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九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信息筛选与概括的阅读 专题二 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72571729 上传时间:2022-04-09 格式:PPT 页数:151 大小:2.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九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信息筛选与概括的阅读 专题二 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九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信息筛选与概括的阅读 专题二 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九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信息筛选与概括的阅读 专题二 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二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 理解思想,攻克题型第九章传统文化经典的思想内涵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题的阅读要求和答题要点内容索引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思想内涵理解必备知识理解必备知识一、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一、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一一)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也叫“德治”或“礼治”。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重教化,轻刑罚;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为政需正己;举贤才。应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答案答案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1)(2)题。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答案教材助解1答案答案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答案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子贡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说:“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齐景公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二二)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包括三项内容。(1)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2)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3)孝与仁的关系: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尊敬兄长。“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教材助解2参考译文答案答案仁维护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保持社会的安定。(1)儒家所谓的“礼”是建立在_的基础之上的,礼的作用是_(2)根据以上文段,概括并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答案教材助解2答案答案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孔子主张中立不倚,行仁义之道,不能“知和而和”,即节制适度。执两用中,实行稳健主张。“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全面考察,采取比较客观和稳妥的主张加以实行。宽容包容,以“和”为美,和而不同。既要互爱互信,互尊互谅,又要坚持原则,不能“同而不和”。参考译文参考译文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先代圣王的治道,这是最为美善的地方,大事小事都遵循这一原则。但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只知和谐为贵而一味求和,不以礼仪加以节制,那也就行不通了。”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喜爱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厌恶人。”孔子说:“君子和谐而不同一,小人同一而不和谐。”舜喜欢向别人请教,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审查并掌握事物的两个极端,采用适中的方法去引导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三三)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2.儒道之辩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入世与出世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材料一:材料一: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教材助解3材料二:材料二:子张问曰:“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注注崔子:齐君的臣子崔杼。陈文子:与崔杼同朝为官,两者地位相当。乘:一辆四匹马拉的大车叫一乘。陈文子有马十乘,在当时应算极其富有。违:避开,离开。 (1)材料一体现的是儒家的_精神。 答案答案知其不可而为之(或“恪守周礼”,或“维护周礼”)答案答案答案孔子:积极参与,尽到自己的责任。陈文子:洁身自好,远离污浊之地。评析:(示例一)赞同孔子的做法。世道混乱,如果人人都洁身自好,明哲保身,那世间事务谁来承担,社会进步谁来推动。孔子的做法虽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值得肯定。陈文子的做法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表现。(示例二)赞同陈文子的做法。面对这样混乱的社会,仅凭个人能力无法改变。从材料一中也可看到,孔子的做法并没有收到任何效果。与其徒劳无功,不如远离不守礼道之人,保持自己清高的品质。(2)面对弑君事件,孔子与陈文子的做法有何不同?你更赞成哪种做法?为什么?答案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参考译文材料一:材料一: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而后朝见,报告鲁哀公说:“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出兵讨伐他。”哀公说:“报告给那三位大臣!”孔子退下后说:“因为我忝居大夫之列,所以不敢不报告。君主却说报告给那三位大臣!”孔子到三位大臣那里报告,三个人不同意出兵。孔子说:“因为我忝居大夫之后,所以不敢不报告。”材料二:材料二:子张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四四)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是“仁”的具体准则;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是施行“仁”而达到的理想效果;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是“仁”的最高境界。要做到“仁”,其途径和方法就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深奥理论,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诚心诚意地协助盲人,同情有丧事的人,善待自然,这些都是“仁”的具体表现。看一个人是不是“仁者”,不能过于注重小信小节,要看他是否对社会、对百姓做出了贡献。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材料一:材料一: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材料二:材料二: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教材助解4材料三:材料三: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注注适:往。适道:志于道,追求道。“未可与适道”,即未可与之适道。立:坚持道而不变。权:秤锤,这里引申为权衡轻重,通权达变。 答案答案能从大的方面稳定国家,安定百姓,造富民众,而不是拘于为君主而死的小诚小信的仁爱观。(1)材料一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体现了怎样的仁爱观?答案参考译文答案答案“圣之时者也”,孟子认为孔子能够顺应时势的发展,审时度势。材料一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遵循了舍小节取大义的原则,表现了孔子的通权达变。材料二中,学、道、立、权四个境界中,其中以推行大道而能通权达变为最高层次与境界。(2)材料三中,孟子评价孔子为“圣之时者也”,请结合材料一、二进行简要分析。参考译文参考译文材料一:材料一:子贡说:“管仲不是有仁德的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但不能殉难,而且又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使他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人民直到今天还享受着他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已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怎么能像普通男女那样拘于小信,自己吊死在沟渎里而谁也不知道呢!”材料二:材料二: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一起学到道;可以一起学到道的人,未必可以一起坚守道;可以一起坚守道的人,未必可以一起通权达变。”材料三:材料三:伯夷是圣人里面最清高的,伊尹是圣人里面最负责任的,柳下惠是圣人里面最随和的,孔子是圣人里面最识时务的。(五五)君子之风君子之风“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一百多次,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呢?什么是君子的风范呢?纵观“君子之风”一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文”和“质”兼美。所谓“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所谓“质”,就是内在的修养。先说“质”。其具体要求: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甚至“杀身以成仁”;二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浮云,不耻恶衣恶食,不患得患失;三要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四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再说“文”。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孔子自己就身体力行,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文”的杰出代表。与“君子”相对的便是“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失。孔子将这种人斥为“鄙夫”(庸俗浅薄的人),认为这种人为了个人利益,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不可与其共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材料一:材料一: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材料二:材料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教材助解5材料三:材料三: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材料材料四:四: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材料五:材料五: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答案答案材料一中,君子、小人是就外在身份而言,君子是有较高的政治地位者,小人是指统治下的老百姓;材料二中,君子与小人是从德行修养来区分的,君子是有道德的人,小人是德性败坏的人。(1)论语中“君子”常常与“小人”对比,请分别说出材料一、二中君子与小人的含义。答案答案答案君子与小人的志向不同:君子的志向是修持德行操守,小人追求更多的产业及个人私利。行事原则不同:君子不易讨好,但办事秉公而行,衡量人的才能加以任用;小人喜欢阿谀奉承,但用人时会求全责备,苛刻挑剔。心态不同:君子敬畏天命,敬畏身居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懂得敬畏,不尊重在上位的人,蔑视圣人之言。(写出任意两点即可)(2)结合材料,从不同角度简析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答案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参考译文材料一:材料一: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材料二:材料二: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材料三:材料三:孔子说:“君子应该有三点敬畏:敬畏上天的意志(自然规律),敬畏德高的王公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知道上天的意志,因而他不畏惧,他轻慢德高的王公大人,蔑视圣人的言论。”材料四:材料四: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材料五:材料五: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六六)周而不比周而不比1.周而不比周而不比“周而不比”主要就是“群而不党”,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与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要做到“周而不比”,一要胸襟宽广,不要心胸狭窄,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二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而不要唯利是图,互相勾结利用,背信弃义,以原则做交易。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周而不比”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又提出三种“益友”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与谄媚逢迎、态度伪善、夸夸其谈的人相交。交友也应有度。“规过劝善”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但也有一定的限度,否则会使感情疏远甚至反目成仇;朋友之间的交往应遵循适度原则,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使彼此的关系更加和睦。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 2.以直报怨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即当面直陈其怨,不必迂回曲折,旁敲侧击,而应单刀直入,以直言相告自己的愤怨。相对而言,道家的“以德报怨”显得过于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显得过于褊狭。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以直报怨”当是比较高的境界。答案答案诚信交往(或“客观理性待人”)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材料一:材料一: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材料二:材料二:“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1)材料一中,孔子的交友原则是_。答案教材助解6答案答案(示例)符合。君子待人接物淡如清水,小人待人接物甜如甜酒。孔子提倡“与人为善”,鼓励交往主体以善良的心地和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孔子认为朋友之间应该讲诚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而不是以利益相合。故淡如清水,相合为江河,而非酒与醴相合久则败坏。孔子强调君子“周而不比”“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以追求“和而不同”的和谐理想的人际交往状态。故人际交往清净如水,内心纯净澄澈亦如水。(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是否符合孔子的交友观?结合孔子的交友观谈谈你对“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的认识。答案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参考译文材料一:材料一:孔子说:“君子不因为言论可取就选用一个人,也不因为人不可取就拒绝他的言论。”材料二:材料二:“而且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七七)诲人不倦诲人不倦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1)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指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没有区别。它不是教学方法,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两者是有区别的。(2)启发诱导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假如学生未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就不勉强施教。孔子特别重视让学生根据已知事物的知识、经验有所发挥,他与子夏对诗经的讨论引发子夏的顿悟,就是最好的例证。(3)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分科教育,定向培养。 2.孔子的治学思想:述而不作。孔子的治学思想:述而不作。所谓“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孔子提倡“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的现实是“礼乐崩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对于“述而不作”,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在,并非“传声筒”,更非今天一些“学者”东拼西凑、剪剪贴贴可比。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注,故退之。”(论语先进)注注兼人:一个人相当于两个人,指敢作敢为。兼,倍。 教材助解答案答案因为子路、冉有两人的性格差异,冉有做事畏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这说明孔子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同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却是不同的,请说说为什么。答案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世,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去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去做吗,先生说有父兄在世;冉求问听到就去做吗,先生说听到就去做。我闹不明白,大胆地问一问。”孔子说:“冉求做事畏缩,所以要促一促他;仲由勇气过人,所以要压一压他。”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答案答案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内容上,孔子重视诗教与礼教。(1)从这则材料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请简要回答。答案答案答案(示例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说明孔子在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其子的体现。(示例二)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较疏远。无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无情。对儿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孔子可能工作确实忙,对儿子的学习有些顾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鲤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限,孔子对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从最终的结果看,孔鲤学无所成,是不是也可以证明孔子教育儿子并不成功呢?(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2)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参考译文陈亢向伯鱼问道:“你从老师那里听到与众不同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他曾独自立在堂上,我恭敬地从堂下庭中快步走过。他问我:学诗了吗?我回答道:没有。他便说:不学诗,无法讲话。我退下后便学起诗来。另有一天,他又独自立在堂上,我恭敬地从堂下庭中快步走过。他又问:学礼了吗?我回答道:没有。他便说:不学礼,无法立身。我退下后便学起礼来。我就听到这两点。”陈亢退下后很高兴地说:“问一件事得知三件事,得知诗,得知礼,还得知君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八八)高山仰止高山仰止“高山仰止”一章主要是领会孔子作为一个老师与学生的融洽关系及其人格魅力。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但是他并不以此为傲。孔门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真诚相待。他赏罚公正,喜怒好恶从不掩饰。孔门弟子即使受到老师的严厉斥责,也依然理解老师、尊敬老师。颜渊对老师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贡对老师也相当尊敬,不能容忍别人对老师的诋毁,他把老师的学问比作“数仞之墙”,同时又把孔子比作“日月”,“无得而逾”。孔子对待学生,至情至性,平易近人,一点儿架子也没有。老师说错话,学生可以反驳;老师做错事,学生可以不高兴。孔子对学生的态度,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批评。孔子关爱学生如同关爱自己的孩子。答案答案割鸡:治理武城县。用牛刀:运用礼乐之道。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系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答案教材助解9答案答案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使唤,可见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学习礼乐之道。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和小人各安其分。从而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话。(2)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答案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孔子去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何必用牛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有地位的人学礼乐之道就会爱人,卑贱的人学礼乐之道就容易使唤。”孔子说:“弟子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的话不过跟他开玩笑罢了。”(九九)沂水春风沂水春风“沂水春风”一章主要反映的是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沂水春风”是礼乐治国精神的体现,是国泰民安、和谐社会构想之缩影。曾点所描绘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能享受真、善、美的人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教材助解10答案答案曾点所描绘的春游图景,是“为国以礼”的结果,与孔子的治国思想相同。(1)孔子“与点”的原因是什么?(2)孔子“哂”子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参考译文答案答案子路不知谦让,本身就不符合“礼治”之道,所以孔子要“哂之”了。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大几岁,不要因为我年长的缘故就不敢说话。你们平常总是说:没人了解我啊!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想做些什么呢?”子路不管不顾地回答说:“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外有敌军进犯,内又有饥荒发生;我来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使百姓具备勇武精神,并且明白道义。”孔子微微一笑。曾皙说:“暮春时节,换季的春服穿上了身,约上五六个青年人,六七个少年人,在沂水里洗一洗,在舞雩坛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深深地感叹说:“我赞同曾点的志向!”(十十)中庸之道中庸之道1.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强调处事有“度”,过犹不及。“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和保守;而“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因而都是偏离中道而走向极端的失中现象。强调符合义的原则性。与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只要努力做到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了。强调温和的处事原则。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强调“权”(通权达变)的重要性。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而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切合实际的思想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所以,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变通。2.和而不同和而不同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作“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为人处事方面。其实,在所有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3.“中庸”“和”的精神实质“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借鉴孔子的这一理论。“中庸”不是“折中主义”。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孔子的“中庸”思想包含做事、考虑问题要“执中”而不偏(考虑全面,不走极端),“和而不同”,对人宽容包涵,但又坚持道德原则,做事、考虑问题要稳健、合情合理等内容,不应片面理解。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折中主义者,称之为“乡原”,贬之曰“乡原,德之贼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何晏论语集解)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杨伯峻论语译注)教材助解11答案答案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以上三段话均是对论语中某一段话的注译,请写出这一段话。(2)结合上面的材料,简述你对“和”与“同”的理解。答案答案答案“和”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一个准则,强调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各方的协调与和谐,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表现为不盲目附和,又能兼容不同意见,是保持个性的统一,是差别的多样的统一。“同”是同一事物的简单相加,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表现为盲目附和,不肯表达自己的意见,是无原则的调和,是无差别的同一。二、其他传统文化经典思想内涵二、其他传统文化经典思想内涵(一一)孟子孟子1.性善理论性善理论性善理论是孟子整个思想的核心。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并非后天形成的:人天性就具有“不学而能”的“良能”与“不虑而知”的“良知”;人皆有同情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但是,人类这种“善性”是要呵护和培养的。因为孟子所谓的“善性”不是说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善的,而是指每个人的资质中均有善的可能和倾向。因此,性善论其实仅仅指人在本质上具有善的潜能。它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为完善的道德;否则,外来的破坏,都可能使其“失其本心”。应如何培养呢?首先要有从善如流的愿望,其次要通过自我反省的修养方法去寻找放失了的善心。孟子还认为,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必须注重客观环境的影响。性善论是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1)孟子认为“仁”是_,“义”是_。孟子由“性善”这个基点出发,认为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的是_。教材助解12答案答案答案人的本(善、良)心人的大道保持或恢复人的本来的善性答案答案这里的“放心”是指放失本心,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是指不必担心、安心,与孟子“放心”之说在意义上不同。“求放心”是指要把放失的本心(即善心)找回来。(2)“求其放心而已矣”中的“放心”和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意义有无差别?孟子的“求放心”指什么?答案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孟子说:“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大道。放弃了大道不走,失去了本心而不知道寻求,真是悲哀啊!有的人,鸡狗丢失了倒晓得赶紧去找回来,本心失去了却不晓得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2.仁政学说仁政学说孟子的仁政学说包括三大方面:(1)民本思想。这是孟子思想的精华。体现在:关注民生,顺应民心,尊重民意。(2)仁政思想:养民;利民之产;使民以时(征用百姓要不违农时);取民有制反对重赋,税率应以合理、适度为标准。(3)王道思想:要凭道德力量实行仁政,而非依仗武力统一天下;要保民而王,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要以德治国。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尽心上)注注易:治理,整治。菽粟:大豆和小米。 教材助解13答案答案富仁(1)根据下面的提示,按要求用原文词语填空。(2)孟子并非只空谈“礼义兴邦”,也多次谈到经济问题,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孟子针对此问题提出的几项措施。 答案参考译文答案答案(示例)孟子说到了发展生产和节用减赋两个方面。一方面帮助人们发展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另一方面要节约用度,减轻赋税,才能使人们的收入增加,最终达到富民和教化的目的。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孟子说:“(让百姓)种好他们的地,减轻他们的赋税,就可以使百姓富足。按一定时节食用,按礼的规定使用,财物就用不完了。百姓没有水和火就无法生活,晚上敲人门户求水讨火,没有人不给的,因为家家水火都多极了。圣人治理天下,就要使百姓的粮食多得像水火。粮食多得像水火,那么老百姓哪还有不仁爱的呢?”3.道德修养学说道德修养学说孟子十分重视修养,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认为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1)反求诸己。道德修养除了接受外部的教育外,更重要的还是依靠自己的反省和体悟:要改过迁善,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2)善养“浩然之气”。道德修养要追求“浩然正气”的崇高境界。所谓“浩然正气”,是一种非常宏大、刚健而正直的道德正气。如何蓄积这种“浩然正气”呢?一要持志养气,坚持崇高的志向追求;二要“动心忍性”,有意识地在逆境中磨砺意志;三要“存心养性”,清心寡欲。(3)塑造“大丈夫”人格。这种人格是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有的人在人性与人格上都是平等的。(4)重义轻利。去利怀义,舍利取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注注熄:战争平息。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训导他。 教材助解14答案答案景春认为他们能够左右诸侯,影响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是大丈夫。孟子则认为他们没有仁义道德,奉行的只是“妾妇之道”,不是大丈夫。(1)在公孙衍、张仪之流是否为大丈夫这个问题上,景春和孟子看法不同,请概述。(2)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是怎样的? 答案参考译文答案答案真正的大丈夫要“心存仁德”,立身合“礼”,行事合“义”,人格始终独立自主,不受任何外力牵制。(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参考译文参考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没有战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作为正道,是妇女之道。(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即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的位置(即礼)上,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即义)上;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威武不能压服他的志:这才叫作大丈夫。”4.立身处世学说立身处世学说孟子认为立身处世要“明人伦”,以孝悌为本:对一切人的爱,要从对自己亲人的爱做起,“孝悌”是仁义的根本。要真诚做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要知耻:先要有人格尊严,要堂堂正正做人;要有羞耻之心,人们才会有所作为,积极发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离娄上)教材助解15答案答案事亲和守身。(1)孟子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是什么?(2)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谈谈孟子对如何“事亲”的理解。答案参考译文答案答案孟子认为,能否“事亲”反映了一个人能否真正做到仁:侍奉父母是所有侍奉中最重要的事情;侍奉父母可分为奉养父母口体和奉养父母心愿两种,其中第二种更值得肯定。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孟子说:“侍奉谁最为重要?侍奉父母最为重要。守护什么东西最为重要?守护自身的节操最为重要。不丧失自身的节操又能侍奉自己父母的人,我听说过;丧失自身的节操又能侍奉自己父母的人,我未曾听说过。谁不该侍奉呢?侍奉父母是侍奉中的根本。谁不该守护呢?守护自身的节操是守护中的根本。曾子奉养曾皙,每餐必定有酒和肉。将要撤去时,必定请示要把剩余的给谁。如果曾皙询问有没有多余的,曾子必定说有。曾皙去世,曾元奉养曾子,每餐必定有酒和肉。将要撤去时,不请示要把剩余的给谁。如果曾子询问有没有多余的,曾元就说没有了。实际上是要将剩余的下次给父母再吃。这叫作奉养父母的口舌和身体。只有像曾子那样,才可以叫作顺从了父母的意愿。侍奉父母能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二二)荀子荀子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的宇宙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在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赞同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所以他的一些思想又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即经过后天改造才变善。这本身是唯心主义的。但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天论,具有进步意义。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注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注注铄:比喻从外部给予。 教材助解16答案答案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或人性多欲、多求、多纷争)。(1)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的看法有何不同?(2)孟子和荀子认为道德的起源分别是什么?答案参考译文答案答案孟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本性,是人性之善的自然发展。荀子认为道德源于社会对人欲望的协调和控制,是人们为在一起生活而被动接受的一种规范。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界给予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不用心想罢了。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实现不了,就不能不想办法去索取,索取却没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争执。争执就发生动乱,动乱就导致贫穷。先王非常讨厌动乱,于是制定礼仪来作为度量分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给予人们的索取。(三三)老子老子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说从不同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但认为“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道”(可以解释为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并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识到对立面的转化,却忽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也没有把事物向反面的转化看作上升的发展,只看成是循环往复。老子还认为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克服自己弱点的毅力。人如果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离目标越来越远。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教材助解17答案答案寡欲。(或“知足”)(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材料中所体现的老子的思想。(2)结合材料,具体解释一下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答案参考译文答案答案老子认为,人们沉醉于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统治者的无厌欲求则会引发战争,使百姓受苦;统治者去欲寡求则会造就一个有道的社会。这在各国频繁爆发兼并战争和掠夺战争的春秋时代有着非常深远的积极意义。参考译文参考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做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罪过是行私纵欲,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四四)墨子墨子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即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另有“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等思想。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他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探究了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强调善与用、志与功的统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墨子非攻上)教材助解18武王践功,梦见三神曰:“予既沉渍殷纣于酒德矣,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武王乃攻狂夫,反商之周,天赐武王黄鸟之旗。王既已克殷,成帝之来,分主诸神,祀纣先王,通维四夷,而天下莫不宾,焉袭汤之绪,此即武王之所以诛纣也。若以此三圣王者观之,则非所谓“攻”也,所谓“诛”也。(墨子非攻下)注注践功:即位。反:通“翻”。之:“作”字误写。成:成就,承受。来:通“赉”。维:通“于”。 答案答案非攻(2)武王身为商纣之臣却举兵诛纣,而墨子仍然尊之为“圣王”,为什么呢?请结合第二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参考译文答案答案墨子主张“非攻”,而“诛”并不是“攻”。武王秉承天命,顺应民意,诛杀暴君,还天下以太平,恰恰是行圣王之道,所以墨子仍然尊之为“圣王”。以此观之,墨子为民立场鲜明,他反对的是不义战争,并不反对正义战争。参考译文参考译文现在有人在这里,见一点黑说是黑,见一片黑却说是白,那么人们一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黑和白的分别;尝一点苦说苦,尝多了苦却说是甜,那么人们一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苦和甜的分别。现在做小的错事(不合乎义的事),君子们就知道而且谴责他;而做大的错事,攻打别国,君子们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他,说他是义。这能说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吗?因此知道天下的君子在分辨“义”和“不义”的问题上是混乱的。周武王即位,梦见三位神人说:“我已经使殷纣沉湎在酒乐之中,(你)去攻打他,我一定使你彻底战胜他。”武王于是去进攻纣这个疯子,灭商兴周。上天赐给武王赤色的军旗。武王既已战胜殷商,承受上天的赏赐,命令诸侯分祭诸神,并祭祀纣的祖先,政教通达四方,而天下没有不归附的,于是继承了汤的功业,这就是武王诛纣的原因。如果从这几位圣王来看,则(他们)并非“攻”,而叫作“诛”。(五五)韩非子韩非子韩非子学说包括三个关键词:法、术、势。(1)法。法指国家根本的规章制度,是除了人君之外所有臣民必须一道遵守的根本大法。(2)术。术指人君的统治手段:不要暴露自己的思想倾向,要使臣猜不透;利用臣下互相监视。(3)势。势指政权,势有自然之势和人为之势。人君要想取得统治的成功,必须依仗“人为之势”;要运用政权的力量去行法用术。韩非子认为,前期法家学者商鞅只讲“法”而不讲“术”,申不害只讲“术”而不擅长“法”,慎到主要是强调“势”,三者“皆未尽善也”;只有把“法”“术”“势”有机结合起来,才算是尽善尽美。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故曰: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司马迁报任安书)教材助解19答案答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第一则材料体现了法律的基本原则:_。(2)简述你对法家“刑过不避大臣”和儒家“刑不上大夫”两个观点的理解。答案参考译文答案答案“刑过不避大臣”体现了法家坚持法律公平,消除特权的法制观;“刑不上大夫”体现了儒家对士人尊严、气节的尊重、勉励的观念。参考译文参考译文所以说:法律不会偏袒权贵,墨线不会曲从歪木。法律该制裁的,即使是智者也逃避不了,即使是勇者也不敢抗争。惩罚罪过不回避权贵大臣,奖赏善行不遗漏百姓。书上记载说:“刑罚不能用于士大夫。”这是说作为士人不可不磨砺他的气节。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题的阅读要求和答题要点掌握关键能力掌握关键能力一、阅读要求和答题方法一、阅读要求和答题方法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材料一:材料一: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材料二:材料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注注终食:一顿饭的工夫。造次:仓促、急遽。 答案答案义(1)材料二中“其道”的“道”即指材料一中的“_”字。(2)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儒家对君子的要求并评析其在当下的意义。答案答案要求:君子生活上要安贫乐道;可以追求富有和尊贵,但应该严格遵循“道”。君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背离仁义。意义: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心浮躁,人们应该恪守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正确对待财富和地位,安贫乐道,快乐而平和地生活。君子作为社会的道德标杆,更要时时刻刻怀有仁义之心,这样才能使人们各安其位,社会和谐发展。答案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参考译文材料一:材料一:孔子说:“吃粗饭,喝凉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不守道义却有钱有势,这对于我就如同浮云一般。”材料二:材料二: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它,君子就不会去享受。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抛弃它,君子就不摆脱。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德,又怎么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呢?君子不会在哪怕是一顿饭那么短的时间里远离仁德,即使在最紧迫的时刻也一定会遵循仁德办事,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遵循仁德去办事。”答案答案主旨:材料言圣贤乐善,并无人我的区分,所以,别人的善可以用来充实自己,而自己的善也可以施与别人。看法: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而从,完善自己,还要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1)材料中除了“闻过则喜”外,成语“_”也源于此。(2)概括材料的主旨,并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 参考译文答案答案与人为善答案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禹,听到善言,就拜谢。伟大的舜又超过了他们,好品德愿和别人共有,抛弃缺点,学人长处,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修养自己的品德。舜从当农夫、陶工、渔夫,直到成为天子,没有哪一点长处不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吸取众人的长处来修养自己的品德,这又有助于别人培养品德。所以,君子没有比帮助别人培养好品德更好的了。”1.读懂:读懂所给材料,拎出核心词语读懂:读懂所给材料,拎出核心词语文化经典语言凝练而含意深远,思辨性强而故事性弱,很多考生理解分析起来都觉得深奥晦涩。其实,只要读懂所给语段,就不会感觉很难。(1)粗译所给语段,尽量读懂其“字面意”积极调动积累的文言知识,大胆而灵活地迁移到文意的疏通上。语段后如有注释,一定要借助它们来读懂文意。 点拨关键(2)拎出体现思想的核心词语读的是语意,抓的是思想。几乎任何语段,都有能体现其思想的核心词语(如“义”“孝”“德”“信”等),阅读时把这些词语拎出来,就能“纲举目张”。有的核心词语题干已给出,如“请简要概括孔子对自省的看法”。题干中的“自省”就是语段中的核心词,以“自省”为中心去读语段,就容易多了。2.答题:准确提取,深入挖掘答题:准确提取,深入挖掘第1题侧重考查对所给语段思想内涵的提取与概括,答题要求要言不烦,一语中的。第2题侧重考查对所给语段思想内涵的深入理解和评价,答题要做到: (1)精思细想,深入挖掘。所给语段大都言约意丰,言简意赅。为此要深入文意内部,细致地思考、挖掘思想的要点及表达的层次。(2)有评有析,评析结合。评,就是要发表自己对语段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的看法,或赞成,或肯定,或作辩证评价。析,就是要结合所给语段的词语、句子,说明观点的由来、根据,必要时也可联系现实,沟通古今,挖掘出其对当今社会和现实生活的指导、借鉴意义。答题时要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