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读后感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72628421 上传时间:2022-04-0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8.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霍姆林斯基的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苏霍姆林斯基的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苏霍姆林斯基的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不禁思想豁然开朗,更感叹他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让我们终于找到了基础教育的源头。他生活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们来说,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干渴的灵魂,像与我们面对面交谈,针对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我庆幸自己拥有它,犹如一杯浓茶,品一口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我想他会一直是我教学中的良师,工作上的挚友。下面我就谈谈感触最深的几点:第十八条: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该学会激发学生对阅读书刊的兴趣。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一个人要学会学习,并且能够终身学习,首要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学会阅读。阅读理解能力是学习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当然,阅读能力不可能是天生具有或自然形成的。正如叶圣陶所说:“阅读达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习的惟有在阅读各种文件或书籍报刊中练习。”小学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阶段,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学习,不待教师教,自己能读。第五十三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掌握知识和获得实际技巧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因。回顾我们的教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历学习各种生活和社会经验,学会学习。学习,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意味着教室里的书本和学科知识的学习,也包括情感、态度和生活技能的学习。教师不再是知识和真理权威的传授者和代言人,他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提供帮助的专业人员。在现代社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学什么、怎么学和什么时候学方面,应该拥有更多的自由和责任,教师或外界的过分干预,会使学生的内在的快乐、冲动、情感产生混乱,削弱他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由此可见,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第七十五条建议中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我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在家是个好孩子。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不要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打叉,请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学生做错,我就在题目旁边打上问好,并告诉学生:“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给你打分,你再努力点,一定得高分。”学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错误,还想出了正确答案,那种自豪感是从来没有过的。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是啊,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期望被鼓舞,被鼓励的愿望,学生更是如此。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发现,越是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所需要的关心度就更大,这可能会变成他们向前进的动力。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师而言,丝毫不显过时。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第21-25条 2010-01-19 16:09:47| 分类: 【读书屋】 |举报|字号 订阅 第二十一条为自己而教当我们做许多事之前,都要思索一下,我为什么要做?我为谁而做?如果事先你思索了,那么你是理性的,如果你只做而不思索,那就是盲目的。有人会觉得“沙漠之子”余纯顺有点“傻”,用生命去挑战极限,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很不值得。可余纯顺不这样认为,他的日记表明他做一切都是思考过的,他清晰地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而且为谁这样做。他自己的身心都在他自己的掌控之中,所以他和精神病人、老年痴呆患者的出走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当时许多人不理解雷锋,他处处为别人着想是很傻的,可他并不那么认为,他公开的日记告诉我们,他活在一个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他的所有“古怪”的行为都是符合他的逻辑的,因此,他并不疯狂。那回到题目上来,我们从事教书这个行当,是为谁而教呢?有许多先进人物说,他们是为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而教,他们教书为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合格劳动者。基于这样的思考,他们可以完成忘我,毫不计较个人得失,我们颂扬他们的“无私奉献”,他们是每个时代的英雄,值得我们仰视。如果他们确实心口如一的话,我愿意称他们为“圣人”,如果一切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是尘埃的话,那么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模范教师真是一尘不染的“明镜”了,称之为圣人和明镜是因为他们照亮了这个世界,也照出其他很多很多人心中的尘埃,至少我发现,我的心中满是“尘埃”,须时时拂拭,方可勉强光彩照人。自古而来,这样的“圣人”总在少数,因此,学校才要有规章制度约束人,用严格的管理作底线保证教师不偷懒,也要用制度激励教师,什么聘用合同制,奖金分配制度,职称评聘制度,年度考核制度等等,这些制度都为了让德才兼备的“好人”受好一点的待遇,让不称职的教师淘汰出局。也就是说,学校的种种制度设计都基于一个基本常识:教师中圣人不多,或几乎没有,有的只是普通人,他们并不因为承担着要教化别人的工作而摇身一变成了圣人或明镜。把教师打扮成圣人是有害的,两大害处,一是造“假”,让教师自以为真是圣人了真可以像圣人一般随意指点起别人,这样的戴着面具的“假圣人”使真实的“我”被深深地隐藏,“我”一旦被隐藏,就会活着太累,许多教师工作不愉快与每天上班背着沉沉的表演圣人要用的“行头”有关。而更糟糕的是,自我一旦隐藏便难以找回,就会变得盲目而不理性,这样的话,自我的发展与完善就失去逻辑起点,原本极有可能通过几十年努力而成“圣人”的潜质也被糟踏掉了,假圣人将永远成不了圣人,他连一点点进步的可能性也将丧失殆尽。二是至“伪”,“伪”总与“虚”作搭配,表现出人的两面性,是心口不一言行不一的两面性,也是在不同场合作出不同的表演的两面性。这是一种伪善,显得造作,也让自己难受,当你想得到而不能讨诸行动,或当你要拒绝却不可以说“不”的时候,你在承受人格被撕裂的痛楚,也许,正是通行“伪善”使中国人格外拘谨和内向,妨碍我们做“求真”的表达,当我在各种场合听到各式各样的人包括孩子们说出相同的、他们未必理解的、有时不得不说的时髦话语时,我简直在为这个民族的未来绝望。一个朝代结束时,那么多食旧王朝俸禄口口声声“仁义礼智信”的大小官僚忠臣们瞬间改换门庭,成为新王朝的走狗,历史已记载了外部道德规范的脆弱,口中的道德有时正表示内心的虚妄。那么,除了少有的圣人,倒是应富有理性地思考那个早就应该思考的问题,用心去思考:我为谁而从事教书这个行当?原来是为着自己!为着自己的幸福,希望自己首先胜任工作,只有胜任才可以换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还希望工作愉快,从教师那平凡而细小的工作中去把握生的乐趣。如果恰好条件允许,何不让自己做得更好,做得更好就不再反映在你劳动力的价格上,而是你作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上,这样你个人价值的实现便把你从一般为谋生和简单的乐趣提升到一个精神文化的境界里,到那时,你才可以全然不顾别人对你的评价,你不在乎评价,是因为你在为你自己活着,在为自己的越来越深的对幸福的理解中工作,你是理性的,因而也是坚定的。最后,你这样为自己做了几十年,你的心早已充盈,你就可以无私输出和奉献了。可有一点我们心中都明白,能够输出和奉献的人,他们何尝不是为了自己,为自己等待升华的灵魂。如果你同意我以上的说法,那我要用四个字下一个判断,那四字是:没有圣人!第二十二条要有宽容精神宽容很不易,才成为一种美德。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或手段,更是一种精神。战争时期,宽容意味着死亡。在受到资本主义阵营遏制,时刻存在战争危机的时候,是没有宽容的。追根溯源,不宽容起源于专制,专制是惟一的。帝王或专制者代表真理,他掌握权力,包括对他人的生命权、财产权、人格权,包括对信息的独占权,包括语言霸权。这样的没有宽容一直持续到专制时代结束。可悲的是,我们有太漫长的专制史,使不宽容的思维根深蒂固。到文革时,已成一个毒瘤了。“斗争哲学”让我们付出太大的代价,在不宽容的思维下,人们习惯性地寻找斗争对像,实在没有的话,找个“假想敌人”充充数都可以。我们的历史已翻到了新的一页,我们看到了一个纷繁芜杂、精彩多样的世界的真实面,然而我们看待事物的单一目光和二元“斗争哲学”还在主宰着我们的思维。如果我们凡事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如果我们不能同有不同见解、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如果我们与任何特立独行或标新立异的人都无法沟通,那么我们没有学会宽容。如果我们在教书时,只认了教科书和大纲,却容不得半点质疑;如果我们只守着自己习惯的教法,借助于习惯的手段和方式,拒绝一切新的想法和创意;如果我们听了某些宣传或说教,认为某种教育理论或政策就是惟一正确或惟一必须信守的,那么我们还是不宽容。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们时,如果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具备宽容精神。宽容不易,才使宽容成为美德。宽容不仅在面对异己时有用,对自己的冲突着的人性而言,宽容意味着造福于自己。宽容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第二十三条要有静气有的人一身匠气,只知机械地干同样的事,干得毫无生气。他们眼中的工作,仅仅是要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只习惯于从过去的经验中去搜取营养,在这种消极态度下,人们形成了一种定势:凡事都可应付,只需照老规矩办就是了。这样的人不是一个新人,他不太能办新事,即使在办新事,他也不能用新的方式,新的手段,这就叫匠人。这样的教师被称为教书匠。教书匠日子其实并不好过,因为许多的新思想新办法他都无法接受。他苦恼,每天在变化的世界叫他越来越看不懂。教书匠往往不受学生和同事欢迎,与匠气十足的人相处,实在是了然无趣。有的人沾满俗气,或者叫市侩气,又叫小市民。他们遇事总先考虑自己的得与失,不斤斤计较一番,他绝不罢休。这种人扫门前雪还是有一套的,所以与这种人合作你总会遇到大阻碍,与他们接触不久你会发自内心地喊出来:“这种人怎么那么精。”俗气的人一定不雅,因为凡是雅的东西都不实在。音乐很雅,他不喜欢,他会振振有词地告诉你,音乐又不能当饭吃。他们也不喜欢其他一切不能给他带来实惠的东西。因为俗气沾在身上,他便少了许多情趣,他不会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给爱人送上一束鲜花,也不会在适当的时候,深情地赞美他的所爱。因为鲜花和赞美都不实惠。俗气的人追求实惠,说穿了,不花人民币的东西最实惠。俗气的人的根子其实就在一个“钱”字上,钱使他目光短浅形容委琐。沾上些俗气的人其实并不少,而且他们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教师是最要不得俗气的,因为学校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学校升学率不高,无非使一所学校关门,可要是学校沾了俗气,那就可能糟蹋了一代人。有的人躁气,这种毛病许多人都有,躁气就是浮躁之气,千起事来冒冒失失,想急于求成,没有多少事情能干到彻底,却急于表功,事情没有干完,就要评这许那,最好还能见报纸上电视。躁气病是一种现代病,这种病还会传染,自然就要传染给学校,传染给教师。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任何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熏陶,一本本作业,一句句话语。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第二十四条关怀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世界上有三类人,一类是强者,一类是弱者,一类是更多的普通人。我们经常关怀弱者,因为那是一种崇高的人道主义行为,虽然我们不排除有一些对弱者表现关怀的行为其动机未必那么崇高;我们不必去关怀强者,关怀强者不是一种值得夸耀的道德行为,更不是人道主义的表现,而却十分接近于谄媚,其动机实在值得怀疑。关怀弱者是不容置疑的,关怀强者是令人生疑的,对弱者的不关怀和对强者的关怀,都有可以被描述为“禽兽不如”,前者显得冷酷,后者显得卑鄙。而对普通的大多数的关怀,是需要讨论一下,并大大地倡导一番的,因为我们身边大多数是些普通人,我们都需要彼此关怀。对普通人的关怀首先表现在当普通人最脆弱的时候我们都应该给予真诚的关怀。普通人在片刻间可能成为弱者,这时他格外需要人们的关怀。其实再坚强的人,一生中都会有非常脆弱的时候,有时是身体上的,有时是心理上的,有时又或是精神上的。比如你生气了,你生病了,你遇上不顺心的事了,这时你的同事和领导应该帮助你关怀你,你会感觉活着真好,也就又会恢复了生的勇气。去年,工会在每一名教职工生日那天送上贺卡,我给每一名教职工写上一段祝福的话,为什么挑在你生日那天送上祝福?是因为纪念人出生的那一天,出生那一天你是最脆弱的,特别需要周围人的关怀。对普通的健全人的关怀除了在人特别脆弱时给予关怀之外,还要针对人性的弱点来进行关怀。人性最大的弱点是什么?就是渴望快乐,所谓最大的关怀就是要设法为周围普通的人带去欢乐,至少不要为他们带去痛苦。那么人怎么才能快乐呢?按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如果能生存、有安全感、有归属感、受到尊重、自我价值可以实现,这五个需要获得满足,那么就可以快乐了。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这一点是无须多说的,因为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基本的生存本领。我想说,我们怎么去关怀普通人的其它更高层次的需要,我们怎样才能为周围的那么多普通人带去安全感、归属感、尊严和个人价值?北郊学校要成为一所现代学校,要将世俗人道主义作为我们永恒的追求,那么我们仅仅关心那些弱者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作为普通人,都受着别人给予的关怀,同时我们也关怀着别的与我们一样普通的人,那么我们将变得更为崇高。当那些关怀普通人的事迹一次又一次感动着我们自己时,我们必将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伟大。 第二十五条思索是一件快乐是事我到北郊学校任职三年多了,经常要布置老师们写文章,好多老师感觉写文章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有的老师对我说,你是中文系出身,受过专业训练的,写作当然是你的拿手好戏了,你以写作为乐,我们可不行。还有的老师甚至哀求了:郑校长别再折磨我们好不好?我认为将写作视为某一小部分人的专业,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一种偏见。写作是另一种说话而已,虽然写作比说话要艰苦些,但本质上都是一种表达。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写作必定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想说话,二是有话可说,三是会说话。首先你得想表达,有一种表达的冲动,心里的话不说出来就难过,睡不着。好多人没有这种体验,我一直在努力保护好我的写作冲动,我知道这是写作的原动力。要保护想说话的冲动,我做三件事。一是让自己孤独一点,不去瞎应酬,我发现一个现像,平时看上去热热闹闹夸夸其谈,能说会道巧舌如簧的人,真要动起笔来,下笔却似千斤重;二是让自己安静而专注,内心去了很多功利和躁气,保持对事物深沉的把握,如同平静的水面波澜不惊,在默默等待之中,却时时有那么多灵光闪现;三是自信,从不怀疑自己,就是相信自己的文字就是自己生的孩子,一定是世界上最棒的,过去有句俗话说文人总是“文章自己的好,老婆人家的好”,这前半句说的就是写作者的自信和傲气。第二个条件是有话可说,有的老师说,你把一个道理阐发的那么丰富,我不行,我写不出。那么,写不出就绝对不是语言的问题了,而是你没有发现自己头脑中的矿藏。如果文章是“皮毛”的话,思想是“皮”,语言文字是“毛”,每个人脑子里都是“毛”,都有成千上万个词语句子,可就缺一张皮,缺一点自己的想法。我平时比较注意让自己的思想萌发,经常做三件事:一是怀疑,不人云亦云,不迷信专家教授,也不迷信领导,我们中国的教育缺乏原创能力,都在批发引进外国的理论来指导我们教改,我对此抱怀疑态度,一方面我是典型的崇洋派,西方比我们在好些地方都显得更高明,如果不崇敬西洋就是无知,另一方面我绝不媚外,因为我怀疑那些外国人的东西到了中国是否都是先进理论。因为经常怀疑,怀疑专家说过的一些话,怀疑某某领导说过的话,所以我有话要说,心中按捺不住了,我就写了起来。做第二件事是保持独立人格,在写作中,独立人格是起作用的,如果习惯于依附于别人,依附于某些理论的人,一般不太善于独立表达,这毛病叫“失语症”,许多人得这毛病,好多学生学不会作文,是因为我们有的老师从来不允许他用自己的话表达,长此以往,孩子们的独立个性丧失了。有些老师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政治运动的洗礼,从那时候开始就“失语”了,写文章除了重复“三个代表”、“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之外不会说了,因此,我们的静思录就是要让大家放开写,写你心中正在想的东西,其目的根本不在写作本身,而是让大家体验表达的乐趣,只有自己独立表达,你才会有独立人格。封建专制制度的专制性不在其他地方,恰恰在于管制人的嘴巴和笔,才有“文字狱”,才有国民党追杀通缉鲁迅。做第三件事是表现自我,能自由地表现自我,是人最大的快乐幸福,但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客观世界里,一直到共产主义实现之前,这个世界都不会是完美的,可以这样说,现实世界从来没有一天完美过,因为现实社会不完善,人就去做两件事,一去努力改造客观世界,可是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呢?真是太微不足道了,有时候在改造社会时会头破血流;于是就必定要做第二件事,那就是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完美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由艺术。哲学、信仰、梦想构成。人的自我在现实世界里有时不能很好地表现,这时,写作,是一种方式,而且是最价廉物美的方式,如果没有写作,我的自我可能早已消失。如果我没有了自我,“我”就没有了。因此,写作就成为了人的自我的避难所。所以,一个人要有思想,不是平空有的,而是能怀疑,能独立,有鲜明的自我,思想自然就会来眷顾你。第三个条件是会写,善写。也就是你能驾驭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你的思想观点,让别人看懂你的意思。我认为这不难,你想说,有说的冲动,而且你有话可说,那时,语言是你的朋友,也会自动来帮你。只要你想说,而且有话要说,语言文字就绝不会和你过不去,他们不是你的敌人。而当你枯坐在那里老半天一个字也挤不出,实在不能怪自己不能写,而要怪自己不能思考。一个人不能思考,并不是这个人的能力问题,而是人格问题。基于上述认识,我决定折磨大家逼大家将写作进行到底。阅读(68)| 评论(0)教育改革的呼声很高,素质教育也喊了20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已全部实现新课标,新教材,可落在受教育者身上的却是负担越来越重,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从小学高年级直到高三毕业,从10岁到18岁,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他们每天就象是关在笼子中的小鸟,看不到蓝天,也不能自由地歌唱。他们已经越来越不会思考,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可以去独立思考,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也越来越淡漠,只要无数遍地演练,背诵,把老师教的搬到卷子上,拿个好分数,便会换来老师的表扬,家长的赞赏,便会换来重点初中,重点高中,直到重点大学。而那些爱思考、爱动手的孩子,他们对这样的死记硬背天性中便充满排斥,于是,他们对这样的学习产生冷淡,他们选择逃离,他们成了老师家长眼中的问题学生,问题孩子。学习活动本来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课本仅仅是学习的一小部分,背诵和解题又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可现在这些一小部分的学习却变成了学习的全部,变成了一个学生生活的全部。“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我们要使学生的生活中不单单只有学习,还要使学习富有成效,那就需要给学生自由时间。”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反思我们每一节的教学,是否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是否给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在作业的布置上,我们能不能做到少而精,而不要一味地靠量而取胜?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也应该思考自己的学习状态,是能动的积极的,还是被动的消极的僵化的,而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在作息制度上也决定着学生有没有自由时间。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让我们的学生充满活力地去学习,我们的教育才能充满活力,我们的民族才能充满活力。(1-25条)读后感2010-10-02 20:22:48|分类:读书笔记、读后感|举报|字号订阅工作之余,阅读了学校给每一位教师发的教师节“礼物”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刚开始看时觉得它是比较难懂的教育理论,但细细阅读才发现它竟是一本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好书。书中第2条谈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是的,没有时间啊!这是教师劳动中的一把利剑,它不仅伤害学校的工作,而且损及教师的家庭生活。教师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也要作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就需要时间。我也有同样的感受,经常会埋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一天到晚在学校工作已经够累了,晚上还得备课,哪还有时间去看书呢。现在看来我的想法错了,鲁迅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水还是有的。是的,只要你愿意挤,时间还是有的。哪怕是20分钟,甚至10分钟,只要你能坚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正如书中所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得要有一桶水,”但如今时代不断在进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不断学习,我们的水才能长流常鲜,才能跟得上教育形势的需要,否则会被淘汰。第6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里提到: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转化“学困生”的是“最头痛的”事情,我们同事间常常闲谈到,不怕学生调皮,最怕他“笨”。因为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普通学生多得多;刚学过的东西,转过头来就忘了;为了防止遗忘,就要花很多时间进行巩固的练习。我以前总是这样认为,差生连书本的知识都还没有学好,字都认不了几个,那会阅读呢?因而总是死抓住教材不放,让他们进行重复机械的记忆。阅读了这一条,让我明白了应该通过阅读,让他们学会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就能让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那就没有必要花费大量时间给他们补课了。而我们当教师的,工作起来就容易多了。第13条提到: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夸奖,尤其是学生,当他们遇到失败时,他们更想得到老师的鼓励。当他们取得成绩时及时给予肯定,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功感如:在学生作业得“优”时,我在作业本上画一张笑脸,他们都会高兴得不得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作业会更加认真。仔细品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25条,思考着他提出的:“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在文章中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购顺利地学习。”“下半天应当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在这些时间里,学生可以读课外书,参加科学学科小组活动,在野外劳动,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和人们的劳动。” 还有“家庭作业放在什么时候来完成呢?”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建议把家庭作业放在早晨上学以前的时间里完成。这些建议对现在我们的教育显然是不合适的。“尽信书不如无书”,让我们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找寻自己所需要的,思考自己所没有的,得到我们所追求的。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一、读书,读好书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二、关心学生其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其二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三、赏识学生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学科,钻研自己的学科,丰富自己本身所携带的课程资源,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时,就会处处表现出一种向师性,这也许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吧!另外,教师要运用智慧,善于点燃学生对自己学科的热爱的火花,争取学生的思想与心灵,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一学科。另外,教师要运用智慧,善于点燃学生对自己学科的热爱的火花,争取学生的思想与心灵,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一学科。苏大师通过“思考之角”“难事之角”“幻想之角”“图书之角”建构自己的物理学校,为学生创设了空间,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发现,培养了学生爱思考爱探究的能力,告诉我们让学生热爱上自己的学科,把学生引导上思考之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学生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自己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010-08-10 08:19:17|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 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不禁思想豁然开朗,更感叹他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让我们终于找到了基础教育的源头。他生活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们来说,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干渴的灵魂,像与我们面对面交谈,针对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我庆幸自己拥有它,犹如一杯浓茶,品一口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我想他会一直是我教学中的良师,工作上的挚友。下面我就谈谈感触最深的几点:第十八条: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该学会激发学生对阅读书刊的兴趣。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一个人要学会学习,并且能够终身学习,首要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学会阅读。阅读理解能力是学习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当然,阅读能力不可能是天生具有或自然形成的。正如叶圣陶所说:“阅读达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习的惟有在阅读各种文件或书籍报刊中练习。”小学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阶段,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学习,不待教师教,自己能读。第五十三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掌握知识和获得实际技巧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因。回顾我们的教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历学习各种生活和社会经验,学会学习。学习,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意味着教室里的书本和学科知识的学习,也包括情感、态度和生活技能的学习。教师不再是知识和真理权威的传授者和代言人,他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提供帮助的专业人员。在现代社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学什么、怎么学和什么时候学方面,应该拥有更多的自由和责任,教师或外界的过分干预,会使学生的内在的快乐、冲动、情感产生混乱,削弱他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由此可见,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第七十五条建议中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我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在家是个好孩子。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不要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打叉,请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学生做错,我就在题目旁边打上问好,并告诉学生:“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给你打分,你再努力点,一定得高分。”学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错误,还想出了正确答案,那种自豪感是从来没有过的。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是啊,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期望被鼓舞,被鼓励的愿望,学生更是如此。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发现,越是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所需要的关心度就更大,这可能会变成他们向前进的动力。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师而言,丝毫不显过时。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第21-25条2010-01-19 16:09:47|分类:【读书屋】|举报|字号订阅第二十一条为自己而教当我们做许多事之前,都要思索一下,我为什么要做?我为谁而做?如果事先你思索了,那么你是理性的,如果你只做而不思索,那就是盲目的。有人会觉得“沙漠之子”余纯顺有点“傻”,用生命去挑战极限,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很不值得。可余纯顺不这样认为,他的日记表明他做一切都是思考过的,他清晰地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而且为谁这样做。他自己的身心都在他自己的掌控之中,所以他和精神病人、老年痴呆患者的出走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当时许多人不理解雷锋,他处处为别人着想是很傻的,可他并不那么认为,他公开的日记告诉我们,他活在一个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他的所有“古怪”的行为都是符合他的逻辑的,因此,他并不疯狂。那回到题目上来,我们从事教书这个行当,是为谁而教呢?有许多先进人物说,他们是为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而教,他们教书为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合格劳动者。基于这样的思考,他们可以完成忘我,毫不计较个人得失,我们颂扬他们的“无私奉献”,他们是每个时代的英雄,值得我们仰视。如果他们确实心口如一的话,我愿意称他们为“圣人”,如果一切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是尘埃的话,那么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模范教师真是一尘不染的“明镜”了,称之为圣人和明镜是因为他们照亮了这个世界,也照出其他很多很多人心中的尘埃,至少我发现,我的心中满是“尘埃”,须时时拂拭,方可勉强光彩照人。自古而来,这样的“圣人”总在少数,因此,学校才要有规章制度约束人,用严格的管理作底线保证教师不偷懒,也要用制度激励教师,什么聘用合同制,奖金分配制度,职称评聘制度,年度考核制度等等,这些制度都为了让德才兼备的“好人”受好一点的待遇,让不称职的教师淘汰出局。也就是说,学校的种种制度设计都基于一个基本常识:教师中圣人不多,或几乎没有,有的只是普通人,他们并不因为承担着要教化别人的工作而摇身一变成了圣人或明镜。把教师打扮成圣人是有害的,两大害处,一是造“假”,让教师自以为真是圣人了真可以像圣人一般随意指点起别人,这样的戴着面具的“假圣人”使真实的“我”被深深地隐藏,“我”一旦被隐藏,就会活着太累,许多教师工作不愉快与每天上班背着沉沉的表演圣人要用的“行头”有关。而更糟糕的是,自我一旦隐藏便难以找回,就会变得盲目而不理性,这样的话,自我的发展与完善就失去逻辑起点,原本极有可能通过几十年努力而成“圣人”的潜质也被糟踏掉了,假圣人将永远成不了圣人,他连一点点进步的可能性也将丧失殆尽。二是至“伪”,“伪”总与“虚”作搭配,表现出人的两面性,是心口不一言行不一的两面性,也是在不同场合作出不同的表演的两面性。这是一种伪善,显得造作,也让自己难受,当你想得到而不能讨诸行动,或当你要拒绝却不可以说“不”的时候,你在承受人格被撕裂的痛楚,也许,正是通行“伪善”使中国人格外拘谨和内向,妨碍我们做“求真”的表达,当我在各种场合听到各式各样的人包括孩子们说出相同的、他们未必理解的、有时不得不说的时髦话语时,我简直在为这个民族的未来绝望。一个朝代结束时,那么多食旧王朝俸禄口口声声“仁义礼智信”的大小官僚忠臣们瞬间改换门庭,成为新王朝的走狗,历史已记载了外部道德规范的脆弱,口中的道德有时正表示内心的虚妄。那么,除了少有的圣人,倒是应富有理性地思考那个早就应该思考的问题,用心去思考:我为谁而从事教书这个行当?原来是为着自己!为着自己的幸福,希望自己首先胜任工作,只有胜任才可以换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还希望工作愉快,从教师那平凡而细小的工作中去把握生的乐趣。如果恰好条件允许,何不让自己做得更好,做得更好就不再反映在你劳动力的价格上,而是你作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上,这样你个人价值的实现便把你从一般为谋生和简单的乐趣提升到一个精神文化的境界里,到那时,你才可以全然不顾别人对你的评价,你不在乎评价,是因为你在为你自己活着,在为自己的越来越深的对幸福的理解中工作,你是理性的,因而也是坚定的。最后,你这样为自己做了几十年,你的心早已充盈,你就可以无私输出和奉献了。可有一点我们心中都明白,能够输出和奉献的人,他们何尝不是为了自己,为自己等待升华的灵魂。如果你同意我以上的说法,那我要用四个字下一个判断,那四字是:没有圣人!第二十二条要有宽容精神宽容很不易,才成为一种美德。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或手段,更是一种精神。战争时期,宽容意味着死亡。在受到资本主义阵营遏制,时刻存在战争危机的时候,是没有宽容的。追根溯源,不宽容起源于专制,专制是惟一的。帝王或专制者代表真理,他掌握权力,包括对他人的生命权、财产权、人格权,包括对信息的独占权,包括语言霸权。这样的没有宽容一直持续到专制时代结束。可悲的是,我们有太漫长的专制史,使不宽容的思维根深蒂固。到文革时,已成一个毒瘤了。“斗争哲学”让我们付出太大的代价,在不宽容的思维下,人们习惯性地寻找斗争对像,实在没有的话,找个“假想敌人”充充数都可以。我们的历史已翻到了新的一页,我们看到了一个纷繁芜杂、精彩多样的世界的真实面,然而我们看待事物的单一目光和二元“斗争哲学”还在主宰着我们的思维。如果我们凡事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如果我们不能同有不同见解、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如果我们与任何特立独行或标新立异的人都无法沟通,那么我们没有学会宽容。如果我们在教书时,只认了教科书和大纲,却容不得半点质疑;如果我们只守着自己习惯的教法,借助于习惯的手段和方式,拒绝一切新的想法和创意;如果我们听了某些宣传或说教,认为某种教育理论或政策就是惟一正确或惟一必须信守的,那么我们还是不宽容。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们时,如果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具备宽容精神。宽容不易,才使宽容成为美德。宽容不仅在面对异己时有用,对自己的冲突着的人性而言,宽容意味着造福于自己。宽容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第二十三条要有静气有的人一身匠气,只知机械地干同样的事,干得毫无生气。他们眼中的工作,仅仅是要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只习惯于从过去的经验中去搜取营养,在这种消极态度下,人们形成了一种定势:凡事都可应付,只需照老规矩办就是了。这样的人不是一个新人,他不太能办新事,即使在办新事,他也不能用新的方式,新的手段,这就叫匠人。这样的教师被称为教书匠。教书匠日子其实并不好过,因为许多的新思想新办法他都无法接受。他苦恼,每天在变化的世界叫他越来越看不懂。教书匠往往不受学生和同事欢迎,与匠气十足的人相处,实在是了然无趣。有的人沾满俗气,或者叫市侩气,又叫小市民。他们遇事总先考虑自己的得与失,不斤斤计较一番,他绝不罢休。这种人扫门前雪还是有一套的,所以与这种人合作你总会遇到大阻碍,与他们接触不久你会发自内心地喊出来:“这种人怎么那么精。”俗气的人一定不雅,因为凡是雅的东西都不实在。音乐很雅,他不喜欢,他会振振有词地告诉你,音乐又不能当饭吃。他们也不喜欢其他一切不能给他带来实惠的东西。因为俗气沾在身上,他便少了许多情趣,他不会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给爱人送上一束鲜花,也不会在适当的时候,深情地赞美他的所爱。因为鲜花和赞美都不实惠。俗气的人追求实惠,说穿了,不花人民币的东西最实惠。俗气的人的根子其实就在一个“钱”字上,钱使他目光短浅形容委琐。沾上些俗气的人其实并不少,而且他们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教师是最要不得俗气的,因为学校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学校升学率不高,无非使一所学校关门,可要是学校沾了俗气,那就可能糟蹋了一代人。有的人躁气,这种毛病许多人都有,躁气就是浮躁之气,千起事来冒冒失失,想急于求成,没有多少事情能干到彻底,却急于表功,事情没有干完,就要评这许那,最好还能见报纸上电视。躁气病是一种现代病,这种病还会传染,自然就要传染给学校,传染给教师。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任何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熏陶,一本本作业,一句句话语。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第二十四条关怀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世界上有三类人,一类是强者,一类是弱者,一类是更多的普通人。我们经常关怀弱者,因为那是一种崇高的人道主义行为,虽然我们不排除有一些对弱者表现关怀的行为其动机未必那么崇高;我们不必去关怀强者,关怀强者不是一种值得夸耀的道德行为,更不是人道主义的表现,而却十分接近于谄媚,其动机实在值得怀疑。关怀弱者是不容置疑的,关怀强者是令人生疑的,对弱者的不关怀和对强者的关怀,都有可以被描述为“禽兽不如”,前者显得冷酷,后者显得卑鄙。而对普通的大多数的关怀,是需要讨论一下,并大大地倡导一番的,因为我们身边大多数是些普通人,我们都需要彼此关怀。对普通人的关怀首先表现在当普通人最脆弱的时候我们都应该给予真诚的关怀。普通人在片刻间可能成为弱者,这时他格外需要人们的关怀。其实再坚强的人,一生中都会有非常脆弱的时候,有时是身体上的,有时是心理上的,有时又或是精神上的。比如你生气了,你生病了,你遇上不顺心的事了,这时你的同事和领导应该帮助你关怀你,你会感觉活着真好,也就又会恢复了生的勇气。去年,工会在每一名教职工生日那天送上贺卡,我给每一名教职工写上一段祝福的话,为什么挑在你生日那天送上祝福?是因为纪念人出生的那一天,出生那一天你是最脆弱的,特别需要周围人的关怀。对普通的健全人的关怀除了在人特别脆弱时给予关怀之外,还要针对人性的弱点来进行关怀。人性最大的弱点是什么?就是渴望快乐,所谓最大的关怀就是要设法为周围普通的人带去欢乐,至少不要为他们带去痛苦。那么人怎么才能快乐呢?按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如果能生存、有安全感、有归属感、受到尊重、自我价值可以实现,这五个需要获得满足,那么就可以快乐了。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这一点是无须多说的,因为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基本的生存本领。我想说,我们怎么去关怀普通人的其它更高层次的需要,我们怎样才能为周围的那么多普通人带去安全感、归属感、尊严和个人价值?北郊学校要成为一所现代学校,要将世俗人道主义作为我们永恒的追求,那么我们仅仅关心那些弱者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作为普通人,都受着别人给予的关怀,同时我们也关怀着别的与我们一样普通的人,那么我们将变得更为崇高。当那些关怀普通人的事迹一次又一次感动着我们自己时,我们必将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伟大。第二十五条思索是一件快乐是事我到北郊学校任职三年多了,经常要布置老师们写文章,好多老师感觉写文章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有的老师对我说,你是中文系出身,受过专业训练的,写作当然是你的拿手好戏了,你以写作为乐,我们可不行。还有的老师甚至哀求了:郑校长别再折磨我们好不好?我认为将写作视为某一小部分人的专业,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一种偏见。写作是另一种说话而已,虽然写作比说话要艰苦些,但本质上都是一种表达。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写作必定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想说话,二是有话可说,三是会说话。首先你得想表达,有一种表达的冲动,心里的话不说出来就难过,睡不着。好多人没有这种体验,我一直在努力保护好我的写作冲动,我知道这是写作的原动力。要保护想说话的冲动,我做三件事。一是让自己孤独一点,不去瞎应酬,我发现一个现像,平时看上去热热闹闹夸夸其谈,能说会道巧舌如簧的人,真要动起笔来,下笔却似千斤重;二是让自己安静而专注,内心去了很多功利和躁气,保持对事物深沉的把握,如同平静的水面波澜不惊,在默默等待之中,却时时有那么多灵光闪现;三是自信,从不怀疑自己,就是相信自己的文字就是自己生的孩子,一定是世界上最棒的,过去有句俗话说文人总是“文章自己的好,老婆人家的好”,这前半句说的就是写作者的自信和傲气。第二个条件是有话可说,有的老师说,你把一个道理阐发的那么丰富,我不行,我写不出。那么,写不出就绝对不是语言的问题了,而是你没有发现自己头脑中的矿藏。如果文章是“皮毛”的话,思想是“皮”,语言文字是“毛”,每个人脑子里都是“毛”,都有成千上万个词语句子,可就缺一张皮,缺一点自己的想法。我平时比较注意让自己的思想萌发,经常做三件事:一是怀疑,不人云亦云,不迷信专家教授,也不迷信领导,我们中国的教育缺乏原创能力,都在批发引进外国的理论来指导我们教改,我对此抱怀疑态度,一方面我是典型的崇洋派,西方比我们在好些地方都显得更高明,如果不崇敬西洋就是无知,另一方面我绝不媚外,因为我怀疑那些外国人的东西到了中国是否都是先进理论。因为经常怀疑,怀疑专家说过的一些话,怀疑某某领导说过的话,所以我有话要说,心中按捺不住了,我就写了起来。做第二件事是保持独立人格,在写作中,独立人格是起作用的,如果习惯于依附于别人,依附于某些理论的人,一般不太善于独立表达,这毛病叫“失语症”,许多人得这毛病,好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