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材分析的理解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67575237 上传时间:2022-03-3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教材分析的理解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对教材分析的理解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对教材分析的理解怎样解读教材? (一)、何谓“教材解读”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解读”定义为“通过分析来理解”。那么“教材解读”就是通过阅读分析来理解教材。其实“教材解读”指的就是备课环节的备教材,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二)、语文教材解读模式 1、树立一个教材解读观:终生备课观 只有树立终生备课观,教师的教材解读才有底气。 读古今中外的各类经典之作,应成为语文教师自觉的内心需要。满腹诗书才可能使教师教材解读时底气十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要制定自己每学年、每学期的读书计划。除了读书要坚持写作,记录自己读书中的收获,记录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2、确立一个开展教材解读活动的目标 我们开展教材解读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教师教材的解读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对教材理解的准确性,也包括对教材理解的全面性、深刻性和独特性。 3、教材解读的三种形式 这三种形式包括:名师解读、教师个体解读、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体解读。 名师解读具有引领性的作用,教师个体解读是教材解读的主要形式和落脚点,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体解读,主要为教师个体解读提供一个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启迪的平台,这种解读形式有利于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 4、教材解读的三个层面 教材解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整体解读、单元解读、课文解读。 整体解读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进行教材解读首先要求教师要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包括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整体安排等。 单元解读要认真学习领会单元要求。课文解读应包括阅读提示、课下注释、课后思考与练习。 5、课文解读要做到五个方面的对话 (1)与作者对话课文解读要做到“知人论世”,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作品时代背景,要学习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在这个方面一些经典作品、离现在年代久远的作品、特定背景下尤甚。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要表达什么样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的准确文本解读。 (2)与文本对话 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有没有教过,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上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师对本文解读的独特性行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发展。 实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要求教师在对文本形成阅读体验之前最好不要参看有关资料,包括教师用书。 (3)与编者对话 只有与教材编写者对话,才能了解本单元本篇文章的选编意图。而明确选编意图对于每位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选编意图,我们做教师的才能将这篇文章定好“位”。这个位,是老师依据这篇文章实施教学的前提,是培养具有个性化语文素养的学生的前提。如人教版教科书,它的选编意图是“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力求富于开放性和弹性,给地方、学校和师生留有广阔的活动空间”。为了体现教材整体意图,这套教材以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选文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部分进行编排。具体到单册,我们会发现教材编写者按语文学习的规律和学生认识的规律对教材整体选编意图做了极为合理地分解。 只有与教材编写者对话,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任何一篇文章,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有着它的作用与理由。而这又是你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明确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你就能确定教学目标,依据学情逐步实施你的教学过程。这是显而易见的。 (4)与学生对话 这里的学生,是老师潜意识里的学生。与学生对话,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备学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但标准同时又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如何组织、引导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正确、准确、有创意地解读文本,这应成为老师在备课时着重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分析学情并制定教学策略的问题。 备课时,老师与学生对话,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二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来进行。教学以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语用技能为基础,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表现。我们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基础,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要“因材施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等对我们选定教学策略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备课时与学生的对话,目的就在于分析学情、制定教学策略。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在上课之前就应充分考虑以下问题:这篇文本对于学生来说解读会存在哪些困难,他目前所积累的语文知识、所获得的语用技能处于何种状态,他目前的非智力因素对他学习本文有多大影响,他的家庭状况、社区环境、校风班风对其影响有多大,他需要什么支持和帮助,他适合用什么方式来学习本文,他有多少发展、创造的机会,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他应该有哪些收获等等。 (5)与自已对话: 与自己对话要求教师在选择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时,必须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必须结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实践,必须结合自己所处的教学环境(学校教学条件等),从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教师要不断通过与自己的对话,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寻求自己教学上的突破。 (三)、教材解读的策略 1、让复杂的简单起来:对于较难理解的课文,对于较长篇幅的课文,教师要善于通过概括、综合、提炼、筛选等手段来实现对文本的把握,如抓住标题、抓住背景材料,拟小标题、抓中心句,概括文章中心、段意等。 2、让简单的丰富起来:这个主要针对古诗词教学和对一些含义深刻句段的理解。常用的方法有赏析、扩写、续写、想想添加细节等。 3、在无疑处设疑:学生对一些看似浅显易懂的内容不求甚解,轻易放过,其实并未真懂。这些地方貌似无疑,却蕴含着智慧、哲理。教师要从中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其疑问,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平静的思维海洋里激起层层涟漪。如王崧舟在一夜的中作教学时在“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处设疑,引导学生认识周总理的伟大。 4、在有疑处生成智慧:“学贵有思,教贵有疑”。教学中的疑点,尤其是。学生在深入思考之后产生的疑点,往往能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 因此教师在教材解读时一定要重视利用好教学中疑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