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143689new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72271629 上传时间:2022-04-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143689new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文143689new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文143689new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性宁海桃源中学 鲍伟强摘要:阅读是一个对话过程,而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状态,则是学生、文本、教师、教材编写者等参与者之间形成对话关系而呈现的一种教学状态。这种对话过程呈现出多重性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新课标对阅读教学作了全新的阐释,本文将结合新课标来论述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性。关键词:阅读教学 对话性 多重性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多以文本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对文本进行“阅读”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到:“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索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第2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4在课程设计思路方面新课标又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而其中必修课又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这两个方面的目标这些新的要求和目标的提出给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内容与要求,也把阅读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阅读文木的知识传递,根据参考资料解读文本,忽视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研读、感受、领悟在课堂上教师习惯于按照事先定好的教案、教学设计,亦步亦趋地沿着自己既定的教学过程、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教师成了知识的传递者,成了知识的接纳者,学生只能被动地由老师牵着去接受已经打上老师烙印的阅读文本,成了课堂的倾听者,失去做课堂主人的机会。这种完全没有学生参与的阅读教学成了没有沟通,没有生命力的呆板的单线结构:即:教师阅读文本告知学生;学生接受教师接受文本。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其代表作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中提出了闻名于世的“解放教育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是倡导“对话式教学”,反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他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应是对话式的,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可见阅读教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教师的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新课标第16页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树立对话的理念是新课标突出的一个亮点。阅读教学的对话性存在于这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起始于教师备课,学生预读,并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师生对文本的理解与阐释又呈现出主体间性。英伽登曾提出:文学是一种“意向性”的客体。这种“意向性”赋予文本以潜在意义与隐性价值,只有当进入文学交流活动中即被读者解释与理解,文本的意义与价值才能产生,而阅读教学时存在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文本甚至包括教材编写者。主体对文本的解释与理解因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经验,不同审美体验而不同,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阅读教学中对话多重性的产生。一、 师本对话师本对话即教师备课。教师在拿到文本后不是简单的“备课”与“钻研”教材而是应该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读者一样来通读文本,在脱离教参书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与审美体验来体会文本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只有对文本有深刻的感悟,才有可能与学生进行有价值的对话,也才有可能指导学生与文本、同学的对话;教师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实现文本的现实意义,即面对同一篇课文,由于时代发生了变化,教学对象发生了变化,教师必须重新与文本对话,从教案、教参中解脱出来,创造性地审视文本。但是当前不少教师忽视对文本自我解读,而是忙于抄写备课手册或运用已经设计好的教学环节,这样到了课堂上自然成了作者或编者的“传声筒”这样的师本对话是失败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 同上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类型文本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师与文本深层次对话是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教材,从文本中读出真体会,才能讲出肺腑之言,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创造力才得以激发。二、 生本对话生本对话即文本预读,是指学生教材作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虚拟性对话。“文本是一种全息性的相关主体生命精神与实践活动信息的言语存在。通过主体的言语创作,文本已寄予了至少包含主体的精神世界、文化境遇、生活阅历(经验)艺术审美等层次的生命体验与思考的所有信息”。 语文教学对话论王尚文 主编 第175页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25 新课标第8页文本的内容是丰富的,它既含着作家的观点,同时文本自身也蕴含着观点与思想,这就有待于学生自己来挖掘。这种挖掘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教师讲解所能达到的,而是需要学生自我阅读,进入文本与作者的思想碰撞产生,再对文本观点进行再补充、修正,乃至提出自己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只有“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与体验”。“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它包括(a)语词声音和语音构成以及一个更高级现象的层次;(b)意群层次:句子意义和全部句群意义的层次;(c)图式化外观层次,作者描绘的各种对象通过这些外观呈现出来;(d)句子投射的意向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 对文学艺术作品的认识 (波)罗曼英伽登著 陈燕谷、晓末翻译 第10页 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司 1988.10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从作品各个层面入手:1、初步对话,学生能整体感知全文,有足够的时问充分地读,自由地读。在读中咬准字音,感知字形,理解部分词义,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新课标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在“阅读浅易文言文时,能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并了解、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新课标第8页针对文言文这类文本的预读,学生与文本的初步对话显的更为重要。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首先学生应自己诵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对全文有一个整体把握,在根据注释理解“凄切”、“凝噎”、“暮霭”、“那堪”等词的意义。2、内容对话即对文本的内容语句从审美与艺术的角度分析,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情感,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思考。” 同上如在学习雨霖铃时学生能在诵读课文后,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感受词的意境与情感。3、精神对话,形成自己的感悟。“通过阅读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新课标第6页这个环节中学生已经突破了对文本的内容意义的理解,而是与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情感甚至与作者人格精神达到了高度的共鸣状态。像雨霖铃这首词是柳永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之一,他在创作词时的情感在词的意境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杨柳岸,晓风残月”学生从意境的体会中感悟到分别时的离愁别绪的感情,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从上面三层可以看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实际上是一种实践与训练过程,不仅能养成灵敏的语感能力,还能在忘我与同化之境中与作者达到心灵的默契,受到作品的感染,建构丰富的精神世界;此外学生直接参与文本对话,是他们参与阅读的兴趣之源。把未经咀嚼的语言材料直接呈现给学生,本身就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对他们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尊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带任何观念的自由解读过程,这份自由将使阅读成为真正的审美过程。三、 师生对话在阅读教学中除了以上两种对话外,师生对话也是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教材,教师与学生均是相对独立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者对文本的解读,只存在成熟与不成熟的关系,并不是矛盾冲突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自己“居高临下”地位,努力营造真诚、宽松的对话氛围。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也是教学中的参与者,要主动与学生一起参与对话活动。一方面教师要阐释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观点呈现给学生供学生评价、接纳;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为什么”、“怎么样”的疑问、挫折、错误、发现给予引导、点拨。新课标中要求“应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把握与感知,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新课标第16页我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对话中的组织者身份应该体现在提问这个环节。提问不仅是对话教学的基本方式更是组织对话的主要手段之一。“弗莱雷认为,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成为问题的提出者。教师要提出能激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提问,学生不仅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对答案提出疑问”。 黄志成 王俊 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 2001.6这种提问对话置疑解答就是一个完整的师生对话过程。下面我以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一单元的诗歌错误的一个教学环节例子来谈谈。教师朗读:“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错误课文内容)师问:最后一个词“开落”读得短促行不行?我请大家读一读,然后来回答。学生自由朗读 (这里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跟文本进行交流,在朗读时培养整体感觉的能力。)生答:不行,要读成“开落”要读得慢,声音要响亮、沉稳。师问:课文中还有没有其他词也该这样读?(教师及时引导,不是教师自己直接说出而是由学生自己去阅读再找出答案。)生答:“走过”,“紧掩”,“过客”师:回答的很好,那么你们再读读课文,特别注意这几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一下有什么效果?(教师再次把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读完,回答:好像有节奏感。师总结说:对,有一种韵律美,充满节奏感。师问:我们再来看,作者把“容颜”比作什么?生:比作“莲花的开落”。师:回答得很好,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呢?大家思考一下。生:形象地写出了女子的容貌。生:女子的容貌很美丽,比作莲花让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师:很好,结合两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用花来比喻女子的容颜是十分形象的。古人喜欢用花来比喻女子的容颜,不知道大家能不能举出一些例子?生: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生: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两边开。师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师问:作者为什么要把女子的容貌比作“莲花的开落”呢?生答:莲花盛开时鲜艳美丽,凋落后枯黄,这一比喻可以看出女子容颜的变化。师:正如那位同学所说,莲花由开到落,不只是点出了季节的更替变化,更反映了女子的容颜由美丽到憔悴的变化过程。 课堂实录作者:程启明 中学语文教学2005.7第1718页这个教学实录的片段师生对话表现地十分成功,由老师朗读引导学生朗读,给学生一次自己阅读的机会;在学生回答正确后老师及时给予鼓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由莲花比作人的容颜牵引学生联想到关于描写女子面庞的诗句更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扩展开去,激发他们课外阅读古诗文阅读的兴趣。这符合新课标中提到的:“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新课标第17页而在分析“莲花的开落”时,教师没有直接问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写,而是从“怎么样?”,“好在哪?”,“为什么好?”3个角度层层递进提出了问题。这一系列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话,从简到难,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能在引进课外诗文词句中扩大学生参与,更是激活思维。我想教学只有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四、 生生对话生生对话是一种创造性阅读教学的交流提升。学生之间就文本的对话是在解读文本过程中自我与他人交流过程,通过交流与碰撞而获得更深入的理解,乃至不断生成新的意义。在新课标中必修课程内容中提出:“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新课标第9页合作学习这个理念融入到阅读教学中来,正是体现了生生对话,也与新课标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第15页相符合。生生对话可以通过有效的小组讨论模式来展开,可以是2人一组或多人分组讨论,也可以在课堂环节由教师组织来积极创建讨论平台。我在见习时一个教师以祝福为例子。师:上一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笔下获知,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寞死了。一个人死,无非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自然死亡,二是意外死亡,三是自杀,四是他杀。这堂课我们讨论一下,祥林嫂属于哪一种死亡? 师:有结论的同学站起来说一说。 生1:这还用说,肯定是他杀。 师:是他杀?那么,谁是凶手?(板书:“谁是凶手?”) 生2:鲁四老爷呗! 生3:还有四婶。 生4:柳妈也是的。 生5:卫老婆子多少也沾点儿边。 生6:别忘了祥林嫂的婆家人。 生7:我看“我”也脱不了干系。 (众笑)我这个“我”可是带引号的,你们别瞎笑。(又笑) 生8:总之,鲁镇的一群鸟男女呗! 师:(笑)鲁镇人统统是凶手?我看你们得说说理由。 生9:鲁四老爷肯定是凶手。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他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回,他一句“可恶!然而”多少带了点支持的味道。祥林嫂再到鲁镇,他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就是祥林嫂死了,他还骂她是个“谬种”。他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 生10:这个家伙自私伪善、冷酷无情。 生11:鲁四老爷还有一个帮凶,就是四婶。 生12:我赞成。“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一声喝令,把祥林嫂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勇气和希望都给粉碎了。 生13:祥林嫂的婆家人也是杀人犯。他们强迫祥林嫂改嫁,改变了她的命运。生14:柳妈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让她害怕,把她推向了恐怖的深渊。 生15:“我”没有正面回答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问题,也有一份罪责。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16:我觉得柳妈不是凶手。因为她自己也和祥林嫂一样,是鲁四老爷家的帮工,阶级出身决定她的阶级意识,她不会残害祥林嫂的。 生17:那她为什么要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还给祥林嫂出“捐门槛”的馊主意! 生18:讲故事是因为她自己也相信;出主意则完全出于善意。 师:我来说吧,从总体描写上看,柳妈还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就算柳妈是凶手,也是无意识杀人。你们同意我的说法吗?生(点头) 师:这其实已经牵涉到小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时的社会环境。你们说是不是? 生:(齐)是。 师:请大家把小说开头两小节齐读一遍,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环境。 生齐读。 生19:因为鲁四老爷大骂新党。新党也叫“维新党”,辛亥革命前后,用它称呼革命党人和拥护革命的新派人物。 师:注意到了课文注释,很好。 生20:文中说“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我想是有深意的。我认为鲁镇十分封建保守。 生21: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 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而制作“福社”的却是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她们“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劳动。 师:很好。 师:可是,元凶我是说元凶到底是谁,却值得大家认真地思考一下。 生22:是封建礼教。 师:为什么? 生22:正因为有了封建礼教,鲁四老爷才会那么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地逼迫祥林嫂。 生23:也正是因为有了封建礼教,柳妈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用迷信思想把祥林嫂往悬崖边推了一把。 师:说得很好。确实是这样。是罪恶的封建礼教将她逼上了死路。在这个课堂讨论中,我觉得生生对话十分成功,同学们大多积极参与了讨论,教师不是简单的提出:“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而是从推断案情的角度出发,用新颖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讨论主人翁的死。在讨论我认为教师还应该积极牵引,不能让学生的讨论漫无目的的扩展开去。从以上四个方面简单论述了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性,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如何实施对话策略:1、在展开对话前要采用激活策略。这一策略的关键环节是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首先,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与动机需要的基础上设计略高于学生接受范围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或疑惑,从而达到质疑引思的目的。其次,良好的问题惟有衬托在适宜的情境下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对问题情境应有所建构。这样学生的对话意识才能被激活,且愿意参与问题的探讨。2、在对话展开过程中采用激励策略。根据心理学原理,人在某个行为活动中只有不断地得到刺激,激励时才能给出积极的反应。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也是一样。随着教师期望的增进,强化学生的信心,鼓励,激发学生的参与行为,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面带微笑,点头示意便尤为重要,而且也能创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除了教师的积极参与对话外,学生在对话过程中也应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阅读中的对话与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新课标第16页 “个性”两个字的实现就说明要实施个性化策略。“阅读教学的过程不可能是教师把他对“文本”的理解“注入”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学生必须拥有对“文本”的自我理解并与教师展开平等对话以后,才有可能通过自主选择,自主深化,提升自己对“文本”更丰富、更深刻、更显教育意义的把握和理解。” 语文教学对话论王尚文 主编 第186页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2新课标的出台,给阅读中的教学对话了很多新的目标与要求,更向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要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对话”,就必须在感知阶段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在感悟阶段让师生之问平等对话,探究阶段让学生之间充分对话,这样的阅读对话才是成功的。参考文献: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4 第2、16、8、6、17 、9、15页2、黄志成 王俊 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 2001.6 第23页3、王尚文 主编 语文教学对话论 M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2 第175、186页4、程启明中学语文教学J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师范学院 2005.7 第1718页注释: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