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吸收SO填料吸收塔设计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72062242 上传时间:2022-04-0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水吸收SO填料吸收塔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清水吸收SO填料吸收塔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清水吸收SO填料吸收塔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设计任务书一、设计任务:设计一台 SO2 气体填料吸收塔二、设计条件:气体冷却到30C,用20C清水洗涤出去SO 气体流量: 2575m3/h 空气和 SO2 混合气 混合气中 SO2 摩尔分率: 0.06SO2 吸收率: 94% 操作方式:连续操作 操作温度:20 C 操作压力: 101.33kPa三、设计内容1. 根据设计任务和工艺要求,确定设计方案;2. 根据设计任务和工艺要求,合理选择填料;3. 确定塔径、填料层高度等工艺尺寸;4. 计算填料层压降;5. 填料塔附属高度及其附件。四、设计基础数据:参考教材及参考资料。五、设计成果:1. 设计说明书一份;2. 填料吸收塔主体设备图;3. 填料吸收塔工艺流程图。 注:吸收塔常规操作,液气比很大,吸收温度不变,近似为清水温度目录1、概述 1.1 吸收的定义 1.2 吸收的目的 1.3 填料吸收塔简介 2、设计方案简介 2.1 吸收剂的选择 32.2 吸收流程的选择 42.2.1 气体吸收过程分类 42.2.2 吸收装置的流程 42.3 填料的类型和选择 52.4 设计步骤 63、工艺计算 63.1 基础物性数据 63.1.1 液相物性数据 63.1.2 气相物性数据 63.1.3 气液相平衡数据 73.1.4 物料衡算 73.2 填料塔的工艺尺寸的计算 83.2.1 塔径的计算 83.2.2 填料层高度计算 113.2.3 填料层压降计算 144、辅助设备的计算及选型 154.1 除雾沫器 154.2 液体分布器简要设计 154.3 液体再分布器 升气管式液体再分布器 174.4 填料支撑装置 174.5 填料压紧装置 174.6 气体和液体的进出口装置 175、设计结果汇总 196、主要符号说明 207、设计评述 218、参考文献 221、概述1.1 吸收的定义吸收是分离气体混合物的单元操作,其分离原理是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液体溶剂 中溶解度的差异来实现不同气体的分离。一个完整的吸收过程应包括吸收和解吸两部分。气 体吸收过程是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液体中溶解度或化学反应活性的差异,在气液两 相接触时发生传质,实现气液混合物的分离。1.2 吸收的目的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原料气的净化,气体产品的精制,治理有害气体,保护环境等方面 都广泛应用到气体吸收过程。本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根据设计要求采用填料吸收塔 的方法处理含有二氧化硫的混合物,使其达到排放标准,采用填料吸收塔吸收操作是因为填 料可以提供巨大的气液传质面积而且填料表面具有良好的湍流状况,从而使吸收易于进行, 填料塔有通量大,阻力小,压降低,操作弹性大,塔内持液量小,耐腐蚀,结构简单,分离 效率高等优点,从而使吸收操作过程节省大量人力和物力。在设计中 , 以水吸收混合气中的二氧化硫,在给定的操作条件下对填料吸收塔进行物料 衡算。本次设计包括设计方案的选取、主要设备的工艺设计计算一物料衡算、设备的结构设 计和工艺尺寸的设计计算、工艺流程图、主要设备的工艺条件图等内容。1.3 填料吸收塔简介 在化学工业中,吸收操作广泛应用于石油炼制,石油化工中分离气体混合物,原料气的 精制及从废气回收有用组分或去除有害组分等。吸收操作中以填料吸收塔生产能力大,分离 效率高,压力降小,操作弹性大和持液量小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2、设计方案简介2.1 吸收剂的选择 吸收操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吸收剂的性质。选择吸收剂时在,主要考虑以下几 点:八、(1) 溶解度大 吸收剂对溶质组分的溶解度越大,则传质推动力越大,吸收速率越快, 且吸收剂的耗用量越少,操作费用较低。(2) 选择性好 吸收剂应对溶质组分有较大的溶解度,而对混合气体中的其它组分溶解 度甚微,否则不能实现有效的分离。(3) 挥发性好 在吸收过程中,吸收尾气往往为吸收剂蒸汽所饱和。故在操作温度下, 吸收剂的蒸汽压要低,以减少吸收剂的损失量。(4) 粘度低 吸收剂在操作温度下的粘度越低,其在塔内的流动阻力越小,扩散系数越 大,这有助于传质速率的提高。(5) 易再生 当富液不作为产品时,吸收剂要易再生,以降低操作费用。要求溶解度对 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即不仅在低温下溶解度要大,平衡分压要小;而且随着温度升高,溶 解度应迅速下降,平衡分压应迅速上升,则被吸收的气体解吸,吸收剂再生方便。(6) 其它 所选用的吸收剂应尽可能无毒性、无腐蚀性、不易燃易爆、不发泡、冰点 低、价廉易得,且化学性质稳定、经济安全。在实际生产中满足所有要求的吸收剂是不存在的。应从满足工艺要求出发,对可供选择 的吸收剂做全面的评价,作出科学、经济、合理的选择。综上所述,考虑吸收剂的选用标准,在二氧化硫的吸收过程中,采用清水为吸收剂。2.2 吸收流程的选择2.2.1 气体吸收过程分类气体吸收过程通常按以下方法分类。(1)单组分吸收与多组分吸收 : 吸收过程按被吸收组分数目的不同,可分为单组分吸收 和多组分吸收。若混合气体中只有一个组分进入液相,其余组分不溶(或微溶)于吸收剂, 这种吸收过程称为单组分吸收。反之,若在吸收过程中,混合气中进入液相的气体溶质不止 一个,这样的吸收称为多组分吸收。(2)物理吸收与化学吸收 : 在吸收过程中,如果溶质与溶剂之间不发生显着的化学反 应,可以把吸收过程看成是气体溶质单纯地溶解于液相溶剂的物理过程,则称为物理吸收。 相反,如果在吸收过程中气体溶质与溶剂 ( 或其中的活泼组分 )发生显着的化学反应,则称为 化学吸收。(3)低浓度吸收与高浓度吸收 : 在吸收过程中,若溶质在气液两相中的摩尔分率均较低 (通常不超过 0.1),这种吸收称为低浓度吸收;反之,则称为高浓度吸收。对于低浓度吸收 过程,由于气相中溶质浓度较低,传递到液相中的溶质量相对于气、液相流率也较小,因此 流经吸收塔的气、液相流率均可视为常数。(4)等温吸收与非等温吸收 : 气体溶质溶解于液体时,常由于溶解热或化学反应热,而 产生热效应,热效应使液相的温度逐渐升高,这种吸收称为非等温吸收。若吸收过程的热效 应很小,或虽然热效应较大,但吸收设备的散热效果很好,能及时移出吸收过程所产生的热 量,此时液相的温度变化并不显着,这种吸收称为等温吸收。吸收装置的流程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逆流操作 气相自塔底进入塔顶排出,液相自塔顶进入塔底排出,此即逆流操作。 逆流操作的特点是,传质平均推动力大,传质速率快,分离效率高,吸收剂利用率高。工业 生产中多采用逆流操作。( 2)并流操作 气液两相均从塔顶流向塔底,此即并流操作。并流操作的特点是,系统 不受液流限制,可提高操作气速,以提高生产能力。并流操作通常用于以下情况:当吸收过 程的平衡曲线较平坦时,流向对推动力影响不大;易溶气体的吸收或处理的气体不需要吸收 很完全;吸收剂用量特别大,逆流操作易引起液泛。( 3)吸收剂部分再循环操作 在逆流操作系统中,用泵将吸收塔排出液体的一部分冷却 后与补充的新鲜吸收剂一同送回塔内,即为部分再循环操作。通常用于以下情况:当吸收剂 用量较小,为提高塔的液体喷淋密度;对于非等温吸收过程,为控制塔内的温升,需取出一 部分热量。该流程特别适宜于相平衡常数 m 值很小的情况,通过吸收液的部分再循环,提高 吸收剂的使用效率。应予指出,吸收剂部分再循环操作较逆流操作的平均推动力要低,且需 要设置循环泵,操作费用增加。( 4)多塔串联操作 若设计的填料层高度过大,或由于所处理物料等原因需要经常清理 调料,为便于维修,可把填料层分装在几个串联的塔内,每个吸收塔通过的吸收剂和气体量 都相等,即为多塔串联操作。此种操作因塔内需要留较大空间,输液、喷淋、支承板等辅助 装置增加,使设备投资加大。(5)串联一并联混合操作 若吸收过程处理的液量很大,如果用通常的流程,则液体在 塔内的喷淋密度过大,操作气速势必很小(否则易引起塔的液泛),塔的生产能力很低。实 际生产中可采用气相作串联、液相作并联的混合流程。用水吸收二氧化硫属中等溶解度的吸收过程,为提高传质效率,选用逆流吸收流程。因 用水作为吸收剂,且二氧化硫不作为产品,故采用纯溶剂。2.3填料的类型与选择填料是填料塔中气液接触的基本构件,其性能的优劣是决定填料塔操作性能的主要元 素,因此,填料的选择是填料塔设计的重要环节。工业填料按形状和结构分为颗粒填料和规 整填料:(1)颗粒填料一般为湿法乱堆或干法乱的散装填料。主要有以下类型:拉西环填料,鲍 尔环填料,阶梯环填料等环形填料;弧鞍形填料,环矩鞍填料等鞍形填料等。(2)规整填料以一定的几何形状,整齐堆砌,工业用多为波纹填料,其优点是结构紧 凑、传质效率高、处理量大,但不易处理粘度大或有悬浮物的物料,且造价高。对于水吸收SO2的过程,操作温度及操作压力较低,工业上通常选用塑料散装填料。在 塑料散装填料中,塑料阶梯环填料的综合性能较好,故此选用DN38聚丙烯阶梯环填料。阶梯环是对鲍尔环的改进。与鲍尔环相比,阶梯环高度减少了一半,并在一端增加了一 个锥形翻边。由于高径比减少,使得气体绕填料外壁的平均路径大为缩短,减少了气体通过 填料层的阻力。填料尺寸直接影响塔底操作和设备投资。实践证明,塔径(D)与填料外径(d)之比值有一个下限值,若径比低于此下限值时,塔壁附近的填料空隙率大而不均匀,气流易短路及 液体壁流等现象剧增。一般推荐:D 300时,选25mm的填料;300mm空D岂900mm时,选2538mm的填 料。D 900mm时,选用50-70mm的填料。但一般大塔中常用50mm的填料,但通量的提 高不能补偿成本的降低。2.4设计步骤本课程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设计(一)吸收塔的物料衡算;(二)填料塔的工艺尺寸计算;主要包括:塔径,填料层高度及压降;(三)辅助设备的选型;(四)绘制有关吸收操作图纸。3、工艺计算3.1基础物性数据3.1.1液相物性数据对低浓度吸收过程,溶液的物性数据可近似取纯水的物性数据。由手册查得, 20C时水 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密度为 p l=998.2 kg/m3粘度为 卩 l=0.001 Pas=3.6kg/(m h)表面张力为(T l=72.6 dyn/cm=940896 kg/h2SO在水中的扩散系数为Dl=1.47为0-5m2/s=5.29 W-6m2/h(依 Wilke-Cha ng D =1.859 108(律T计算,查化学工程基础)3.1.2气相物性数据设进塔混合气体温度为30 C,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M Vm = 2yM i=0.06 64.06+0.94 2*9=31.104g/mol混合气体的平均密度为3p vm=PM/RT=101.33103618.02) =0.0156kmol/ (k Pam3)相平衡常数为3m=E/P=3.55 103/101.33=35.033.1.4物料衡算(1) 进塔混合气中各组分的量近似取塔平均操作压强为101.33kPa,故:混合气量=2575273.15 = 103.58 kmol /h1273.15+30 丿22.4混合气 SO中量二 103.58 0.06= 6.215kmol/h = 6.215)64.06=398.12kg/ h混合气中空气量=103.58-6.215= 97.37kmol/h = 97.37 9= 2823.73kg/h(2) 混合气进出塔的摩尔组成(3) 混合气进出塔摩尔比组成进塔气相摩尔比为y1Y10060.0641 -y11-0.06出塔气相摩尔比为(4) 出塔混合气量出塔混合气量=97.37+6.215 &06=97.7429kmol/h=2823.73+398.12 0.06=2847.62kg/h(5) 吸收剂(水)的用量L该吸收过程属低浓度吸收,平衡关系为直线,最小液气比可按下式计算 对于纯溶剂吸收过程,进塔液相组成为X2=0取操作液气比为L =42.81 97.37 =4168.41 kmol/h(6) 塔底吸收液组成X13.2填料塔的工艺尺寸的计算3.2.1塔径的计算采用Eckert通用关联图计算泛点气速。气相质量流量为 Wv=2575X1.2505=3220 kg/h液相质量流量可近似按纯水的流量计算,即Wl=4168.41 18.02=75114.75kg/h其中:p l =998.2kg/m33p v=1.2505 kg/mg = 9.81 m/W = 1.27 108 m/h2Wv = 3220 kg/hWl = 75114.75 kg/h卩 l =0.00100 Pas-(1) 采用Ecekert通用关联图法计算泛点气速 uf。通用填料塔泛点和压降的通用关联图如下:图3-1填料塔泛点和压降的通用关联图图3-1中U0空塔气速,m /s;(I湿填料因子,简称填料因子,1 /m ;书一一水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之比;2g重力加速度,m /s ;P、p分别为气体和液体的密度,kg /m3;WV、WL分别为气体和液体的质量流量,kg /s。此图适用于乱堆的颗粒形填料,如拉西环、弧鞍形填料、矩鞍形填料、鲍尔环等,其上 还绘制了整砌拉西环和弦栅填料两种规整填料的泛点曲线。对于其他填料,尚无可靠的填料 因子数据。Eckert通用关联图的横坐标为WL 便) = 7511475 12505 卜=o 8257WV I 化丿3220 8d 38(6) 液体喷淋密度校核: 取最小润湿速率为3(Lw) min=0.08 m /m h查填料手册得塑料阶梯环比表面积at=132.5m2/m332Umin= ( Lw) minat=0.08 132.5=10.6m / m h 75114.75/998.232U279.22 m /m hUmin0.7851.1经以上校核可知,填料塔直径选用 D=1100mm合理。3.2.2填料层高度计算(1) 传质单元数N)G解吸因数为:气相总传质单元数为:(2) 传质单元高度的计算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采用修正的恩田关联式计算表3-2常见材质的临界表面张力值材质碳瓷玻璃聚丙烯聚氯乙烯钢石蜡表面张力,mN /m56617333407520查表 3-2 得 =33 dyn/cm = 427680 kg/h2液体质量通量为:气膜吸收系数由下式计算:气体质量通量为:气体质量通量:液膜吸收系数由下式计算:表3-3常见填料塔的形状系数填料类型球形棒形拉西环弧鞍开孔环屮值0.720.7511.191.45本设计填料类型为开孔环,查表 3-3得W =1.45,则 又因u/uf=67.52% 50%需要按下式进行校正,即 可得:则由(3) 填料层高度的计算由 Z 二 H * NOG 二 0.682 7.427 二 5.07m根据设计经验,填料层的设计高度一般为Z= (1.21.5) Z,取 25%富余量式中Z设计时的填料高度,mZ工艺计算得到的填料层高度,m得:Z = 1.25 5.07= 6.4m设计取填料层高度为表3-4散装填料分段高度推荐值填料类型h/DHmax/m拉西环2.5 4矩鞍58 6鲍尔环510 6阶梯环815 6环矩鞍515 6对于阶梯环填料,h =815m,查表3-4得 ax乞6m取 一=8,贝U h=8X1100=8800 mmD6400mm 120042按Eckert建议值,因该塔液相负荷较大,设计取喷淋点密度为140点/m2。2布液点数为 n=0.785 1.1 X140=132.98B3 点按分布点几何均匀与流量均匀的原则,进行布点设计。设计结果为:二级槽共设七道,在槽侧面开孔,槽宽度为80mm,槽高度为210mm。两槽中心矩为160mm。分布点采用三角形排列,实际设计布点数为n=132点.图4-1槽式液体分布器二级槽的布液点示意图(3)布液计算由重力型液体分布器布液能力计算由 Lsdo2n l 2g H4式中Ls液体流量,m/s ;n开孔数目(分布点数目); 孔流系数,通常取 = 0.550.60 ;do孔径,m ; H开孔上方的液位高度, m取=0.60,- H =160mm,0.5d。j2gAH4 75114.75/998.2 36000.5l3.14x 132汉 0.6汉 J2x9.81x0.16=0.01378m设计取d0 =14mm液体分布器的安装一般高于填料层表面 150300 mm (取决于操作弹性),槽式分布器主 槽分槽高度均取210mm主槽宽度为塔径的0.70.8,这里取塔径的0.7,分槽宽度由液体量 及停留时间确定,最低液位为50mm为宜,最高液位由操作弹性塔内允许高度及造价确定, 一般为200 mm左右。4.3液体再分布器升气管式液体再分布器在离填料顶面一定距离处,喷淋的液体便开始向塔壁偏流,然后沿塔壁下流,塔中心处 填料的不到好的润湿,形成所谓的“干锥体”的不正常现象,减少了气液两相的有效接触面 积。因此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液体再分布装置,以克服此现象。由于塔径为1100mm因此可选用升气管式再分布器,分布外径1180mm 升气管数84.4填料支撑装置填料支撑结构是用于支承塔内填料及其所特有的气体和液体的重量之装置。对填料支承 结构的基本要求是:有足够的强度以支承填料的重量;提供足够的自由截面以使气、液两相 流体顺利通过,防止产生液泛;有利于液体的再分布;耐腐蚀,易制造,易装卸等。常用的 填料支承板主要有栅板式和气体喷射式等结构。气体喷射式支承板的结构特点是:为气体和液体提供了不同的通道,气体易于进入填料 层,液体也可自由排出,避免了因液体积聚而发生液泛的可能性,并有利于液体的均匀再分 配。气体喷射式支承板有圆柱升气管式和梁式,而以梁式较为优越,梁式支承板用于小塔可 制成整体式,用于大塔则分块制作或塔内组装。它可提供超过90%的自由截面(有时甚至达到100%),保证气体通量大,阻力小。因此,在新型填料塔中广泛采用了这种结构。这里选用分块梁式支承板。4.5填料压紧装置为防止在上升气流的作用下填料床层发生松动或者跳动,需在填料层上方设置填料压紧 装置。对于塑料散装填料,本设计选用床层限制板。4.6气体和液体的进出口装置管道的公称直径6580100125150200250300350400450500600(1)气体和液体的进出口直径的计算vs为流体的体积流量,m/su为适宜的流体流速,m/s .常压气体进出口管气速可取1020m/s;液体进出口速度可取0.81.5 m/s (必要时可加 大)。选气体流速为15 m/s由Vs=2575/3600=0.715 m?/s代入上公式得d=247mn圆整之后,气 体进出口管径为d=250mm3选液体流速为2.0 m/s,由Vs=4168.41稻.02/(3600 998.2) =0.021m/s代入上公式得 d=116mm,圆整之后液体进出口管径为 d=125mm(2) 底液出口管径:选择d= 150 mm(3) 泵的选型由计算结果可以选用:IS100-80-125型的泵(4) 塔附属高的确定塔的附属空间高度主要包括塔的上部空间高度,安装液体分布器和液体再分度器所需的 空间高度,塔的底部空间高度以及塔的群坐高度。塔的上部空间高度是指塔填料层以上,应有一足够的空间高度,以使随气流携带的液滴能够从气相中分离出来,该高度一般取1.2-1.5。安装液体再分布器所需的塔空间高度依据所用分布器的形式而定一般需要1-1.5m的高度。塔的底部空间高度是指塔底最下一块塔板到塔底封头之间的垂直距离。该空间高度含釜 液所占的高度及釜液面上方的气液分离高度的两部分。釜液所占空间高度的确定是依据塔的 釜液流量以及釜液在塔内的停留时间确定出空间容积,然后根据该容积和塔径计算出塔釜所 占的空间高度。塔底液相液相停留时间按1min考虑,则塔釜液所占空间为考虑到气相接管所占的空间高度,底部空间高度可取1.6米,所以塔的附属空间高度可以取4.1米。(5) 人孔公称压力公称直径密封面型标准号常压450 mm平面(FS)HG21515-955、设计结果汇总课程设计名称水吸收SQ填料吸收塔的设计操作条件操作温度:20摄氏度操作压力:101.33kPa物性数据液相气相液体密度998.23kg/m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31.104kg/kmol液体粘度3.63kg/(m h)混合气体的平均密度1.2505kg/m液体表面张力940896kg/h混合气体的粘度0.065kg/(mh)SQ在水中的扩-65.29 X 10m/hSO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0.039m/h散系数重力加速度81.27 X 10m/h气液相平衡数据SQ在水中的亨利系数 E相平衡常数m溶解度系数H33.55 X 10 kpa35.0330.0156kmol/kPam物料衡算数据Y1Y2X1X2气相流量G液相流量L最小液气比操作液气比0.0640.003840.001410103.58 kmol/ h 4168.41 kmol/ h32.9342.81工艺数据气相质量流量液相质量流量塔径气相总传质单兀数气相总传质单兀咼度填料层咼度填料层压降3220kg/h75114.75kg/h1.1m7.4270.682m6.4m1190.4pa填料塔附件除沫器液体分布器填料压紧装置填料支撑装置液体再分布器丝网式二级槽式床层限制版分块梁式升气管式结构尺寸一览表气体进出口管径液体进出口管径底液出口管径附属塔高总塔咼250mm125mm150mm4.1m10.5m6、主要符号说明at 填料的总比表面积, m2/m3aw填料的润湿比表面积,mVm3d填料直径,m;D塔径,m;DL液体扩散系数,nVs ;气体扩散系数,m/s ;ev液沫夹带量,kg(液)/kg(气); g重力加速度,9.81 m/s 2 ;h填料层分段高度,mHETP关联式常数;hmax允许的最大填料层高度,mhb塔底空间高度,mhd塔顶空间咼度,mHog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mkG气膜吸收系数,kmol/(m2 s kPa);kL液膜吸收系数,m/s;Kg气相总吸收系数,kmol/(m2 s kPa);Lb液体体积流量,mVh ;Ls液体体积流量,m/s ;Lw润湿速率,m/(m m相平衡常数,无因次n筛孔数目;NOG气相总传质单元数;P操作压力,Pa;P压力降,Pa;u空塔气速,m/s;uF泛点气速,m/sUo. min漏液点气速,m/s ;U 0液体通过降液管底隙的速度,m/s;U液体喷淋密度,nV(m2h)UL液体质量通量,kg/(m2 h)4n最小液体喷淋密度,mi/(m2 h)U气体质量通量,kg/(m2 h)Vh气体体积流量,m/h ;Vs气体体积流量,kg/s ;wl液体质量流量,kg/s ;側气体质量流量,kg/s ;x液相摩尔分数;X液相摩尔比Z y气相摩尔分数; 丫一一气相摩尔比;z板式塔的有效高度,m 填料层高度, m。希腊字母空隙率,无因次; 粘度,Pa - s ;密度, kg/m3;(T表面张力,N/m; 开孔率或孔流系数,无因次;填料因子,l/m ;书 液体密度校正系数,无因次。7、设计评述在这次设计的过程中 ,我遇到了许多问题 ,有计算机的,还有其他的 .因此,课程设计让我 认识到很多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地去通过书籍、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资料、查找数据, 确定设计方案 , 这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提高了我的 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要的是还学会了一种认真做事的态度。这无 疑会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影响。这次设计对我来说受益匪浅。 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 1)未知条件的选取;( 2)文献检索的能力;( 3)对 吸收过程的理解和计算理论的运用; (4)对实际操作过程中设备的选择和条件的最优化; (5) 对工艺流程图的理解以及用 AutoCAD绘制简单的流程图和设备结构;(6)还有一些其他的问 题,例如计算的准确度等等。当然,在本次设计中也为自己再次重新的复习化工这门学科提供了一个动力,对化工设 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也是本次设计的重点,为 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最后,深感要完成一个设计是相当艰巨的一个任务,如何细节的出错都有可能造成实际 操作中的经济损失甚至生命安全。8、参考文献1. 夏清,陈常贵 , 化学原理,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7.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9.2002.2. 马江权,冷一欣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第二版),3. 眶国柱 , 史启才 , 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4. ?贾绍义,柴诚敬 ,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 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02.,2000.5. 涂伟萍,陈佩珍,程达芳 , 化工过程及设备设计 , 化学工业出版社6. 杨祖荣,刘丽英,刘伟 , 化工原理 ,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4.7. 管国峰,化工原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