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职工终末期护理需求探讨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67175822 上传时间:2022-03-3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退休职工终末期护理需求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退休职工终末期护理需求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退休职工终末期护理需求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退休职工终末期护理需求探讨21世纪人类寿命普遍延长,世界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我国老龄化速度和老龄人比重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指标。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制定的标准,当一个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该国家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该国家总人口的7%,那么该国家就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1.39亿,占总人口11.21%;。就是说,从1年起我国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至上百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同时,瑞典、日本及英、德、法等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NP己达13万美元,在全球72个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人均GNP达1万美元的占36%,1万至3000美元的占28%,而我国直到2002年只有980多美元!这些说明我国“未富先老”,提前进入了老龄化国际行列。根据2011-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 大陆31个省份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老龄化社会的及早到来,使我国的老年人和退休人员“骤增”, 关心和满足老年离退休人员的日常生活需求、心理需求,特别是他们在终末期的护理需求,不仅是社会老年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还是稳定在职年轻人情绪,乃至稳定整个社会,有力维护安定团结大好局面的大事。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 6.96%,60岁以上人口人,占总人口10.2%,2001年,65岁以上人群比例也将达到7%多的国家,据人口专家估计,我国目前已有1.67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到本世纪中期将达到4亿,比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四国人口的总和还要多。据人口专家估计。本世纪三十年代人口老龄化将达到高峰。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2.5%,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9.3%,同期我国由6.1%上升至11.5%,无论从增长速度都世界老龄化 截至目前,全国老年人口有1.62亿,占总人口的12.79%。从今年开始我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将年均增加800万人至900万人。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届时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37亿,约占总人口30%以上,也就是说,三四个人中就有1位老人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12%,预计到“十二五”末期将达到左右。2011年以后的30年里,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年均增长16.55%,204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28%左右。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化。生育率在下降,而人的寿命在延长。从现在起到2050年之间,60岁以上的人口将从大约6亿增至20亿。与工业化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老化的更快,发展中世界的老年人口预计将增长4倍。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620万人相比较,47年中增长了2.36倍,年均递增2.6%,快于全国人口递增1.6%的一个百分点,占总人口的比重由4.4%提高到7.0%,提高了2.6个百分点,近十年老龄化速度加快,每年递增3.4%,快于全国人口递增1.1%的2倍多,如按3.4%的速度推算,2002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9420万人,占总人口7.3%。如按2003中国统计年鉴中的2002年1%人口抽样调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调查人口总数的8.16%,按此比例推算,全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已达10482万人,比人口普查数增加1671万人,年均递增9.0%。老龄人口的增长量和增长速度是很惊人的,80岁以上高龄人口将以平均百万人的速度增长。 ,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全世界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老年人。 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1.67亿,超过日本人口总数,相当于广东、广西、江西三省区的人口总数。呈现“未富先老”的特征由于老龄化的加速,老年抚养比由1964年的6.4%上升到2002年的11.6%,城镇离退休人员由1978年的314万人增加至2002年的4223万人,24年增长了12.4倍,与在岗职工的比例由1978年的31人降为2.5人,离退休金由1978年的17.3亿元增至3646 亿元,增长了210倍,年均递增25%,按可比价格计算,实际递增18.9%,快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递增9.4% 的速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0.5%上升至3.6%,上述数字均反映了城镇离退休金的增速快于经济的增速。未来十年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以平均每年百万人以上的速度增长,据2002年人口抽样调查,65岁及以上占全国人口比重,平均为8.2%,比2000年人口普查7.0%高1.2个百分点;按地区分,老龄化程度以上海最高达13.4% ,进入8%以上的地区是浙江11.2%,北京10.8% 、天津10.7%,江苏9.9%,重庆9.2%,湖北8.8%,湖南、广西、四川均为8.6%,山东8.5%,安徽8.2%,辽宁8.1 %,陕西8.0%,共14 个省市总人口达6.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54%。西北地区和云贵藏等17个省区均在8%以下,呈现了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跨入了老龄化社会。按城乡分组,2000年人口普查,城镇老龄化比例为7.3%,高于农村6.3%的一个百分点。 二十一世纪初,全人类的生命期望值已达到男性平均七十岁、女性平均七十一岁。与过去相比,在短短的六、七十年间,人类的平均寿命几乎提高了一倍,这是过去几千年间不可想像的人间奇迹。今天,中国人的生命期望值也接近和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是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法做到也不想做到的伟大的历史功绩。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社会形态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一样已经步入“老年社会”,国家人口统计公报显示,在中国十三亿人口中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超过百分之十,也就是“老年人”已超过一亿三千万,已超过俄罗斯总人口的半数。李立国介绍,预计到年,我国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亿,约占总人口的,年均净增老年人口多万,超过新增人口数量;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万,约占老年人口的,年均净增高龄老人万,增速超过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岁以上空巢老年人口将超过万,约占老年人口的近,根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7年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15183。2万人,其中企业职工13690。6万;离退休职工4953。7万,企业为4544。0万据权威部门统计,1998年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而到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变成3:1。预计到2020年领取养老金的退休者将超过1亿人,供养比例将达到2.5:1。2002年全国平均老年抚养比为11.6%,以上海为最高,达17.7%,浙江15.4%,天津14.4%,北京13.9%,江苏13.9%,湖北12.9%,重庆12.8%,广西12.5%,在12%以上的还有安徽、四川、湖南; 以青海、宁夏为最低,在8%以下。 10年中我国老年人口增长5000万,现正以年均近1000万人的增幅“跑步前进”,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发展到三四个人中就有1个,且高龄化、空巢化现象日益严重。据老龄科研中心2000年底对20省2万多名60岁以上老年人的抽样调查,在1992-2000年的八年中平均收入水平,城市老人增长3.1倍,农村老人增长1.7倍。对生活的满意度,城市达70%,农村达60%。 城镇离退休人员的人均离退休金,由1978年的551元提高到2002年的8849元,增长了15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实际增长2.4倍,年均递增5.2%,离退休金占社会保险福利费的比重由1978年的22%上升至70%左右。社会保障杂志社2001年对1080离退休人员的调查,认为养老金收支平衡的占60.4%,略有结余的占19.4%,两者共占八成。城镇离退休人员增长过速,企业负担过重,养老金入不敷出,离退休人员从1978年的314万人增至2002年的4223万人,24年增长12.4倍,平均年递增12.1%,同期离退休金从17.3亿元增至3646.2亿元,增长210倍,每年递增25.8%,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年均递增6.4%,慢于同期GDP年均递增9.4%的速度,离退休金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0.5%提高到3.6%,1978年31个职工有一退休人员,2002年2.5个在岗职工中就有一个离退休人员,反映了离退休人员增长过速,给国家和企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由于养老保险金在文革后没有按规定预留,中断了养老保险金的提取和积累,养老保险的隐含负债的补偿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据有关专家的估算缺口高达5万亿元左右; 一些效益差的企业欠交保险费的现象很普遍,累计欠交达1500亿元,致使社保基金不足,个人帐户空帐运行,给养老保险造成很大困难。 目前全国约有2340多万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据一些大城市调查,目前空巢家庭已占30%,京、沪、津大城市己达30%以上; 第五次人口普查,在65岁以上老年人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1199万人,占13.6%,丧偶的老人占38%。此外,患慢性病和老年痴呆症的就有一千多万人,以上几类老人共有几千万人,他们极需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2011-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 大陆31个省份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公报显示,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1370536875人(包括港澳台),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13亿多)。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中国是世界上惟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而且每年还以3.2%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8年,老年人口将约占总人口的1/6,2025年将占1/5,2050年将占到1/3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数已达近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且每年以3.2%的速度在快速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心理精神需求也越来越突现出来,老年人心理需求能否满足,不仅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直接影响着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我们关爱老年人,尊重与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仅要在物质生活方面给予保障,而且也必须在心理精神方面给予满足。世界各国的人口专家认为,老龄化社会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的比例将大大缩小,经济活动增长的速度会有所放慢;中国由于独生子女的政策被迫在短短18年中完成了从成年到老年的过渡,人口骤然衰老,国家难以从容应对民政部部长、全国老龄办主任李立国不久前介绍,预计到年,我国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亿,约占总人口的。老龄化已经不是一个局部问题,而是事关我国发展全局,成为“十二五”严峻挑战之一“老年人”是自然法则法律化的一个概念,“退休”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一种法律制度;其次,我国的退休制度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强制退休与灵活退休并存,老年人和退休不能等同。年月日日全国老龄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全国老龄办主任李立国在全国老龄办主任会议上表示,“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人口老龄化形势会更加严峻,将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预计到年,我国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亿,约占总人口的,年均净增老年人口多万,超过新增人口数量;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万,约占老年人口的,年均净增高龄老人万,增速超过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岁以上空巢老年人口将超过万,约占老年人口的近,老年人照料问题更加突出。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1.7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相当于整个欧洲老年人口的总和。据预计,2050年我国将有1/3的人是老年人,而80岁以上的人将达到1亿左右。麻烦的是,我国属于“未富先老”。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在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中透露,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上海社科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预测,上海市老龄化高峰将出现在21世纪30年代,将在500万以上;据预测,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73万,2030年达到330万。医保人数少于1.1亿养老保险:2003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5506万人,全国企业参保退休人员月平均基本养老金为621元。同年,全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征缴收入总额为2595亿元。失业保险:2003年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10373万人,全年共为742万失业人员提供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待遇。医疗保险:2003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10902万人,其中参保职工7975万人,退休人员2927万人。3个在职人养1个退休人。预计到本世纪二十年代末,我国老龄化将进入高峰。胡晓义表示,如果现行政策不作调整的话,那时候将需要十个在职人养活四个或者更多的退休人。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的增多必然伴随着老年病患病率的急骤升高。如随着年龄的增高,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Alzheimer痴呆等疾病的患病率均显著升高。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120万150万,致残者约500万600万,其中绝大部分是老年人。据1991年卫生部统计,全国有家庭病床60.8万床,其中81.2为老年人占用。到2000年,有条件的大城市设立老年病医院、老年人护理院或老年医疗康复中心、地(市)、县(市)医院设老年病门诊或老年病专科门诊,街道和乡镇设老年病门诊或老年医疗站,广泛建立老年家庭病床,送医上门。“九五”期间,国家科委把老年疾病的防治研究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卫生部也于1995年12月成立了由部领导牵头的老年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并抽出老年卫生工作对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患重度老年痴呆几率达4.8%,而到80岁则上升到15%-20%。据估计,我国现有600万左右老年痴呆患者,约占世界总病列数的1/5,其死亡率堪比癌症。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对老年痴呆仍无特效药物治疗,因此,对老年性痴呆护理的需求迅速增加,有效地预防与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患者的唠叨,不要横加阻挡或指责,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有些不能满足应耐心解释,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切忌使用伤害患者感情和自尊心的语言和行为。 。方法:采用自编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问卷对全国28个省(市、区)进行随机取样。分别对不同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文化、婚姻、职业)、不同居住形式以及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国取样老年人表现为生理需求水平最高,认同需求最低(F=2537.23,p0.001)。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心理总需求、认同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水平逐渐下降(F(心理总需求)=50.67,p0.001;F(认同)=199.24,p0.001;F(自我实现)=59.43,p0.001);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心理总需求水平逐渐增高(F(心理总需求)=38.28,p0.001;F(交往)=19.05,p0.001;F(认同)=38.28,p0.001;F(自我实现)=120.10,p0.001),体力劳动者的心理总需求、交往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水平低于脑力劳动者(F(心理总需求)=74.72,p0.001;F(交往)=72.63,p0.001;F(自我实现)=144.00,p0.001)。与非空巢老人相比,空巢老人的交往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较高(F(50-60)=21.68,p0.001;F(61-70)=19.75,p0.001;F(71-80)=17.18,p0.001;F(81以上)=13.97,p0.001;F(文盲半文盲)=6.54,p0.01;F(小学)=15.36,p0.001;F(初中)=6.53,p0.01);绝对空巢老人的生理需求高于相对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F(2,5448)=3.40,p0.05)。不同养老模式下,敬老院的老年人心理总需求最低(F(2,4643)=12. 45,p0.001);老年公寓居住的老年人交往需求高于其他养老模式下老年人(F(2,5560)=52.36,p0.001)。结论:中国老年人物质生活水平不高,心理总需求有着年龄效应和文化水平效应。不同类型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特点不同。2009年3-6月在福建(1332)、江山西(1301)苏(995)河南(672)北京(444)、广西(327)等全国28个省(市、区),随机抽取社区居民、老年爱心护理站住户以及在养老院居住的老人,由经过培训的访问员入户进行调查。问卷包含四个维度:生理需求,交往需求,认同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具体如下:生理需求:2题。反映老人衣食住行、生活环境等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必须首先得到满足。交往需求:5题。反映老年人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沟通信息的需要。认同需求:4题。反映老人希望自己的能力或某方面为他人或组织所肯定。自我实现需求:6题。反映老年人有意识的提高自我、发挥潜力,希望加强身份或实现愿望等,最终成为个体渴望成为的人。退休前工作:工人1924名,占30.4%;管理人员1380名,占21.8%;技术人员或知识分子1139名,占18.0%;农民854名,占13.5%;军人88名,占1.4%;商人149名,占2.4%;服务人员150名,占2.4%;其他554名,占8.7%。缺失101名,占1.6%。已婚4126名,占65.1%;未婚109名,占1.7%;离异229名,占3.6%;丧偶1747名,占27.6%。缺失128名,占2.0%1、养老方式:居家养老3712名,58.6%;老年公寓1674名,占26.4%;敬老4 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现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脑卒中之后老年人的第四大杀手。该病是一种原发性退行性脑病,发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且随年龄增长而成倍增加,年过60岁,患病率为4%8%,65岁后增加到10%,80岁后会超过30%。而中国老年痴呆的患者数也呈显著上升趋势,据统计,目前患者总数约有600万,居世界首位,全球患者中大约1/4在中国。“遗憾的是,中国患者中只有15%来医院就诊,主要是因为老百姓对老年痴呆症缺乏认识,误以为是老糊涂了。”洪震教授说,“其实老了未必就糊涂,而老年痴呆症也绝不是老糊涂这么简单。”5、养老经费来源:凭借个人劳动所得者752人,离退休工资者3985人,养老保险者585人,有子女供养者1274人,依靠社会救济者213人。其中仅有一项收入来源的5543人,有两项经济来源的559人,三项经济来源的44人,四项来源的4人。缺失189名。对生活满意度:要求被试对“现在生活中的总体满意程度”进行自评。独居组、夫妻同住、非空巢三组间差异显著(2=51.347,P0.001)。夫妻同住组对生活比较满意的比例(54.19%)显著高于个人独居组(49.0%)(2独-配=42.65,P0.001)、子女同住组(47.1%)(2子-配=20.52,P0.001)。与子女合住老人对生活满意的比例显著低于独居老人满意的比例(2子-独=11.56,P0.05空巢老人的精神心理问题,如老年人的孤独和照料问题日益突出。家庭“空巢”综合征,即是专指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留在家里的老人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可表现为: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甚至流泪哭泣、自责倾向经济生活状况:院615名,占9.7%。缺失338名,占5.3%。2、居住形式:与子女合住2100名,占33.1%;个人独居1745名,占27.5%;与配偶合住2041名,占32.2%。缺失453名,占7.1%。3、能否自理:自理者4506名,占71.1%;半自理1113名,占17.6%;不能自理623名,占9.8%。缺失97名,占1.5%。4、生活满意度:非常满意1468名,占23.2%;比较满意3037名,占47.9%;一般1398名,占22.1%;不太满意251名,占4.0%;非常不满意46名,占0.7%。缺失139名,占2.2%。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傅双喜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江苏老年心理关爱研究中心示范基地主任本次数据中,空巢老人表现出较强的心理总需求,具体为:交往需求高于非空巢老人,高中以下的低学历组的自我实现需求大于非空巢老人。空巢期的出现,父母与子女在居住上开始分离,意味着家庭代际关系开始发生重要的变化。老人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社会功能也相应改变,可针对空巢老人的心理角色转换。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帮助空巢老人逐步减少对子女的依恋,尽早将家庭关系的重心由“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转向“夫妻关系”。此外,针对空巢老人,可推出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独居老人的日常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水平,鼓励其拓宽人际交往、培养个人兴趣、参加公益性劳动、发挥余热。其中,作为绝对空巢老人的独居老人,对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的需求大于其他老人,并在61-70岁时表现出最强烈的交往需求。提示社会要加强对独居老人基本日常生活水平的关注。此外,独居老人的认同需求是三种居住形式中最低的。分析原因,与子女、配偶同住的老人,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在家庭上,因此更希望得到亲友、子女的肯定,也更希望得到外界的赞同与支持。目前在我国,社会各界对养老居住模式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倾向:第一种观点是以居家养老为主。认为居家养老我国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点,是符合国情的最好选择,也让很多老人对敬老院等社会机构持回避的态度。第二种种观点是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为家庭养老提供良好的服务。第三种观点则倡导养老居住方式社会化。以机构养老为补充。在养老居住选择的问题上,老年人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个人经济能力、地区自然条件、家庭结构、社会风俗观念以及老年人自身素质、文化水平等。对于近一年来的身体健康状况,通过向被试询问“个人在日常生活方面是否能够自理”得以体现。三组间差异显著(2=1331.03,p0.001)。居家养老组中能够完全自理的比例(88.0%)高于“老年公寓”(47.63%)(2家-寓=1148.85,P0.001)和“敬老院”(44.40%)(2家-院=941.26,p0.001)二组。2.2对生活满意度不同养老形式三组间差异显著(2=70.42,p0.001)。老年公寓组(25.94 %)对生活满意的比例略高于敬老院组(24.87%)、居家养老组(22.14%);对生活比较满意的比例,老年公寓组(52.91%)高于敬老院组(43.04%)(2寓-院=60.08,p0.001)、居家养老组(49.42%)(2寓-家=42.62,p0.001)。“敬老院”的心理需求显著低于“居家养老”(p0.001)和“老年公寓”(p0.001),后两者差异不显著。各组均值和标准差为:居家养老(60.559.64),敬老院(58.3412.27),老年公寓(61.0210.86生理需求三组间差异显著(F(2,5820)=6.95,p0.01)。“居家养老”分值显著低于“老年公寓”,其他差异不显著。各组均值和标准差为:居家养老(8.1916 1.55),敬老院(8.211.48),老年公寓(8.361.59)。2.4.3交往需求三组差异显著(F(2,5560)=52.36,p0.001)。“老年公寓”显著高于“居家养老”(p0.001)和“敬老院”(p0.001),后两者差异不显著。各组均值与标准差分别为:居家养老(18.773.44)、老年公寓(19.903.85)、敬老院(19.134.10)。表明老年公寓老年人交往需求高于其他老年人。2.4.4认同需求三组差异显著(F(2,5105)=98.76,p0.001)。“居家养老”显著高于“老年公寓”(p0.001)和“敬老院”(p0.05)。(61-70)岁组:组间差异显著(F(2,1707)=17.84,p0.001)。敬老院得分最低,其次是居家老人,最后是老年公寓老人。各组均值和标准差为:敬老院(21.394.88),居家养老(22.694.08),老年公寓(24.204.46)。表明老年公寓自我实现需求最大。(71-80)岁组:组间差异显著(F(2,1791)=6.85,p0.001)。老年公寓的自我实现需求显著高于居家养老(p0.05)和敬老院老人(p0.01),后两者无显著差异。各组均值和标准差为:敬老院(21.175.23),居家养老(21.864.77),老年公寓(22.494.90)。表明表明老年公寓自我实现需求最大。81岁以上组:组间差异显著(F(2,922)=16.40,p0.001)。老年公寓分值显著高于居家养老(p0.001)和敬老院老人(p0.001),后两者无显著差异。各组均值和标准差为:敬老院(19.625.44),居家养老(19.835.74),老年公寓(21.744.96)。表明老年公寓自我实现需求最大。3、讨论居家养老是老人养老的方式是在自己的家庭,并非居住在各养老机构。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有: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院多为福利性质,由政府修建。老年公寓是在房地产开发的基础上,融入了居家养老、为老服务理念的一种新型物业种类,在近十几年开始出现。它除了居住功能外,强调在项目中体现、实现老年人的居住需求,以改善老年人居住功能与为老服务体系为一体,是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优点相结合的产物。与敬老院相比,老年公寓对住户的经济水平要求更高。12本研究发现,敬老院的心理总需求水平最低。居家养老模式老人的认同需求大于其他养老模式下的老人;老年公寓模式下的老年人交往需求大于其他模式下的老年人。三种养老模式中,老年公寓的老年人交流需求较高。分析原因,可能与老年公寓的居住环境有关。居家老人除了配偶之外,还可以与子女、邻居或其他亲友进行沟通、交往,敬老院里老年人开放性很强,公共活动空间很大,老年人彼此间进行交流并非难事。老年公寓同时具备了家庭的私密性和敬老院的公共性。在这个公共半私有到私有空间的居住体中,老人们既能独立生活,保持一定的自由度和私密性;也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与邻居或其他人交往。提示老年公寓的修建要在功能空间上满足老人的交往需求。13五、对策与建议1、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将关爱老年人心理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大调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定法律、法规,保障老年人心身健康的权益;要加大关爱老年人心身健康的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关爱老年人心身健康;要加大老年心理健康工作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与建设,为老年人心身健康提供必要的保障。2、大力弘扬中华敬老爱老传统美德,为关爱老年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老年人心理最大的需求是子女孝敬、家庭和睦、亲人关怀、他人尊重,特别是农村老人和空巢老人更需亲情支持。因此,应大力弘扬中华孝道文化,在全国各地深入、广泛地开展读敬老书、唱敬老歌、做敬老事、当敬老人的活动,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使之尉然成风。3、加强社区老年工作建设,促进老年心身健康。鉴于我国是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做补充的养老模式。社区已成为老年人连接家庭与社会的桥梁,社区也是老人生活最熟悉、最亲近的环境。它既有家庭做支持、又有人力、物力资源。因此,社区就应充分综合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老年人创造心身健康养老的优良环境。诸如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种时事、政治、心身健康、科学文化等宣传教育,增加知识,丰富晚年生活。成立各种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体、书画团队,有计划地开展文体活动,展示他们的阳光风采;组织各种为老服务志愿者,针对性地帮助老年人排忧解难,为老年人送去温暖与健康。农村也应参照城市社区模式,以村为主开展关爱老年心理工作,特别是农村留守空巢老年人的心理关爱。4、大力开展对老年心身健康的研究,培养造就一批专业化人才。现在老年心理工作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远远不能适应和担负起老年心理健康的工作,建议国家教育和卫生部门增设老年心理专业,培训老年心理专业人才,从而保证老年心理健康工作科学有效的开展。有条件的地区乃至社区,可开展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班,经有关部门考试合格后上岗。有条件的医疗科研单位,要开展老年心身健康的研究,编写老年心理健康工作指导手册,召开老年心理健康的研讨会,相互学习、交流经验,提高老年心理健康工作水平。5、充分发挥老年人自身的聪明智慧,鼓励老年人自己呵护自身的心身健康。老年人既是心身健康的对象,更是心身健康的主体。老年人历尽沧桑,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深刻的工作体会,他们自身创造了不少自我保健的、有效的好方法、好经验。如不少老人坚持“仁”“智”“功”“乐”的养心原则,使自己的心情愉悦、健康长寿。因此,要鼓励和尊重老年人心里养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倡他们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帮他们总结、推广心身健康的经验,让更多的老年朋友们受益。同时要呼吁和鼓励“老年人帮助老年人”的老年自助新风尚。老年人最懂得老年人,他们之间心理距离最短,最易接受对方的帮助,支持帮助也最有效果。我们寄希望有一天,我国建立起一支庞大的“老年人帮助老年人”的老年志愿者队伍,从而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目标。6、根据不同老年人群和个体,开展不同的心理关爱活动。调查结果表明,不同老年人群和不同的老年个体,需要既有共性,更有个体差异或特殊需求,因此,要在弄清老年人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分门别类,提出相应的心理关爱活动的策略和方法,切忌一刀切的简单化。如:保障城市的“三无”和农村的“五保”老人及其他贫困老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关注高龄老人是否产生孤独情绪、封闭心理、抑郁倾向;对文化水平较低的老年人群,防治由于社会活动减少而导致身心疾病等现象;对空巢老人,可针对父母与子女分离后,提供亲情服务和相应的心理咨询;对一些退休老干部,他们的社会角色功能发生转换,多有失落感,应多给予尊重和安排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活动;对与子女合住的老人,应鼓励其走出家门,多参加公共活动等等。肺癌现在仍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死亡率极高,其终末期的病人无论从心里还是生理上都有其特点,如此期病人由于长期慢性消耗,肿瘤广泛转移引起的机体功能紊乱,已无有效的治疗,病人极为痛苦,不再乞求过多的治疗,而是更多的考虑如何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心理护理此期病人不再有焦虑、恐惧、悲伤等心理,而是常出现冷漠、孤独,此时护理人员需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修养环境,安置于单人病房,语言亲切,态度诚恳,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及时开导,主动向患者介绍病情好转的信息。由于体力和精力的不足,患者常需要他人的帮助,护理人员应主动了解病人的需求,给予关心照顾,应重视满足其微小的愿望,对于不愿意交谈的患者,只需坐在病人的身边就足以体现出对他的精神支持和安慰。另外,应允许家人陪护,因此期患者常害怕被冷漠和被抛弃,常感到孤独,尤其在夜间,总感到死亡就要来临,如与家人在一起会使患者感到安全、舒适、温暖。对终末期病人,护理人员应始终保持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采取各种措施减轻病人的痛苦,这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病情观察及护理肺癌终末期病人常有肿瘤不同部位的转移,引起不同症状,应注意观察给予相应的护理。如肝、脑转移,可出现突然昏迷、抽搐、视物不清,护理人员应及时发现给予对症处理。骨转移者应加强肢体保护,腹部转移常发生肠梗阻,应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腹胀、腹痛等症状,由于衰弱、乏力、活动减少等原因,患者常出现便秘,应及时给予开塞露或缓泻药通便。因营养不良、血浆蛋白低下均可出现水肿,应通过增加营养、抬高患肢等措施以减轻水肿。 2.5饮食营养晚期肺癌患者由于肿瘤迅速生长,机体代谢异常,常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导致营养不良,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所以应注意调整病人的饮食,使患者的免疫能力、抗癌能力增强,还可使患者在精神和心理上充实愉快,宜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蛋白质是癌症病人的主要营养物质,可根据病人的消化能力选用蛋类、乳类、瘦肉、鱼及豆制品,碳水化合物是主要的供能物质,也要尽量给予补充,新鲜的水果蔬菜可补充体内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应鼓励病人多吃。食欲减退者要少量多餐,选一些浓缩优质蛋白质。为了增强食欲,可根据病人的饮食习惯吃一些辛辣调味品,食品的调配上注意色、香、味以增进食欲,进食前要控制疼痛、恶心、呕吐等不适,注意饮食环境的清洁、舒适、安静,严重厌食或不能由口进食者,可用鼻饲或静脉补充营养。 要想过,上考乐 2.6预防褥疮肺癌终末期病人营养状况差,极度消瘦,有时合并全身水肿,极易产生褥疮,且迅速扩展,难以治愈,预防褥疮发生尤为重要。减轻局部压力,按时更换体位,身体易受压部位用气圈、软枕等垫起,避免长期受压,并做好皮肤护理记录,严格交接班。经常用温水擦拭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尤其对于大小便失禁的病人,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对已破溃皮肤应用烤灯照射,保持局部干燥并对伤口换药处理。 2.7防止感染感染是肺癌终末期肿瘤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由于肿瘤直接侵犯淋巴造血系统,破坏了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又因长期消耗营养不良,亦可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常引起各种感染,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发生。注意口腔卫生,协助排痰或雾化吸入每日34次,防止肺部感染。鼓励病人多饮水,促进排尿,防止泌尿系统感染,严防褥疮发生,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清洁,每日紫外线照射12h,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抗体力。严密观察体温变化,注意观察有无感染征象。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病史长,长期靠胰岛素维持治疗,已形成固定心理,现发展成尿毒症,需要接受血透治疗,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血透不适带来的肉体痛苦,使病人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低落甚至绝望的心理,医护人员应关心体贴人,多与病人交流,听取病人倾诉,取得病人的信任,有针对性做好解释工作,同时劝导家属、单位同事以良好的心境对待病人,多探望安慰鼓励病人,使其情绪稳定。2.4.2 主动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规律血透的必要性,鼓励患者面对事实,多与周围患者交流,在交流中找到认同感。全国有养老护理员2万余名 需求量约1000万人现在每年筹集的三四千亿元的养老保险基金,主要都用于保证现有的3600万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调查了3个镇(街)户籍城镇、村居180户60岁以上老年人,抽样的120位老年人中有6位是退休工人,114位是农民:60%的老人与配偶同居,30%独居,10%与子女在一起生活,住的多数是自己的旧房,面积2030平方米。去年个人全部收入60%在1001元之间;30%在5011000元之间,5%在500元以下;5%在50017000元之间,上级每年补助101300元,每人每月大致开支51100元,对物价上涨多数紧张,少数平静。没有社会养老保险金(退休人员除外)。50%老人子女经济状况较好,40%子女经济状况有困难,10%子女十分困难;50%老年人生活没问题没存款,10%老人达到温饱有困难、无欠债;15%有欠债,无法达到温饱;5%较富裕,有存款。对自己目前的经济状况50%老人认为还算可以;生活水平一般,40%老人认为不满意;生活水平较低,5%基本满意;生活水平很差,5%很不满意。70%老人患运动系统病症、心脑血管疾病、气管炎、肺部疾病(其中一至二种较多),25%老人患眼疾,有听力障碍,5%老人患其他神经疾病。调查发现城市老年人中初中文化只有4人,占调查总数的6.7%;小学文化32人,占调查总数的53.3%;文盲24人,占调查总数的40%。在以后养老形成中70%选择居家养老,20%老人选择根据子女意愿确定,10%老人没考虑过。全国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而目前各类福利院的床位只有一百多万张,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但当前也存在养老机构总量满足不了需要和养老院利用率不高的矛盾,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老人进福利院5-7%的社会供养比例。 据卫生部调查,老年人发病率比青壮年要高3-4倍,住院率高2倍,老人因病和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有一千多万人。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02年底参加医疗保的离退休人员为2474万人,仅占全部离退休人员的61%,还有39%未参保,己参保的人员中需自付个人医疗费负担过重,约占30-50。离退休人员的医疗费总额从2000年的347亿元降至2002年的266亿元,人均医疗费从913元降至645元,下降了29.4%,医疗费在离退休社会保险福利费中所占比重,从1995年的15.5%降为2002年的6.9%。因医疗费过高,有许多老年人有病不敢看,就诊率约下降了二成。 城乡老年人不能得到完全的医疗保障,主要原因是: 政府投入的卫生支出增长缓慢、比例下降,在全社会医疗总费用中,政府投入比例从1991年的22.8%降至2001年的15.5%,个人支出比例从38.8%上升到60.5%,在医疗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又有80%集中在城市,农村卫生经费比例从1991年的20%降至2000年的10%。其次是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综合医院每一诊疗人次的医疗费,由1990年的10.9元上涨至2002年的99.6元,上涨了8.1倍,同期平均每一住院者的医疗费由473元上涨至3598元,上涨了6.6倍,医疗费的上涨幅度超过了域乡居民收入的增幅和承受能力。 “福利院虐待老人”、“空巢老人度日艰难”、“农村老年人冬天站墙根,夏天找树荫”,这样的新闻时有所闻。农村养老“手长袖短”的难题怎样破解?在执法检查中,一个“极端案例”令人震惊:昆明市一位孤寡老人,被拆防盗笼的工人发现时,已经死在家里两年了。据悉,如此令人揪心的事件,近年来并非只此一起。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A.H.)在其“人的需要层次”论中认为人晚期肿瘤病人备受煎熬的痛苦状态及其家属照顾病人的心力交瘁,深深牵动着许多医务工作者的心。新的医学模式和健康概念使社会支持系统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家庭支持是社会支持的主要组成部分, 家庭对个体健康起着正性或负性的作用 1, 2 。促进家庭对个体健康的正性作用, 有利于病人的整体护理。调查对象均为晚期肿瘤病人家属, 年龄􀀂 18 岁, 为病人的主要照顾者且愿意合作。已故组选取某小区内近5 a 已故癌症病人家属, 住院组为调查时正在陪护晚期肿瘤病人的家属。调查对象均为晚期肿瘤病人家属, 年龄􀀂 18 岁, 为病人的主要照顾者且愿意合作。已故组选取某小区内近5 a 已故癌症病人家属, 住院组为调查时正在陪护晚期肿瘤病人的家属。家属照顾病人期间最苦恼的问题、最悲伤无助的时期、对医护人员与病人每天接触的时间( 包括医生查房、护士对病人做所有操作、巡诊及其他时间) 的估计、家属的需求及对医护关心家属程度的评价( 4 项评价按频率赋值, 经常2 分, 偶尔1 分, 无0分) 等。采用当场访谈、自行填写问卷或电话访谈的方法, 由作者亲自对每一位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家属普遍认为晚期癌症病人很痛苦, 其中提及疼痛的占81. 5% , 咽下困难22. 2%, 胸闷、憋气33. 3%, 便秘、腹胀、腹泻59. 3%, 留恋亲人40. 7%, 不想死22. 2%。最悲伤无助的时期􀀁 已故组44. 4%家属认为是临终前或病重时, 住院组则为52. 2%; 其次为确诊时, 分别占40. 7%和43. 5%。此外, 已故组分别有7. 4% 的家属回答去世时或去世后, 住院组有1 例认为是出现治疗副反应时。52%的家属认为护士应该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工作, 以保证病人身体舒适; 40%的家属认为护士应多关心安慰病人, 多抽出时间和病人沟通, 减轻病人心理压力。对信息的需求, 44% 的家属认为护士应及时主动告诉家属病人的病情进展情况、各项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护理病人的知识。此外,尚有人提出护士应该给家属提供心理支持, 护士应该成为病人及家属的代言人等。由表3 可以看出, 第1 项住院组医护得分均明显高于已故组, 经t 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 , 第2 项已故组医护得分均明显高于住院组, 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家属对医护人员每天与病人接触时间的估计􀀁 医生每天2 min 20 min( 5. 83 min 4. 35 min) , 主要是例行查房; 护士每天2 min 25 min( 6. 96 min 4. 81 min) , 主要是常规治疗护理工作, 个别提到有和病人沟通的时间。调查结果看: 两组家属最苦恼的问题 心理压力大# 均居首位, 分别占81. 5%和69. 6%, 可见, 心理压力大是困扰家属最主要的问题。所有病人临终前均忍受着以疼痛( 占81. 5%) 为主的各种身心不适, 分别有44. 4%和52. 2%的家属认为病人临终前是自己最悲伤无助的时期。两组分别有1/ 3和近1/ 2 的人觉得体力不支, 这是困扰家属的第2 个主要问题。两组都约有20%的家属被经济问题所困扰, 已故组有22. 2%的人为医护态度欠热情而苦恼。调查中, 有74%的家属认为对癌症末期病人积极抢救没有必要, 有1 例是医务人员的家属甚至主动要求加大镇静药用量解除脑瘤病人的抽搐症状。调查还显示, 只有30%的病人比较安详的离世, 所有病人临终前均忍受着各种痛苦, 其中疼痛是最主要的, 占81. 5%。调查中,约有一半照顾者是配偶, 而他们也已是老年或近老年, 体力下降; 另一半是子女, 但子女少, 而且照顾病人与工作有冲突。两组家属因照顾病人过程中体力不支而苦恼者较多。虽然有些家庭请了护工帮助照顾病人, 但护工的工作并不尽如人意, 而且增加经济负担。& 家属缺乏基础护理的知识和技能。如口腔护理、吸痰、褥疮预防等家属都不知如何去做, 他们需要护士的协助和指导。有关文献也认为, 临终病人的基础护理工作需要护士与家属共同承担 4示, 40%的家属希望护士能多抽出时间对病人进行心理安慰,而家属估计护士与病人接触的时间平均每天为10 min 左右。这种估计或许与真正的接触时间有一定差距, 但也反映了病人及家属的要求和感受病人及家属都有对疾病的认知权及知情同意的权力, 家属认为护理人员对各项信息的提供强调 及时# 和 主动# , 而不是等到可能会涉及法律纠纷的一些抢救工作进行时, 才告诉家属病情, 让家属签字。Marykay 的研究认为不及时提供病人病情的有关信息让家属最不满意 5应该以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政治宣言所阐明的要求作为标准来检讨以往的工作质量。全国老龄办副主任朱勇将老年人所需服务分为四个层次:社会服务,专指失能、半失能老人所需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等;基本公共服务,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公共服务如交通、通讯等;商业服务。如此划分,是为了明晰政府责任。或许许多人都认为,政府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应集中在前三个领域。“养老机构护理员缺口很大。”全国人大代表陆亚萍说,目前我国最少需要万名养老护理员,而我国目前有资质的养老护理员仅有万多人。“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张”的目标。全国人大代表李国玲分析,全国近亿岁以上老年人,按国际通行标准,应备有万张以上床位,但我国目前实际拥有床位仅万张,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不到张,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张的水平。来自国家老龄委的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已超过万亿元,年左右将达到万亿元,而当前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总价值却不足亿元。供需的巨大落差表明,“夕阳人群”有可能催生一个“朝阳产业”。“半公益性”的昆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有1000多平方米,尝试将“专业化养老服务”引入社区,令人耳目一新。中心倡导老年人组成“结盟家庭”相互照料,受益者高兴地送来对联:无夫无妻而今结良缘,有儿有女何妨牵新伴。中心主任徐丽萍介绍,目前共有22名职工,其中专业护理人员和医务人员15人。启动一年多来,中心开展社区老人健康服务5832人次,接受了15名长期日托老人,进入家庭护理服务27人。她给来访的检查组算了笔账:一次性投入200万元建设场地,再加上每年五六十万的运营费用,就可以服务2万名老人。徐丽萍也有烦恼:场地租金是微利的中心最大的负担;继续引资的困难可能让中心陷入困境;养老服务还缺乏系统的宣传、引导。昆明市副市长李喜坦陈,市区准备建设37个养老服务中心,但地价是最大的制约:养老产业投资者希望按每亩五六十万的“成本价”拿地,但黄金地段的地价每亩已过千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本届政府承诺:任期内基本实现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两项制度全覆盖。朱勇对此评价:“这标志着农村养老的基本制度框架已搭建起来。”从10月1日起,上海市开始实施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延迟年龄男性一般不超过65周岁,女性一般不超过60周岁。这似可视为中国城市应对老龄化问题的一种举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90%以上的老年人属于居家养老型。年已八旬的上海市民陈菊娣去年8月骨折后行动不便,不愿进护理院,家人想要找一位保姆进行日常护理。到几家中介咨询后得知,照顾卧床老人的保姆价格,视病情轻重而定,病情越重,价格越高,至少比一般的保姆要贵两成。最后,家人终于请到一位保姆,月薪2900元。来自山西临汾的黄丽萍在北京做了6年保姆,照顾过4位老人。“其中有位赵大爷和老伴的退休金一个月有1万元,但是找了很多保姆都不合适,最后用小时工将就着。”黄丽萍很同情这些老人,但是她说只要找到别的活儿,就不想到老人家里干了。“主要是老人不好相处,有些不让你说话,有些不让你动他家东西,不好干。”黄丽萍说。那么,政府聘请的助老服务员怎么样?上海市闸北区景凤路一座两居室公寓里,84岁老人杨玉林迎来了每周3次上门的助老服务员罗希美。和罗希美相处4年,杨玉林很满足:“天气转冷,她给我编织围巾、帽子,知道我爱吃素,经常烧些清爽、有营养的小菜,她还陪我聊天听我唠叨” 在上海,像杨玉林一样享受这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共有25.5万人。据上海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章淑萍介绍,助老服务员全市已有3.4万人,组成人员为“4050”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等。然而,并不是每位老人都能享受政府埋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