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七章 红楼梦曹雪芹的红楼梦 ,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峰。由于此书难以用语言来概括它、赞誉 它,对之惟有感到惊奇,故称之为奇书。它确有不少奇异、奇特之处,其中之一就是它不朽 的艺术生命力。一部文艺作品如红楼梦那样,始终传诵不衰,如日月常新,这在中国文 学史上是极罕见的。到今天,读“红”又形成了一个热潮,甚至还可以说是空前的热潮。甚至,连文化 水准还达不到阅读此书的人们,也能通过舞台、银幕等来了解红楼梦 ,为宝黛的不幸抹 一把眼泪。真可谓:“家传户诵,妇孺皆知。”第一节 红楼梦的研究概况一、旧红学阶段所谓旧红学,指的是“五四”时期以前,有关红楼梦评点、索隐与题咏。其中 以评点派最具有代表性,贡献也最为卓著。(一)评点派评点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小说评论方法。 最早为 红楼梦作评点的是脂砚斋,以 脂砚斋的名义进行的评点被称为“脂评”。 从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材料来看, 脂评是与 红楼 梦的创作同时进行的。(二)索隐派索隐派是 20 世纪初红学研究中形成的一个派别。该派力求“索隐”红楼梦所 写的“真内容”、“真故事”。根据一些历史资料、野史杂记,来探究红楼梦素材的 来源, 贾宝玉等究竟影射何人之类问题。 索隐派并无统一说法。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清世祖 与董鄂妃”论。二、新红学阶段 新红学是指以胡适、俞平伯为代表的考证派,其创始人是胡适、俞平伯。 考证派红 学的研究重点在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家世生平的考索、 红楼梦版本的考订、 红楼 梦后四十回的情况以及脂本、脂批的研究等几个方面,他们的研究为我们阅读红楼梦 扫清背景障碍、 知人论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当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观研究的疏漏, 他们的研究有时也陷入无法自圆其说的境地。三、批评派的红学研究1904 年光绪三年 教育丛书 刊载了王国维的 红楼梦评论 这篇论文的发表 不 仪揭开了现代红学研究的序幕。 王国维明确提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之悲剧”,是悲剧 中之悲剧!”第二节 红楼梦的作者一、曹雪芹的家世曹雪芹的祖先, 过去有很多种说法, 甚至有人说他是曹操的后人, 也有将曹雪芹与诗人曹植 相提并论的。这些传说都不可信。根据有关记载可以得知,曹雪芹的始祖是曹世选 (又作曹 锡远,还有说是单名叫曹宝的) 。曹家本来是汉族人,而且应该是读书人家。在万历四十七 年( 1619)被后金俘虏, 沦为奴隶。 成为“包衣”, 隶属于多尔衮的正白旗。 诉谓“包衣”, 是满愈译音“包衣阿哈”的简称,意为家庭奴隶。 这种包衣身份, 世世代代都不能改变。即 使后来曹家飞黄腾达,也不能改变他们家“包衣”的性质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 在明朝灭亡时跟随清兵人关。 在此之前, 曹振彦已经凭借自 己的文化知识,开始担任官职,而不是一般的从事耕种、做杂活的普通包衣。 1634 年曹振 彦已经升任多尔衮属下的“旗鼓牛录章京”清兵人关时, 多尔衮势力最为强大, 且是摄政王, 正白旗战斗力最强, 连顺治皇帝都称他为“皇父”或“父王”。 在这个集团中, 当然升迁 的机会就更多。顺治七年 (1650), 多尔衰英年早逝 ( 1612-16;50) ,正白旗被顺治帝收回,成 为皇帝亲自统领的上三旗之。 (另二旗为正黄旗与镶黄旗) ,曹家也因此成为皇帝的家奴。 曹振彦作为皇帝的家奴,已经逐渐取得了皇帝的信任。曹家家族之所以能够达到极盛。 与他的曾祖父曹玺这一辈有关。 振彦有二子: 分别 是曹玺、曹尔正(有人说为尔玉。后均改为单名曹玺与曹鼎) 。曹玺与父亲 一样,也是因为 军功被提拔到内廷, 后二等侍卫, 康熙二年 (1663) 他以内工部郎中的职衔出任江宁织造, 来 到南京。康熙上元县志曹玺传中说他精明能干,上任之后,“积弊为之一清”,深得 朝廷倚重, 看来他确实是身负重塑朝廷形象的重要使命来到江南的, 这一使命也显示了他在 当时的声望。 更重要的是, 他的妻子孙氏曾经是康熙皇帝的保姆。 这身份对曹家的兴旺发达 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曹玺担任江宁织造,任务是随时将江南一带的吏治民情、社会动 态向皇上专门汇 报。正是由于他们这种身份,所以江宁织造这看起来不起眼的官职,在当 时却是炙手可热。曹玺担任此要职, 从康熙二年( 1663)一直做到康熙二十三年 (1681) 病死 任所。 其间,多次得到康熙的奖励, 并被授予“三品郎中加四级”的职衔。 工部郎中只是三 品,但是加四级就相当于正一品了, 所以曹世选与曹振彦两代夫妇都得到一品的封浩。 曹玺 去世后,康熙皇帝南巡到南京,还特地到织造府看望曹玺家属,以示慰问。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曹家最有能力的人才之一。曹玺有两个儿子,分别是曹寅、 曹宣。他由于母亲的关系,小时候曾经当过康熙皇帝的伴读。曹寅在江南,很得人心。他不仅是精明强干的政治能手, 对康熙忠心耿耿,是康熙 放在江南的代言人; 同时又是优秀的文人,很能笼络汉族士子。其实, 曹家本来就是书香世 家,曹玺在江南时期,就很得当地文人的欢迎。因此,曹家成为文人聚会的中心。曹寅具有 很高的文学修养。他去世前,曾经将自己生平的诗加以遴选,编成谏亭诗抄八卷。他的 诗作,得到当时许多文人的高度评价。康熙在位期间, 曾经六次南巡, 后面四次南巡都是在曹寅任江宁织造期间, 每到南 京都是住在他的织造府。其中康熙三十八年(1699)南巡时,曹寅的母亲孙氏晋渴,康熙看到她时很高兴, 说:“此吾家老人也”当时堂中正值营花盛开。 于是康熙亲笔书写“营瑞堂” 的匾额,赏赐给孙氏。“置瑞”二字,感情颇深,古人以“置”喻母,“瑞”指人瑞,孙 氏这年已经六十八岁了。从这些地方,都能看到曹家与康熙的亲密程度。曹寅在江宁织造任上一直做到康熙五十一年( 1712)五十五岁去世时为止。当时他在扬州,由于偶染风寒, 转为疟疾,最后不治而死。从他生病时起,康熙就非常关注,不断了解其病情发展情况,并 及时指示用药。曾命快马从京城驰送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金鸡(金鸡纳霜,奎宁)到扬州,可 惜药送到时曹寅已经去世。曹寅去世后, 康熙甚为痛惜, 于是特地提出让曹寅年仅二十四岁的儿子曹颙继任江 宁织造, 曹颙明明是个无知小孩”, 根本不堪江宁织造这样的重任, 后来两淮盐运使噶尔泰 就说他“年少无才, 遇事退缩。 ”“雍正就一针见血地批评道: “原不成器”。 噶尔泰还说: “臣见过数次,亦平常”。雍正则批:“岂止平常而已”(当然,这也有可能是他们联合起 来为抄家找的借口) 尽管如此, 康熙仍然安排曹颙继任。 从中可见康熙对曹家的信任、 关心 与体贴。不过,曹家虽然苟延残喘 却最终没有能够逃脱被抄家的命运。 雍正五年( 1727)曹 家因为“骚扰择站”以及“亏空织造款等罪名被罢职抄家。曹家被抄家后,所有的房产、 地产、 奴仆等都被没收, 雍正转而将它们赏赐给继任江宁织造隋赫德。 抄家之时, 形势极为 紧张。一方面, 雍正派江南总督范时绎, 将曹家财物, 固封看守, 并将重要家人, 立即严拿 包 括家人之财产, 也要固封看管同。 时让范时绎注意捉拿准备到江南通风报信的人, 以挖出背 后的人物。可见雍正对这一起抄家,异常关注,但是最后仅仅是抄家、赔补,应该说是挺照 顾的了。当然也有人认为,曹寅家族在江南一带很有声望,尤其是在知识分子阶层,口碑 很好。 何况他们是康熙在江南的代表,如果康熙一死,雍正就将曹家彻底搞垮,这对雍正上台的合法性以及雍正的个人名声来说,也不太好。所以,雍正一直忍到雍正五年(1727),方才下诏对曹家抄家,而且罪名主要是“骚扰释站,这些都是有着相当复杂的背景的。曹雪芹约出生于雍正元年( 1723),正是这样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期。二、曹雪芹的生平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亦号芹圃或芹溪居士。他是曹寅的孙子、曹颙的 儿子。大约生于雍正元年四月二十六日(公兀 1723年 5月 31 日),卒于子午除夕即乾隆二 十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公元 1763年 2月 12 日),享年四十岁。当然,关于曹雪芹的生卒 年有很多种说法。 就生年而言, 有不少人认为曹雪芹应该出生得比较早, 否则就赶不上曹家 的繁华时代了,更不可能看到康熙南巡的空前盛况。同时,雍正五年(1727)曹家被抄家,曹雪芹当时如果太小, 也不大可能对自己家族的过去有太深的记忆。 因此, 有人认为他应当 出生于康熙五十年( 1711),还有人认为应该是康熙五十四年( 1715),胡适认为是康熙五十 六年( 1717)。这样的话,曹家被抄家的时候曹雪芹至少已经有十几岁了,既曾经经历过 当初的繁华盛世,又对抄家的惨痛有切身的感受。 这是曹雪芹创作 红楼梦的生活基础与 感情因素。曹雪芹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曹家抄家前的幼年时期, 这时期曹 雪芹主要生活于南京, 从雍正元年到雍正五年 (1723 -1727 );第二是抄家后迁居北京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生活于北京城内,从雍正六年到乾隆五年 (1728 一 1740) ;第三个阶段是曹家 再次遭受打击彻底衰落时期,曹雪芹由城内迁居西山, 红楼梦也创作于这时期,即乾隆 六年到乾隆二十八年 (1741-1763) 。在第一个时期中, 曹雪芹只是一个尚末懂事的小孩。 他的童年时期, 物质生活应该 相当富足。虽然这时候曹家已经没有曹颙在世时期的繁华景象,但织造府的生活锦衣玉食、 奴仆成群等词汇来描述, 并不过分。 正是由于比较好的物质生活, 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 的文化、 艺术教育。 这从红 中就可看出受到了各种文学艺术作品的熏陶,而且多才多艺。当然, 尽管曹在雍正初年仍然过着豪华的生活, 但是他们全家的精神生活非常压抑。 幼年时 期,一直生活在这样的压抑氛围之中, 对曹雪芹忧郁的诗人气质的形成,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过抄家之后,曹家确实败落了,不仅没有了政治地位经济上也非常窘迫。 曹 家的再次衰败, 大约发生在乾隆四年 ( 1739)。这次的遭遇比雍正五年 (l727) 那次抄家更惨。 虽然具体详细的情景我们已经不得而知。 但是从其结果来看, 曹家经过这次折腾, 已经彻底 衰败了。从有关的蛛丝马迹来看,这次事件很可能与涉嫌谋反有关。另外这一次变故,也很可能与曹家自己的因素有关。 红楼梦中探春曾说:“可 知这样大家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 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这是说,自作孽,不可活。从红楼梦中的有关描写来看,作者对长房一直 有看法。 宁府与荣府, 作者对荣府颇多亲近之情, 对荣府则深恶痛绝。 曾经借柳湘莲之口说; “你们东府里, 除两个石头狮子干净 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这话说得相当难听。 另外, 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与 红楼梦曲 中,曹雪芹更是自直接出面, 将所有的罪过全部推在宁府。 说什么“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明显是为荣府辩护。这样的人生经历,对曹雪芹来说,也许是太不幸了。 造化弄人让他从幸福中再次 惊醒。本来,曹家以为痛苦已经过去,繁华已经回来;可是,短暂的复兴,犹如场春梦,到 头来依旧是一场空。 红楼梦中充满人生如梦的虚无思想,与曹雪芹这样的人生经历显然 密切相关。好了歌及其注解、十二金钗的判词、 红楼梦曲等等,作者都反复渲染这样 一种情调:“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认欠 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散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 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飞鸟投林, 落一片白茫茫大 地真十净”。曹雪芹此后的生活,有关资料记载很少,应该是日见贫困了。 红楼梦中曹雪芹 说自己“背父兄教育之恩, 负师友规谈之德 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 甚至是“学户 椽蓬墉瓦灶绳床”,可见他此后生活的窘况。就在这一时期, 曹雪芹开始创作 红楼梦 了。最迟在乾隆十九年甲戌 (1751), 红 楼梦 前八十回初稿已经写成。 曹不断修订整理, 前后十年左右的光阴。“于悼红轩中披阅 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正是 曹雪芹呕心沥血写作、修改红楼梦的绝佳写照。乾隆二十七年 (1762) 冬天,饥寒交迫中的曹仍然在苦苦地修改润色着他的不朽巨著 红楼梦。但是由于一生坎坷迭遭折磨,加上创作这样一部巨著耗费他太多的精力,他的 身体状况与精神状态, 都已经承受不了任何打击。 这时他的幼子又不幸天折。 曹雪芹悲痛欲 绝不久,也就离开了人世,仅仅留下他的千古绝唱红楼梦 。第三节红楼梦的人物一、贾宝玉 贾宝玉历来是红楼人物评论中争论最多的一个。 要能较准确地认识他, 必须把握住 他的最基本特征来进行分析。 第三回他一出场时, 作者就在两首“西江月”词中为他作了画 像,他给人们一个突出的印象便是开头两句说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事实 上,书中的许多人物也是这样看待他的, 他的母亲王夫人就说“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 一时 无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众姐妹也曾说过:“别和他说话才好,要和他说话,不 是呆话, 就是疯话”所以兴儿向尤氏姐妹说到宝玉时, 就说他“成天家疯疯癫癫的, 说的话 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其实,贾宝玉是一个非常“聪明灵慧”的人, 并无生理上的精神病态; 那么他的这些疯、 癫、 狂、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清代有一个词论家叫况周颐的说得好:“狂者, 所谓一肚皮不合时宜发见于外者也”蕙风词话 。贾宝玉正是一个在思想、行动上都与封建世俗的 现实要求格格不入, 因而也不容于世的狂怪之人, 作者曾借警幻仙姑之日, 点出贾宝玉“于 世道中未免迁阔怪诡, 百口嘲谤, 万目眶毗”就是对他的狂怪性格的一个很好注脚, 说明他 是一个不合封建制度之“时宜”, 因而受到封建卫迫者们的“百口诽谤, 万目眶毗”的封建 版逆者。具体来说,它有一些什么表现呢?择其要者,概括起来有:(一)对于仕途在人生道路上, 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一般走的都是一条由读书做官, 从而达到光宗耀祖, 显 亲扬名的道路, 这也是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的。 贾宝玉的父亲, 从小也就是这样要求他 的:“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 的。”目的就是要他参加科举考试。 然而他却偏偏不肯去读这些东西, 读了几年, “上本孟 子就有一半是夹生的,若凭空提一句,断不能接背的,至下孟就有一大半忘了。”他 当然不是不读书,而是所爱不在此。他称会真记为“真真这是好书!”不仅爱看,而且 能记,还随时能用几句,与对四书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二)对于女性地位 中国封建社会几干年来的传统观念都是男尊女卑, 妇女地位从孔子开始就说“惟女子与小人 为难养也”(论语阳货)。此后则是夫为妻纲,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夫权成为中 国儿千年来绑在妇女身上的一条绳索。 历来的文学作品中, 虽也有为妇女鸣不平的, 但只是 哀其不幸, 最多为之一掬同情之泪而已。 贾宝玉则不然, 他不但有一番从古未有, 惊止骇俗 的“奇”语“怪”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 见了男子, 便觉浊臭逼人。”同即还有一种“呆意”:“料定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 只钟情于女儿, 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这不仅与传统的观念大相径庭,而且完全颠倒过来了。因此不能被人不们视为“奇,而且“呆”了。贾宝玉这种“女儿”观, 在实践中证明它甚至是突破了阶级界限的。他不但“待姐妹们都是极好的”,在一般情况下,即使对众丫鬓也一样友善相处,有时又为丫头们掩过饰非,就是怡红院外的丫头如平儿、 鸳鸯受了委屈,他也替别人去向她们赔不是,为她们心里难受。特别是晴雯之死,使他发出了从未有过的怒吼:“毁波奴之日,讨岂从宽?音日悍妇之心,忿犹未释一”。在芙蓉女儿诔中,他还用了世界上最美好的辞语来歌颂被屈死的晴雯。在 中国历史上和古代文学史中, 有谁见过一位贵族公子曾经这样赞美过他的丫鬓呢?在贾宝玉 的眼里,晴雯不是一个丫鬓, 而是天地间灵淑之气的化身。 他是把她作为一个清净女儿来加 以至美赞颂的。无怪乎人们对他的言行根本无法理解,只能像兴儿说的那样:“说的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了。(三)对于爱情与上面两个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他的婚姻爱情问题。宝、黛二人自幼耳鬓厮磨,产生了爱情, 这是古代戏剧、小说中常见的情景,不足为奇;奇特的是宝、黛爱情产生、发展在宝玉身边 有一大群女孩子。这样的环境中,而贾宝玉却爱上了一个与封建传统婚姻标准大相径庭的林 黛玉。仅因这一点就把它放在全部传统婚姻标准之上岂不更为怪哉?钗嫁黛死,这种违反封建统治阶级常情的爱情被扼杀之后,贾宝玉竟然“眼睁睁把万事全抛”,“悬崖撒手”,出家当和尚去了。这种怪事,也是世人所不可理解的。 正如“脂批”所说“若他人得宝钗之妻, 畴月之妾,岂能弃而为僧哉”。最后,贾宝玉在当时来说还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就是他是一个“不安本分的人,竟一味的随心所欲”。 但贾宝玉的种种“随心所欲”的愿望和行止,在当时是受到极大的束缚和限制的,这种要求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就使他产生种种的苦恼,他那无所不在的“似傻如狂”,他那无穷无尽的“新愁与旧愁”就是这种矛盾冲突的产物。在最后要求与理想不能得以实现,在他自己“一点儿做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拦就是那个劝的,能说不能行”的情况下,于是他甚至又说出了要“化灰化烟”,“再不托生为人”的话来了。 贾宝玉长期过着锦衣玉食,姆仆成群的富贵生活,在别人(比如秦钟)羡慕尚且不及,他却总想 离开这个世界,这对世人来说,不又是十分不可理解的么?总之,“世人都晓神仙好”,准有功名、金钱、娇妻、子孙忘不了,而贾宝玉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为了不受这个现实的束缚和压抑,他都毅然把这一切抛弃了。 怎能不被世俗工视为不可理解的怪物呢?总的来说,贾宝玉是一个产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他具有这个时期的一些新的思想意识;但它只是一种朦胧的、不自觉的意识,还处在十分幼小的阶段。因此,每当受到 挫折时,他就大叫大嚷,要化灰化烟,再不托生为人,表现得十分软弱。因此,如果把这个 人物说成是什么“战士”、“革命者”之类,那都是溢美之辞,根本不符合他的实际。 同样,无视他作为“今古末有之一人”(“脂批”语)的特点,只看到他身上还有种种旧时代的污垢,而看不到他与“世人”截然不同之处,而把这个人物说成是地主阶级的浪荡公子,多余的人,甚至色情狂等等,也是十分不恰当的。 因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意义,不在于他带有 某些旧时代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而主要还在于他身上是否有新的、当“世人”所没有的东西,哪怕它还处于很微弱、萌芽的状态。二、林黛玉(一)性格特征一提起林黛玉,许多人往往就会想起她的“小性儿”,心胸狭隘,说话尖利刻薄等等使人不喜欢的性格来,这些固然是事实,但这种事实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是她在特殊环境下为捍卫自己的自尊心维护人格尊严的一种行为,是对伤害了她的自尊心和人格尊严的人和事的一种抗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和她所处的具体环境中,她的这种表现是合理的, 具有反封建的 进步意义。其实,她的这种命运并非一开头就铁定了的,相反,她曾面临过一个比较好的前景,可以设想,如果林黛玉懂得利用这种条件去施展一些手段,她的命运将完全会是另一个样子,然而,她却毅然选择了另一条道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也就是说她一定要保持自己固有的的高洁品质,她决不强颜媚俗,不肯委屈自己的心志去巴结讨好别人。因此,由于坚持固有的高洁本性,因而不见容于污淖般的世俗,从而又引起自尊心对世俗污淖的更大不满,这些作用的循环往复,就形成了林黛玉性格与现实的尖锐冲突。她的所谓“小性儿”, 爱挑剔,说话尖酸刻薄的特性,便是这种冲突的产物。所以说林黛玉的这种特点原非她的本性,它只是对现实加给她的种种伤害的一种反应和抗击。它不是一种性格缺陷,而是一种斗争表现。相反,在一般正常的情况下,林黛玉向人们展示的本来性格是善良、率直、热情和 胸怀坦荡。贾宝玉因一时苦闷而戏写了一首揭,被黛玉看见了,觉得十分好笑,便忙拿去和 史湘云一起看,并不因湘云不久前曾当众说过她像台上的某个戏子,引起与宝玉的一场大风波而记恨湘云;在拢翠庵品茶时,妙玉当着宝玉、宝钗之面说林黛玉:“你这么个人,竟是 个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黛玉一点也不介意;大观园里的诗社作诗,于此道不大当行的李纨作裁判,她常有意无意地把黛玉名列宝钗之后,尽管宝玉曾多次提出异议,黛玉本人却从不计较;由于经常与宝玉闹别扭,紫鹃就此曾当面批评她:“宝玉有三分不是,姑娘倒 有七分不是。”在这类问题上紫鹃虽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黛玉却一点也不责怪她,虽然她不过是个丫头。在这些方面,被人们目为小性儿、 心胸狭隘的林黛玉,不是都表现得非常豁达和气度宽宏么?香菱要学诗,林黛玉毛遂自荐:“你就拜我作师。我虽小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既热情又谦虚。在教诗的过程中,先对她讲一般原理,后又指定并借给必 读书,然后命题作诗,不合适的坚决打回头,直到满意为止,真正做到了她自诩的“诲人不倦”。在贾府中,几曾见过这种真诚、热心的助人为乐的事情呢?(二)爱情观林黛玉的这种优秀品质还同样表现在对待婚姻爱情的态度上。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是建立在互为“知己”以及她从不讲“仕途经济”这一类“混帐话”的共同思想意趣的基础上的。总之,林黛玉是一个善良、 热情、胸怀坦荡的人,但由于环境的原因,在这种本来性格的外面, 常被一层伤惑、“小性儿”的表象笼罩着,使人不易真正理解它。在林黛玉的吐格中,尤其须要注意的是像从来没有谁像贾宝玉把妇女的地位看得那样高一 样,也从没有哪一个女性像林黛玉那样有如此强烈约自尊心,如此执着地维护人的尊严。这种性格是带有深刻的时代意义的。从这个特征所反映的思想体系来说,它是一株幼芽;从这个特征所预示的发展过程来说,它是一个信号。因此它既是幼弱的、 朦胧的,却又是新生的、发展无量的。它在封建势力的重压下最后夭折,正是表现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矛盾。因此它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毁灭了,但却展示了代表这种历史必然要求的新事物一定会获得胜利的历史趋势。这就是林黛玉这个形象的悲剧意义。三、薛宝钗(一)性格特征薛宝钗历来是红楼人物评论中争论较多的一个。无论是对整个人物甚或是她的某些言行往往都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争论之激烈,两百多年前曾达到两个好朋友之间“几浑老拳”的 地步,就是在今天,这种争论仍未结束,薛宝钗的品德优劣似乎仍在未知之数。究其原因, 乃在于这个人物之所言行,颇有与一般人不大相同之处,足以迷惑一些人。这一点也许早在作者之所料中,所以作者确是花了一点心机,给读者作过一些暗示的,可惜并非大家都能意会到,因而仍然争无休止,真是有负作者一片苦心了。 那么作者是如何向读者示意的呢?这 可比,从宝姑娘的姓氏说起。薛宝钗姓薛,“薛”与“雪”谐音,即“雪”的意思。所以“金替雪里埋”,“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丰年好大雪”等等,凡与薛宝钗有关的判词、曲子、俗谚口碑等都有一个“雪字。所以兴儿向尤氏姐妹介绍她时便径直说:“还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 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出来的。”雪总是和冷联系在一起的,接触薛宝钗就常常会有 一股冷森森的感觉。 你看,她吃的药丸名叫“冷香丸”。身上又有一股“冷香”。 她的住所蘅芜苑,在她住进去之前,里而的许多奇花异草,只是“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到她 住进去以后,贾母和众人游大观园到她的住处时,却见“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及进了屋,雪洞一般”。这真是一件怪事:凡是与她有关的东西都这样冷得出奇,无怪乎人们会称她为“冷美人”了。 更为奇怪的是,偏偏这样的一位冷美人, 却从小得了一种怪病,据 她自已说,这种病的病根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引起的,这一方面是嘲骂了薛宝钗的父母,另一方面在说明薛宝钗的这种病是根深蒂固的一种先天顽症,它是本性难移的。所以“冷香丸”的药性尽管寒凉如此,却不能从根本上治好她的“热毒”,只能在病发时吃一丸下去收到“效验些”和好些了”为暂时效果。薛宝钗外面很“冷”,冷得象“雪” 一样,内心却很“热”,热到生“毒”的程度, 这是作者塑造这个人物的一个总体构思,也是作者用种种比喻手法暗示给读者的意向,因而也是读者认识、分析这个人物形象的一把总钥匙。至少在主要方面是如此。作者特意在薛宝钗身上设置了这样一组“冷雪”与“热毒”的矛盾现象,可以说是揭示了这个人物一种非常重要的性格特征,即外冷内热,表里不一。这种个性反映在她的待人处世上就表现得虚伪世故,工于心计。(二)性格的形成形成薛宝钗的这种性格特征有一重要原因,那就是薛宝钗是一个饱受封建文化教育熏陶的 人。按照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即程朱理学的要求来说,人是不准有私欲的, 而众多的“闺训”、“女诫”之类,对妇女思想的束缚尤其严厉。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这是天生的本能,薛宝钗也遇事想要有“便宜”,她还特别向往宝二奶奶的位置,这种欲望自然与她所受的教育发生矛盾。为了调和它,于是她也只有走上面所说的那惟一条路了。与她所受的教育状况有关的是,还须注意到,我们决不要以为薛宝钗在任何时候, 任何事情上都是表里不一,虚伪做作的。这样反而把她的性格理解得简单化了。薛宝钗在进行封建说教时就不但是表里一致,而且是理直气壮,毫不“瞻前顾后”的。 她对贾宝玉经常将“仕途经济”一类“混帐话”。而这些言行都是她内心思想状态的真实表现。所以薛宝钗的性格有表里不一的方面,也有内外一致的方面, 这两者融合就成为一个使人十分憎恶的形象。本来,宝、黛、钗三人在所受文化熏陶上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宝、黛也都读过儒家 的四书五经,但只是被逼而然,他们喜爱的都是那些传奇话本、小说外传一类的“杂书”, 而薛宝钗呢?据她自己说,自幼“姐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 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原来 她也和宝、黛一样,自幼就是戏曲、小说迷,是一个过来人。只是后来在封建压力之下,在 兴趣、爱好以及信欲上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结果也就成了“正”“邪”二路上的不同人物。从薛宝钗这个读书的变化过程也就尽可以知道她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物了。四、王熙凤王熙凤也是红楼梦中主要角色之一, 是作者花了大气力来塑造的一个人物。但 历来对这个人物的评论, 似乎不像宝、黛、钗那样有那么多的争论,那是因为一般都认为她 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一个凶狠的“巡海夜叉”。 这个看法,当然也符合王熙凤这个人物的一些实际情况,如她对奴仆很苛刻,动不动就打耳光,用簪子往小丫头嘴 上戳,罚跪瓷片子晒太阳,扣口粮,命令打四十板子,绑了丢在马圈里等等。甚至有好几条 人命一也与她有关。 她平时为人又阴险毒辣, 两面三刀, 诡计多端,这一些给人们的印象很 深,完全是一副封建地主管家婆的凶恶形象。这是事实。但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 比较来说, 在这么一个典型的封建贵族家庭里, 在她 身上,无论是思想上或行动上所反映出来的封建意识和封建伦理道德的观念都比其他人较 少。封建伦理道德对妇女的要求主要是“三从四德”, 对已婚妇女来说, 重要的就是孝敬公 婆和忠顺丈夫。 但我们却看到, 她对公婆不但谈不上有什么孝敬, 而且和她的家公贾赦,尤 其是家婆邢夫人关系很紧张, 明里暗里是勾心斗角, 和丈夫贾琏也是同床异梦的, 两人有独 立的经济, 贾琏有时还要向她借钱。 她不让贾琏随便接近女人,但她自己却和侄子贾蓉、贾 蔷有着暖昧的关系。 可以说身上没有一点封建地主阶级所要求的妇德。 同时我们还看到, 她 也从来不劝贾宝玉去搞什么“仕途经济”、 光宗耀祖等等, 她和正统的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人物如贾母、贾政、薛宝钗、李纨等思想意识上是大异其趣的那么王熙凤究竟该算是怎样一个人呢?这可以从她的主要兴趣和嗜好方面来考察。 她的人生主要追求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个字, 那就是钱, 为了钱, 她瞒着贾母放高利贷,弄 得怨声载道, 但光这一项她一年可捞到近千两银子。 这种例子多不胜举: 这里还须特别提到 一点的是,大家都常喜欢说王熙凤害死多少条人命,这是事实。但只要稍加分析就会明白, 在这些人命案中,王熙凤的目的都并不是要害死人,她的动机只是想捞钱行已。如她受了 3000 两银子的贿赂,拆散了周守备儿子和张金哥的婚事,结果两人殉情而死。很显然,这 不是她的本意, 她要的只是钱。 她真正想置之死地的也还是有一个,那就是尤二姐,而且也 确是被她害死了。 但仔细推敲起来, 她的动机还不是因为尤二姐生了儿子之后, 那将来一份 家产不全是被她母子得了去么?因为她自己并没有儿子。王熙风的要钱, 不仅表现在对待具体的钱财事务上, 而且在日常生活她不自觉的言 谈笑语中, 就像薛宝钗专门记得谁身上带有什么饰物之令人叹服一样, 都是一种专有的独到 工夫。那么,王熙凤的这种缺少“三从四德”、 却具有“疯了”似的金钱欲望又是如何形 成的呢?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风姐儿这个人是一个真正不肯读书的人, 她家里虽 然从朴把她打扮成一个男孩来教养, 还替她起了一个“熙凤”的学名, 可是她什么书也读不 进去。 甚至连字也不多识得几个, 以至自己要记个帐什么的还要请贾宝玉帮忙, 因此她受那 些传统文化、 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也就相对地少了许多。 而更主要的是她家里的特殊环境对 她的巨大影响。全面综观一下, 可以认为, 王熙凤这个人物是有强烈的金钱追求欲的, 为了达到这 个目的, 她可以做出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来, 以至“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 因此 她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她的无视封建地主阶级的“三从四德”也是从这一点出发的。 因此, 她虽然和正统的封建主义者们不同, 但它的性质又完全不能等同于宝、 黛等人的反封 建行为。她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产生的与封建统治者颇不相同的另一“大凶大恶”的人物。五、史湘云史湘云的旷达与豪爽, 是建立在一种美好的内在性格的基础之上的, 一方面她是一 个心地善良、 肯关心别人的热汤肚姑娘。 就拿对林黛玉来说吧, 她虽然在生气时表示过对林 黛玉的不满,但事情一过也就从未将它“略萦心上”。而且在整个贾府里,除贾宝玉之外, 到后来真正关心过林黛玉的,史湘云便是很突出的一个。 第七十六回, 黛玉对景感怀, 凭栏 垂泪,史湘云就宽慰她说:“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象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 你这样心窄。何况你又多病,还不自己保养。”真是句句出自肺腑,坦朗而又关切。史湘云 的这种对人态度, 即使在丫鬟脾妾们面前也是如此。 如教香菱作诗, 其诲人不倦的精神可与 黛玉比美。 她和自己的丫鬓翠缕谈沦阴阳, 就像朋友陌说家常一样。 她在送了儿个戒指给姐 妹们的同时,还没忘记亲自带了几个来送给从小在一起的其他几个丫鬓,这在大观园里也 是罕有的了。另一方面还须要注意到的是, 在贾府的三个外来姑娘之中, 在对待贾府主子们的态 度上,史湘云是表现出一种不卑不亢,与人为善,却从不巴结攀援的风格,在这一点上,她 与黛玉相比竟十分相似。而较之薛宝钗则大异其趣。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于是看到, 这位在史家过得颇不顺心的史湘云, 过来到贾府后, 也只是在姐妹群中得到一些欢愉, 而这 位对她的处境应该十分清楚的史太君即贾母, 似乎也对她缺少本来可以更多一点的关心, 以 致史湘云想来贾府一次也只有清贾宝玉去“提醒”这位老祖宗。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 在 人物性格的深层次上, 史湘云和林黛王是有更多的共性的。 也许正因为此, 到后来史湘云又 和林黛玉变得十分亲密起来, 前面提到的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一回, 史湘云不但对林黛玉 表现得十分关心,而且已开始显露出对薛宝钗的不满。这恐怕不会是偶然的吧。毕竟,在个性特征上, 史湘云的豪爽开朗与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是适成鲜明对照的。 这决不是因为她有着和林黛玉不同的生长环境, 相反,这两人的境遇倒是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史湘云父母双亡,幼年时过着坎坷生活, 眼下,生活在叔、婶身边一也有许多外人不知的苦 处。她的不幸,比之黛玉,似有过之。她说的“我也和你一样”、“你我竟有许多不遂心的 事”,就说明了这种情况那么为什么她的性格特征又会和林黛玉有如此迥然不同呢?原来她 是“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雾月光风耀玉堂”。也 就是说,这种性格是天生而成的。当然, 所谓“幸生来”的性格, 终归还是作者曹雪芹所赋予她的。 曹雪芹之所以要 塑造一个具有如此性格的人物形象, 是和他塑造的其他一些重要人物形象的艺术构思息息相 通、互有关系的。 如果说, 在贾宝玉、 林黛玉、 妙玉、 探春等人物身上体现了要求个性解放、 维护人的尊严以及妇女希期有所作为、 甚至不让须眉等的进步思想的话, 那么在史湘云身上, 则集中而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所追求的一种自然、纯真、 善美的个性, 史湘云的这种个性在形式上虽然和过去的一些风流名士不无相通之处,但就其性质来说, 仍是表现了作者的一种新的理想和宝、 黛、妙、探等人的个性同具有时代的新气自、 她们都是贾雨村在论“正”“邪” 二气时所说的同“一派人物”。 与宝钗、 凤姐、 袭人等截然不同。我们不能因为她也有某些 世俗观念而把她错归到另一“派”人物里去。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之所以把她们放到一起说, 首先是因为她们四人是姐妹, 辈份相同、出身一样。其 次是作者对这四人的描写有一个整体构思, 虽然在笔墨上有详有略, 重点是写元春, 尤其是 探春。迎春、惜春写得较简略,但她们又互有联系 . 从她们的名字来说,是包含有“原应叹 息”的意思。因此,她们可以说是一组有着共同悲剧命运的系列人物。(一)元春 在前八十回里, 正面直接写到元春的只有第十七、 十八回的元妃省亲一事, 她只出场露面过 一次,但我们却不要小看了她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元妃省亲和秦可卿出殡是作者在书的前半部分着力写的贾府两件“烈火烹油, 鲜花着 锦”的盛事, 通过它们的排场和派头极力表现出贾府那种“富贵已极”的情景, 这样就可以 与书的结局“树倒瑚娜散”、 “鸟飞各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情景形成一 个鲜明的对比,因而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第二, 更重要的是通过元妃的形象把批判的矛头伸向皇宫、 伸向最高统治者皇帝。 红楼梦 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内容就是对君主及其专制的批判, 但这是一个一十分触忌的问题, 在当 时是决不能从正面来直接表现的, 相反, 还处处要做出一付颂圣的姿态来。 于是作者就运用 了元妃省亲这样一个巧妙的方法。对“省亲”这件事作者表面上多处提到这是“当今的隆 恩”, 是皇帝“体贴万人之心”, “大开方便之恩”等等。 可当笔锋一转到省亲活动的具体情节和场面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开头大家相见时的情景是“贾妃满眼垂泪”,她和贾母、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来,只管呜咽对泣”其池围绕在旁边的人也都是“垂泪无言”。 等哭过一阵,元妃说出第一句话来时便是“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 的去处”,后来又对她父亲说:“田舍之家,虽甭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 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在一般人眼中,皇宫是一个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神秘地 方,当了贵妃便是荣耀无比,对贾府这样的人家来说,也如贾政所说的是“坞群鸦属之中, 岂意得征风莺之瑞”, 是鸟鸦群中飞出了一只金凤凰,何等高贵!可是当这只金凤凰一回到她原来的乌鸦巢里时,却委屈得只有伤心落泪,而且把皇宫说成是一个“不得见人的去处”, 是一个比不上“田舍之家”的可怕地方。元春虽然没有具体说出她在宫中的生活情状,但从这些言行中也可让大家想象得来。 最后当太监报告“时已丑正三刻、 清驾回鉴”时,元妃“不 由的满眼又滚下泪来”她抓住王夫人、贾母的手“紧紧不忍释放”,完全是一副生离死别的样子,为什么一刻都不能耽延呢?因为是“皇家规范,违错不得”,这样,虽然书上没有写 到皇帝的正面活动,但却使人感到一个专制残酷的皇帝形象就在眼前。因此元妃这个人物虽然是一个贵妃,但也是一个封建制度的牺牲品,是皇帝的一个玩物,也是一个悲剧人物。第三,元妃这个人物还对全书的故事情节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她制作的灯谜,“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已预示了她的好景不长, 很快要失宠夭亡,这自然也就给贾府全家 带来了灾难的后果。另外,宝、黛的爱情悲剧看来也和她颇有关系。省亲时,元妃特意将原来宝玉起名的“红香绿玉”改名为“怡红快绿”,宝工随后作诗时,薛宝钗又特意点醒他说贵妃不喜欢“香玉”二字,而紧接着下一回,作者通过贾宝玉对林黛玉讲耗子精的故事点出“盐课林老 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内中脉络,显而易见。省亲后那一年的端午节元妃赐给贾府众人的节礼中,独薛宝钗同贾宝玉是同一等份,而黛玉和另外三姐妹是同一等份,这决不是偶然的。联系到贾母曾大张旗鼓给薛宝钗做生日,而林黛玉却从来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这种种迹象后而是大有文章的。因此宝、黛爱情之所以成为悲剧,看来不仅仅是一个林黛王个人 的性格问题,而是和薛、王氏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元春的地位密切相关的,只可惜我们看不到八十回后的文字罢了。(二)迎春迎春比较单纯,别人称她是“二木头”, 作者在回目里叫她是“懦小姐”,也就是说她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她既天多少文才,诗写得不大好,元春出的很简单的谜语,只有她和贾环猜不出来。她也没有别的能耐, 她的乳母偷了她的首饰去赌钱,她也不敢追问,事发了乳母 的子媳玉柱儿媳妇还欺负她。丫鬟为她抱不平,争吵起来,她劝阻不住,便“自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来看”。抄检大观园时,她的丫头司棋出了事,要被撵出去,求她说说情,她也 不敢去。平时邢夫人批评她老实无能,不如探春,她便“不语,只低头弄衣带”。总之,她 是一个善良、懦弱、 与世无争也无所作为的人,就是这样一个姑娘,被她父亲贾赦随便答应 嫁给了禽兽般的孙绍祖,结果,“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一年的时间,就被孙绍祖糟 蹋致死了,迎春是作为一个弱者被这个不合理的社会生生吞噬掉了的悲剧人物。(三)探春三小姐探春在贾府众女子中是一个非常有作为、有眼光的人物.同时也有非同一般的抱负和志向,和迎春相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典型。作者给她描绘的外貌是“俊眼修眉,顾盼神飞, 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是作者很喜爱的一个人物。这个人首先很有才干,王熙凤生病时, 她受命理家,开头那些仆人有些欺负她,后来一个个都服了, 感到她的精明细致处“不让凤 姐”。她虽然也明白她的管家只是临时性的代理工作,但她不满足于当一个维持会长,而是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了一些带有几分改革意味的措施,经她的手革除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并首先从王熙凤和贾宝玉身上作法。她把园里的花草果木承包给婆子们料理,以增加 一些收入。她办事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更不像王熙凤那样以权谋私,虽然她实际能行得通的事有限,但她的这利积极进取精神是很可贵的。在平时,她作为一个女孩子, 却敢于做在当时不是女孩子的本分应做的事情,大观园的诗社是她首先创议办起来的,她宣称“孰谓莲社之雄才, 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 立志要盖过男子。她敢说朱熹的话是“虚比浮词”。抄检大观园时,她不准别人搜查她丫鬟的东西。并且当众打了刑夫人的心腹奴才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此外,她对这个家庭的情况保持特别清醒的头脑, 独具有一种特别深刻的见识。第七十一回邢夫人与王熙凤过不去,弄得凤姐大丢面子大哭一场,探春就说:我说倒不如小户人家人少,虽然寒素些,倒是欢天喜地,大家快乐。我们这样人家人多,外头看着我们不知千金万金小姐,何等快乐,殊不知 我们这里说不出来的烦难,更利害”。至U抄检大观园时她就预感到:“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 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 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在抄检之后,她又当着众人冷笑道:“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真有如一个政治家的眼光,鞭辟人里,看透了这个家族。在贾府中还有第二个这样独具慧眼的人么? 没有,而探春不仅能看到,而且敢于当众说出来,这一点就尤其不容易了。在探春的思想性格里, 还有一点大大与众不同之处, 便是她很遗憾自己不是一个男子。在理家时她曾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去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香道理。偏我是个女孩儿家, 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一个女该儿家,偏想成为一个男子,离开这个令别的男子(比如秦钟)迈羡慕不到的富贵之家出去自“立一番事业”, 这是贾府中其他女孩子所不可想象的事。探春这种愿望在实际生活中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这种思想意识却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历史内容,它萦蓄着一种妇女要求摆脱封建束缚、走向社会自立功业的进步意钻、它和贾宝玉、林黛玉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维护人的尊严的思想可 以交相辉映。这就是探春最主要的特色,她也是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人物。按照“判词”和“红楼梦曲子”所预示的,探春的结局是远嫁了, 她这一嫁,就像一只断线的风筝,一去不复返了。风筝在茫茫的天空中完全是任由风力摆布,毫无自主之能力。探春纵有如何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始终拗不过封建社会残酷的现实。因此,探春也是一 个悲剧人物。(四)惜春惜春是四姐妹中最小的一个,她刚出场时”身量未足,形容尚小”,是一个尚未成年的幼女。 后来写到她的事一也不多,她的主要意义乃在于她的结局。按“判词”所顶示的, 她的结果是“勘破三春景不长,绷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也就是说她的最后结局是出家作尼姑了。 她出家的原因是她三位姐姐一生的遭际给她投下的阴影所致。三位姐姐们是三种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人,但不管谁,都落得了悲剧的共同结局。这就使她感到,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什么人,有地位的、没地位的;精明能干的、懦弱无能的,都无一 能逃说厄运,于是使她对现实完全失去了信心,产生了悲观厌世思想。她以“三春景不长”为鉴,最后决然抛弃了 “绣户侯门”削发为尼了。因此这个人物虽然笔墨不多,但也是寓意深刻,对封建社会有很大的批判作用。第四节 后四十回的作者及其评价一、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现在通行的红楼梦书上,都并列着曹雪芹、高鄂两个作者姓名,这都是受胡适 考证结果的影响而定下来的,至今好像已是天经地义的事了。其实和前八十回的原作者是谁存在问题一样,后四十回的作者是谁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二、对后四十回的评价对于后四十回如何评价, 也是一个历来争论颇多的问题, 这是正常的现象, 但那种走极 端,把高鄂凌驾于曹雪芹之上或者把后四十回一概否定, 以至无视它的存在的做法都是不合 适的,应该进行具体的分析。红楼梦 是通过描写作为封建统治的基础, 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真实的兴 衰过程来展示它的巨大、深刻的社会意义,从而成为不朽的名著的。(一)前八十回预示的结局出于作品主题的需要, 而且又是曹雪芹在前八十回已经预示的, 贾府的结局应是由于“运终 数尽、 不可挽回”, 所以最后是“树倒猢狲散”,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 真干净”。 这个结局是曹雪芹从各个侧面,以各种方式反复渲染、 预示过的,随着故事情节 的发展,这个趋势在前八十回也越来越明显。以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为契机, 这个趋势更显出咄咄逼人的势头。 正如敏探春所说的: “咱们也渐渐的来了! 可知道这大族人家, 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 才能一败涂地呢! ” 再后是晴雯的屈死,司棋被逐、撞墙,芳官出家,这己是一个死亡、离散的先兆。宝玉祭晴 雯的芙蓉女儿诔 ,已经使“黛玉听了,陡然变色”,不祥的阴影已无情地压到了林黛玉 的头上。而第七十九回的“贾迎春误嫁中山狼”,意味着她已走上“一载赴黄粱”的历程, 这样,“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飞鸟各投林”的悲剧帷幕就正式拉开了。 同一回的“薛文起悔娶河东吼”, 无异是迎进来一个丧门星。 从此家无宁日, 它反映了“一 损皆损”的四大家族正面临共同命运,它未来之颓势,必然是一落千丈,谁也阻挡不了了。(二)后四十回的偏离 可是后四十回在一开始却写什么“四美钓游鱼”, 贾宝玉“两番入家塾”, 完全阉割了前八 十回蓄之己久的气势,显得十分格格不人。后来在写了贾家的一些破败、死亡、抄家、罢官 之后,又力挽狂澜, 让贾政“承袭”了宁、 荣世职, 贾赦、贾珍皆遇赦放回, “给还家产”, 而且“兰桂齐芳”, 贾府的两个小后辈中了举人, 因而得到“沐皇恩”、“延世泽”, 与前 八十回的预示,有较大的距离。象鲁迅先生说的:“是以续书虽亦悲凉, 而贾氏终于兰桂齐芳,家业复起,殊不类茫茫 大地,真成干净者矣”。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后四十回所写的这种结局,明显地是 对贾府的破败程度作了很大的保留, 这就太大削弱和破坏了原著的深刻主题, 淹没了它的光 辉。这种结局, 是建立在一种因果报应的宿命论的基础上而写成的。第一百二十回,作者通 过甄士隐之口说:“福善祸淫,古之定理,观今荣、宁两府,善者修缘,恶者悔祸,将来兰 桂齐芳,家道复初, 也是自然的道理”。 这一段话与曹雪芹笔下的甄士隐在第一回所作的好了歌注中的一切都完“了”的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对比反映了前后两位作者在哲学 思想上的根本对立。而后四十回的作者则是建立在天道循环的宿命论思想基础之上的,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曹雪芹 与后四十回作者的思想分野,这是最根本的不同。文艺作品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 表现主题的。 后四十回对前八十回主题的偏离, 也必 然会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表现出来,这在一些主要人物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1. 宝玉贾宝玉原是一个“潦倒不通庶务, 愚顽怕读文章”、 “于国于家无望”的叛逆者, 他把“四 书”、 “五经”说成是前人“杜撰出来的”大骂八股文, 攻击科举制度,憎恶仕途经济,毫 不“希罕那功名”因此与他的父亲一封建卫道士的代表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几乎被贾政的 大板活活打死, 而后四十回一开头就让贾宝玉“奉严命两番人家塾”, 每天吃了饭就往“学 房里去”, 并悔恨自已过去“在这个上头没头脑”, 过去他曾为了逃避贾政检查他的功课而 装病发烧, 现在却是真正夜里发烧了, 第二天还坚持照常去上学。 因此他的表现深得贾代儒 和贾政的欢心, 父子之间的矛盾已消除了。 他不仅自己努力读圣贤之书, 还竟然向巧姐大肆 灌输女孝经 、列女传之类的封建毒素。后来为了报答天恩祖德,竟高魁乡榜,中了第 七名举人,成为他自己斥骂过的“禄蠢”。在对待婚姻爱情问题上, 按曹雪芹的原意, 钗嫁黛死之后, 贾应该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 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 然而后四十回里的贾宝玉却“又想黛玉己死, 宝钗又是第一 等人物, 方信金石姻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