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区域区域差异的比较差异的比较 以日本和英国为例以日本和英国为例1 1、自然环境的比较、自然环境的比较(1)相似性:)相似性: 均是均是岛国岛国、面积面积相差不大;相差不大; 中纬度中纬度,气候较,气候较湿润湿润。日日 本本英英 国国日本与英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日本与英国自然环境的差异地表崎岖,以山地、丘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陵为主。平原狭小平原狭小,分,分布零散。布零散。多火山、地震多火山、地震南北差异显著。北部南北差异显著。北部为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南;南部属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森林覆盖率高森林覆盖率高,约占,约占国土的国土的2/3,植物种类植物种类多样多样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不利于航行不利于航行,但,但水力资水力资源丰富源丰富贫贫 乏乏高原、低山、丘陵与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平原、山谷交错分布交错分布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森林覆盖率只有森林覆盖率只有1/9,以以草地为主草地为主,植物种,植物种类较少类较少河网较密,流量平稳,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分水岭不高,各河之间分水岭不高,大多运河相通大多运河相通煤、铁、石油煤、铁、石油地地 形形气气 候候植植 被被水水 文文矿产资源矿产资源2 2、经济发展的比较、经济发展的比较(1)相似性:)相似性: 都是发达的都是发达的工业化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高,经,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了济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了岛国岛国的优势。的优势。日本与英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日本与英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日日 本本 英英 国国经济发经济发展特点展特点工业及工业及其布局其布局农业农业人口与人口与城市城市经济大国,工业化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起步较晚工业化工业化最早最早的国家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世在世界上地位突出。界上地位突出。“临海型临海型”布局布局传统工业传统工业曾在世界曾在世界地位突出,有地位突出,有“世世界工厂界工厂”之称。之称。“资源型资源型”布局为布局为主主以以种植业种植业为主为主以以畜牧业畜牧业为主为主人口人口稠密稠密,城市众,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多,主要分布在太太平洋沿岸地带平洋沿岸地带人口人口密集密集,城市化城市化水平高。曾大量水平高。曾大量向向海外移民海外移民日日本本地地形形 以以丘陵、山地丘陵、山地为主,约占国土为主,约占国土的的3/43/4,平原面积,平原面积狭小,邻近东京狭小,邻近东京湾的湾的关东平原关东平原是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日本最大的平原。 日本群岛位于日本群岛位于环太平洋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火山、地震带上,多火山、上,多火山、地震,地震,富士山富士山是活火山。是活火山。英国地形英国地形高原、低山、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丘陵与平原、山谷山谷交错分布交错分布相同点:相同点: 第一产业比重都很小,说明农业都不占重要地位,第一产业比重都很小,说明农业都不占重要地位,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比较高。不同点:不同点:英国农业以乳畜业为主,日本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英国农业以乳畜业为主,日本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英国的工业以传统工业为主,日本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英国的工业以传统工业为主,日本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突出突出英英国国矿矿产产分分布,布,见见教教材材12页页图图 英国矿产主要有英国矿产主要有煤、铁、石油、天煤、铁、石油、天然气,其中煤、铁然气,其中煤、铁主要分布在主要分布在英国中英国中部部( 伯明翰等),伯明翰等),石油、天然气主要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分布在北海地区北海地区(北海油田)。(北海油田)。日日本本工工业业分分布布濑户内海濑户内海4、日本和英国的工业布局都具有、日本和英国的工业布局都具有“临海型临海型”的特点的特点吗?吗? 提示:日本需要从国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产提示:日本需要从国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产品利用沿海多优良港湾的有利条件,形成了品利用沿海多优良港湾的有利条件,形成了“临海型临海型的布局形式;的布局形式; 但英国资源丰富,工业但英国资源丰富,工业接近原料产地,具有明显的接近原料产地,具有明显的“资源型资源型”特点。特点。重点: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产生原因有哪些重点: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产生原因有哪些? 提示:提示:(1)气候气候:英国位于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典型的温:英国位于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暖湿润,使河网较密,流量平稳。但由于日照较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暖湿润,使河网较密,流量平稳。但由于日照较少,英国西部不适于粮食作物的生长,而多汁的牧草长得很好,乳畜业少,英国西部不适于粮食作物的生长,而多汁的牧草长得很好,乳畜业比较发达。日本位于大陆东岸,属于季风性气候,雨热同期,适宜发展比较发达。日本位于大陆东岸,属于季风性气候,雨热同期,适宜发展种植业,由于人口众多,农民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种植业,由于人口众多,农民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地形地形: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34以上是山地和丘陵,只在沿海一带以上是山地和丘陵,只在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因此全国大部分地区为森林所覆盖。山间河流短急,分布着狭小的平原。因此全国大部分地区为森林所覆盖。山间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平原狭小使耕地面积很小,农民多采用小型农业机械,水能资源丰富。平原狭小使耕地面积很小,农民多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并大力发展水利。丘陵地区多栽培果树和蔬菜。英国高原、低山、丘陵并大力发展水利。丘陵地区多栽培果树和蔬菜。英国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替分布。森林覆盖率低,以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与平原、山谷交替分布。森林覆盖率低,以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少。1英、法两国相同的地理特点有英、法两国相同的地理特点有 ( )A A首都都是全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首都都是全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 B B煤、铁、石油等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煤、铁、石油等自然资源严重短缺C C工业化历史较短,工业发展水平很高工业化历史较短,工业发展水平很高 D D大多数河流水量充足,水流平稳,利于航运大多数河流水量充足,水流平稳,利于航运2关于英国和日本的叙述,正确的是关于英国和日本的叙述,正确的是 ( )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能源均不能自给能源均不能自给 海运条件便利海运条件便利 对外贸易发达对外贸易发达A A B B C C D D读日本进口的主要工业原料所占的百分比图,回答读日本进口的主要工业原料所占的百分比图,回答3 34 4题。题。3由图可知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是由图可知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是 ( )( )A A人口稠密,劳动力过剩人口稠密,劳动力过剩 B B自然资源缺乏自然资源缺乏C C岛国,海岸线曲折岛国,海岸线曲折 D D山区面积广,平原狭小山区面积广,平原狭小4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 ( )A.A.太平洋沿岸和日本海沿岸太平洋沿岸和日本海沿岸 B.B.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C.C.国土的两端国土的两端 D.岛屿的内陆地区岛屿的内陆地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50降水量降水量 (毫米(毫米)160040050800200降水量降水量 (毫米(毫米)1600400800200张家口张家口张家口张家口张家口张家口昆仑山脉昆仑山脉阿尔金阿尔金山脉山脉祁祁连连山山脉脉横横断断山山脉脉三大三大自然自然区区东部季风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青藏高寒区地形地形海拔较海拔较低低 以以平原平原 、丘陵丘陵、高原高原为主为主 海拔较海拔较高高, 以以 高原高原 、 盆地盆地 为主为主海拔海拔 高高 , 主要是主要是 高原高原 、高山高山 气候气候季风季风 气候,夏季气候,夏季普遍普遍高温多高温多雨雨 温带温带 大陆性大陆性 气候,气候,降水降水 少少 ,气候干,气候干燥燥 高原、高山高原、高山气候,气候,气温较低气温较低植被、植被、土壤土壤以以 森林森林 为主为主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主要是主要是荒漠、草原、荒漠、草原、高山草原灌丛高山草原灌丛 土壤土壤多为钙质土多为钙质土,淋溶作淋溶作用强用强有机质含量较有机质含量较少少 ,可可溶性盐分含量较高溶性盐分含量较高土壤发育程度土壤发育程度 差差 ,土层浅薄土层浅薄水文水文多多 外流外流 河河(湖湖)以以 内流内流 河河(湖湖)为主为主多冰川、湖泊多冰川、湖泊,多大多大江大河源头江大河源头人类人类活动活动重要农耕区重要农耕区牧业、牧业、 灌溉灌溉 农业农业以以 高寒牧高寒牧 业为主、业为主、河谷农业河谷农业1.我国年降水量我国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等降水量线2.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3.一月份一月份0度度等温线等温线4.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5.亚热季风气候与亚热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的分界线 6.亚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分界线与温带落叶阔叶分界线7.中国的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中国的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 8.水稻与小麦种植区分界线水稻与小麦种植区分界线 9.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50降水量降水量 (毫米(毫米)160040050800200降水量降水量 (毫米(毫米)1600400800200火烧寮火烧寮。火烧寮火烧寮。火烧寮火烧寮。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50降水量降水量 (毫米(毫米)160040050800200降水量降水量 (毫米(毫米)1600400800200江江苏苏江江苏苏江江苏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