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智慧与创新管理(下)

上传人:每**** 文档编号:69382654 上传时间:2022-04-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智慧与创新管理(下)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国学智慧与创新管理(下)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国学智慧与创新管理(下)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国学智慧与创新管理(下)方朝晖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2.袁绍和田丰我这里还有一段简短的视频,这个简短的视频说的是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另外一个大臣,因为跟领导说话不注意方式和方法,结果断送了性命,这个人叫田丰。田丰是三国初期,或者说是汉代末年的一位绅士。在袁绍起兵的时候,田丰卖掉自己所有的家产投奔了袁绍,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田丰后来帮助袁绍统一了北方四郡,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当时全中国最大的诸侯。可以说田丰是一位足智多谋、极有远见的谋士,也是袁绍手下最大的功臣之一。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田丰在袁绍的团队里地位也比较高,但是田丰这个人的性格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根据史书的介绍,说这个人是刚而犯上。田丰在袁绍夺取北方四郡,成为北方最大的诸侯以后,曾经多次规劝袁绍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急于和曹操对战,坚决反对袁绍跟曹操决战。但是袁绍这个人的野心当时已经膨胀起来了,他非常希望自己尽快的把曹操消灭掉,统一整个北方,然后统一整个中国,称霸天下,这是袁绍当时的想法。但是田丰认为袁绍的这套想法,从根本上反映的可能就是好大喜功和急于求成。他建议袁绍,首先把北方的地盘好好的稳固下来,因为虽然统一了北方四郡,但是北方人民还没有真正感受你的恩德。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后方还不够稳固,如果跟曹操决战,有所闪失,那你岂不是退路都没有了吗?另外一方面,曹操的势力远远不可以和你相提并论,虽然他现在挟天子以令诸候,但是以他现有的势力是没有必要把他当成头号的威胁,只要你把自己的势力真正的稳固下来,将来有一天,曹操迟早是你的手下败将,统一北方,统一整个中国指日可待,没有必要为曹操过分的担心。但是袁绍听不进田丰的话,结果跟田丰之间就发生了激烈的意见冲突。田丰也在多个场合下比较严厉的批评袁绍,那袁绍他就感觉田丰这个人很固执,经常说一些败坏士气的话,让他的团队离心离德。所以为了避免田丰继续发挥这样的负面作用,他派人把田丰给关起来了。等到“官渡之战”结束,袁绍几十万兵马灰飞烟灭,溃不成军。在这种情况下,田丰还是关在监狱里,在监狱负责看管田丰的狱官非常同情田丰,非常欣赏田丰的才华,所以他在得知“官渡之战”的结局以后,就跑来向田丰道贺,跟田丰有一段精采的对话。狱官认为历史已经证明田丰是正确的,所以田丰马上有救了,但是田丰为什么在听说“官渡之战”的结局以后,抱头痛哭,认为自己的死期已到,并且确实也得到了应验。他为什么能够准确的判断后来所发生的事情?那也是因为他通过关押的这段时间,参透了自己的领导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说袁绍这个人是外宽而内忌,表面上来说和蔼、可亲,对下属问长问短、关怀备至,但是实际上无论他表面上跟下属关系有多么好,都时刻有另外一只眼睛在偷偷地窥视自己的下属,从来不能够真正的和下属交心,更谈不上肝胆相照。如果他在“官渡之战”当中打了胜仗,他一定会把我给放了,因为他想借用这样的机会向世人证明的宽怀大度,给自己脸上贴金。但是由于他今天打了败仗,羞于见我,所以田丰不忘深意。为什么在历史已经证明田丰正确、袁绍错误的情况下,袁绍依然要把田丰给杀了呢?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我曾经不自量力的做过这么一些分析,就是袁绍这个人的任人之道,跟李世民之间是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在袁绍看来,衡量一个下属好不好的标准之一,就是作为下属的,要真正的替领导着想,要真正的听领导的话,在袁绍看来,一个下属不听领导话,不去想方设法的实现领导的意愿,就不是一个好的下属。比如说田丰认为,袁绍这个“官渡之战”是错误的,所以他不支持袁绍这样做,经常说一些泄气的话。袁绍自己认为我是你的领导,我已经做出来的决定,你就不要违抗,你就只能够无条件的执行,即使“官渡之战”是不应当打的,但是我已经发动了这场战争,已经没有退路,那你就应当无条件的拥护和支持我。另外袁绍可能认为,做下属的要真正理解领导需要的是什么。特别是有一些领导的需要,他不便于说出来,但是你们做下属的要善于理解,要善于领会领导的心思。比如说“官渡之战”结束了,袁绍虽然几十万军马全军覆没,但是他毕竟还有自己的根据地,北方很大一块地盘还是他的,像他这样的当世豪杰,一代英雄怎么可能认输呢?他既然不认输自然会想办法东山再起,既然他要东山再起,对于“官渡之战”的失败,他需要给世人一个交代,什么样的交代?他希望世人明白,曹操之所以在官渡之战当中获胜,就是因为采取了卑鄙肮脏小人的手段,把天下交给像曹操这样卑鄙肮脏的小人,是没有指望的,那么你作为他的下属要学会帮他去抹黑曹操,妖魔化曹操。像这种事情是领导不好意思直接交代的,但是你们做下属的要明白,要体会的出来。可是像田丰这样的傻瓜,他是绝对不会人为的、昧着良心去抹黑什么人的。只要他活着一天,他那张嘴就不会控制住自己,就会不断地告诉世人,袁绍是因为没有听他的话才输了的。你说这不就成了袁绍的眼中钉、肉中刺了吗?另外在袁绍看来,作为下属要懂得自觉的维护领导的权威和威信,而不是急于在领导面前彰显自己的个性。那你觉得你的领导错了,你认为袁绍不应当发动这场战争,但是这场战争已经发动起来了,你经常批评领导,你经常在众人面前说领导的不是,搞得领导的下属跟他离心离德。让袁绍在下属面前很没面子,甚至下不来台,不利于领导树立自己的威望了。那你别忘了,你之所以有今天的一切,那都是我给你的,没有我哪有你的今天?你为什么总是在大庭广众之下,那么急于彰显自己的个性,那么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好像你是个英雄,好像你多么有远见卓识,你说穿了不就是我养的一条狗吗?你作为一个狗,你怎么老是把自己当成人对待,你忘记了你自己真实的身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袁绍可能还认为做下属的,要善于照顾领导的心理,要让领导活的舒服、快活,要让领导赏心悦目。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领导也是人,在任何一个团体里面,领导承担的压力是最大,付出的心血是最多,领导自己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复杂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可是你们这些下属有谁理解他?有谁懂得他?出了事情都是领导来承担责任,而你们不需要承担责任的。请问领导身上的责任有多么重大,有谁真正的关心过领导,有谁懂得领导也需要安慰,领导也需要支持,领导也需要下属的同情和理解。所以有的下属他懂得领导内心世界这些丰富和复杂的东西,想办法把领导搞得很舒服很爽,让他的身心哪怕只暂时的放松一下,那才是好的下属。因为这样的下属让领导找到了做人的感觉,做领导的感觉,才真正活的像个人样子。但是像田丰这样的下属,头上长角、身上长刺,像个刺猬似的,总喜欢说领导的不是,总是要领导按照他的意见去做。请问这样的下属留着他干什么?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所以在袁绍看来,把田丰这样的下属给杀了,并不一定就是什么值得惋惜的事情。那我们从这里也可以发现,李世民和袁绍在任人之道方面的重要差别,就是李世民认为“主明而臣直”。衡量一个下属的好与坏最主要的标准之一,是看他这个人的本质是否好,本质上是否正直。而在袁绍看来,衡量一个下属的好与坏,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这个下属是不是真正的为领导着想,一切无条件的只维护领导需要和威望。结果袁绍对于像田丰这样正直的下属,处以死刑或者进行关押。最后他身边所剩下来的,团结在他身边的那些人以小人为多,而李世民多是侠肝义胆、义薄云天之士。在李世民看来,一个下属的观点是错误的,一个下属说话的方式有问题,甚至让领导下不来台,不是衡量一个下属好坏最主要的标准,甚至不一定是什么坏事,不一定说明这个下属就不好。我们现在回到孔子所讲的,“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以及此诗讲,“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为什么古人有这样一种思想?我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古人认为,领导权大、势大,一般人在领导面前唯唯诺诺,不敢讲真话,所以领导要想发现真正的人才,也不容易,很容易被下属蒙蔽,很容易被他人所忽悠,因为你手上的权力太大了,你所掌握的资源太多了,那么这些下属不忽悠你忽悠谁?在这种情况下,对领导自己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考验。所以古人讲“纳谏”我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之道,虽然我们人人都知道“纳谏”的重要性,但是未必意味着我们人人都懂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采纳古人的这样一种“纳谏”的策略,来管理自己的下属的。(六)正名再下面我想跟大家讲的就是古人管理思想当中的第六个方面,就是所谓的“正名”的问题。这个“正名”是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话原出于论语?子路篇,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话的表面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懂得自己的职责,当教授就要像当教授的样子,不要白天是教授晚上是“禽兽”;当官的就要像个当官的样子;当老师也要有当老师样子;当商人也要有当商人的样子,每一个行业都要懂得自己行业的价值,懂得这个行业的职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那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发现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实际上同样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正名”问题,为什么这样讲?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就是各行各业都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至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各行各业的人们真正关心的就是一件事情,就是“利”。所以我有时候跟大家开玩笑,我们现在讲那么多的核心价值,也许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最盛行的一个价值就是利益,利益才是我们实际生活当中的核心价值了,把所有其它的价值都代替了,这当然是非常扭曲不正常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扭曲和不正常的情况?实际上这就是各个行业没有得到“正名”的标志。比如说当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但是假如当老师的认为,挣钱比教书育人更加的重要,于是巧立名目,在学生身上乱收费,当发现学生给他带来的实际利益不够的时候,他也就不愿意认真负责的去教育学生,那教育这个行业已经不称其为教育这个行业了。那作为政府的官员,他神圣的职责是管理一方、捍卫正义、造福人民,但是政府官员如果他内心深处更关心的是自己的个人的名位、地位和利益的话,把这些东西看的比自己的位子更重要,那他也不可能很好的去造福人民了。我现在想要说的一点就是过去几十年来,文革给我们留下的另外一个负资产,就是摧毁了很多行业自身的价值,让各行各业的人们忘记了自己这个行业神圣、崇高的价值所在,结果他们很容易被商品经济的浪潮打垮,变成了唯利是图的人物。我为什么要这样讲?我们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个小孩子在幼年时期,他如果喜欢一个东西,他就非常真心的去追求他。当他这样去追求的时候,未必是考虑到将来能给家族争光、给母校争光、给祖国和人民争光,他未必会想这些问题。而在他长大以后,要面临选择自己的专业、选择自己职业的时候,如果他真正是把个人的兴趣放在第一位,那么其它方面的因素就相对退居次要位置。沿着这种个人兴趣可以确立自己在这个专业领域强大的爱好,并且会无限的深入下去。人们喜欢一个领域,喜欢一项事业,不一定都是为了给祖国和人民争光,不一定都是为了功利、可见的利益。爱因斯坦不是为了报效德国而成为一个物理学家;牛顿不是为了给英国人民争光而发明了流动力学。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因为人有求知的欲望,是因为人有一颗好奇之心,那么科学对人性论的基础就在于,满足人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假如我们把历史上所有成功的科学家都打扮成爱国者,仿佛他们是因为爱国而成为科学家的,取得了巨大的科学成就,那也可能成为一种误导和蒙蔽。就让那些幼小的孩子们一切从爱国出发,而忘记了积极地开发自己的个人兴趣,而我们的教育机构也没有真正的从这方面去引导这些孩子们。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前进真正的动力又在哪里?实际上科学前进真正的动力就在于人的好奇之心能够得到无限的满足。我们可以说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逻辑基础,这个基础是植根于人性的深处,并不是每个人在所有的行业都有同样的天赋。比如说有的人,他从小喜欢钢琴,他沿着自己的兴趣发展可以成为一个钢琴家,他成为一个钢琴家与他爱不爱国,与他能不能为社会做贡献,这一点在当初他进行选择的时候,可能不一定是首要因素,虽然他成为一个杰出的钢琴家以后,确实可以给祖国和人民争光,确实可以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但是那是第二位的。贝多芬不是因为想报效意大利,给意大利人民争光,给欧洲人民争光而成为贝多芬的。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我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多年来在一种意识形态思想、爱国主义思想强大的支配下,我们把几乎所有的行业都理解为是为了爱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而忘记了真正具有首要作用的力量,来自于人心深处的那些东西,那就是一个人的潜能,也许你的潜能更适合于踢足球,你把你的足球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就可以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球星。虽然你成为世界级的球星,一定可以给你的国家争光,但是你只是选择城市足球这个行业,当初的主要动机不是为了给这些国家争光。你的个人兴趣是热爱探索未知世界,你把你的这种探索精神贯彻到底,就可以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科学家,等你成了世界级的科学家了,当然你就可以给自己祖国和人民争光,但是当初决定你做这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你那种无限进取的精神,对于未知世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那么科学在国家需要、民族需要,这一系列外在需要的背后,它的人性的基础在于满足人的好奇之心。就像艺术,它的人性真正的基础在于对美的追求。足球它作为一个行业,它真正人性的基础在于让人在运动当中体验生命的伟大,所以今天全世界有那么多人追捧他,追捧那些球星,追捧足球这个行业。我的意思就是说,孔子讲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就是今天我们中国当老师的不知道什么是老师,当教授的不知道什么是教授,做商人的、做政治家的不知道什么叫商人和政治家。因为我们多年来,忘记了这些行业自身独立的价值,把某种政治的需要或者国家民族的需要当成压倒一切的价值。不是说这些价值不好,不重要,当然非常好,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或者说把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价值,人性的价值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所以这些行业也不能够创立起自己神圣的基础。当行业自身神圣的价值建立不起来的时候,人们就很容易被那些功利价值所吸引,金钱、女色、财富、地位、名声,这些东西就变成了居于支配地位的价值。所以我想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各个行业站不起来,行业自身的价值不能够建立起来,只要行业自身的价值建立不起来,我们就出不了世界级的科学家、思想家、商人、政治家,一些其它各个行业世界级的领袖人物。所以我想孔子的“正名”思想,对我们从今天的角度来理解,一个社会国家管理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七)化民接下来我想讲一下古人管理思想当中化民的思想。化民思想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社会风气。古人认为,一个聪明的领导应当懂得让人民在不知不觉中向好的方向发展,那怎样让人民在不知不觉当中向好的方向发展?那就是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的风气。所以“上以风化下”是毛诗里面的话。怎样才能够让老百姓在不知不觉当中向好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孝经里面讲的“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真正让人民得到改变的不是通过强制的管束,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身作则的示范,只有领导和这些社会的管理者能够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去影响别人,才能够从根本上让一个社会好起来。我自己也曾经专门研究过西方政治学当中的很多的经典。包括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伯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洛克的政府论、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这些都是西方政治学史上的经典著作。我非常惊讶的发现,自古以来,西方这些杰出的政治思想家们,在讲到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时候,很少有人把社会风气当成最重要的,衡量一个社会好坏的标准,或者是治理好一个社会的最佳途径,基本上没有。虽然像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里面也谈到了分属;包括托克维尔也谈到了民情的问题。但是真正从社会风气的角度,把社会风气当成社会治理的最重要的变量的角度来看,西方的政治学者、法律学者几乎没有人这样做。可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的时候,发现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们都非常重视移风易俗,改变一个社会的风气。我想这个可能与中国这个社会自身特有的习性是有关系的,就是说中国文化是一个以人和人为基础所构建出来的文化,西方文化是一个以人和神的关系为基础构建出来的文化。在一个以人和人的关系为基础构建出来的文化当中,人情和面子盛行,人和人之间相互攀比,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嫉妒,所以容易出现跟风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身份地位比较高贵的人,他的一言一动对整个社会的示范效应就很大,潜移默化会影响到其他人的言行。所以古人强调化民是改变一个社会最重要的方面。比一些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放权让利,但是让我们做梦都想不到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就是当一部分人真的富起来,得到政府的表彰以后,整个社会兴起了一切向“钱”看的风气。以前一些非常好的、高贵的行业和职业比一些政府的官员也罢,或者是国家机关的干部也罢,学校的老师也罢,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个时候,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的收入比那些下海经商的人要少的多了,而那些下海经商挣了大钱的人,不管是坑蒙拐骗挣来的钱,还是正当合法途径挣来的钱,凡是挣到了钱,受到了全社会的追捧,所以这些在机关工作的干部也罢,学校的老师也罢,他们就受到了冷落,这个冷落对他们的影响是切切实实的,包括可能找不到对象,包括可能在亲友聚会的时候被人瞧不上,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了他们的情感,影响他们的行为。所以曾经有一段时间,有很多中小学老师停薪留职,下海经商,全民下海,全民经商,出现这样一种浪潮。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我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从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的角度来讲,要懂得我们任何一个大政方针,对整个社会风气产生的影响,不能够单纯从经济学的角度,或者某一个单一的角度来看问题,而且要意识到,这种行为对整个社会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对整个社会风气所带来的影响。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所认识的话,那么我们很多的政策导向就要适当的加以调整,至少不能把经济利益看的太重。一个社会的整体导向就是如果把经济利益看得太重,就是很自然地引起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就会导致各种坑蒙拐骗、敲诈勒索的行为,各种不规范的商业欺诈都可能会发生,导致我们今天看到有那么多假冒伪劣现象。(八)养人“养人”来源于孟子。孟子说“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讲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孟子的意思就是说“服人”和“养人”是不一样的,具有领导位置的人,很容易让别人服你,因为你有权力,因为你掌握了金钱和资源,所有这些东西,让别人不得不服你。但是别人如果是不得不服你,而不是心悦诚服的话,那么在你的权利失势,在你的资源减少的情况下,你的权威也就没有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就不会有一个良好的秩序,上下之间就不会有良性的互动和信任。“以善养人”是说领导通过自己实实在在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好处,就像母亲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她不一定要花那么多的心血和精力,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但是她对孩子点点滴滴的爱,日积月累的关心,就会培养孩子的爱心,就会让孩子逐渐地懂得体谅大人的疾苦,越来越成熟。在这种非强制的情况下、非强迫性的情况下,让别人对你心悦诚服,这才是真正成功的领导。我想儒家非常强调“养人”,反对“服人”,就是为了提醒做领导的,千万不要犯错误,千万不要错误地以为,通过强迫他人服从你自己,就可以达到改造他人的效果。也可能实际情况恰好相反,你强迫别人服从于你自己。那么人家发现,你的衡量标准是人家服不服你,他可以装得非常服你。那么你的下属当中,人品越差的人越善于伪装自己,也就越容易被你所看中、所提拔。这样最终是害了你自己。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九)不争第九方面,我想简单的讲一讲道家的一种管理思想,叫使民不争。我们都知道,道家认为一个社会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广大的臣民能够回到自己本真的、淳朴的、自信当中去。道家之所以反对让人民相互竞争,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当人民相互竞争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扭曲自己的本性,违心地去做人和做事情,无论是在竞争当中取胜的或者失败的一方,他们的人性都已经扭曲了,人已经变得不再纯朴、不再可爱。如果你的下属已经变得不再淳朴可爱,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和下属之间是一个相互对付,你要想尽一切办法对付他,他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对付你,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道德经里面讲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治”。这要从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可能觉得老子所讲的话太极端了。但是你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老子想要表达的思想,让人返璞归真,自然就会有秩序,如果人回到了真实的、本元的状态,不仅仅社会会有秩序,下属和领导之间的关系也是相得益彰的,所以做领导的,不要担心下属不听话,不要成天沉迷于用各种方法去控制下属的手脚,去掌握下属的一言一行,你只要把下属引导到一个自然、朴素、本真的状态,呵护他们自信的状态,你就是莫大的功业,你就可以无不为,这是道家的管理思想。(十)无为另外我们讲道家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治”,当然无为而治的思想有很多不同的解读。但是其中有一条是说一个聪明的领导,善于让自己处在无为的状态,所有的事情都能自动办好。这可以理解为由于领导任人有方,即使他自己不花很多心思从事管理,下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很强,所以领导可以无为。这也可以理解为领导在自己的单位内部,在自己的国家内部,创造了非常良好的社会风气,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本身就能够约束人往好的方向发展,所以领导不需要花太多的心思操心,对人民进行道德说教,整个社会就可以做到道不拾遗,道德风气良好。这个“无为而治”甚至还可以理解为领导让每一个人找到了自我,如果接着我们刚才讲的“不争”的这个观点发展下来,让每一个下属找到自己真实的自我,获得真实和本元,那么整个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都会非常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请问哪个人不愿意找到自己真实的自我?请问哪个人不想活得真实和本元?在这种情况下,领导也不需要费太多心思去治理天下。当然这是我对“无为而治”的一种解读,这种解读未必很全面,还可能有其他一些不同的解读方法。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我今天从十个方面概括了古人的管理思想。包括主要的儒家和道家的管理思想,这些管理思想我相信对我们现代人进行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管理,可能还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当然儒家的这些管理思想,有很多是从宏观层面上治理天下国家,针对这样一个目的来设的,但是我想如果我们把它缩小到自己的企业、自己的单位内部,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实际意义。谢谢大家!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