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交往、社会认知问题摘要:通过问卷研究发现:与一般儿童相比,学习困难儿童的定向水平、友谊质量显著偏低,孤独感显著偏高。代写博士论文其原因在于:学习困难儿童社会知觉水平低、社会技能缺乏、语言困难、学习成绩差、缺乏独立性、社会行为不良、注意缺陷等。社会技能训练、合作学习策略、自我知觉训练、敏感性训练能够矫正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性问题。关键词:学习困难; 友谊质量; 定向; 孤独感一、前言在我国,学习困难研究是一个新兴研究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困难儿童的认知方面;90年代末,有人开始研究学习困难儿童社会性方面的问题。当前,学习困难儿童社会性问题的研究是国内外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交往、社会认知问题。社会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学习困难儿童社会交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三个方面。同伴关系包括同伴接纳和友谊两个重要的层面,并且两者具有不同的功能。友谊指两个儿童之间相互亲近的特殊关系。Bukowski和Hoza(1989)提出了友谊研究的层次模型:友谊有无问题、友谊数量、友谊质量。目前,这一模型已成为评价友谊的基本框架。友谊质量被认为是评价人际关系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但朋友数量有利于良好的学校适应,而且友谊质量及其友谊的功能(情感支持、提供帮助等)对其均有裨益(Parker&Asher,19931(P611-621);Hartup,1996)。俞国良等(2000)研究2发现:与一般儿童相比,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接受性明显低下。那么,学习困难儿童友谊状况是怎样的?这是我们研究的问题之一。社会认知以人和人的活动为研究对象,其有三种不同层次水平的研究:一是对个人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他人各种心理活动及思想观念、个性品质等的认知;二是对人与人之间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三是对团体或社团之间人们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等。定向是社会认知中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指个体对所处内、外部环境内省体验的自我表述,反映了个体对所处环境的可预测性及社交情境自己所预料的那样切实可行的自信程度(Antonovsky,19873)。其主要有理解力、控制力、价值感三个维度。能够理解自己面临的困难(理解力)、觉得自己已掌握必备的资源(控制力),从而能有效地完成与其年龄相当的任务,并且将当前任务看作是对自己的挑战而值得付出努力(价值感)的儿童,可称为能够定向的儿童(Antonovsky,1993)。当前,我国对学习困难儿童社会认知的研究主要是自我概念方面的,其他方面的研究还少见。学习困难儿童定向的状况如何?此为我们研究的问题之二。孤独感是与同伴关系相关的学校背景下的情绪适应问题之一,是个体对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地位的一种主观感受。孤独感是由对自我及他我关系的体验两种成分组成。它是指儿童如何看待自我,认为他人(成人、同伴)如何看待自我以及对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的感知(Margalit,19944,19965,19986)。学习困难儿童的孤独感是否高于非学习困难儿童?这是我们关心的又一问题。二、研究方法根据学习困难儿童的操作定义,我们从济南市两所普通小学2-6年级筛选出学习困难儿童(LD)73名(男36名,女37名),又随机选出73名非学习困难儿童(NLD)作为对照组。研究材料由以下组成: (1)智力量表:采用张厚粲等人修订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2)学业成绩:采用被试上学期期末考试的语文、数学成绩单。(3)孤独问卷:采用阿瑟等人(Asher et al,1985)编制并修订的儿童孤独问卷。该问卷经邹泓(1993)研究表明7,其具有内部一致性,可以较可靠、有效地测量儿童在同伴集体中的孤独感。(4)友谊质量问卷:采用帕克和阿瑟(Parker &Asher,19931)编制并修订的友谊质量问卷。其中个别项目根据我国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适当修改。正式研究前进行了预测,结果发现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5)定向问卷:采用玛格丽特等人(Margalit &Efrait,19958)修订的儿童定向问卷。经预测表明,该问卷信度、效度较高。研究程序由主试对低龄组和高龄组分别施测,时间为30分钟。三、结果(一)两类儿童友谊质量的比较友谊质量问卷中,除冲突与背叛维度采用反向五级评分外,其余五个维度均采用正向五级评分。如第九项“他/她有时对别人说我的坏话。”属冲突与背叛维度。若某个被试选“完全不符合(0)”,则计4分。这样友谊质量问卷得分越高,表示友谊质量越好。我们就两类儿童友谊质量的6个维度:肯定与关心、冲突解决策略、冲突与背叛、帮助与指导、陪伴与娱乐、亲密袒露与交流及友谊质量总分进行了比较研究。表1显示,非学习困难儿童友谊质量6个维度及其友谊质量总分均优于学习困难儿童,学习困难儿童的友谊质量确实较差。(二)两类儿童定向的比较我们对两类儿童的定向总分、理解力认知、控制力认知、价值感认知的对比研究发现(表2):无论是定向的三个维度(理解力认知、控制力认知、价值感认知),还是定向总分,学习困难儿童的得分都显著低于非学习困难儿童的得分,且差异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三)两类儿童孤独感的比较儿童孤独问卷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总分在16-80分之间,得分越高表示儿童的孤独感越强烈。两类儿童孤独感的比较结果见表3。四、讨论(一)学习困难儿童定向、友谊质量显著偏低,孤独感显著偏高本研究表明,与非学习困难儿童相比,学习困难儿童定向、友谊质量显著偏低,而孤独感却显著偏高。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与已有研究基本一致:玛格丽特(Marga1it,1995,1996,1997,1998,1999)研究5689发现,各年龄阶段的学习困难儿童比非学习困难儿童定向较低、孤独感较强、友谊质量较差。我国学者俞国良等2对4一6年级学习困难儿童的研究也表明,他们确实比一般儿童有更强烈的孤独感。那么,为什么学习困难儿童存在定向偏低、友谊质量低下、孤独感较强等社会性问题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1.社会知觉水平低。第一,观点采择能力较差。与非学习困难儿童相比,学习困难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较差。他们不能有效地理解说话者的意图,不太善于和别人交流新信息,经常错误理解社会线索,并对社会情境做出错误反应,或者不能对不同情境中的人的情绪做出正确的预测,或者缺乏影响同伴的能力。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他们与同伴的正常交往。第二,自我概念较差。学习困难儿童经常有消极的或不良的自我概念。他们往往过于在乎他人的想法或情感体验,而对自己缺乏自信心,有较强的自卑感。例如,雷雳(1997)10对1115岁学习困难儿童自我概念的研究发现:他们总体上比非学习困难儿童的自我概念消极,尤其是在学业及一般自我方面。第三,社会接纳性知觉水平低。学习困难儿童对自己社会接纳性的评价更为消极,并且对自己社交成功的预期比非学习困难儿童低。第四,消极的自我评价。较低的自我评价对建立和维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产生消极影响,使个体对人际交往缺乏信心,自己的交往需要难以满足,从而产生孤独感。例如在对一些儿童同伴关系自我知觉的研究中,发现学习困难儿童对自己的评价比非学习困难儿童消极。此外,学习困难儿童缺乏对他人言语和非言语行为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注意和期望的觉察。他们缺乏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独立活动能力,不断地说或做一些不适合的事情等。2.社会技能缺乏。学习困难儿童缺乏社交技能、问题解决技能等。一项元分析研究(Kavale &Fomess,1996)发现:约有75%学习困难儿童存在社交技能缺陷,表现为:被同伴拒绝和社交障碍。这些儿童因对自我及人际关系的焦虑而容易产生孤独感。3.语言困难。学习困难儿童的语言困难经常会持续到中学毕业以后。即使学习困难儿童在交谈的量上与非学习困难儿童没有差异,但在质量上总不如非学习困难儿童。如学习困难儿童经常会用一些幼儿语言,往往用词不当,在复杂情境中不能随意地交谈:他们不能灵活地调节自己说话的主题、内容、目的、时间或情境。他们在解释与判断他人的言语时也会发生困难,从而使他们继后的反应出现问题。在交谈中,他们的句子往往很短,很简单。学习困难儿童也不能对有关事物和事情的信息进行与他们年龄相吻合的描述,以使交谈进一步深入。与非学习困难儿童相比,学习困难儿童在理解寓言、幽默和意义不明的句子时有困难;他们与他人的语言交往比较消极,常富有挑衅的意味。显然,语言困难会干扰学习困难儿童与他人建立友谊关系,妨碍同学接纳他们,不能树立合适的自我形象。4.学习成绩差。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从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实践和社会现实来看,儿童在校的学习成绩不仅是教师、家长关注的焦点,而且也是学生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主要尺度。自然每个学生都希望取得好成绩,因而成绩优秀的学生倍受同学和师长的喜爱。学习优秀儿童不仅被同伴尊重和羡慕,而且同伴也愿意与之交往;相反,学习困难儿童不仅因自己学业上的失败而感到自卑,而且也被同伴所轻视,因而不易成为同伴喜欢交往的对象。另外,学习困难儿童因学业上的不断失败,使得他人对他们的认知变得消极,从而使学习困难儿童在社会交往上开始退缩和放弃,不愿与人交往,产生孤独感。(5)缺乏独立性。学习困难儿童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在社会活动中,他们往往过分依赖成人(父母或教师),而不能独立自主地参与其中。这样不可避免地会使他们的社交和社会认知出现问题。(6)社会行为不良。这表现在:经常性的说谎、逃学、偷窃、打架、违纪、攻击行为和退缩行为、冲动、不善交往、羞愧、欺骗等,由此造成学习困难儿童与同学的疏远。(7)注意缺陷。学习困难儿童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某项活动,他们很容易受无关刺激和外界刺激的干扰。学习困难儿童注意缺陷与许多行为或情绪问题有关。例如,好动、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挫折容忍力低、行为不顾后果、自尊心低、睡眠不良、不受其他同学欢迎,以及社会调节能力差等。另外,俞国良(2000)2认为,学习困难儿童的自卑、敏感使他们孤独体验的“阈限”较低,再加上缺乏处理孤独体验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比一般儿童体验到更强烈的孤独感。此外,缺乏合作能力、缺乏与新环境协调的能力、父母过分限制、社会能力差、缺乏社会学习的机会以及早期在社会相互作用(与父母或同伴交往)中受到挫折等因素,都会使学习困难儿重产生孤独感或避免与社会接触。(二)学习困难儿童社会性问题的矫正我们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培养儿童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技能,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针对学习困难儿童社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通过一定的教育干预,使其能够进行正确的社会认知和积极的社会交往,促进他们社会性的健康发展。1. 社会交往的改善与矫正社会技能训练。大多数研究者将社会技能训练看作是一种改变或增强各种社会交往能力的手段。现代社会技能训练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技能缺失假设”。这一假设的要点是:许多儿童因为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而体验到同伴关系困难;社会技能是能够习得的,儿童可以从干预中学习社会技能;儿童从训练中获得的社会技能可以概化到同伴集体中,并指导他们解决同伴关系问题。由于儿童人际交往技能是由一系列行为的、认知的、情感的过程和谐地结合起来的能力,所以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对学习困难儿童的交往技能进行训练,即行为角度(榜样策略、行为塑造等),认知角度(解决人际问题的认知技能训练),情感角度(移情训练等)。行为训练法依据班杜拉的替代学习原理,强调观察、模仿、强化。榜样策略即让学习困难儿童观察成人或同伴展示某种社会行为,然后让他们进行学习。行为塑造法指让学习困难儿童与同伴从事某种活动,当其表现出某种积极或友好的社会行为时,就给予物质的或社会的奖励(即强化)的方法。解决人际问题的认知技能训练,例如:可借助幻灯、录像等教学手段讲述人际交往情境(如何交朋友,如何有效地交流,如何给同伴以肯定与关心、帮助与指导,如何妥善解决冲突等)和技能,要引导他们产生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利弊得失,最后学习困难儿童能够做出选择,采用最佳方案。移情训练法,教师可利用幻灯、录像、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引导学习困难儿童产生并体验他人的情绪变化。合作学习策略。教师可通过合作学习来增进或改善学习困难儿童与其他儿童之间的关系。所谓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助作业。在合作学习中,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参加活动,而这些活动需要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依赖与合作。它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改善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交往,增进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一般课堂中的竞争气氛。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由于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接触的机会增多,因而能够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2. 社会知觉水平的提高自我知觉训练。教师或家长要引导学习困难儿童正确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自己的优缺点、自己的能力等。这样,一方面让学习困难儿童正视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应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扬长避短,以促使其进行恰当的自我知觉。敏感性训练。社会知觉水平低下的学习困难儿童往往对他人的语言、表情、态度、行为等缺乏一定的敏感性。例如,这些儿童经常不能正常理解他人的面部表情和躯体姿势所表达的一些意义。这样,我们可以搜集一些关于人的面部表情的图片或照片,让学习困难儿童做出判断,某张特定的照片或图片表示主人公快乐还是痛苦,抑郁或愤怒等。另外,人的各种身体姿势往往传达着重要的信息:如摆手可以表示制止,耸肩可以表示不以为然,点头可以表示满意,微笑表示高兴,拽衣服可以表示紧张等。对此,师生可以共同讨论,以便正确知觉他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参考文献:1 Parker,J.G.&Asher,S.R.Friendship and Friendship Quality in Middle Childhood:Linkswith Peer Acceptance and Feeling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DissatisfactionJ .Development Psychology,1993.2俞国良等.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 .心理学报,2000,(1).3 Antonovsky,A.Unraveling the Mystery of HealthM.San Francisco: Jossey-Ball,1987.4 Margalit,M.Loneliness Amo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Theory, Research,Coping and InterventionM.NewYork:Springer-Verlag,1994.5 Margalit & Efrait,M.Loneliness,Coherence and Companionship Among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ordersJ.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6,16.6 Margalit,M. Loneliness and Coherence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LDJ.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1998,31:173-180.7邹泓.儿童的孤独感与同伴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2).8 Margalit M.Isen-Dov I.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Kibbutz Versus City Comparisons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Competence J. Internation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1995,18(3).9 Margalit,M.,Tur-Kaspa,A.&Most,T.Reciprocal Nominations,Reciprocal Rejections and Loneliness amo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ordersJ.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9,19(1).10雷雳.学习不良少年的自我概念与父母评价的特点及关系J.心理科学,1997,(4).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辑,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5 /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