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规划研究

上传人:少*** 文档编号:72615045 上传时间:2022-04-09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0.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州市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规划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永州市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规划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永州市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规划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永州市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规划研究一、现状分析(一)现状城市结构与城市发展永州现状城市形态为双核结构,含冷水滩和芝山两个组团,中间以零陵大道连接。上版总规主城区范围内还包括岚角山镇和接履桥镇,零陵机场位于两城区之间(图1)。永州中心城区本在芝山,芝山古城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历来为华南地区的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至1996年撤地建市前总人口已达57.90万,以卷烟、化工、造纸等为主的工业区已形成一定规模。1938年湘桂铁路建成通车并在冷水滩区设站,给冷水滩带来较大发展,到1996年之前经济实力已与芝山不相上下,城市人口和建成区面积已高于芝山。1995年,永州撤地改市,市政府所在地由芝山迁到冷水滩。行政机关的迁移带来了几年间冷水滩区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经济中心逐步向冷水滩转移,同时也带来了芝山区建设上的停滞不前,城区内甚至出现了相当程度的衰败迹象。虽然两区的产业发展侧重点有所不同,加上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存在一定滞后现象,但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来,双城模式加上重点发展冷水滩的战略并没有在近五年内带来冷水滩经济比重的增强, 1995年冷水滩区国内生产总值占永州市的44.2,2000年仅增加了0.2个百分点。1995年冷水滩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永州市的46.2,2000年反降了2个百分点。同时经济发展中心的迁出、城市建设的停滞使得芝山的发展陷入了放任自流的状态。如何对永州市的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做出一个全面而合理的判断,如何通过对现有城市的调整和改变最终实现城市综合效益上的最大回报已成为本次专题研究的最终目标和本次规划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建设环境永州四面环山,潇水湘江穿流而过的地形特征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均衡性的扩张不会成为用地增长的主要方式,有目的、有选择性的拓展应当成为城市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永州的自然因素与地质环境来看,除湘江、潇水流经区域内,尤其是在宋家洲电站建成后其上游的淹没区由于防洪、排涝以及水运问题将对城市建设造成一定影响以外,永州周边的丘陵地区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永州周边的丘陵地貌不适宜建设的可分为两种,低缓丘陵覆盖型岩层坚硬,地形舒缓波状起伏,平整场地较困难,地基稳定性较差,在查明工程地质条件的前提下适宜各类工程建筑;高丘地形岩层较坚硬,地形起伏大,沟谷窄小,平整场地十分困难,交通不便,存在滑坡、崩塌、岩溶等各种工程地质灾害,适宜一般建筑。以上地貌均为三类建筑场地区,占了永州丘陵地貌的绝大部分,开发建设需要较大成本,不宜用作城市建设用地。从永州市用地评价图可以看出(图2),永州市周边的一、二类用地主要分布在芝山的东部,紧靠冷水滩城区的东南部、西部、北部,芝冷两区之间靠近湘江的带状区域,上岭桥一带以及接履桥东北部。从三类用地的分布来看,冷水滩东岸向东发展的势头已经受到地质条件的限制,芝冷两区之间湘江西岸的一二类用地被压缩在一条狭窄的带状区域以内,芝山北部包含萍洲开发区存在部分三类用地,芝山南部的扩展也要付出较大代价。由于零陵机场位于芝冷两区之间,起降方向基本正对两城区,为两区和中间地带建设带来一定限制。零陵机场属海军一级永备机场,按4C级机场标准建设。机场侧净空区4000米范围内不能有高于45米障碍物,端净空区在10公里范围内不能有高于150米的障碍物。对区域的土地开发强度方面将会造成一定影响。永州市的建设用地后备资源较大,选择面较宽,现状建设用地32平方公里左右,周边可建设用地总量在110平方公里以上,耕地分布比较平均,占总用地的2030左右。水资源总量较大,地区环境容量能够满足城市人口和用地长期增长的需求。 二、前版总规用地发展方向判断解析从前版规划所做的分析判断来看,永州市最终理想的结构模型并非为人们谈论较多的双核结构而是三足鼎立外加两点的多核结构。前版规划认为永州市的发展应当控制住冷水滩、芝山两大组团间的联系地带,在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两大组团的发展趋向饱和,应当重点发展以上岭桥为主的第三大组团。针对上版规划对城市发展方向判断的分析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特点:(一)以城市基础设施(主要是零陵大道和火车站)的运行保障决定城市发展的最终结构;指出了城市历史是城市形态发展的基础,城市形态的发展要处理好保护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建设的关系;(二)对现状地理条件进行了细致的打分评价,并认为城市形态的发展首先向一类用地发展,其次向二类用地发展,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才利用三类用地;(三)对永州的交通运输条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四)在地理条件和交通条件分析之后指出城市经济直接影响城市规模、用地结构、运输布局等,并对城市形态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根据“九五”期间的经济发展速度得出今后十五年永州将持续快速发展的结论,并据此判断永州的城市形态处于快速扩展期,2015年城市人口和用地将翻一番多;(五)指出城市规划是国家干预城市建设的有效手段,规划应当控制城市向交通节点和高产农田发展;(六)根据不同的城市人口规模确定了不同时期的城市形态。而它在分析方法上的问题体现在:(一)缺乏对用地发展各方面影响因素的系统评价与权重研究;(二)对经济影响的分析停留在了规模发展的量化上,而没有对城市扩展的内在动力以及产业发展对用地方向、结构的选择要求上提出更深入的看法;(三)根据城市人口规模的发展阶段来确定城市形态的方法过分理想化和模式化,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实际上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演进过程,存在着运动性和不均衡性,以人口规模决定割裂的发展时序和城市形态的方法缺乏理论和实践操作上的基础。(四)忽略了跨越模式对一定规模城市发展的利弊影响分析;(五)现状评价较为粗糙,分类标准值得商榷,以至于过高估计了现状城市规模和绿地指标;(六)忽略了作为永州发展用地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组团间联系地带的定位和性质研究;前版规划对于用地发展方向的判断分析因素比较重视地质条件和交通区位的分析研究,事实上,地质条件和交通状况虽然是影响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城市规模达到一定水平的条件下往往不太可能成为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动力,常常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成本因素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地质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意味着城市发展成本上投入的加大,但如果处理得当,必要的投入同样可能在短期内换来巨额的回报以及城市发展上的重大机遇和快速升级,以基础设施的保障确定发展方向的研究方式无疑是规划手段与目标不分、过程代替结论的方法论研究产物。判断城市发展方向离不开对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离不开经济发展规律、城市发展规律以及管理实施规律的引用与论证,离不开以实现综合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价值观认识与手段上的平衡,并以此最终影响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成果的实施。三、城市用地发展理论架构城市的演进和发展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在对永州的城市形态做出判断之前,首先应当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进行研究。(一)积聚与扩散产业发展对用地发展的动力与要求城市作为一种空间集中的经济区域,城市发展本质上就是有关地域经济发展与空间演进的综合运动过程,除此之外,其他要素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力相对微弱,因此,产业发展对城市空间发展起了决定作用。由于聚集效益的产生,产业发展要求资源积聚并最终形成城市,而这一综合运动过程本质上就是城市聚集效应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现实的资源、环境与市场,客观上存在着区域差异,这种差异使得某些地方的人口和资源利用优先形成空间聚集,并随着空间聚集的不断累积,在经济发展和政治文化进步等方面会比其他地区强大而带有竞争优势,从而构成地域空间上的核心。城市因空间聚集而产生,因空间聚集而发展、壮大;城市的物质、经济结构既是空间聚集的结果,也是城市聚集、发展的基础;空间聚集既是城市吸引力的产生原因,也是各类城市问题的产生根源。可以说,城市的发展过程本质上也就是城市聚集利益的形成与演化进程。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物质形态的演变以向外扩展和内部重组方式共同作用,形成新的城市结构来适应发展的需要。社会进步引起的社会职能变化与调整是城市物质形态变化的主因,当城市活动的规模和活动强度增大时,城市通过用地和空间的扩展来增加城市容量,接纳新的活动内容,支持城市的活力,随之根据运转效率规律带来了城市功能的重新组合。城市形态结构的变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齐康院士认为,自然力和人为力的交替融合作用对城市形态发展的影响十分明显。(二)目标与成因规划完整性与城市发展不均衡性一次总体规划的布局成果,常常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想性和完整性,根据发展的趋向做出一定的预期并保留一定程度的弹性。事实上,追求城市均衡的发展一直是现代城市规划的理念,但在创造均衡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能够一直保证均衡?考察城市发展史可以看到,城市的发展过程归根结底是一个“打破平衡、恢复平衡、再打破平衡”的过程。当城市环境适应城市活动时,城市将处于积极、上升的阶段;当城市环境难以包容城市活动时,城市将处于抑制、停滞状态。城市发展的关键是城市结构的生长。一方面,均衡的空间模式并不必然支持一个迅速增长的经济,而迅速成长的经济反而可能打破精心构造的空间结构。另一方面,缓慢增长的经济虽不可以归因于均衡的空间模式,但均衡的空间模式承纳的却往往是一个成长缓慢的经济。毕竟,理想的空间模式是人们主观思想的表达,而经济成长的事实是客观存在。这就决定了非均衡分布的区域的外力常常打破均衡的发展,只有静态的城市才会保持均衡。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有必要从这一观点出发,通过承认和利用城市发展的不均衡性进一步促成它的发展。(三)成本与收益城市结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产业结构决定了空间结构;另一方面,空间结构要素的发育程度以及诸要素的空间关系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地区,“对于高速发展的经济来说,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选择的。这是常规发展状的经济所没有的特征”。这一模式往往适用于以开发区的大规模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带动经济高速增长并大规模调整城市结构。在一般的城市发展中,通过城市规划,调整城市用地结构,使不同效益的企业选址处于不同地租的相应位置,从而使低效益企业节约成本,而高效益企业增加收益,形成整体效益的提高;并通过公共设施系统的提供和不断改善,普遍提高城市级差地租,从而使城市固定资产不断增值。显示出城市结构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样,由于工程地质等方面的差别以及古城保护等方面的需要,城市空间发展做出相应的综合选择也会大大节省城市发展所需付出的相应成本,在宏观把握的前提下实现更高的综合效益。 (四)均衡与发展弱势群体的保护与共同利益的实现城市规划决策建立在“投入收益”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这一关系不是指经济投入与经济回报的对应关系,确切的说,是由经济的投入引起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变化的综合效果,城市规划的目标是“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回报。城市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需要城市固定资产的升值、需要经济效益的提高,通过城市发展的结构和空间调整,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上述目标,但经济回报不能以牺牲城市的环境、社会效益以及弱势群体的发展积极性为代价。共同利益的实现以及综合性的发展,应当按照市场规律,充分调动中央、地方和民间的积极性,全方位、多主体的进行,重视长远的经济效益,尤其是让当地人民在可持续发展中真正受益,由“计划导向、效益低下、资源耗竭、环境污染、资本密集、少数人受益”的开发模式,转变为“市场导向、效益优先、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劳动密集、人民受益”的新型开发模式。(五)“场所”与“路径”空间结构生成因素城市空间结构生成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1人类行为实现的“场所”;2人类行为保持连续的“路径”场所及其发生的活动具有一致性,呈现出集中、聚集的特征。与“场所”相比较,路径具有强烈的运动倾向、连续性和指向性,建立了“场所”之间的联系并最终构成人类活动的网络,同时也强化了场所的闭合性。以不同尺度去考察人类活动与物质环境的对应关系可以发现,场所与路径的组织具有不同的理解:在区域范畴内,城市被描述为场所,而城市间的联系被理解为路径;在城市内部,支持各种活动的地段、地域可以被认为是场所,加强各部分联系的道路可视为路径。在城市这样一个整体环境之内,归根到底,城市空间的核心是“区域”与“道路”。(六)分析与决策影响空间发展的多方面因素城市发展方向决策的目的是使城市以最合理的方式进行发展,城市是由经济、社会、环境、技术、制度等多种要素复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各种影响因素构成了城市发展的约束,可以把它们归纳为以下方面,每个方面又包含多个子因素,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多方面分析进行决策。四、城市结构案例研究对于永州来说,研究它的城市结构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研究当前与未来的静态模式均衡性以及动态扩展的适宜性。在此,有必要针对一些典型的城市结构案例进行分析比较与研究。(一) 城市静态空间结构形式分析 图4:单核点状结构示意图 图5:线性带状结构示意图1单核点状结构单核点状结构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形式,城市公共空间为结构核心,公共活动强度随着距核心距离的增大而减少(图4)。这一空间结构的特点是核心向各个方面具有等同意义(服务半径相等),城市核心拥有“主宰”城市的影响力,带有强烈的向心和聚集倾向。其规模的大小取决于核“影响范围的大小”。当城市核的影响力无限扩大时,势必会导致城市各种因素在核心区的过度聚集,进而使核心区难以承受,导致衰败。2线性带状结构线型带状结构是指城市的公共中心由点状结构扩展生成(图5)。城市公共中心带状分布具有点状核心结构的优点,核心的带状伸展增加了城市核心的“影响范围”,带状核心改变了单核结构的向心特征,功能结构具有良好的均衡感,带状核心的可伸展较好的满足了城市继续发展的需要。带状核心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是这一空间核心结构的关键,一旦带状结构核心出现“断裂”,那么城市结构将会出现结构性破坏。3多核网状结构多核网状结构是指城市公共中心以多中心的形式存在,多核之间为网状组织方式,每个单核具有独立、相对完整的功能形式和各自的影响范围,核与核之间强有力的联系呈网状结构,共同构成巨大城市或城市群形态(图6)。 图6:多核网状结构示意图 图7:十字星状结构示意图 图8:单核生长同心圆扩展方式多核网状结构有多种表现形式,这取决于结构组成的核数目的多少、影响力的大小以及核与核的相互关系。在多核结构中,如果一个核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成为结构的中心核,其他为次级核心时,多核结构将演变为松散的卫星状结构,各核之间的联系小于各核与中心核的联系,城市的发展以建立新的卫星核来完成;假如在多核结构中核的大小、影响力都接近相等时,那么多核结构将呈现出影响力趋于平衡,城市发展以结构的调整、新核的建设或老核的更新来实现。多核网状结构反映了特大城市或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其特点是高密度的城市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得到疏解。城市形态的分散可以使人工城市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形成有机组合,但也使城市各部分的联系变得比较松散,显而易见,城市的效率取决于各核之间的联系、联系方式和联系效率。4其他形式十字星状结构:城市公共中心呈两个方向或多个方向向外扩展的结构形式(图7)。新型城市结构:建立在高度技术化的基础上,不再局限于常规和二维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有:高空巨型结构、地下城市、海上城市、太阳城、外层空间城市等。(二)城市动态空间结构形式分析1单核同心圆扩展同心圆扩展方式是以点为中心,全方位向外扩展的发展形式,这一扩展方式以单核城市或城市的点状公共中心的发展表现最为典型(图8)。城市中心区活动性的增强对周围地区产生吸引力,把周围地区更多的活动通过指向中心区的道路吸引到中心区来,建立起最直接的联系方式。从区位关系看,邻近中心区但远离交通线的地块,其交通效率有时与远离中心区而邻近交通线的地块具有同等的交通效率,因此,城市形态扩展时,会出现沿交通线优先发展,然后横向填充的倾向,实现城市的形态扩展 图9:单核城市扩展的形态变化 图10:轴向生长的扩展方式(图9),连接方式的便利,即城市中心区与周围地区的交通条件直接影响城市的扩展和城市形态的改变。单核生长的同心圆扩展方式是城市中心区活动增强、吸引力增大的状况下城市扩展的方式,扩展取决于中心区的规模、引力和周围地区的连接方式,而周边地区的发展以中心区 为依托,必将反作用于中心区,即所谓的“外溢回波”模式,当回波的作用力过大,中心区难于承受时,便会出现中心区的衰败。2轴向带状扩展城市结构沿某一方向优先发展并使城市形态发生改变,表现出带状伸展,可以称为轴向生长的带状扩展方式,这一扩展方式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中都可以找到原型。无论是自发的还是规划的,带状是这一扩展方式的形态特征(图10)。关于城市轴向生长的带状扩展,众多的研究认为城市对外交通是引发城市带状扩展的主要原因。便利的交通条件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促进了公共交往的实现,引导和带动了沿道路两侧用地的建设与发展,满足了城市扩展的要求。城市轴向生长的带状扩展,必须考虑轴向发展与城市中心、城市轴向及城市新的生长点的关系,协调它们的关系是城市发展连续性的要求,是城市有序生长的需要。带状扩展的形式在我国的大、中、小城市的边缘地带特别典型,带有明显的自发性倾向。利用城市已存的道路,在尽可能少投入的条件下实现城市扩展,但是,自发性常常会导致功能组织、空间组合上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使局部地区失去应有的秩序,如果缺乏一定的规划控制,临近交通发达的道路会使建筑物获得较强的公共性,道路两侧建筑物的密集布置导致道路公共性的强化,而对外交通的功能将会大幅减弱。 图11:多核生长的扩展方式 图12:多核结构重组扩展方式3多核延连扩展(新区跨越扩展)城市外围地带出现多个生长点,彼此之间产生“磁性相吸”,并逐渐延连成片,城市在扩展中呈现为复合生长的形态(图11)。多核生长的延连扩展方式大多出现在特大或大城市中,在中、小城市通常表现为“双核生长并相吸填充”的模式,它与同心圆、带状扩展方式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同心圆状、带状方式扩展都是由原点辐射扩散,而多核延连扩展则是在城市形态以外形成生长点,并呈相吸趋势,延连成片,是一种独立生长、相吸成片的发展方式。多核生长的模式较为复杂,它存在着数量、规模、核间距离以及生长速度等变量因素,但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主要受城市活动的主观要求的影响,即城市活动强度增大,城市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迅速在城市外围有意识的选择新的生长点接纳“城市活动”,由此引起城市形态的改变,达到扩展的效果。最为典型的方式就是在我国“长三角地区”出现比较多的新区跨越扩展模式,通过“工业园”、“科技园”等经济开发区的建立形成独立或半独立的大型组团或卫星城来缓解因城市过度聚集引起的环境问题;或者由城市外围的某些结点因其某种优势(交通、资源、产业等)迅速发育为新的生长点,对城市结构进行补充而扩展。另一种类型是在自然条件客观制约下的扩展过程,城市周围缺少宜于建设的用地,城市形态的扩展受到了地形、水系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城市不得不在外围选择用地进行扩展。城市多核生长模式在出现新的生长点之后,城市扩展将进入类似单核生长的阶段,即以生长点为中心的同心圆式扩展,所不同的是,由于多核之间存在着相互间的吸引,所以,城市形态的变化将反映出填充连片的倾向与趋势。多核生长的延连扩展模式是以多个单核形态进行组合的城市结构,这就要求每个单核应该具有相对完整的职能结构和自增长的能力,这是多核生长的必要条件。这一扩展模式的最大优点是以分散、独立的方式进行城市物质环境的扩展,在支持、促进城市活动性增强的同时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多核生长的模式把城市活动在较大地域范围内以分散的方式进行构建,必然会使城市的空间距离增大,为了保证城市的运转效率就必须建设高效率的道路系统,保证多核之间的高效率连接。不容忽视的是,多核生长过程中,核间“磁性相吸”带有极强的蔓生色彩,必须通过恰当的方法进行控制与引导,把这种蔓生填充纳入正常的扩展中来。4多核结构重组多核结构重组扩展方式不以城市形态外围扩张为主要特征,而是在城市内部通过城市功能的替代性改变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与变革,达到扩大城市容量的目的。这一扩展方式大多发生在特大、大城市中(图12)。城市结构的内部重组其基本思路是在城市内的恰当地点,利用其区位优势进行功能替换,使城市公共活动按发展规划的思路分散或集中,实行多点聚集,对城市公共空间网络进行变革,扩大环境容量,提高城市的运转效率与环境质量。它的形象特征是垂直扩展,提高建筑密度,增加地块容积率、形成高密度区。由于“重组”过程中更新地块多为城市活动剧烈的敏感地区,多核生长点都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影响力,因此,多核重组过程中把握住“度”极为重要。(三)重点案例研究张家港的空间结构发展与永州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由于保税区的设立与发展,使得城市向双城结构形态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一极以老城区为核心,另一极则紧密依托港口工业的兴起,带动居住等城市功能的发展,然后逐渐形成新的独立城区。近来张家港的两城区已呈现出比较强的相向发展趋势。这是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中较具有特色的一类(图13)。深圳是中国改革开发后新兴的一座特大城市,经常被规划业内人士称为“基本按规划建设起来的城市”。1979年编制建设“出口加工区”的规划;1980年选择罗湖、蛇口和沙头角三个点进行小区式开发;1982年提出了“组团式”布局;1984年特区第一个全面系统的规划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全面展开,到1986年完成,确立了“带状组团式”发展的结构(图14)。在空间结构形成的过程中,最初的罗湖、蛇口和沙头角三个综合小区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1982年罗湖上埗组团大规模开发后,相继规划建设了园岭、滨河、碧 图13:张家港城市结构演进示意图波、白沙岭等一大批住宅小区,八卦岭、上埗、布心等工业小区;特区总体规划确定后,其他组团开发工作相继展开,蛇口海滨花园、科技工业园、华侨城和福田中心区等一批项目的成功,最终推动带状结构的逐步形成。而一开始的罗湖、蛇口和沙头角在总体上放眼全特区狭长用地进行开发,在具体规划上均采取高密度小尺度路网,至今还能较好的发挥作用。1984年总体规划使政府得以从容的保留了福田中心区,建立了蛇口工业区、南油开发区、科技工业园、华侨城、莲塘工业区和盐田港城等,很快将特区建设在全境展开,为城市的快速形成奠定了基础。图14:深圳市城市布局结构规划图纵观它们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多核扩展的延连模式离不开产业和人口规模的支撑,深圳各组团以及带状结构的形成离不开特区政策优势下工业区、开发区开发成功奠定的基础,而在20年间,特区人口由不足10万增加到近200万,全市人口也由最初的30余万人一跃达到400余万人,增长了10倍。超常规的迅速发展保证了带状结构的快速形成;张家港的双城均具有比较完整的职能结构和较强的自增长能力,老城区以原有产业为依托,新城区发展港口工业,保税区、开发区日渐成型;双城之间的地带成为发展倾向最强的地区,相向发展的吸引力高于其他方向的扩展;城市的规模越大,经济实力越强,相同距离形成带状联系所需的时间越短,组团间跨越的距离也可以相应增大;城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便利,城区之间、不同组团之间现状或规划都有不少于三条的快速路相连。一方面加强了两区的联系形成互动发展,另一方面通过道路两侧用地的逐步出让,基础设施投资易于收回。规划的严格实施是城市空间形成的强有力保证。深圳和张家港都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开发建设,它们的成功离不开严格的开发管理和随后形成的较为完善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土地市场调控机制。五、永州城市用地发展方向选择与比较(一)现状发展趋势分析永州市域总面积占全省的10.5,位居第2位,人口占全省的8.6,位居第5位,但永州中心城市的非农人口仅占市域总人口的5.0,城市综合实力处于全省的第三级,而这部分城市资产,还分散在相距19公里的两个城区,使得永州市区的辐射能力和吸引力都很有限,中心城市功能不强。2000年市域三大产业结构为35.6:26.8:37.6,还没有摆脱工业化初期产业发展依然以农业为主导的局面。市域农民人均纯收入1947元,距离全国平均水平尚有一些差距。可见,永州市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集聚效益远未得到发挥,城市的规模经济尚需一定时期的聚集与生长。而冷水滩区发展所带来的芝山城市面貌的衰退迹象同时也说明了城市发展初期阶段在一定范围内的扩散效应所需动力不足,跨越发展模式所能提供的优势很难发挥。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常常存在着“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的双重作用,扩散效应由发达区域到不发达区域的投资活动流动构成,包括供给不发达区域产业发展的原材料或购买其产品,有助于区域差异的缩小。回流效应是由为了在发达区域获得更高的报酬而流出不发达区域的劳动和资本所构成,这将引起不发达区域活动的衰退。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回流效 应总是大于扩散效应,如果没有政府干预,区域差异会不断扩大。城市发展初期,由于经济发展的聚集效应,影响力较大和感应度系数较大的现代主导产业只可能在少数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的区位或“增长极”率先生长发育,也就是说,主导产业是在核心区率先聚集生成的,因此,生产要素的配置向主导产业倾斜,确保其高速增长,使得初期的核心区主导产业必须要依靠内生于自己并外化为区域间的“回流效应”或“极化效应”才能得以生长,资本和劳动力向核心区域流动,因而就会不可避免的扩大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差异。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统一的市场体系及其产业配置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内生于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也如同经济发展初期的“极化效应”一样最终外化,使核心区的“极化效应”趋微和“扩散效应”增强,从而不断缩小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差异,使区域产业结构相对同化,区域经济趋于一体化。从中可以看出以下三个规律:1完全的市场竞争会带来空间上的经济平等;2“回流效应”和市场力量趋于扩大区域差异;3只有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通过政府适当干预,“扩散效应”才能实现。一方面,冷水滩和芝山之间长达19公里的隔绝区域与各自城市的活动半径相比时空距离过大,使得二者在空间结构上不可能以同一城市的发展模式捆绑拓展。在永州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下,分散式和跨越发展的空间模式无益于中心城市的积聚,也无益于主导产业的形成,而中心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必将以边缘区域增长的放缓为代价。值得一提的是,重点发展冷水滩区无疑有助于整个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但不是以周边区域尤其是芝山的衰退为代价。空间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使主导产业在区域“增长极”(中心城市)内得到合理的聚集,以保证主导产业优先增长,同时也应注重统一的城市以及乡村体系的建立,实现不同功能侧重下的有机关联和共同发展。对于芝山来说,脱离了工业化发展无法维持城市化的完善和提高,除了应当鼓励芝山尝试发展特色、专业化的产业类型以外,相邻地区一定程度上的同类产业竞争无疑大大有助于区域内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的提升。因此对于芝山建设的适度投入无疑成为经济和社会效益共同提高的双重需要。另一方面,在更大区域的发展框架内,永州城区整体同样面临着“扩散”和“回流”效应的双重作用,在永州境内,由于阳明山麓的隔绝,永州中心城市对“南六县”的辐射影响难以形成,在湘南地区,同样面临着衡阳、邵阳等中心城市的竞争,但在以一百公里为半径的区域之内,尚无一座城市能够匹敌永州的交通区位和经济影响力,因此说,永州北部的三县两区才是永州城区自己的开拓基地和发展空间。良好的交通区位为永州提供了比较宽广的发展平台,但也有可能因此而成为资产流出的通道。一旦城市的中心地位得不到确立,交通条件同样可能成为城市衰退的主因。加强永州北部,尤其是芝冷两城区的经济联系,密切分工与协作,将离散分布的各个城市,整合成为紧凑发展、资源共享、均衡有机的完整城市体系形态,是永州中心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二)主要影响要素1交通区位由于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受经济中心引力和交通等因素影响,各城市建设用地发展出现了明显的指向性。一般分为三类:经济中心指向、道路指向、海洋指向。鉴于永州周边的发展环境,道路指向的发展趋势具一定代表性。永州地区的交通设施对规划布局结构产生着重大影响,交通上的便利程度和可达性,将会导致城市不同方向扩展速率的差异,它的密集程度,也将影响城市用地的开发强度和紧密性。在湘中、南地区,衡阳、邵阳、郴州是在区域地位上胜过永州或足以与永州匹敌的中心城市,在经济规模和辐射影响力尚处劣势的现状条件下,交通区位成为永州最恒久的,对经济发展产生持续影响力的宝贵资源。永州位于湖南与两广的交界地带,守交通要冲,扼湘桂运输咽喉,是湘南重要门户,但与湘南另一大交通枢纽衡阳相比,作为京广铁路与湘桂铁路的交汇地带,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的重要节点,衡阳具有难以企及的重要交通地位。永州这一湘南门户枢纽的确立,打破了衡阳南北联系的垄断地位,成为连接楚粤的又一重要通道。区内交通的需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对外,直接联系广州和珠三角外围枢纽,香港是这一交通需求无可争议的终端核心地区;二是珠三角对内,随着经济增长模式的成熟,未来内需市场将逐渐取代国际市场成为珠三角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三是横向联系,包含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的资源转移和产品市场的拓展以及国家西部大开发所带来的东部资本向西部流转。湘桂铁路以及其他一些对外交通要道承担了相当程度的此类职能。而在湘南地区,永州与衡阳、邵阳等中心城市的联系距离在200300公里之间,这恰好是公路运输在都市区之间直接联系比较合理的运距范围,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永州在湘南的交通和经济地位,并加强辐射周边地区。目前已初步建成或规划中的公路、铁路、水运、民航立体运输网包括:1)公路“十五”期间将以国、省道为主构成永州市域公路“三纵四横八连线”主骨架。芝冷两部分城区现以零陵大道相连,207、322国道经芝山区,1812省道经过冷水滩,永连公路在接履桥接线,衡枣高速公路与零陵大道在靠近芝山处相接,太澳高速公路在城区境内基本与洛湛铁路平行。交通可达性大大提高,也使永州城区成为区域范围内的重要公路交通枢纽。2)水运主要是潇水和湘江,向南可达双牌、道县、江华,向西可达广西,向北可通长江,水路交通方便。但现状由于修建电站没有同时对通航设施进行配套建设,仅冷水滩以下航道可进行长途水运,也仅有冷水滩、湘江以下的黄阳司、祁阳等港口尚能发挥水运功能,芝山、冷水滩港要待宋家洲电站船闸启用通航,才能完全恢复运输能力。3)铁路1938年湘桂铁路的通车为冷水滩的发展注入了很大的活力,火车站附近已成为冷水滩区的中心。铁路专用线的设立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洛湛铁路建成后将在芝山区的黄泥桥设站,促进芝山的城市形态向西延伸;冷水滩将成为湘桂和洛湛铁路的枢纽,现有的火车站也因用地局限向珍珠塘搬迁,从而带动城市结构的改变。同时,铁路的选线也会限制冷水滩向北、向西的大规模扩展。4)空中运输零陵机场为军民合用的一级战备机场,民航方面,现已批准了长沙、广州、深圳、海口、张家界五条航线,2001年正式通航,开通了至长沙和海口两线,使永州的对外交通能力大为增强。位于零陵机场和零陵大道附近的岚角山镇成为重要的交通结点,但它的发展受到机场净空线的限制。随着民航的开通,洛湛铁路的修建,太澳、永连等公路的建成,城区流动人口数量将会相应增加,运量增大,两区各自规模也将产生一定程度的扩展。在永州城区已经位于区内交通枢纽地位的前提下,两区的交通区位又存在一定不同,随着公、铁体系的不断完善,两大城区的交通地位渐趋平衡,原来主宰冷水滩发展并使之升至中心地位的区位优势不复存在,能够保证永州城区更为强劲发展动力的方式就是两大城区一体发展,能够整合这两大城区优势并在区域交通体系中占据最优位置的恰恰是被上版规划否定了的两城区中间地带,仅从交通区位的角度来讲,中间地带是城区所有用地中对交通资源利用最为便捷平衡的位置,而所有远离它的发展趋势只会使各自的发展更加孤立,资源的利用更为缺失。在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的把握上,曾有的范例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跟随经济发展的重心发展(如中国古代都市的迁移),一类是改变经济发展的重心(如巴西利亚、堪培拉)。一般说来,跟随经济发展重心迁移的城市,都能得到较为持续的发展,甚至成为一代名城;而企图以人为的改变城市位置影响经济发展的迁移,大多效果不彰。无论哪种选择,未来的新城都要控制尽可能多的经济力量(而不是几何面积),并成为这些力量交汇的枢纽,在这个枢纽控制的范围内,没有任何城市在可达性上对其构成挑战。如果它不能将自己变成这样的枢纽,它就应当将自己移到有可能成为这个枢纽的位置上。2行政管制行政管理水平和相应政策措施对永州市的影响可谓深远,1995年的撤地建市导致了城市的空间生长产生相当程度的变化。由土地开发管理所带来的土地供需矛盾问题也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永州市的合理发展。同时,机场部队的转移也不是在城市正常发展模式下所能预期的结果。从宏观方面来说,重大的政策调整往往会对一个城市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改变,而规划控制也是政府干预城市建设的有效手段。从现今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上看,当代城市的发展需要与一个范围更广、经济比较密集的大区域联系在一起,“城市体系将不再是传统的行政区相连模式,而是构建在功能节点(中心城市)和发展轴上的商品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如何完善现行城市组织制度,引导生产要素避免人为因素过分干扰,通过市场合理流动成为规划新课题。从目前永州的情况来看,行政管理对用地空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行政部门迁移即使是在五年后的今天,行政部门从芝山向冷水滩搬迁也还没有完结的迹象。一方面它带来了冷水滩区地价的上升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芝山区城市建设的停滞和产业发展放缓。同时这一次的行政调整导致原先两个城区相对独立的发展模式变成了统一性管理模式,在这一体制发展下,两个城市的职能发生改变,冷水滩为行政中心,重点发展工业,芝山是历史名城,重点发展教育、旅游。表面上看这样的模式管理层次提高了,但在原有的行政职责制度和空间距离下对芝山的规划控制难于达到预期水平,也没能充分调动芝山的管理能力和发展积极性。如果这样的行政区调整没有发生,两片城区独立发展,根据目前和将来的区位条件,芝山经济规模大大增强并与冷水滩拉开差距的可能性同样存在。在城市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行政部门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力将趋于减弱,城市发展必须依托于产业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的支撑。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行政迁移,尤其是首都搬迁的范例来看,这种行为所带来的迁出区经济衰退的发生不可避免。然而合理的行政制度对于产业的促进有利于在短期内消除这种阵痛带来的影响。2)土地批租几年中土地供应过量,大量未经开发,没有足够基础设施的生地抛向市场,造成土地供需关系失衡,土地价格低于应有价值,推出的土地越多,地价越低,资金缺口越大,当所有的土地售罄后,开发也就到达了它的终点。资源极大浪费,集聚规模难以形成,大大影响了冷水滩的城市建设水平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也造成了未来的土地开发困难重重,影响了永州未来的城市发展结构。城市土地是城市政府的资源所在,城市土地收入流失是城市政府财政收入的流失。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地价随着上升,出售城市土地使用权成为政府越来越重要的财政收入。地价随着经济发展上升在人多地少高密度的城市更为显著,以新加坡的经验为例,地价收入占新加坡政府总财政收入的比例从60年代起逐年上升。90年代末期,达到30%。3)基本农田保护国家规定,城市建设要维持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的“占补”平衡,对于永州来说,土地后备资源存量较大,城市空间拓展应不存在太大问题。一方面,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避免对耕地资源的侵占,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加上我国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现阶段以发展农业为经济主导方向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缓慢,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4)工业区管理永州的凤凰园开发区采取的是地区一级平等权利的管理模式,这就决定了在现有制度下除了要筑巢引凤,并对企业实行管理权利以外还牵涉了城市管理的其他职能。而开发区土地的大量批租和用地功能的多样化也导致了今后的发展时期内凤凰园开发区已很难作为一个纯粹的城市级工业区使用,由于凤凰园在市区范围内职能和权利都比较集中,因此它的发展将对整个城市的产业发展和用地结构造成重大影响。3产业发展工业化在通常情况下是城市发展的必经阶段,工业发展对城市结构的要求主要反映在工业区上,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工业化水平比较低的永州市,工业区在城市空间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是城市用地拓展的推动性因素。冷水滩的凤凰园开发区,芝山的萍洲开发区代表了现今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但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两个工业区的开发尚未起步,凤凰园的土地出让过量,用地性质混杂,已很难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区。现状真正具备一定发展能力的是冷水滩的长丰汽车厂,计划进行一些相关类型工业的聚集配套,远期形成一定规模的汽车工业城,并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这部分区域发展成功与否将对城市结构带来重大影响。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一、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一般由初期的正金字塔型转变为加速期的鼓型,并最终转变为倒金字塔型,也就是说,第三产业将成为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很强的相关依赖性,在永州的自然资源优势不太突出,发展政策不存在特殊优惠的条件下,第三产业的水平提高更多的依靠工业和城市环境水平的提高。一方面,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城市中心区的地价、规模以及城市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规划中也必须为它的扩充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4用地结构冷水滩区的用地基准地价可分为五个档次(图17):第一档次:冷水滩中路(火车站北中心花坛南)。商业金融用地的出让价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已经成为城市商业活动的最中心地带;第二档次:潇湘西路、冷水滩路中部地带、中山路、九嶷巷以及觅湘路、伍家院路、大桥西路、解放路、大桥东路的局部地段。基本仍在最高价中心区域的周边地区,河东地段已经出现;第三档次:潇湘东路、梅湾路、翠竹路、清桥路、梅湾市场、河西桥头农贸市场以及珍珠路、觅湘路、伍家院路、又一村路、九嶷路、冷水滩北路、冷水滩南路、滨江中路、百业街的局部地段。基本与芝山的最高地价持平,河东的地段大量出现,河西仍然是主干道靠近中心区的部分;第四档次:宋家洲、双舟路、逸云路、中兴路、翠园商贸街、兴旺路、建设路、石牌楼路、凤凰园大市场、珊瑚路、梧桐路、凤凰大道以及湘江北路、滨江路、解放路、冷水滩南路、冷水滩北路、百业街、湘零大道、九嶷路的局部。大都位于城市边缘地区,出让价比较低;第五档次:东陵大道、狮岩路、个体街、河东商贸街、双翠路、富强路、百花路、进贤路、映山路、河东大市场、通化街、朱家山路、福善街、狮子口路、西安路、丝塘路、文昌路、迎春路、泉陵路、岚角山镇以及冷水滩南路、滨江中路、滨江南路、湘零大道、九嶷北路、珍珠路、湖塘路、零陵大道、春江路、湘江南路的局部。一般距离主城区较远或周边环境较差,仅比芝山最低地价略高,与冷区最高地价相差1218倍。归纳以上地价特点并结合冷水滩的土地出让情况可以归纳出冷水滩区空间结构具有以下特点:1)中心区发展的极核已经形成,在它的发展带动下周边地价随之升高,同心圆式扩展的趋势明显。中心区的城市环境有待提高,交通有待改善,土地价格尚有一定升值潜力;2)东西两岸发展状况有差异,虽然西岸中心极核已经形成,但用地价格极化现象明显,凤凰园开发区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但土地批租过量,供求关系失衡,空置地过多导致集聚效益难以实现,建设氛围难以形成,同一道路不同地段的地价落差很大,土地价值未能得到真实体现,城区以内的污染企业对河西用地的增值也已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东岸依托西岸中心区发展,虽然没有形成很明显的中心区域,但土地价格普遍较高且分布均衡,在此基础上实现城市的多核功能结构重组是可能的;3)沿河地区土地价格不高,环境普遍较差,使得城市的整体形象感觉平淡。这部分用地的开发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芝山区的最高地价不足冷水滩的1/4,城区用地按基准地价的高低可分为四个档次(图18):第一档次:河东的正大街、人民路、中山路(大旅舍以南新街以北)前进街、芝山大道组成的Y字形带状区域;第二档次:以潇湘路、零陵大道南段、徐家井市场、商业城、河西市场等为主的十字形带状区域;第三档次:新街、文星街、中山南路、日升路、潇湘西路(工农路以西)、羊角山路、百万庄路等连接主干道的次要道路或距离城区较远的主要道路;第四档次:城南路、外河街、光明路、菱角塘路、神仙岭路、柳子街、萍阳路、接履桥等老城区或远离城中心的区域。分析芝山的基准地价可以发现:1)尽管芝山的建成区面积与冷水滩相差不大但整体水平落后于冷水滩,尤其是最高地价存在很大差距;2)没有形成明显的极核,城镇化早期沿着主要交通干线蔓延生长的特性依然明显;3)东高西低,西岸的基准地价普遍维持在极低水平,作为老工业区和古城保护区的芝山西岸地区已经日渐丧失发展上的活力;4)地价水平普遍较低,不同地价级别之间价格差距不大,城区中有待改造的地区较多,扩展趋势不明显,扩展动力不足。除此之外,现状两大城区相对独立,就业岗位及各项设施基本平衡,由于社会服务化程度不高,企业小社会现象普遍,居民出行次数相对较少,交通总量偏低。冷水滩中心区布局集中,交通压力大。两区相互之间交通量较少,联系不够紧密。如何将核心区的职能适当疏解,如何密切两区协作联系是布局结构需要考虑的问题。5自然与人文资源潇湘合流、丘陵密布是永州地区最具地方景观特征的环境资源,这其中尤以潇湘两岸的风光带以及永州古城的利用保护对城市特色和用地发展的影响最大。永州地区人文荟萃,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一方面,永州古城和沿江风光带将成为人们公共活动的主轴线;另一方面,它们的利用与保护对城市的空间布局提出了一定的发展要求。良好的自然资源是永州的宝贵财富,利用好了可以为永州的经济腾飞创造源源不绝的财富;中心城区与旧城区的过度混杂将会给古城的保护带来压力,四面出击的发展方式对中心区形成的越来越强的作用力会对古城保护造成严重影响。而过度的开发和破坏也可能使大自然亿万年的造化在一瞬间毁于一旦。(三)理想模式与现实模型从芝冷两区的时空关系来看,双方的空间距离在彼此的一小时出行圈范围以内,随着两区各自职能的发展完善,双方的协作关系进一步增强,吸引力增大,相互间的交流趋于紧密。而两城区之间的湘江风光带是永州城区部分最值得利用的宝贵资源,如果开发得当必将得到经济、环境、社会三者效益的均衡稳定的快速增长,同时将城区的景观特色发挥到极致。另一方面,现状行政中心迁移和行政区划改变所带来的芝山区较长期的衰退变化可以看出,目前永州城区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尚难支撑多中心、分散式的发展,芝山区的发展极核有待形成。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向中心地带拓展是城市经济发展、交通要素以及景观特征等方面发展的最优选择,两城区相互连接带状发展的模式必将形成,由于两区各自发展的机制动力不尽相同,除非采取一定的人为控制措施,最终形成职能和规模等量的可能性不大,冷水滩的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大于芝山的趋势相对明显。然而,永州市城市空间发展的最终模式存在多种可能性,即使是相同的城市结构,其发展的过程和内容也存在着较多的、本质上的不同,理想模式与现实发展历程同样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此,有必要对规划期内城市拓展方式的几种典型方案做一下比较与分析。(四)方案分析与比较永州远景城市空间形态存在着双核、多核、带状发展等多种可能性,以此为目标在规划期内城市用地拓展可据此演变出若干种情况,针对前版总规远期双核分散结构和远景三核结构的发展模型以及现实中的可能案例,我们选取了不同动态发展模式的五套方案进行比较。1双核结构(方案一、二)双核结构比较接近于现实中两大城区的发展状况,在若干年中将是城市最现实和最低成本的发展方式,但是根据远景目标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相向发展和分散发展两种方式,相向发展以带状结构为目标,分散发展是上版总规确定的发展方向,其最终的空间结构将是双核或是多中心的形态模式。1)方案一双核相向发展(目标:带状结构)(图19、20)符合产业发展的倾向需求,同时为远景的理想空间模式做好了铺垫。在两城区同样具备一定辐射能力的前提下,可达性较高的中间地带成为发展的优先选择,已有的道路设施可大大降低用地拓展上的成本。由于不是将中间地带全部占满,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对两个城区的发展造成过大的环境与交通压力,具备一定管理水平的用地扩展对于城市资产的快速提升、未利用城市土地的功能置换和理想空间模式的形成有益。现状中湘江西岸的地质与环境条件有限,可优先利用的土地较少,东岸的用地条件相对较好,但受到一定的机场净空要求限制。在发展远期,零陵大道作为两大城区之间的主要联系道路有可能难于满足快速交通的要求(这视相向发展所实施的强度和规模而定),一方面可在现有基础上提早实行一定的交通管制和道路改造,另一方面可在适当时机选线建造新的城际快速路。2)方案二双核分散发展(目标:双核或多核结构)(图21、22)具体看就是现状实施的冷水滩区向北,芝山区向北、向南或向东的发展状况,这样的状况对于芝山自身的发展和古城的保护都将造成不利影响。由于发展方向的选择重点考虑了地质条件因素,属于初期所需付出的代价较小的发展模式,但由于是与城市发展的理想空间模式和经济发展最优趋向背道而驰的,两大城区的共同发展利益得不到有效的整合,获得的发展收益很低,同时还将面对现状土地资源过早付出的窘境。2多核结构(方案三、四)在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可利用资源(特别是资本资源和政府的财政倾斜政策)极其有限,城市发展迫切需要的是由空间聚集所产生的积聚效益,分散式的管理和发展不利于主导产业的形成,对全面、综合、整体性的发展不利,从前面提到的“扩散”与“回流”效应分析可以看出,永州目前的人口规模和产业发展阶段尚构不成一定程度的跨越式发展动力,跨越式发展往往是在城市发展形成一定规模之后,一定的用地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城市功能重叠,积累财富大量破坏和浪费,城市经营高成本低效益,产业发展受到抑制,迫切需要通过新的聚集方式改变现状的前提下产生的,它的实施有益于用地密度过高、功能积重难返的城市进行结构性调整和旧城的保护与改造,但需要一定程度的发展成本和大规模的先期投入,否则难以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发展活力以及完整职能和自增长能力这一跨越式发展所需的必要条件。在我国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在经济高速增长,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旧城难以负担增长需求的前提下,由开发区主导带动新城建设的跨越模式使得城市建设在短期内增长一倍或数倍的案例屡见不鲜。但在芝山区中心极核尚难形成,周边地区土地资源充裕,城市土地供给过量,城市人口不具备大规模增长条件的前提下,进一步跨越发展第三组团存在相当难度和不利因素,盲目跨越有可能会面临投资上的巨大门槛阀值,即只有在先期支付了高于其他地区的极高成本之后才能收到投资回报。当务之急,是在快速工业化的基础上大力提高永州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并充分利用已有的各项基础设施,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模式转变。即使是在远期发展城市规模有所扩张,两城区的共同发展要求得到整合的前提下,以永州未来的城市规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