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总复习(考点突破+命题探究)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72175584 上传时间:2022-04-08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8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总复习(考点突破+命题探究)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考政治总复习(考点突破+命题探究)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考政治总复习(考点突破+命题探究)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第2626课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 纲 考 情【知考纲】【明考向】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中华文化这一主线,重点考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包容性等2从试题类型上看:题型以体现类、意义类、措施类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主要立足文化的关系,文化发展,具体分析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考点突破考点突破 高频考点一灿烂的中华文化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中,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主要体现。(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考点突破考点突破 高频考点一灿烂的中华文化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 高频考点一灿烂的中华文化命题角度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典例1(2013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 高频考点一灿烂的中华文化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 定考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文化的民族性抓关键:必须结合材料答出所持观点的理由。高频考点一灿烂的中华文化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式试题,考生持赞成或反对的观点皆可,但考生必须结合材料说明理由。答题时考生务必分析材料,根据材料中持不同观点的理由寻找答题的切入点,如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文化的多样性、汉字的内涵与作用等,考生能否做到从材料到知识的迁移是答好此题的关键。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 高频考点一灿烂的中华文化答案(1)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理由: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 高频考点一灿烂的中华文化(2)观点二: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理由: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其二,词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其三,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 高频考点一灿烂的中华文化对点练12013年7月6日,由景德镇市文广新局主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艺陶瓷展示考核在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举行。中国的陶瓷可以追溯到4 500年2 500年的时代。这体现了中华文化()A源远流长 B绝世无双C包容性 D博大精深解析选A中国的陶瓷可以追溯到4 500年2 500年的时代。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A项正确。B项本身错误,其余选项材料未体现。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 高频考点一灿烂的中华文化命题角度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典例2(2013北京高考)黄河、长江流域孕育的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 高频考点一灿烂的中华文化解析本题较为简单,依据教材直接指出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内涵及其作用即可。答案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定考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抓关键: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即必须掌握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含义及其作用。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 高频考点一灿烂的中华文化对点练2汉语言文字能够得到不断发展并成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汉语言文字吸收了许多词汇,而这些词汇又多源于少数民族语言。如“胡同”来自于蒙古语,“妞儿”来自于满语,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称谓上也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谐音。这说明 ()A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首先是语言文字的交融B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其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C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D不同民族的语言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解析选BA项不符合客观情况。C项推广普通话与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是两回事。D项错在“消除”上。高频考点二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考点突破考点突破 1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高频考点二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一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典例3(2013新课标全国卷)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AB C D高频考点二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 解析选A台湾风物图卷的丰富内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台湾风物图卷被誉为台湾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因此符合题意。说法错误。观点错误。“走向同一”违背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定考点: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抓关键: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辩证的思维能力。高频考点二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 对点练32013年8月6日,在第三届中国呼和浩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艺术节“全国少数民族器乐演奏会”上,有86名少数民族器乐演奏家参加,他们通过不同民族的器乐演奏,展示了各民族文化的特色与魅力。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A B C D高频考点二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 解析选B表述错误,中国先进文化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各具特色和魅力的民族文化在“全国少数民族器乐演奏会”上展出,体现了。材料没有体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排除。高频考点二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二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典例4(2013安徽高考)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A BC D高频考点二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 定考点: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抓关键:解题的核心在于读懂题意,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解析选A依据材料中“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这一信息可知,区域文化各具特色,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依据“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一信息可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正确切题。说法错误。与题意不符,均不选。高频考点二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 对点练4北京京剧、河南豫剧、山东吕剧、四川川剧、上海沪剧,浙江越剧等反映了()A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C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D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解析选C本题考查各地文化的区域性,所以A、D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如C项准确。 第第2727课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的民族精神 考 纲 考 情【知考纲】【明考向】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3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中华民族精神这一主线,重点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等2从试题类型上看:题型以体现类、意义类、措施类为主。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立足于信息的解读,以选择题为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以意义类和措施类非选择题考查为主高频考点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考点突破考点突破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高频考点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考点突破考点突破 3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2)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高频考点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典例1(2014苏州调研)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每年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都会联合组织 “双百”人物评选活动。之所以要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是因为爱国主义是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ABCD解析选B思想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故不符合题意。爱国主义不是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故错误。定考点:爱国主义的地位和作用抓关键:本题属于判断式组合选择题,学会用排除法排除错误的选项。高频考点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 对点练12013年9月22日,合肥保利在合肥大剧院举办了“铁胆雄心保国利民2013保利爱国主义教育暨国防兵器新闻发布会”活动。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基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扬爱国主义是新时代特有的要求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A B C D解析选D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错误。爱国主义在不同时代都应该具有,错误。采用排除法,故选D项。高频考点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典例2(2011福建高考)“双百”人物(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高频考点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 定考点:民族精神的作用及其特征抓关键:明确题干材料所蕴涵的文化生活道理。解析选A“双百”人物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历久弥新,A项正确且符合题意。B项中“人人践行”的说法不准确,故不选。C项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不选。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凝聚力量,故D项错误。高频考点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 对点练22013年10月13日,河北衡水中学为全体高一学生做了一场关于“弘扬民族精神做中国精神的传承者”的报告会。下列不属于中华民族精神所具有的特征的是()A民族性 B时代性 C先进性 D包容性解析选D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具有民族性;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这体现了时代性、先进性。D项是中华文化的特征,故应选D项高频考点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考点突破考点突破 1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1)地位: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2)必要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高频考点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考点突破考点突破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1)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4)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高频考点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典例3(2013四川高考)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那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那万众一心的民族情怀,那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的画面,砥砺我们奋力前行。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ABCD高频考点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 解析选D材料突出了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对中华儿女战胜艰难险阻的作用,故正确。材料不是强调不同时期民族精神内容的不同,而是强调民族精神的作用,排除。错误,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是中华文化的特质,并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 定考点: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抓关键:熟练掌握所学知识中有关中华民族精神的阐述。对点练32013年7月7日,全国各地举行纪念“七七事变” 76周年活动。我们要勿忘国耻、不忘历史、缅怀卫国先烈、强烈谴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举行纪念“七七事变” 76周年活动()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自立自强意识 说明各个时期的民族精神是完全一样的A B C D解析选A 正确反映了举行纪念“七七事变” 76周年活动的重要性。中的“必由之路”说法错误。各个时期的民族精神具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内涵,说法错误高频考点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 高频考点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典例4(2012江苏高考)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的历程,通过它,100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超越了国界、民族和语言,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这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要()A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B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C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作用D确立新的道德评价体系高频考点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 解析选C这100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道德评价体系等内容,A、B、D三项不选。定考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抓关键:将材料与教材知识对接。高频考点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 对点练42013年7月22日是“老西藏精神”提出23周年纪念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是数代西藏军民优秀品质的集中反映。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卓著,真实记载了西藏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同时也记载了西藏军民共铸“老西藏精神”的英雄壮举。“老西藏精神”如同火炬,经过几代人的接力传承,已经成为西藏各族人民巨大的精神财富和赖以团结奋斗、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更成为驻藏部队戍边卫国、履行使命的精神支柱。(1)“老西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有什么关系?(2)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你对弘扬民族精神的看法。高频考点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 解析本题以“老西藏精神”提出23周年纪念日为背景,综合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第(1)问,要明确“老西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丰富发展的体现,蕴涵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第(2)问,要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加以分析。高频考点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命题探究命题探究 答案(1)“老西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丰富和发展;“老西藏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2)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高举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