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设计规范MH5004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8504192 上传时间:2022-04-02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1.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用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设计规范MH5004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民用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设计规范MH5004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民用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设计规范MH5004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MH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MH5004-2009民用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Designof Civil Airports2009-*-* 发布 2009-*-* 施行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民用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Designof Civil Airports MH5004-2009主编部门: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公司批准部门:中国民用航空局施行日期:2009年*月*日2009 北京关于发布民用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设计规范的通知 前 言为适应民用机场建设发展需要,提高民用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设计质量和技术水平,民航局决定对民用航空运输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设计规范(MHJ5004-95)进行修编。修编工作由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公司承担。本规范的修编主要根据近年来我国民用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设计、施工和使用的经验,同时借鉴了国内外机场道面、公路路面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本规范规定了民用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的设计方法,主要内容有:设计参数、结构层组合设计、普通混凝土板厚计算、分块设计、接缝设计和接缝材料、钢筋混凝土板设计、旧混凝土道面上加铺层设计以及特殊部位混凝土板的处理等。本规范由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公司负责解释。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111号,邮编:100101。本规范主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主编单位: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公司主要起草人:姜昌山 秦汉昌 孙永学 杨山 李乃山 目 次1 总则(1)2 术语及符号3 设计参数4 结构层组合设计 4.1 一般规定 4.2 土基 4.3 垫层 4.4 基层 4.5 水泥混凝土板 4.6 道肩结构 5 普通混凝土板厚计算6 分块设计7 接缝设计和接缝材料 7.1接缝设计 7.2接缝材料8 钢筋混凝土板设计9 旧混凝土道面上加铺层设计10 特殊部位混凝土板的处理 10.1 板的局部补强 10.2 道面相接处及管沟上混凝土板的处理附录A 道面设计用飞机参数表附录B 土基反应模量测试方法附录C 土基临界高度参考值附录D 混凝土混合料组成材料的基本要求附录E 板边弯矩影响图附录F 钢筋容许应力附录G 旧道面处理附录H 本规范用词说明本规范条文说明1 总 则1.0.1 为提高民用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的设计质量和技术水平,保证道面结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民用机场跑道、滑行道及机坪的现浇水泥混凝土道面设计。1.0.3 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应根据机场规模、用途和使用飞机的特性及运行量,结合当地气候、水文、地质、材料以及施工工艺和维护条件等进行设计。1.0.4 水泥混凝土道面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及符号2.1术语2.1.1 水泥混凝土道面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以水泥混凝土板、基层、垫层(有时不设)所组成的道面。2.1.2 普通混凝土道面 plain concrete pavement除接缝区和局部范围外均不配置钢筋的水泥混凝土道面。2.1.3 钢筋混凝土道面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仅为防止可能产生的裂缝缝隙张开而在混凝土板内配置纵、横向钢筋的水泥混凝土道面。2.1.4 混凝土道面加铺层 concrete overlay为提高原有水泥混凝土道面的承载力或改善表面性能在其上加铺的水泥混凝土面层。2.1.5 道床 pavement-bed指道面底面以下0.80m范围内的土基部分,分上道床(00.3m)和下道床(0.30.8m)两部分。2.1.6 碾压混凝土 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 采用振动碾压成型的水泥混凝土。2.1.7 贫混凝土 lean concrete 水泥用量较低的水泥混凝土。2.2 符号每延米板所需的钢筋面积(mm);每块混凝土板纵缝处拉杆钢筋面积(mm);拉杆纵缝到最近的纵缝或自由边的距离(m) ;土的平均稠度;旧混凝土板厚度折减系数;计算纵向钢筋时,为横缝间距;计算横向钢筋时,为板宽(m);拉杆钢筋直径(mm);混凝土弯拉弹性模量(MPa);混凝土设计强度(MPa);飞机重量(kN);混凝土板厚(mm);加铺层厚度(mm);旧混凝土板厚(mm);与加铺层设计强度相同的当量单层混凝土板厚(mm);基层当量厚度(mm);土基干燥状态的水位临界高度(m);土基中湿状态的水位临界高度(m);土基潮湿状态的水位临界高度(m);0土基反应模量(MN/m);基层顶面反应模量(MN/m);拉杆长度(mm);混凝土板长度(mm);混凝土道面刚度半径(mm);影响图上的刚度半径长度(mm);飞机主起落架一个轮印长度(mm);透明纸上的轮印长度(mm);板边弯矩(MNm/m);主起落架个数;一个主起落架的轮子数;设计年限内飞机累计作用次数;影响图上轮印范围内的小格块数;设计年限内飞机容许作用次数;Ns设计年限内飞机平均运行次数主起落架荷载分配系数;飞机主起落架上的轮载(kN );飞机主起落架轮胎压力(MPa);设计年限;通行宽度(m);飞机主起落架一个轮印的宽度(mm);透明纸上的轮印宽度(mm);拉杆钢筋与混凝土的容许粘结应力(MPa );应力折减系数;钢筋容许应力(MPa );板边应力(MPa);板边计算应力(MPa);混凝土泊松比;土的液限含水量();土的平均含水量();土的塑限含水量()。 3 设计参数3.0.1 设计年限水泥混凝土道面的设计年限宜采用30年,也可按特定使用要求确定。3.0.2 飞机轮载飞机主起落架上的轮载,可按飞机参数计算确定。当飞机各主起落架构形与荷载相同时,可按式(3.0.2)计算: Pt= (3.0.2)式中 Pt飞机主起落架上的轮载(kN) ; G飞机重量(kN); p主起落架荷载分配系数; c主起落架个数; w一个主起落架的轮子数。常用的飞机参数见附录A。3.0.3 累计作用次数设计年限内,飞机累计作用次数按式(3.0.3)确定。 e= (3.0.3)式中 e设计年限内飞机累计作用次数;Wt飞机主起落架一个轮印的宽度(mm),按本规范第5.0.2条的规定确定;T通行宽度(m),可取2.3m;Ns设计年限内该飞机平均运行次数,根据调查和预测确定;t设计年限。3.0.4 土基反应模量土基反应模量0值宜在现场用承载板试验确定,测试方法见附录B;在无测试条件时,可根据现场土基情况和经验确定。3.0.5 基层顶面反应模量基层顶面反应模量值可根据土基反应模量0值和基层当量厚度h值查图3.0.5确定,其中基层当量厚度h值由基层各材料层的厚度乘以其相应的当量系数相加而得,各种基层材料的当量系数值可参照表3.0.5选用。 表3.0.5 基层材料的当量系数 材料名称当量系数材料名称当量系数天然砂砾0.60.9 石灰粉煤灰碎(砾)石1.21.4混石0.60.8水泥砂砾1.21.4级配碎(砾)石0.81.0水泥碎石1.31.5干压碎石(填隙碎石)0.91.1沥青碎石1.31.5 石灰土0.91.3沥青混凝土1.61.8二灰、二灰土1.01.3贫混凝土1.61.8 石灰碎(砾)石土1.11.3碾压混凝土1.82.0 基层当量厚度h(mm)图3.0.5 基层顶面反应模量3.0.6 水泥混凝土设计强度 道面水泥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应采用28d弯拉强度。 飞行区指标为A、B的机场,其混凝土设计弯拉强度不应低于4.5MPa;飞行区指标为C、D、E、F的机场,其混凝土设计弯拉强度不应低于5.0MPa。3.0.7 水泥混凝土弯拉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水泥混凝土弯拉弹性模量可参照表3.0.7选用。 表3.0.7 水泥混凝土弯拉弹性模量 设计弯拉强度 (MPa)4.55.05.5弯拉弹性模量(MPa)36 00037 00038 000水泥混凝土泊松比可采用0.15。4 结构层组合设计4.1 一般规定4.1.1 基本要求 结构层的组合设计,应根据使用要求和当地具体情况,结合地势、排水设计和施工工艺综合考虑,充分发挥各结构层及其组合整体的作用。所用各种材料的质量应符合有关规定。 对结构层组合设计应进行技术经济方案比较,选取最优方案。4.1.2 常用材料结构层最小厚度常用材料结构层的最小厚度不应小于表4.1.2中的规定值。 表4.1.2 常用材料结构层最小厚度 材料名称最小厚度(mm)附注天然砂砾,级配砂砾,碎石,水结、干压碎石(填隙碎石)100结合料稳定类,贫混凝土150如采用工业废渣,应是性能稳定和无侵蚀性的材料。碾压混凝土150沥青混合料404.2 土 基4.2.1 基本要求水泥混凝土道面下的土基应密实、稳定和均匀。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结合地势和排水设计,尽量减少或消除地表水、地下水及冰冻对土基强度和稳定性的危害。土基宜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过湿状态、潮湿状态的土基应进行处理。4.2.2 土基干湿类型的划分土基干湿类型,应根据实测不利季节土基顶面以下0.8m深度内土的平均稠度Bm, 或根据自然区划分、土质类型、排水条件以及土基顶面距地下水位或地表积水水位的高度按表4.2.2确定。土的平均稠度Bm按下式计算。 =()/() (4.2.2)式中 土的液限含水量(液塑限联合测定仪测定)(); 土的塑限含水量(液塑限联合测定仪测定)(); 土的平均含水量()。土基干燥、中湿和潮湿状态的水位临界高度,可根据当地资料及经验确定。当地缺乏资料时,可参照附录C确定。表4.2.2 土基干湿类型 土基干湿类型平均稠度一般特征干燥1.00土基干燥、稳定、土基上部土层的强度不受地下水和地表积水的影响,中湿0.751.00土基上部土层处于地下水或地表积水影响的过渡带地区内,潮湿0.500.75土基上部土层处于地下水或地表水的毛细影响区内, 过湿0.50土基极不稳定,冰冻区春融翻浆,非冰冻区雨季软弹,土基处理后方可铺筑道面, 注:为不利季节土基顶面的最低点距地下水位或地表积水的水位高度(m);分别为土基干燥、中湿和潮湿状态的水位临界高度(m)。4.2.3 道床道床填料应均匀、密实,并符合规定表4.2.3-1、表4.2.3-2的规定。 表4.2.3-1 道床最小强度要求 填挖类型土基顶面以下深度(m)填料最小强度(CBR)()飞行区指标A、BC、D、E、F填方00.3680.30.845挖方及零填00.3680.30.84 表4.2.3-2 道床最小压实度要求 填挖类型土基顶面以下深度(m)压实度()飞行区指标A、B C、D、E、F填方00.395960.30.89596挖方及零填00.394950.30.894注:表中压实度系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中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干密度的百分数;挖方区及零填部位,如碾压后或者处理(采用掺结合料进行改善、表层换填、强夯、冲击碾压等方法)后的道床顶面回弹模量达到30MPa以上,则下道床压实度可不作要求。道床填料最大粒径宜小于200mm。高液限粘土、含有机质细粒土、高液限粉土以及塑性指数大于16或膨胀率大于3的低液限粘土不应用作上道床填料,也不应用作飞行区指标为C、D、E、F机场的道面下道床填料。冰冻地区的道床不宜采用粉性土作填料。岩石挖方区的道床应超挖并铺设褥垫层。褥垫层可采用级配良好、粒径不大于150mm的粗颗粒材料,其厚度不小于500mm。填挖交界处,应采取冲击碾压、强夯、设置过渡段等措施减少土基填挖间的差异变形。4.2. 土基填方泥炭、淤泥、冻土、强膨胀土、有机质土以及盐渍土等,不应直接用作土基填料。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应直接用作土基填料。土基填方应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压实度应符合表4.2.4的规定。表4.2.4 土基填方压实度标准土基顶面以下深度(m)压实度()飞行区指标A、BC、D、E、F0.82.094952.04.093944.0以下9293注:表中压实度系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中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干密度的百分数; 在多雨潮湿地区,当土基为高液限粘土及特殊土质的土基,应根据土基处理要求,通过现场试验分析确定压实标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表内压实度可适当降低12。4.2. 特殊土基对局部软弱土层及沟、坑、塘、旧河道等可采用换土、抛石挤淤等方法进行处理。对不稳定的溶洞、溶蚀裂隙或土洞,应根据其埋深、大小及水文地质条件,采用爆破回填等方法处理。对岩溶水应采取疏导措施。道面建于岩溶地区、湿陷性黄土、淤泥质软弱土、盐渍土、膨胀土、永冻土、粉砂土、高填方等特殊土质地区时,对土基的处理应进行专门试验,确定既符合技术要求又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案。4.3 垫 层4.3.1 基本要求在水温或土质状况不良的地区,应在土基与基层之间设置垫层。垫层按其作用可分为排水层、隔离层、隔温层、防冻层等。垫层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较好的水稳定性,在冰冻地区,尚应具有较好的抗冻性。垫层材料宜就地取材,可采用颗粒材料(中砂、粗砂、砂砾、碎石、炉渣、粉煤灰、山皮石、混渣、分解稳定的钢渣等),也可采用石灰、粉煤灰稳定土或水泥稳定土等。垫层压实度根据所用材料,可比表4.4.2中的规定值降低12。垫层宜宽出基层0.3m,其厚度不小于150mm。4.3.2 防冻层厚度在季节性冰冻地区,道面结构总厚度应不小于表4.3.2所规定的最小防冻层厚度。当混凝土板与基层厚度相加小于该表内数值时,应通过设置垫层予以补足。 表4.3.2 最小防冻层厚度 (m) 土基干湿类型土基土质设计年限内当地最大冻深(m)0.501.001.011.501.512.002.00中湿地段低、中、高液限粘性0.300.500.400.600.500.700.600.95粉土,粉质低、中液限粘土0.400.600.500.700.600.850.701.10潮湿地段低、中、高液限粘土0.400.600.500.700.600.900.751.20粉土,粉质低、中液限粘土0.450.700.550.800.701.000.801.30注:冻深大或挖方及地下水位高的地段,或基、垫层为隔温性能稍差的材料,应采用高值;冻深小或填方地段,或基、垫层为隔温性能良好的材料可采用低值;在冰冻地区的潮湿地段,不应采用石灰土作基(垫)层;冻深小于0.50m的地区,一般不设防冻层。防冻垫层可采用砂、砂砾等颗粒材料或低剂量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采用砂、砂砾等颗粒材料时,其中通过0.075mm筛孔的细粒含量不应大于5。4.4 基 层4.4.1 基本要求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在冰冻地区应具有良好的抗冻性。基层宜采用水泥、石灰、粉煤灰等结合料稳定的混合料或碾压混凝土、贫混凝土、沥青混合料。飞行区指标为A、B时,基层厚度应不小于150mm。飞行区指标为C、D、E、F时,基层总厚度不宜小于300mm。厚度等于或大于300mm的基层,可分为两层或两层以上。基层材料应符合表4.4.1的有关要求。表4.4.1 基层材料的设计要求 层次飞行区指标建议的基层材料建议厚度(mm)技术要求上基层A、BC、D水泥稳定粒料1502007d浸水抗压强度不小于3MPa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1502007d浸水抗压强度不小于0.8MPaE、F水泥稳定粒料1502407d浸水抗压强度不小于4MPa碾压混凝土15024028d抗压强度不小于12MPa贫混凝土15024028d抗压强度不小于10MPa沥青混凝土4060沥青碎石80100下基层C、D水泥稳定粒料1502007d浸水抗压强度不小于2MPa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1502007d浸水抗压强度不小于0.6MPa石灰碎石土1502007d浸水抗压强度不小于0.6MPaE、F水泥稳定粒料1502007d浸水抗压强度不小于2.5MPa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1502007d浸水抗压强度不小于0.8MPa基层的周边应比混凝土板的边缘宽出不小于500mm。4.4.2 基层压实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压实度。基层的压实度应不小于表4.4.2中的规定值。表4.4.2 基层材料混合料压实标准要求 材料类别压实度()飞行区指标A、BC、D、E、F级配碎、砾石9698未筛分碎石、天然砾石9698水泥或石灰稳定细粒土9396石灰、粉煤灰稳定细粒土9396石灰稳定中、粗粒土(含石灰稳定砂砾土、碎石土)9698水泥稳定中、粗粒土(含水泥稳定碎石、碎石土、石渣、石屑、砂砾、砂砾土)9698石灰、粉煤灰稳定中、粗粒土9698水泥、石灰、粉煤灰稳定中粗粒土9698注:表中压实度系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中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干密度的百分数。下基层压实度可低于上基层压实度1。4.4.3 基层顶面反应模量最低值基层顶面反应模量,不应低于表4.4.3的规定值。表4.4.3 基层顶面反应模量最低值 飞行区指标A、BCD、E、F基层顶面反应模量(MN/m3)5070804.4.4 隔离层上基层材料为水泥稳定粒料、碾压混凝土、贫混凝土时,宜在基层与水泥混凝土板之间设置隔离层。飞行区指标为A、B、C时,隔离层可采用厚度为515mm的石屑;飞行区指标为D、E、F时,隔离层宜采用拉伸强度不低于5kN/m、厚度不大于0.6mm的土工布或厚度为515mm的沥青砂。4.5 水泥混凝土板4.5.1 基本要求水泥混凝土板应具有较高的弯拉强度,抗腐蚀且表面平整、耐磨、抗滑。在寒冷地区尚应具有良好的抗冻性,年最低月平均气温为010的地区,道面混凝土冻标号应不低于F200;年最低月平均气温小于10的地区,道面混凝土抗冻标号应不低于F300。道面水泥混凝土的强度应符合本规范第3.0.6条的规定。水泥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设计弯拉强度以及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耐磨性、和易性等要求,通过试验确定。有抗冰(盐)冻要求地区应掺减水引气型外加剂,一般地区宜掺引气外加剂或者减水引气型外加剂。4.5.2 新建道面水泥混凝土板的最小厚度新建道面水泥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应小于200mm。4.5.3 表面纹理深度要求道面表面纹理深度采用填砂法测量。跑道及快速出口滑行道应采用先拉毛后刻槽或拉槽毛等方法制作表面纹理。在年降雨量大于800mm的地区,飞行区指标为D、E、F 时,跑道及快速出口滑行道应先拉毛后刻槽,其拉毛后的平均纹理深度应不小于0.6mm,刻槽方法应符合民用机场飞行区水泥混凝土道面面层施工技术规范(MH5006)的有关规定。除快速出口滑行道外,其它滑行道以及机坪应采用拉毛的方法制作表面纹理,其平均纹理深度应不小于0.4mm,机坪表面不作要求。4.6 道肩结构4.6.1 道肩结构道肩可采用现浇水泥混凝土面层。现浇水泥混凝土道肩的设计混凝土弯拉强度不应小于4.5MPa。年最低月平均气温为010的地区,道肩混凝土冻标号应不低于F200;年最低月平均气温小于10的地区,道肩混凝土抗冻标号应不低于F300。道肩混凝土面层厚度应不小于120mm。在季节性冰冻地区,道肩的结构层厚度应满足最小防冻层厚度的要求。5 普通混凝土板厚度计算5.0.1 临界荷位 飞机荷载在混凝土板内产生最大应力时的临界荷位,可取机轮位于板缝处且与板缝相切的位置。主起落架为单轮、双轮、双轴双轮以及三轴双轮时,其临界荷位如图5.0.1所示。图中虚线荷位为计算比较荷位,如其应力计算结果较大,则应采用虚线荷位作为临界荷位。 (a)单轮 (b)双轮 (C)双轴双轮 (d) 三轴双轮 图5.0.1 临界荷位5.0.2 板边应力计算按下列步骤计算板边应力。5.0.2.1 按式(5.0.2-1)、式(5.0.2-2)确定飞机主起落架一个轮印的长度Lt和宽度Wt。 L= (5.0.2-1)式中 Lt轮印长度(mm); 飞机主起落架轮胎压力(MPa )。 Wt=0.6Lt (5.0.2-2)式中 Wt轮印宽度(mm)。飞机轮印形状如图5.0.3所示。图5.0.3轮印形状5.0.2.2 计算混凝土道面的刚度半径。(1) 初估所需要的混凝土板厚度h(mm)(2) 道面刚度半径按下式计算:= (5.0.2-3)式中 混凝土道面刚度半径(mm); 混凝土泊松比。 5.0.2.3 按以下规定,将飞机的一个主起落架的轮印,覆盖在板边弯矩影响图上,并求出轮印范围内的小格数量。(1) 描绘透明纸上的轮印尺寸为:L= (5.0.2-4)式中 L透明纸上的轮印长度(mm); 影响图上的刚度半径长度(mm)。W=0.6L (5.0.2-5) 式中 W透明纸上的轮印宽度(mm)。 (2) 一个轮印的尺寸确定后,将一个主起落架轮子之间的距离(单轮除外),按比例绘在透明纸上,然后将画好的起落架轮印图,按临界荷位覆盖在板边弯矩影响图(见附录E)上,求出在轮印范围内的小格数之和N。5.0.2.4 求板边弯矩,按式(5.0.2-6)计算: = (5.0.2-6)式中 板边弯矩(MNm/m); N影响图上轮印范围内的小格块数。5.0.2.5 求板边计算应力。(1) 板边应力按式(5.0.2-7)计算:= (5.0.2-7)式中 板边应力(MPa);(2) 板边计算应力按式(5.0.2-8)计算:=(1-) (5.0.2-8)式中 板边计算应力(MPa); 应力折减系数,企口缝、假缝及传力杆平缝可采用0.25。5.0.3 飞机的容许作用次数飞机的容许作用次数,按式(5.0.3)计算: Ne= (5.0.3)式中 飞机的容许作用次数。5.0.4 板厚计算当有多种(种)飞机作用时,应分别计算出每种飞机的累计作用次数与容许作用次数,并代入式(5.0.3)。如所估混凝土板厚度h满足该式的要求,则可将此初估厚度h作为设计板厚,否则,应重估混凝土板厚度进行计算,直至符合要求。 (5.0.4)式中 某种(第种)飞机的累计作用次数; 某种(第种)飞机的容许作用次数。5.0.5 跑道混凝土板的减薄 跑道端部、平行滑行道以及其它主要滑行道可采用相同的混凝土板厚度。跑道宽度不小于45m并且设有平行滑行道时,跑道中段(距跑道两端入口的距离不小于800m的范围)的混凝土板可减薄至跑道端部混凝土板厚度的0.9倍。跑道宽度不小于45m并且设有平行滑行道时,跑道横断面两侧的混凝土板经技术经济比较可适当减薄,并满足以下要求:距跑道中心线0.3倍跑道宽度范围内不应减薄;在有滑行道或者规划滑行道穿越处不应减薄;两侧混凝土板减薄后的厚度不应小于同一横断面处中部混凝土板厚度的0.8倍;两侧混凝土板的减薄应采用过渡板,不应突变,并且减薄后基层顶面应有坡向跑道外侧的横坡。 6 分块设计6.0.1 基本要求水泥混凝土板宜采用矩形。矩形板的平面尺寸变化宜尽量少。位于边、角及弯道处的非矩形板,其短边长不宜小于lm,板角不宜呈锐角或大于180的角。分块接缝不应错缝,在道面交接、交叉处出现错缝时,应采用胀缝或平缝隔开。滑行道的分块宜使主要飞机的主起落架在板的中部通过。6.0.2 板的平面尺寸板的平面尺寸应根据当地气温、板厚、所采用的集料和施工工艺确定。矩形板板宽宜取45m,板宽与板长之比以1:11:1.25为宜。板长不宜小于3m。厚度小于250mm的板,板长不宜超过5m;厚度等于或大于250mm的板,板长不宜超过6m。钢筋混凝土板的平面尺寸应符合本规范第8.0.4条的规定。6.0.3 道肩分块当采用现浇水泥混凝土作道肩面层时,其分块应视道肩宽度以及相邻道面板的分块尺寸而定,尺寸以1.53m为宜。分块宜接近或呈正方形。7 接缝设计和接缝材料7.1 接缝设计7.1.1 纵向施工缝纵向施工缝可采用企口缝,其构造如图7.1.1(a)所示。飞行区指标为C、D、E的机场,其跑道中间的三条纵向施工缝以及滑行道中间的三条纵向施工缝,飞行区指标为F的机场(跑道宽度为60m),其跑道中间的五条纵向施工缝以及滑行道中间的三纵向施工缝,宜在板厚中央设置拉杆,其构造如图7.1.1 (b)所示。纵向施工缝填缝料缝槽宽度可采用8mm。缝槽下部应设置直径不小于10mm的垫条,垫条可采用泡沫塑料或性能满足使用要求的其它材料。填缝料有效深度可为810mm。 (a)企口缝型 (b)企口加拉杆型图7.1.1纵向施工缝构造注:1填缝料;2半径l0mm的圆弧;3拉杆7.1.2 横向缩缝横向缩缝可采用假缝,其构造如图7.1.2 (a)所示。但在下列假缝内,宜在板厚中央加设传力杆:未设胀缝跑道及平行滑行道两端各l00m范围内的假缝;其它邻近道面自由端的三条假缝;紧邻胀缝的三条假缝;钢筋混凝土板的假缝。假缝加传力杆型横向缩缝的构造如图7.1.2(b)所示。假缝填缝料缝槽宽度可采用8mm。缝槽下部应设置直径不小于10mm的垫条。填缝料有效深度可为810mm。(a)假缝型(b)假缝加传力杆型图7.1.2横向缩缝构造注:1填缝料;2垫条;3下部锯缝;4传力杆涂沥青端;5传力杆7.1.3 胀缝 道面与房屋、排水结构等固定构造物相接处,应设置胀缝。在道面交接、交叉及弯道处也可设置胀缝。 胀缝宜采用滑动传力杆型,其构造如图7.1.3(a)所示。在不适宜设置滑动传力杆的部位,可采用边缘钢筋型,其构造如图7.1.3(b)所示,其中钢筋布置可按本规范第10.1.4条的规定采用。胀缝填缝料有效深度可为1520mm。(a)滑动传力杆型 (b)边缘钢筋型图7.1.3 胀缝构造注:1传力杆;2填缝料;3胀缝板;4传力杆涂沥青端;5长l00mm套简(留30mm空隙填以泡沫塑料、纱头等);6主筋;7箍筋;8道面或其它构筑物7.1.4 横向施工缝浇筑混凝土道面中断时,应设置横向施工缝。其位置应设在缩缝或胀缝处。如设在胀缝处,其构造如图7.1.3所示。设在缩缝处的横向施工缝,宜采用平缝加传力杆型,其构造如图7.1.4所示。横向施工缝填缝料缝槽宽度可采用8mm。缝槽下部应设置直径不小于10mm的垫条。填缝料有效深度可为810mm。图7.1.4横向施工缝构造注:1传力杆涂沥青端;2填缝料;3传力杆7.1.5 交接平缩缝在道面交接、交叉及弯道处不设置胀缝时,应设置交接平缩缝。其构造如图7.1.5所示,其中钢筋布置可按本规范第10.1.4条的规定采用。交接平缩缝先浇混凝土板的侧面应平滑,并且粘贴两纸三油或油毡。交接平缩缝填缝料缝槽宽度可采用8mm,缝槽下部应设置直径不小于10mm的垫条。填缝料有效深度可为810mm。图7.1.5 交接平缩缝构造注:1主筋;2箍筋;3填缝料7.1.6 接缝倒角道面的胀缝、交接平缩缝宜设置倒角。有条件时,纵向施工缝、横向缩缝、横向施工缝也可设置倒角。接缝倒角可采用圆弧型或者135斜角型,如图7.1.6所示。(a) 圆弧型 (b) 135斜角型图7.1.6 接缝倒角注:1填缝料 7.1.7 道肩接缝采用现浇水泥混凝土作道肩面层时,其接缝有纵向施工缝、横向缩缝及胀缝三种。道肩面层的纵向施工缝应采用平缝,其构造如图7.1.7(a)所示。道肩面层的横向缩缝应采用假缝,其构造如图7.1.7(b)所示。道肩面层应设置胀缝。道肩胀缝宜与相邻道面板的接缝对齐,其间距宜为1015m,构造如图7.1.7(c)所示。(a) 纵向施工缝 (b) 横向缩缝 (c)胀缝图7.1.7道肩接缝注:1填缝料; 2胀缝板7.1.8 拉杆 拉杆应采用螺纹钢筋并设置在板厚中央。拉杆的间距以500900mm为宜。最外边的拉杆距接缝或自由边的距离可采用250350mm。 拉杆钢筋面积可按下式计算:A (7.1.8-1) 式中 A每块混凝土板纵缝处拉杆钢筋面积(mm2); b拉杆纵缝到最近纵缝或自由边的距离(m); l混凝土板长度(mm); h混凝土板厚(mm); 拉杆钢筋容许应力(MPa ),按附录F选用。 拉杆长度可按下式计算: (7.1.8-2) 式中 拉杆长度(mm);d拉杆钢筋直径(mm);Z拉杆钢筋同混凝土的容许粘结应力(MPa),螺纹钢筋采用1.8MPa。7.1.9 传力杆 传力杆应采用光圆钢筋并设置在板厚中央。其长度的一半再加50mm,应涂以薄层沥青或加塑料套。胀缝处的传力杆,尚应在涂沥青一端加一套筒,内留空隙,填以泡沫塑料、纱头等。套筒端应在相邻板中交错布置。 传力杆尺寸及间距可参照表7.1.9选用。板最外边的传力杆距接缝或自由边的距离可采用150200mm。表7.1.9 传力杆尺寸及间距板厚(mm)直径(mm)最小长度(mm)最大间距(mm)2102502545030026030030500300310350325003503604003550035041045038550400460500406004007.2 接缝材料7.2.1 胀缝板胀缝板应选用能适应混凝土板的膨胀和收缩,施工时不变形、耐久性良好的材料。可采用的材料有聚乙烯泡沫塑料板、泡沫橡胶板、泡沫树脂板等。7.2.2 填缝料填缝料应选用与混凝土表面粘结牢固、回弹性好、能适应混凝土板的胀缩、不溶于水、不透水、高温时不溢出、低温时不脆裂的耐久性材料。可采用的材料有聚氨酯类、改性聚硫类、有机硅类等。8 钢筋混凝土板设计8.0.1 使用条件遇到下列情况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板: 板的平面尺寸超过本规范第6.0.2条的规定尺寸; 板下埋有排水管沟或其它设施,使板内可能产生应力集中而造成板的破坏; 预计基础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陷或在不良地质条件的地段。8.0.2 钢筋混凝土板厚度 钢筋混凝土板与普通混凝土板厚度计算方法相同。 8.0.3 配筋量及钢筋布置每延米板的钢筋用量,可按式(8.0.3)计算确定。 As= (8.0.3)式中 As每延米板所需的钢筋面积(mm2); D计算纵向钢筋时,为横缝间距;计算横向钢筋时,为板宽(m); 钢筋的容许应力(MPa) ,按附录F选用。 纵、横向钢筋宜采用相同直径,如不相同,其相差不应大于4mm。钢筋最小净距不应小于集料最大粒径的2倍。 在满足钢筋间距要求的条件下,宜采用直径较小的钢筋。钢筋的最小直径和最大间距,应符合表8.0.3的规定。表8.0.3 钢筋最小直径和最大间距钢筋类型光圆钢筋螺纹钢筋最小直径(mm)812纵向最大间距(mm)150300横向最大间距(mm)300500 钢筋应设在板面下1/31/2板厚范围内或采用双层钢筋网布置,外侧钢筋中心距接缝或自由边的距离可采用100mm,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8.0.4 接缝设置横缝间距,根据需要可采用515m,最大不应超过20m,横向缩缝内宜设置传力杆,传力杆的直径、长度和间距,可按本规范第7.1.9条的规定采用。纵、横向施工缝和胀缝的设置及构造要求与普通混凝土道面相同。9 旧混凝土道面上加铺层设计9.0.1 基本要求旧道面上加铺层设计前,应收集现有道面设计、施工、竣工及维护等有关资料,调查或者检测道面结构、土基及基层顶面反应模量、混凝土弯拉强度、板的接缝类型、道面坡度及平整度、道面混凝土板脱空情况等。对旧混凝土板,应逐块查看并记录损坏情况,分析损坏原因。9.0.2 旧道面状况等级和旧混凝土板厚度折减系数旧道面状况等级和旧混凝土板厚度折减系数C,可根据旧道面混凝土板的损坏情况按表9.0.2采用。表9.0.2 旧道面状况等级和就混凝土板折减系数C旧道面混凝土板的损坏情况旧道面状况等级C道面混凝土板完整,无构造裂缝优1.0板面、板角或接缝处有初期裂缝,并处于不发展状态,可修复良0.75部分板面、板角或接缝处于破坏状态,并有发展趋势,但板大部分处于良好状态中0.5大部分板出现结构性破坏,难以继续使用差0.359.0.3 加铺层结构型式及厚度计算加铺层结构型式,采用部分结合式和隔离式两种,两种加铺型式,均应对旧道面进行处理,处理方法见附录G。9.0.3.1 部分结合式当旧混凝土道面的等级为优、良级,且加铺层的接缝布置均与旧道面一致时,可采用部分结合式加铺层。部分结合式加铺层厚度,按式(9.0.3-1)计算确定,但其最小厚度,当飞行区指标为C、D、E、F时,不宜小于200mm。h= (9.0.3-1)式中 h加铺层厚度(mm);h与加铺层设计强度相同的当量单层混凝土板厚(mm);h旧混凝土板厚(mm);C旧混凝土板厚度折减系数,按表9.0.2选用。 9.0.3.2 隔离式当旧混凝土板的等级为中、差级,或接缝布置、道面坡度与加铺层不一致时,应采用隔离式加铺层。隔离式加铺层的厚度,按式(9.0.3-2)计算确定,但其最小厚度,当飞行区指标为C、D时,不宜小于200m;当飞行区指标为E、F时,不宜小于250mm。h= (9.0.3-2)9.0.4 接缝设置加铺层的接缝构造,应符合本规范接缝设计的有关规定。部分结合式加铺层的接缝,应与旧混凝土板的接缝对齐。10 特殊部位混凝土板的处理10.1 板的局部补强10.1.1 补强部位 应按下列规定,对混凝土板进行局部补强:道面上设有灯座及各种井等设施时,在其周围的混凝土板,应采用钢筋补强。 道面上设有排水明沟时,沿沟两侧的板边,或相邻的接缝错位时,沿相邻板缝两侧的板边,应采用钢筋补强。 道面交接,交叉及弯道处的非规格板,其锐角及大于180板角处,宜采用钢筋补强。板边角下的基础有可能产生较大塑性变形时,可采用钢筋补强。旧道面板边、角有严重裂缝的加铺层板,可采用钢筋补强。10.1.2 角隅补强板的角隅补强,可采用单层或双层钢筋,单层钢筋应布置在板的上部,采用直径1214mm的螺纹钢筋;双层钢筋可采用直径1012mm的螺纹钢筋;大于180板角处的补强钢筋,宜设直径为6mm的双支箍筋。钢筋布置如图10.1.2所示。板厚小于300mm时,钢筋直径可采用下限,板厚等于或大于 300mm时宜采用上限。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a)=90 (b)180图10.1.2角隅补强钢筋布置注:1主筋,2箍筋10.1.3 孔口补强 板中孔口处的补强钢筋,主筋直径可采用1214mm的螺纹钢筋,箍筋直径可采用68mm,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钢筋布置如图10.1.3所示。图10.1.3 孔口补强钢筋布置注:1主筋,2箍筋10.1.4 板边补强 板边缘部分的补强,主筋可采用8根螺纹钢筋,直径可根据板厚参照表10.1.4选用。设双支箍筋,直径可采用68mm,间距为200300mm 。钢筋布置如图10.1.4所示。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表10.1.4 板边补强钢筋板厚(mm)300300390400主筋(mm)121416箍筋(mm)68图10.1.4板边补强钢筋布置注:1主筋,2箍筋10.2道面相接处及管沟上混凝土板的处理10.2.1 不同厚度混凝土板相接在相接处,可将较薄的板与较厚板做成等厚,再渐变至薄板的厚度,如图10.2.1所示。图10.2.1不同厚度混凝土板相接处理注:1较厚混凝土板,2基(垫)层, 3较薄混凝土板10.2.2 与柔性道面相接可在柔性道面下埋设3m的现浇水泥混凝土板,板厚与道面板厚相等,如图 10.2.2所示。水泥混凝土板与沥青面层相接处,宜切缝宽4mm缝并灌注改性沥青。图10.2.2 水泥混凝土道面与柔性道面相接注:1水泥混凝土道面板;2水泥混凝土道面基(垫)层; 3柔性道面面层;4柔性道面基层;5现浇水泥混凝土板10.2.3 管沟上混凝土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