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5 赤壁赋课件 粤教版必修2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72270353 上传时间:2022-04-08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74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15 赤壁赋课件 粤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 15 赤壁赋课件 粤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 15 赤壁赋课件 粤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赤壁赋赤壁赋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熟记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分析“以文为赋”的行文方式,能说出苏轼个人经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学习“主客问答”的赋体写法,鉴赏本文情、景、理交融的语言特色。3.分析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并提炼其宇宙观和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连线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多才多艺,在诗、散文、书法和绘画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散文方面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他开创了豪放的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方面位列“苏黄米蔡”之首,对后世影响很大。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2.写作背景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7.特殊句式(1)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4)月出于东山之上(介宾结构后置)(5)寄蜉蝣于天地(介宾结构后置)(6)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7)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8)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8.熟语积累(1)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2)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3)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4)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5)旌旗蔽空: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6)横槊赋诗:横握长矛而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7)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8)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9.名句填空(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4)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5)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6)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8)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9)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10)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通读全文,归纳概括主要结构。提示:(第1、2段)记叙夜游赤壁所见之美、所感之快、所闻之妙,引出下文主客问答。(第3段)主客问答(之一):感慨生命短暂,英雄难觅;长江无穷,自然永恒(悲观消沉的人生观)。(第4段)主客问答(之二):物与我皆无尽也,何羡之有;清风明月用之不竭为我共食,其乐融融(乐观豁达的人生观)。2.第2段在文章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提示: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情感上由乐转悲。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3.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要“托遗响于悲风”的缘由是什么?提示:客人认为即使曹孟德那样的英雄豪杰,当年声威赫赫,也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渔樵江渚的草民,生命如蜉蝣般短暂,渺小得有如沧海一粟,梦想成仙又不可得,便不由悲从中来,借箫声来表达愁绪了。4.第4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提示:主要写苏子批评客人的观点,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悦。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举例探究本文的语言特色。提示:本文具有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2.如何理解主人回答客人的话?提示:主人回答客人的话是本篇赋的主旨。它实际上是苏轼在政治上失意,遭到贬谪之后心情的反映。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其积极的一面是:苏轼不像一般封建文人那样,遭到贬谪后就在作品中充满伤感愁苦和牢骚不平之意,而是毫不在意,依旧潇洒自如;在政治上也不颓废悲观,甚至还能为老百姓办一些好事。其消极的一面是:这种随遇而安的态度,容易倾向苟安。不过就这篇作品而言,主要还是反映了苏轼受打击后不灰心的旷达胸怀。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3.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提示: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是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自主探究试分析本文的情和景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观点:这篇散文赋以作者游览赤壁为线索,将不同的景色和意境贯串起来,融为一体。首先写夜游之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令人顿觉胸襟开阔,兴致盎然。在清风明月、白露水光之中乘一叶扁舟,凌驾于万顷碧波之上,真好像列子乘风前行,不知飘到哪里才能停止,又宛如羽化登仙,飘飘然像离开人世,超然独立而飞升到仙境。良辰美景,何其乐也!然而客人伴奏的低沉的箫声与作者悲凉的心境产生了共鸣。寄情山水并不能完全医治作者心灵的创伤,也无法掩盖其内心深处的苦闷。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作者接着通过客人之口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盛衰兴亡、倏忽即逝的历史画卷,表达出对曹操一世英豪的仰慕,同时又为他的功绩迅速被人遗忘而叹惜。于是,自身渺小、人生短暂而长江无穷的悲感便油然而生,从而将人生无常、功名难就的感伤情绪推向了顶峰。最后写令人伤心千古的悲哀终于得到了解脱,由悲生悟:世间万物如同眼前的江水和月亮一样。如果从变化的一面看,世上万物转瞬即逝,一去不返,因而不必为荣辱得失而苦恼;如果从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和人类,又都是永存的。在美好理想与可悲现实的矛盾面前,作者终于从老庄的处世哲学中找到了出路,表现了作者在人生坎坷、政治失意后对世事采取的一种超然物外的达观态度。作者思想得到解脱之后,便重回超然之乐中来,与开头相呼应,全文也戛然而止,耐人寻味。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构思缜密,写景、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景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暗含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1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4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和“不变”的哲理。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和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美。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3.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作者写江上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作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导练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抒胸中块垒。这是一段为大家所熟知的文坛掌故。请你从新的思考角度出发,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来抒写自己对赤壁中的苏轼的理解。创意激活 “从新的思考角度出发”,就要注意立意的个性化、材料的个性化、构思的个性化、语言的个性化。要善于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大家熟知的这一材料,从独特的角度切入,对课本中的内容加以创造性的运用,表达自己对苏轼的认知与深刻的感悟,写出真切的体验、新奇的想象和富有创造性的见解等。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范例展示苏轼的赤壁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来到这古战场赤壁。心中沉浸着如此的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点,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滔滔江水,他陷入了沉思。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他,后来修了一座祠庙来缅怀这个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赤壁赋那华美的乐章。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称“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是的,赤壁记载了苏东坡被贬后的崛起;赤壁沉淀了苏东坡人生的旷达与不屈;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赤壁也因苏东坡而光芒四射,名传千古。赤壁啊,只属于苏轼。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段,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千古流传,历久而不衰这则素材可应用于以下话题中: 。提示:忘记与铭记、我想握住你的手、豁达与成功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苏轼这则素材可应用于以下话题中: 。提示:选择、精神的寄托、人与自然、生活的态度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拓展阅读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这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节选)自主点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