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同样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所在和重中之重。望子成龙,人人皆有。然而,龙是望不成的,龙只能依靠科学的教养和培育而成。但在平时对孩子的关爱教育中,由于教育理念上的偏差和方法上的欠科学,往往会出现以下两种偏颇的家教现象,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 一、对孩子溺爱娇宠有余,严格管教不足。 孩子是全家的宝贝,甚至是几代人的掌上明珠,这是理之常情。由此,家长往往对孩子放松了严格管教,事事无原则迁就,处处无限止满足。出现了宠爱有余,严加管教不足。日积月累,我们的孩子慢慢形成唯我独尊,自私、任性、骄横的性格,这是一种非常有害的秉性。因此,我们对孩子要关爱得当,要科学从严管教。当然,我们这个“严”字要坚持四大原则,即严之有理原则、严之有度原则、严之统一原则和严之以恒原则。 例如,小孩中十个有九个都喜欢吃糖,吃了一颗,还会要两颗、三颗,甚至贪得无厌地吃。对此,大人就要从严管教。首先,是严之有理,对孩子讲明糖吃得太多,会损害牙齿等道理。尽管孩子一时不明医理,不知牙齿坏了的危害,但只要我们多次讲,重复讲,孩子自然会慢慢理解接受的。其次是要严之有度。一次只能吃一颗糖,要严格把握这个度。若孩子吃了一颗以后,还渴望多吃几颗,我们在明理同时,设法转移其注意力。若仍没凑效,我们再不能迁就让步,那怕孩子吵着,哭着,甚至是暴跳如雷,我们都不能退让丝毫。要狠心的地方还是要狠心,决不能心慈手软。要知道严是爱、松是害,这不仅仅是为了小小一颗糖,而是为了孩子良好人格和秉性的形成。在这坚持从严的时候,家庭所有大人的口径要一致。决不能在孩子面前出现几种不同意见的声音,如出现爸爸斩钉截铁地说一次只能吃一颗糖,而妈妈却说不要让孩子哭闹,可让他再吃一颗么,爷爷、奶奶甚至支持说可再多吃几颗的情况。因为孩子耳聪目明,察颜观色,知道大人的口径不一。对爸爸的这个“严”就很难凑效,甚至失得其反,失败告终。在从严管教孩子一次只能吃一颗成功后,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决不能一次这样要求,下一次又可以放松要求,或者严严松松。孩子只能在一如继往的严格要求下,才能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秉性和人格。从“吃糖”这一既平常又细微的范例中,可以对孩子其他行为习惯的从严科学管教,予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对孩子包办代替有余,培养其自强、自立不足 含在口里的宝贝,只怕他什么都不会,孩子的起居穿着,洗脸沐浴,进食吃饭,行走上学,事事处处都由大人包办。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 孩子走路跌倒,这是常见的现象。然而三个不同国家的大人有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日本人不但要让孩子自己爬起来继续走路,而且还要其找出跌倒的原因,还要批评是自己不小心的缘故。美国人,让孩子自己爬起来,继续走路。而中国人,往往一个箭步跑过去,将孩子扶起来,掸掉衣、裤上的灰尘,然后,用脚踩地,一味指责这地的缘故,害得我家宝贝跌倒,把责任全推给不平的地面。这三种国人对同一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不同的育人理念,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不同的民族精神。 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对孩子的包办代替现象更加突出。一个企业老总,孩子17岁了,还不会自己放水洗澡,考上大学了不会自己洗衣服,要母亲随从“陪读”。原因是家长对孩子从小太溺爱,包办太多了。小孩子开始学走路,只怕家俱、建筑物边角碰坏孩子,大人煞费苦心地把全家的建筑物的边角用海绵包起来。试问,你能包得了家,还能包得住整个世界吗?孩子长大后,能不出家门,走向有“边角”的社会和世界吗?我们决不能被动地预防去包边角,而要积极主动地教育孩子不要随便去碰边角。孩子在这样包好边角的温室里成长,能长成参天大树吗?孩子本身就要在跌倒了再爬起来等磕磕碰碰的日常滚打中锻炼成长的。 对孩子小时候过分溺爱,过于包办代替。一惯是筷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都舍不得让他干。孩子长大成不了器,家长却一味抱怨“恨铁不成钢”。这钢是恨成的吗?钢是炼成的,你炼过他吗?到底给他多少炼的机会?你没炼好铁,反而责怪他不成钢,事实上责任全在你这个炼钢师傅身上。 上述两种家教的偏颇现象,在家庭教育中较为普遍存在。且都表现在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细微小事上,似乎不会碍大事,无足轻重。但要知道孩子的秉性和人格,就是从日常一点一滴开始,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地形成。因此,家教务必从零抓起,从小事抓起,坚持辩证的哲学家教理念,克服偏颇的家教现象,坚持科学和谐的教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必有好处,民族的未来才有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