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

上传人:tcy****09 文档编号:68319245 上传时间:2022-04-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刘建华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口算、计算、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学生在探索活动过程中兴趣很高,交流得也很积极,但是让学生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还是有些困难的。因而,我想到我们平时的课堂在学生的总结能力上还有待于教师进一步关注。让学习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这样,学生自然就敢于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了。 另外,对于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学生对于基础的练习能够运用自如,但是灵活度较高的练习却有些困难。因此,教师在选择练习时应该关注练习的广度和新鲜度,让学生见多识广、灵活运用。一、目标的定位比较准确,既有落实双基的知识技能目标,也有可持续的发展性目标。在这节课里不仅要让学生经历主动发现和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而且要让学生能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在感悟函数的思想方法的同时,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二、注重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敏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寻学生知识的生长点。以6200的口算方法为切入点,很好的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很自然的把6200=和62=的计算联系起来,没有留下任何提示的的痕迹,教师精心巧妙的设计,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并且在发现归纳规律后教师把6200=口算方法和今天发现的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确6200=口算方法就是在运用积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很好的感受到了积的变化规律和前面所学知识间的联系。三、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策略的运用效果比较突出。(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的探究欲望。本例题创设的情境并非来源于生活,而是从纯数学的角度提出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所以创设生活情境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创设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学习的探究欲望。教师设问:观察这2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问题简洁,单刀直入、直奔主题。(2)、例4的教学分三个层次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1、什么没有不变?(观察得到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2、什么在变?(另一个因数在变、积也在变)3、怎样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很好的把握了自己的角色,既不高估学生能力,也没有牵得过多,做到了收放适当。教师设问:“通过两组算式的观察,我们发现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在变,积也在变。那么积的变化和因数的变化有联系吗?它们的变化有规律吗?”教师准确的设问,让学生很自然的把因数和积的变化联系起来,避免了学生盲目的观察和思考,很好的发挥了教师引导者的功能。学生的观察是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让观察这2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学生的观察后的发言是无序的、零碎的。然后教师设问:谁能有序的比一比?让学生把1式和2式比、2式和3式、1式和3式比,学生的观察和发言都是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这样适时的引导,让学生获得了很好的直接经验,知道以后观察事物可以有层次,有顺序的去观察。例4的两组算式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第一组算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怎样观察,从无序到有序,而第二组算式让学生独立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很好的给学生锻炼的机会,教师没有机械的重复。四、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这句话的概括不需要学生能完全一字不漏的说出来,大致意思说明白就可以,教师能很好的通过课前的预设调控课堂。师问:通过观察和比较这一组乘法算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在变化,积也在变化。它们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吗?教师的设问是让学生把刚才通过观察比较后的发现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来,学生很难概括成一句话,仍然是说另一因数乘10、积也乘10、另一因数乘100、积也乘100、教师很好的因势利导,板书学生说的过程。追问:那另一因数乘3、乘5、乘20呢?积会怎样变化?学生回答说积也乘3、乘5、乘20。并且让学生再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教师预设很充分,无非两种:一是有学生说另一因数和积乘的数是一样的,二是很完整的归纳了“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这样一句话。课堂上教师的驾驭和调控能力在这个环节充分体现出来,显现了洪老师较强的教学基本功。五、巧妙引导学生举例,点睛之举、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美。举例以104为基础,开放式的举例。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思维很活跃。此环节的设计很成功,开放式的举例,难度适当,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得着,并且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如学生举例104=40(20)4=( 80 )教师很灵活的处理让20不变、4变,积怎样变?(20 )4=( 80 )20( )=( )教师巧妙的处理真可谓是点睛之笔,让学生眼前一亮,深刻体会到了积的变化规律,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美。数学来源于生活,新课程更体现出这一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中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本节课最后运用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将课堂与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并且做一做练习设计的调整效果很好,呈现方式的改变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并且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的感受规律的应用价值。应用积的变化规律的两道生活解决问题,教师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去分析,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很高,如果教师在课件上利用数量关系做支撑,直观的去比较分析,并把时间不变、速度和路程的变化、长方形的长不变、宽和面积的变化和今天学的积的变化规律联系起来,这样直观的引导学生去分析,效果会更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