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虎威钢琴作品《巴蜀之画》组曲第六首《阿坝夜会》

上传人:微*** 文档编号:71147669 上传时间:2022-04-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黄虎威钢琴作品《巴蜀之画》组曲第六首《阿坝夜会》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析黄虎威钢琴作品《巴蜀之画》组曲第六首《阿坝夜会》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析黄虎威钢琴作品《巴蜀之画》组曲第六首《阿坝夜会》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黄虎威钢琴作品巴蜀之画组曲第六首阿坝夜会浅析黄虎威钢琴作品巴蜀之画组曲第六首阿坝夜会话题 : 兴趣爱好 西方文化 和文化 阿坝 音乐摘 要 : 众所周知,在中国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巴蜀之夜是一部艺术价值非常高的作品,也是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文化结合的典范。其中的阿坝夜会又是最为流传广泛和颇受人们喜爱的一首作品。黄虎威先生运用西洋现代技法与民族音乐结合的范例,既开拓了民族民间音乐新的道路,又促进了民族音乐的国际化。前辈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丰厚的音乐材料必然激励当今每一位从事音乐专业的中国人继续不断研究与创作,把中国的民族音乐推向全世界。关键词 : 黄虎威 ; 钢琴 ; 巴蜀之画; 阿坝夜会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5312(2013)12-0092-02 一、巴蜀之画的创作时代背景以及素材来源黄虎威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也曾担任笔者母校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系主任。在他一生的艺术创作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他以四川音乐素材所创作的钢琴组曲巴蜀之画,更是最为著名。虽然都是一些体裁较小的小品,但却首首动人。也是钢琴这种西洋乐器与中国民族音乐结合的典范之作。尤其是其中三首以藏族地区音乐素材所作的乐曲,非常具有少数民族特色,也流传最为广泛。由于是小品类型的组曲,所以技术上也并不艰深,反倒成为了少年儿童非常喜爱演奏的作品。又因为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有着某些异域情调,深受普罗大众的喜爱。即便是钢琴初学者,也很容易掌握其中的技术技巧,朗朗上口的音乐旋律,通俗易懂的音乐内容,使之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乐曲。巴蜀之画创作于 1958 年,是由六首钢琴小品组成,分别采用了六首四川民歌主题写成。其中,第一、三、五首引用汉族民歌的材料,第二、四、六首则使用了藏族民间民歌素材。每一首小品都有独特的韵味,非常形象的描绘了四川各地的生活场景与画面,运用了朴实而又纯真的民歌旋律,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 1958 年,正是新中国发展时期,全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主题均为民族化的作品,强调西为中用,借鉴和利用西洋音乐技法的外在形式,结合民族的音乐文化,表达深刻的民族精神。此时,黄虎威先生仅 26 岁,正值青春岁月,刚从乡下采风回来,见到了许多地区的风土人情。为了表达他对家乡的深厚而又淳朴的感情,精选了几首民歌作为作品的主题材料进行创作,运用钢琴作为载体,把西方的作曲技法和四川地区的民族旋律紧密而巧妙的结合,创作出了这一组曲。才使得原本平实而生活化的民间音乐穿上了阳春白雪的外衣,神奇而又巧妙的让这几首音乐小品焕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让原本横向进行的旋律,往纵向的深度发展,拓宽了音乐的表现力,也深化了音乐的立体感。纵观巴蜀之画,作者采用了四川本土汉、藏两个民族的六首民歌材料混合创作,巧妙的构思,穿插进行,精心的安排和布局,放弃了大型曲式的写法,做出了六首风格迥异的标题性小品。六首作品虽然风格不同,但又有机的统一,形成一个整体。其中第一、三、五首用汉族旋律,第二、四、六首为藏族音调,象征着藏汉一家,水乳交融。而从第一首晨歌开始,一直到第六首阿坝夜会结束,却仿佛是一整天的早晚相互呼应。其中的每首乐曲,又来源于各自不同地区的旋律素材,突出了各自的地域特点。巴蜀之画的第一首乐曲名为晨歌,其主题材料引用的是四川蒲江县的民歌割草歌,歌曲本身是描绘的蒲江山区的清晨的美丽风光,以及早上人们割草、劳动、唱歌的情景。第二首乐曲名为空谷回声则是运用了藏族民歌为主题,歌曲名山上的积雪像朵花,表现了高山空谷的回声,以及神圣而悠远的意境。作品的第三首抒情小曲是采用了四川江油地区的民歌隔河望见姐穿青,表现了年轻男女的爱慕之情。第四首民歌弦子舞,是用了四川茂县藏族歌舞主题,表现了弦子舞的音乐节奏以及欢乐的舞蹈场景。第五首乐曲蓉城春郊,主题来自四川汉族民歌大河涨水,则是表现四川成都郊外的春天的自然风景和人们闲散的生活状态。组曲的最后一首名为阿坝夜会,表现了藏族阿坝地区的人民,在篝火晚会上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把整个组曲推向了高潮而结束。由于笔者在阿坝地区工作,更是对此曲情有独钟。故尝试浅析这首美妙的音乐小品。二、浅析乐曲阿坝夜会阿坝夜会的旋律,来源于阿坝地区藏族民间音乐,也有人用此旋律作词,写过歌曲毛主席的光辉,由于节奏明快,旋律朗朗上口而广为流传。而黄虎威先生用此旋律所写的小品,则渲染了旋律本身的热情,活泼,带有舞蹈性质的节奏,富有质朴的生活情趣。最能够表现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阿坝夜会整曲从结构上由三部分组成,从技法上用一部曲式所作,从调式上则使用民族五声调式。三个相同的音乐乐段。第一部分为D羽五声调式,连接部分有转调,从升F 羽到 A 羽五声调式。而第二个部分用了 A 羽调式。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段,再现了 D 羽调。每个乐段又由三个乐句构成,第一句和第二乐句旋律不同,但第三个乐句重复第二乐句的材料。乐句用重复,周期,倒影的手法,以及装饰加花而发展。乐曲一出来,由钢琴低音区两小节的舞蹈节奏的跳音分别在 D 音和羽音上交替,作为引子,引出中音区的旋律。而这个引子的节奏型全程贯穿,力度由中强到强,速度欢快,由此奠定了音乐的基调。旋律天然而质朴,热情奔放,立刻充满了欢乐的情绪,恰似人们围着篝火跳舞的热闹场景。中段由 A 羽调写成,此时,改变了低音的伴奏织体。由原来的舞蹈节奏的跳音变成了柱式和弦。而右手旋律部分的模进之后,已经到了高音区。音乐的纵深感和立体感被拉长,热闹的气氛也被渲染得更为明显。作者通过织体和音区的变化,突出了音乐的情绪变化,而事实上,旋律本身并没做任何改变。只是在二十三小节到二十六小节,使用了弗利吉亚进行,强调了和声的功能性。接着,在乐曲的第二十九小节处,用最后半拍作为主要材料,并运用倒影的手法,作为连接的段落,此时的低音在 A 羽调做主持续,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再现段做属准备。一直进行到乐曲的第三十四小节,回到了第三部分,再现段落。再现段再现了第一部分的内容,无论在音乐材料和调式调性上,都和第一乐段几乎一样,属于原样再现。左手低音部分的伴奏织体又回到原来的跳音舞蹈节奏型,调式也回到了原来的D羽五声调式。从音乐的情绪上看,继续是热烈而欢快的气氛,载歌载舞的场景一直持续到了第四十六小节。此时,用第四十六小节的最后半拍作为后面尾声的材料,并且进行了分裂复制,再改变其节奏,变为主要长音。随着两个调式的左手伴奏织体慢慢变薄,以及音乐节奏慢慢拉宽,无论从音乐的立体感和织体的密集性,都预示着曲子快要结束。但音乐韵味依然让人恋恋不忘,回味无穷。阿坝夜会作为整个组曲巴蜀之画的结束曲,毫无疑问是非常优美,而又设计巧妙的。热闹而又意犹未尽的音乐,带领人们感受了巴蜀大地生动而又活跃的生活场景,以标题性的音乐小品展现出六幅风格迥异的民俗画卷。虽然从钢琴的演奏技巧上,并没有特别艰深的困难,但在风格的把握上,还是需要做到一丝不苟,以尽量靠近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性和表现力。阿坝夜会里典型的技术技巧是左手的双音跳音。需要在演奏时快速而又清晰。全曲用五度的双音跳音作为伴奏织体语汇,模仿藏族男性粗狂豪迈的舞蹈动律,表现了热情爽朗,欢乐,和谐的气氛。作者在一开始,已经标记Allegro的速度标记,大约每分钟 126 拍,而在音乐旋律上,尽量考虑到音乐横向线条的流动,在伴奏织体上,舞蹈节奏感也需要清楚而流动。整首乐曲还需要注重藏族地区特有的民间歌舞韵味,把握好旋律的起伏与语气。让热烈而又欢乐的气氛贯穿始终,充满动感与激情。三、关于巴蜀之画和阿坝夜会带来的启示中国的钢琴音乐是二十世纪以后才兴起和发展的,所以时间并不长,而真正被世界音乐界认 知和喜爱的中国钢琴作品寥寥无几。而巴蜀之画这一组曲,是目前中国演出和 教学中最经常使用的曲目,也是世界钢琴作品中,最有中国风格的乐曲。有很多的 中国钢琴家在世界各地演出这部作品,并且大受欢迎。在国内,无论每个年龄层 次,无论在各个民族,都得到很多的人的喜爱。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音乐是可以突 破年龄界限的,一部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流传百世。巴蜀之 画的成功正印证了那句话,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中国的钢琴音乐作品是 与中国的文化一脉相承的,但正因为钢琴这一舶来乐器,又使其有所不同。民族音 乐是各国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弘扬各个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而钢琴这种 西方的乐器,如何更好的用来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载体,是近年来中国音乐人追求 和探索的课题。而黄虎威先生的巴蜀之画无疑是其中的典范,这部作品立足于 民族文化,结合了西方乐器,借鉴了西洋的作曲技法,把中国民族的旋律和西洋的 功能和声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中国音乐和美学思想历来讲究韵味,追求艺术的意 境。而巴蜀之画组曲的每一首小乐曲都深刻的包含了这一文化审美倾向和艺术 追求特征。利用较小的篇幅,并不复杂的曲式结构,创作出极具画面感的音响效果 和极具民族特点的文化意境。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包含他对民族文化和生活的观 察,以及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感悟。也表达了他对祖国,家乡,民族的深厚情感。他 扎根于民族文化,并深喑中国民族艺术的独特意境创造和艺术审美倾向,并且深刻 的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黄虎威先生对西方文化和西方 的音乐体系有着相当的见解和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运用西方的传统和声功能体 系以及曲式特征特点,合理的解决了这本来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他认真的研究了西 方的音乐创作体系和西方的人文背景,将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旋律融入其中,做了新的尝试和创新,赋予了新时代的文化特征和意义。使中西方音乐文化在一部音乐作品中得到集体体现,也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好评和欢迎。众所周知,在中国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巴蜀之夜是一部艺术价值非常高的作品,也是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文化结合的典范。其中的阿坝夜会又是最为流传广泛和颇受人们喜爱的一首作品。黄虎威先生运用西洋现代技法与民族音乐结合的范例,既开拓了民族民间音乐新的道路,又促进了民族音乐的国际化。前辈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丰厚的音乐材料必然激励当今每一位从事音乐专业的中国人继续不断研究与创作,把中国的民族音乐推向全世界。同时,我们也看到,黄虎威先生的这条创作道路,只是我们弘扬民族音乐的其中一条道路,在发展民族音乐的道路上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如何让中国音乐和文化在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加入其它元素和方法手段与世界音乐接轨,来谋求音乐全球化的发展中找到新的定位,为整个全人类的文化做出新的贡献,仍然是我们毕生的追求和目标。参考文献:1 黄虎威 . 关于 f 小调小奏鸣曲的创作及其它 M. 钢琴艺术研究文集, 2003.2 余抒 . 抒情音诗巴蜀之画 . 为巴蜀之画的首次发行写的序 M.1959.3 李晓玲 . 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的创作及演奏M. 钢琴艺术研究文集, 2003.4 但昭义 . 钢琴的教学与辅导 M. 北京 : 华乐出版社, 1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