南半球升温幅度较小。解析主干精讲1.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1)自然原因:太阳的异常活动。(2)人为原因:矿物能源的使用量加大,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破坏植被,致使森林等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影响(1)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被淹。(2)导致干旱、暴雨和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3)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4)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最终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3.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1)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新能源;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2)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植树造林;保护原始森林;采用固碳技术。(3)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培育农作物新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海岸堤坝,防止海水入侵。(4)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方法技巧方法技巧全球变暖的影响类问题的分析思路全球变暖的影响类问题的分析思路在复习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时,应注重理清思路,防止单纯地死记硬背知识点而不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在高考时,比较注重思路的考查,应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加以分析。如在分析全球变暖对水循环的影响时,主要从全球变暖会引起水循环环节和水资源状况的变化两方面展开,如下图所示:湖水含盐量变化可以反映湖泊水位和气候变化,青海湖是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封闭湖泊,下图为青海湖距今1.2万年来含盐量变化过程。据此完成12题。预测演练题点一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题点一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 预测题型: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选择题或综合题1.青海湖近1.2万年来,最低水位出现的时间距今约()A.3 700年 B.3 900年C.6 900年 D.8 300年解析解析解析水位最低时湖水的含盐量最高,读图后即可确定最低水位出现的时间。2.距今2 000年以来,青海湖的气候变化趋势是()A.变暖变干为主 B.变冷变干为主C.变暖变湿为主 D.变冷变湿为主解析解析解析距今2 000年以来,青海湖含盐量波动上升,说明湖泊水位下降,雨水补给逐渐减少,气候有变暖变干趋势。3.为应对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环境和公共健康威胁,2015年8月3日,美国颁布了清洁电力计划。其目标是到2030年,美国电力行业的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将比2005年分别减少32%、90%、72%。据此说出美国实现清洁电力计划目标的途径,简述其产生的生态及社会效益。解析答案返回题点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途径和措施题点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途径和措施 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解析解析结合材料,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使用清洁能源方面概括美国实现清洁电力计划目标的途径。从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和公众健康、促进技术创新等说明其产生的生态及社会效益。答案答案途径:提高能源利用率;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替代煤等化石燃料。效益:减少温室气体及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大气环境;改善公众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促进技术创新。返回核心点二地形对主要地理环境的影响经典导向(2015新课标全国文综)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解析解析根据黄河的流向以及引水口和出水口位置即可得出答案。答案答案特点: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解析答案(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解析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灌渠的问题主要在于泥沙淤积,主要的原因是引水灌溉。答案答案问题:泥沙淤积。原因: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解析解析由于农田灌溉的退水经过水渠汇入乌梁素海,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残留在土壤中,农药、化肥随灌溉退水流入乌梁素海,造成严重污染,此外该区域气候干燥,湖水流动性差,造成污染严重。答案答案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解析答案(4)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解析解析乌梁素海污染来源主要是河套平原灌溉退水从农田中带来的农药、化肥、泥沙等,因而可以从减少排放、过滤泥沙、生物净化等角度思考。答案答案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解析答案1.地形特征的描述方法地形特征的描述方法(1)以地形为主(最多写2种);(2)地势高低(哪边高,哪边低,走向);(3)起伏大小(相对高度大小);(4)主要地形(区)分布位置;(5)特殊地形特征描述(如喀斯特地貌、海岸线平直等)。主干精讲2.地形对主要地理环境要素影响分析地形对主要地理环境要素影响分析环境因素主要影响气候迎风坡降水多,多地形雨,背风坡降水少;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也发生变化,形成高山、高原气候;对冬季风的阻挡,使部分区域比同纬度气温高,如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如山谷风的形成;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走向河流河流流向,从高处流向低处;河流的落差及流速;河网密度及河流长度,一般平坦地形河网密度大,山地地区河流短小土壤一般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部分冲积盆地、山间谷地等地区土壤肥沃、水分条件好农业平原、盆地及山间谷地等平坦地形区,适宜发展种植业,便于机械化操作,而山区适宜发展牧业或林业,便于保持水土,涵蓄水源工业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开阔的地形中,封闭的地形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污染交通海港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受海岸线形态、沿岸水深等条件的影响;影响交通运输线的方向,对铁路影响最为明显;影响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平坦地形一般交通网密度大城市地形平坦、地势稍高、面积大的区域是建城的理想地形,有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可减少投资预测演练题点一地形对聚落和交通运输的影响题点一地形对聚落和交通运输的影响 预测题型: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选择题或综合题下图为“某半岛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解析解析结合图示知,该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形起伏大。T1107公路在甲段多处连续弯曲,是为了减缓公路坡度。1.T1107公路在甲段有多处连续弯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路段()A.地形高差较大,为减缓公路坡度B.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物资源C.聚落人口密集,为增加交通流量D.地下矿产丰富,为接近原料产地解析2.乙城市是图示区域中规模最大的聚落和著名疗养城市,据此判断其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地处沿海地区,暖流强,气温高B.周围地貌多样,耕地多,产粮足C.全年降水丰富,水质好,资源丰D.地形平坦宽广,交通便利,风景好解析解析乙城市地处沿海,地形平坦,交通便利,自然风景优美,为城市发育提供了良好条件。解析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完成34题。解析解析根据图中经纬网知,该区域处于台湾岛,其中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与图中等温线延伸方向相同,结合选择项即可确定正确答案。解析题点二地形对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题点二地形对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 预测题型: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选择题或综合题3.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台风 B.海陆分布C.大气环流 D.地形4.图示四地中,年降水量最少的是()A.地 B.地 C.地 D.地解析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吹东南风,从太平洋带来大量水汽,地地势平坦,位于台湾山脉夏季风的背风坡,年降水量相对最少。解析返回核心点三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2016全国文综丙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 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经典导向解析解析直接调取和运用所学知识,从资源储量、特点(可否再生)、开发后的影响(是否带来污染、是否移民占地)等方面选取具有针对性的要点,对比分析即可。答案答案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解析答案解析解析影响工业区位的自然条件主要是资源、土地、地形等方面。但是,对于风电场来说,风力资源是主导因素,图中的经纬度信息提示学生应从地理位置、气候类型的角度说明风力资源的丰富度,其次,设问中的“大型”两字,以及图例中的沙漠和戈壁,提示学生应从地形和用地成本的角度分析其有利的方面。答案答案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解析答案解析解析工业的区位条件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区位两个方面,自然条件应说明气候、地貌的恶劣性对于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社会经济区位则需要从交通、市场需求和市场距离等角度展开分析。答案答案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解析答案解析解析建调节电站,说明该地风能发电不稳定,从建设调节电站的积极意义方面分析。答案答案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解析答案1.水资源的利用水资源的利用(1)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量,其大小受下列因素影响:主干精讲(2)水资源利用的突出问题水资源短缺,可按如下思路分析:(3)我国南北方缺水类型不同:北方因气候较为干旱属资源型缺水,南方则多属于因水污染严重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4)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2.我国土地资源特点、问题及对策我国土地资源特点、问题及对策(1)特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耕地比重小且分布不均,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所占比重较大,土地资源后备储量不足,土地资源的破坏严重。(2)存在问题:非农业用地占用耕地;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土壤污染现象严重,导致土地资源破坏严重。(3)对策: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加强建设和保护。3.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1)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地区分布不平衡;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煤为主,约占71.6%);能源需求增长快,供求矛盾日益突出。(2)我国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发速度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国际能源(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冲击较大。(3)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建立能源(石油)储备体系;适度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力度;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建设;稳定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能耗大的工业的发展。方法技巧方法技巧 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量激增。(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开源”和“节流”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拓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题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影响题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影响 预测题型: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选择题或综合题预测演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多采用水平井和岩层压裂技术(目前主要为水力压裂,将大量水夹杂着化学物质、泥沙,高压注入地下井,压裂岩石,收集天然气)开采。美国的页岩气层厚度较大、埋藏较浅,目前开发一口气井的费用仅470万美元,但第二年产气衰减率较快,需要较多的气井投入。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储备页岩气开发技术,21世纪进入大规模商业性开发。下图为美国本土页岩气开采区域和天然气管道分布图。(1)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东北部大规模开发页岩气的有利条件。解析解析从页岩气层储量、埋藏条件和开采成本、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及市场、技术和融资环境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答案答案页岩气层厚度大,埋藏浅,开采成本低;河流湖泊多,水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好,天然气管网发达;人口城市密集,工业发达,市场广阔;专业化程度高,开发技术先进;市场经济发达,融资环境好。解析答案(2)根据页岩气的生产技术特点,判断甲乙两地页岩气生产的季节差异,并分析原因。解析解析结合开采页岩气需水量大的条件要求,结合甲乙两地气候条件分析差异。答案答案差异:甲地冬季产量大,乙地夏季产量大。原因:开采页岩气需大量利用水资源。甲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影响,水资源丰富;乙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受夏季风影响,水资源丰富。解析答案(3)对于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美国公众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请你表达其中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解析答案解析解析这是一开放性题目,在明确观点的前提下,只要观点明确且达到观点与论证统一的情况下即可视为正确答案。答案答案赞同。理由:美国页岩气丰富,生产成本低;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大规模开发页岩气可弥补能源不足;可增加就业机会,进一步带动交通等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发展。反对。理由:页岩气为非可再生资源,大规模开发易致资源枯竭;生产过程中大量消耗水资源,且易致地下水污染;产气衰减率较快,打井多,破坏植被及生态环境。返回核心点四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危害经典导向(2015北京文综)下图示意2015年3月9日22日气旋“帕姆”的移动路径。读图,回答12题。1.“帕姆”()A.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B.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C.移动路径受控于西风漂流D.自东向西穿过日界线解析解析解析由图示经纬网可知该海域为南太平洋海域,A项错误;该天气系统属于气旋,水平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B项正确;气旋的前进线路与西风漂流并不一致,并且风向决定洋流而不是洋流决定风向,C项错误;气旋前进的方向为自西向东,D项错误。2.该气旋()A.标志当地进入台风多发季节 B.引发滑坡、赤潮等次生灾害C.造成的灾情可以用GPS监测 D.对瓦努阿图的危害最大解析解析解析太平洋热带气旋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故A项错误;赤潮是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与气旋活动无关,B项错误;监测气旋活动主要使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C项错误;热带气旋与强热带气旋集中在瓦努阿图附近,所以对该地区危害最大,D项正确。3.(2015天津文综)读图表,回答问题。上图所示甲、乙两地2014年先后发生了地震,相关情况见下表。地点地震时间震级震源深度 地形状况 植被状况人员财产损失甲8月6日16:306.5级12 km高山峡谷稀疏大乙10月17日21:49 6.6级5 km丘陵为主茂密小甲地损失比乙地大,主要是由于甲地的地震引发了_灾害,此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请利用表中两条信息加以说明。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解析据表分析,甲地地震震级小于乙地,震源深度大于乙地,而地震损失大于乙地,说明甲地地震引发了次生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滑坡、崩塌的发生不一定要有水的参与,而泥石流的发生必须有水的参与,表格中的地震时间可用于判断降水状况。滑坡发生的机制是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泥石流发生机制是充足的水、足够多的堆积物、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崩塌发生则要求有一定坡度和凌空面的存在。本题中关于次生灾害的形成原因,可根据三种次生灾害的发生机制,提取甲地地震时间、地形状况、植被状况加以分析说明。答案答案滑坡(崩塌;泥石流)A信息:高山峡谷地区;说明:山体坡度大,岩体不稳定。B信息:植被稀疏;说明:地表松散物质裸露,容易滑落。C信息:地震发生时间为8月;说明:正值雨季,降水多。若答滑坡,则ABC任答两条。若答崩塌,则AB必答。若答泥石流,则C必答,AB任答一条。1.气象灾害气象灾害主干精讲气象灾害成因危害防御台风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强风:掀翻巨轮,使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特大暴雨:造成河堤决口,水坝崩溃,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和村镇。特大风暴潮:破坏海堤,淹没岛屿加强监测和预报,及时预防;营造沿海防护林暴雨洪涝连续性暴雨或短时间大暴雨淹没工厂、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影响交通,造成地面建筑物倒塌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和分洪区;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干旱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保护水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寒潮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强烈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牲畜遭受冻害;交通、通信受到影响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预报和警报,提前为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2.滑坡和泥石流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类型成因多发区危害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分布于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率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泥石流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和道路,对人们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方法技巧方法技巧1.自然灾害的分布自然灾害的分布(1)空间分布: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或增加)。(2)时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季,季多发,季较少。2.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主要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内外力作用综合分析。灾情的大小与人口多少、经济发展程度等有关。3.防灾措施防灾措施(1)非工程措施: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等。(2)工程措施: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题点自然灾害的产生及影响题点自然灾害的产生及影响 预测题型: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选择题或综合题预测演练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的现象,霜冻线是区分可能出现霜冻区域的标志。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某年某月14、15日两天霜冻线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解析解析解析从图中经纬度可以看出,图示地区位于云贵地区,结合霜冻含义及图示霜冻线可知此时为冬季,结合选项可知正确结论。1.图示月份最有可能是()A.10月 B.8月 C.5月 D.2月2.造成图示区域霜冻线整体向西北凸的主要因素是()A.大气环流 B.纬度位置C.地形地势 D.河流分布解析解析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图示区域为高原,地形地势较高,霜冻线整体向西北凸主要原因是受地形地势的影响。3.与14日相比,15日霜冻面积扩大的省级行政区是()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解析解析从图中霜冻线可以得出,与14日相比,15日霜冻面积扩大的省级行政区是重庆市。返回探究点自然环境与人类关系类试题的答题技巧1.(2016浙江文综)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材料下图为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略图。典题例析说明甲所在区域水能资源开发的有利与不利条件。解析答案解析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西南山区,地形起伏大,降水丰富,水能蕴藏量大,该地人口稀少,水利工程移民难度较小,这是水能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但该地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对水能资源的开发是不利的。答案答案有利条件: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降水丰富,径流量大;人口密度低,水利工程移民搬迁量小。不利条件:地处偏远,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主要位于长江上游,对流域中下游影响大。2.(2015四川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蓉欧快铁”货运直达列车于2013年4月26日开始运行。“快铁”线路西端的欧洲中部地区有世界著名的传统工业区,钢铁、汽车制造工业历史悠久;东端的成都平原地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工业、汽车产业发展较快。两端广阔的货物集散区域经济互补性强。材料二“蓉欧快铁”运行线路图(图1);甲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2)。解析解析“蓉欧快铁”从西端的欧洲中部地区到东端的成都平原地区,沿线经过纬度较高的内陆地区,有寒潮、暴雪、干旱、风沙等灾害;经过四川北部山区,为季风气候区,有暴雨和各种地质灾害等。答案答案较高纬度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多暴风雪;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多风沙;季风气候的山区,夏、秋季节多暴雨,易发生滑坡、泥石流。解析答案据图示信息,分析“蓉欧快铁”运行沿线可能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方法技巧方法技巧 自然环境要素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影响人类活动的方式也是多样的,特别是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等对人类活动影响更加明显。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地形对聚落发育和交通线路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分析该类试题的思路大致相同: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霜冻线是指地表温度为0的一条曲线。下图是“2014年12月25日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我国部分地区24小时降水量预报图”。完成13题。预测演练1.该日雨区降水的主要类型是()A.锋面雨 B.地形雨 C.对流雨 D.台风雨解析解析结合霜冻线(0等温线)位置知此时为冬季,我国南方大面积区域出现降雨,是由于冷空气南下和南方地区的暖气流相遇形成的锋面雨。解析2.图示季节,霜冻天气易出现在()A.阴雨绵绵的夜晚 B.晴朗无风的凌晨C.乌云密布的山区 D.微风轻拂的江边解析解析晴朗无风的凌晨,由于大气逆辐射作用弱,近地面气温低,易形成霜冻。解析3.图中四地农业生产区,受此次霜冻影响最大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解析解析甲、乙两地位于霜冻线以南,气温较高,不易受到霜冻影响;丁地位于我国内蒙古高原,此时正值畜牧业的休养季节,加之该地霜冻频繁,抵御霜冻的能力较强,受霜冻影响较小;丙地位于长江下游,纬度较低,一般气温较高,但此日该地气温低于0,受霜冻影响大。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一般来说,水电站水位较高、水量较大时,发电量较大。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上游,流域内以亚热带湿润气候为主,植被覆盖良好。该电站(图1)是巴西与巴拉圭合建的以发电为主的水利工程,水库基本在高水位下满负荷运行。图2为三峡大坝建设示意图,三峡是以防洪为主,兼顾发电、航运等功能的水利枢纽,为了防洪,库区常在汛期前将水位降低30m,腾出防洪库容。三峡总装机容量远大于伊泰普,但两者实际年发电量相近。巴拉圭人口700多万,经济以农林牧业为主。其与巴西约定电站发出的电力由两国平分,但发电后,巴拉圭又将90%的电量销售到巴西。(1)三峡总装机容量远大于伊泰普,但两者年均发电量相近,请分析其原因。解析答案解析解析根据三峡防洪功能需要及其对发电量影响和伊泰普电站的差异进行分析。答案答案三峡:汛期前降低水位,使电站长时间低水位运行,汛期时泄洪量更大,无法满负荷发电;航运用水造成部分水未经过发电机组,水能利用率低。伊泰普:防洪任务轻,常年保持高水位满负荷运行,水能利用率高。(2)推测伊泰普电站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较少考虑防洪的原因。解析答案解析解析结合伊泰普水电站所处流域的水文特征及气候、植被等自然特征及人口和城市等社会经济特征进行说明。答案答案流域内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河流水位变化小,洪水位较低;流域内植被覆盖良好,含沙量较小,淤积较少,河床较稳定(水位不易被抬高);水库下游江宽水深,湿地广布,容纳洪水和滞洪、泄洪的能力强;水库下游地区人口与城市较少,洪涝灾害危害小。(3)说明发电后巴拉圭将90%的电量销售到巴西的原因。解析答案解析解析根据巴拉圭和巴西对电力需求的差异进行分析。答案答案巴拉圭人口少,经济(工业)规模小,用电量小;巴西经济规模大,耗电量大;伊泰普电站靠近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巴西东南部地区,输电成本低。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