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题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71032532 上传时间:2022-04-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题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复习题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复习题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资料题第13课 事构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根深蒂d固 汲j取 孜孜z不倦 压榨zh 锲qi而不舍2、解释下列词语。(1)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2)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3)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4)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都做不成。(5)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6)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3、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 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推敲 (2) 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创意 (3) 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 (4) 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素材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基础知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罗迦费因格,美国实业家。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萃。重难点字:汲取 压榨 锲而不舍 不言而喻 持之以恒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重点句段:1.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这句话揭示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方式的危害性: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2.不过,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这里是两个设问句,单独成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中心思想:本文针对“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进行了质疑,指出“寻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并鼓励人们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肇zho 嘹lio望 彷徨png hung2、解释下列词语。 (1) 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和法则,而总结出理性的知识。 (2)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3)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4)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丁肇中,是美国的物理学家。2、“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 第15课 短文两篇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 怡y情 狡黠xi 诘ji难 睾go 吹毛求疵c 要诀ju 2、解释下列词语。 (1)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2)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4)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5) 狂妄自大:极端的自高自大。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 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刻理解。不求甚解 (2) 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豁然贯通 (3) 读书总有好处。开卷有益 (4)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咬文嚼字 (5) 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因小失大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谈读书的作者是培根,英国的哲学家、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作者马南 ,原名邓拓,当代作家。 3、阅读议论文必须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4、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5、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6、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7、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此外,在驳论中,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和“归谬法”。8、议论文按论证方式来分,可分为立论和驳论。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基础知识:本文作者鲁迅。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重难点字: 省xng悟 玄xun虚 搽ch 诓kung骗重点句段:1.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这句话强调说明了“求神拜佛”这种做法对国家有害无益、于事无补,只会长久地麻醉着自己的神经,永远不会觉醒。深刻地讽刺了散播谣言的反抗日分子。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中国人”指广大的中国人民。“然而”一词表转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由直接反驳转向正面立论,提出论点。中心思想:这篇驳论文针对当时有些人散步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地批驳,鼓舞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展现了作者的一颗拳拳爱国之心。一、积累与运用(26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汲取(j) 根深蒂固(d) 持之以恒(hng)B诘难(nn) 锲而不舍(qi) 味同嚼蜡(ji0)C滞碍(zh) 吹毛求疵(c) 狂妄自大(wng)D诓骗(kung) 豁然贯通(hu) 袖手旁观(gun)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格,然后改正。(4分)格物致志 持之以衡 不求甚解 孜孜不倦 秀手旁观 开卷有意 锲而不舍错别字改 正3.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B.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沮丧的神情。C.不言而喻:不用说就明白其比喻义。 D.吹毛求疵:课文指细致到繁琐,挑剔的地步。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A.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的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B.据说,案件的情节十分复杂,作案手段令人叹为观止。C.“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的头脑中已不知不觉的根深蒂固。D.法轮功毒害了多少天真无邪的人,其说法做法令人深恶痛绝。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罗迦费因格,是美国实业家。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C不求甚解作者邓拓,代表作燕山夜话。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鲁迅,原名周作人。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6.下列关于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从四个图形引出观点,然后层层推进,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非常重要及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和怎样才能具有创造性思维。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题即本文中的论点,“格物”即推究事物的原理。通篇强调了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性。C.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是为批驳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错误观点,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的。采用了驳论的论证方式。D.谈读书与不求甚解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关于读书问题的,但在写法上,前者主要运用驳论,后者则以立论为主。7、综合性学习:(7分)1) 、如果你是“读书活动”的组织者,请你谈谈活动的目的。不少于两条。(2分)2) 、如果你来主持本次活动,你会采取哪几种活动形式来开展?说出三种以上。(3分)3) 、活动结束后,你认为此次活动还有哪些不足,请你写出两条活动建议。(2分)二、阅读理解下文段,完成题(19分)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a)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要论中国人(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1“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2分)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2分)“这一类的人们”指代将“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改为陈述句。3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中,作为比喻,“脊梁”是_意思;“状元宰相”是指_;“地底下”指 _。(3分)4文中划线的ab两个“中国人”指代什么?请分别指出:(2分)a中国人:_ b中国人_5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通过列举事实所确立的正面观点是“_”,所批驳的观点是_。(2分)6、文中的“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指哪些人?各举一例。(8分)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二)(13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22、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2分)(1)模式( )(2)关键( )23、解释词语。(2分)(1)根深蒂固:_ (2)满腹经纶:_24、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2分)_25、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你觉得创造性的思维还需要那些条件?(3分)26、第六段“我对此完全赞同。”这句话中的“此”具体指代什么?(2分)_27、请你举一个生活中运用创造性的思维解决问题的例子。(2分)_三、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15分)决定成功的利器 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丁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工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以德、才为依据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四类 甲 谓之“圣人”; 乙 谓之“愚人”; 丙 谓之“君子”; 丁 谓之“小人”。 司马光认为用人的原则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来用的话,那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其道理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由此可见德才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两者又以德为重,所以一个人若想成功,不但要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过人的德行。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答: 2根据文意,将下面四组词分别填入文中第段甲乙丙丁处(只填序号)。(4分)才德兼无 德胜才 才胜德 德才俱备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丁处应填:3第段划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答: 4第段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答: 5本文语言富有哲理,给人启迪。请从下列句子中找出你最受启发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3分)句一: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句二: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答: _- 8 - /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