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记读书笔记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66913891 上传时间:2022-03-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记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城记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城记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院人人邮箱jianyuanRR 正式开通啦!欢迎大家来稿,详情见:写在前面的:1这几天到处都借不到这本书,不知道是它本身太受欢迎还是我也起到了一些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是的话,我得小小的得意一下不过图书馆大爷说,最近图书馆有“藏书”的现象,即有同学将书不放在原本位置,而是放在只有自己找得到的地方,这是十分自私的让人愤慨的行为!读书是致知之道,但更是修身之道,如果还要“藏书”,那岂不是越读越回去了?2这本书我是从A72读书小组那看到的,当时就觉得这活动特好这才是建院学术的生命力呀!我觉得现在多少有点“讳言学术”的意思,至少在8字班有点,但是我们现在才懂得多少呀,敝帚自珍有用吗?惟有交流才能彼此促进,记住,牛人都是成批出现的!言归正传,当我终于找到一本城记,怀着激动的心情捧读,却越发觉得它的厚重,因为读着读着,我听到的读到的看到的触到的所有关于北京的东西都被调动,然后搅和在一起:历史书上的北京城、我讨厌的非人尺度和交通、吴良镛先生的菊儿胡同、北京同学对自家拆迁的诉说、人们歌颂和生存的城市、老朱笔下的北京幻景一句话,读了这本书,让我发现我对北京如此亲切,又如此陌生。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2000年前后,主题是北京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这个万金油的词真好用)。由于这本书的信息量庞大,可以讨论的东西太多,于是将我的感想分开来写了。除了以上两点外我也无法进一步概括,因为有些厚重的东西是分解不了的。一、拆与保这一章里阐述了对待旧城的拆除与保护上各方的不同态度。其中我觉得很有意义的是冯骥才先生的保护言论,他说我们需要保护的不止是文物,还有文化,而文化蕴含在胡同和四合院里,如果没有了胡同和四合院所包含的文化,那么即使天坛、故宫这样的文物保留下来了,也会失去光彩。这样的一个文学家的想法却和罗西的城市建筑学中所描述的城市模型不谋而合:罗西用母体(matrix)和标志来说明我们城市的结构。如果我们认同他们两位的理论,那么结论就很明显了:北京城该进行的是旧城的整体保护。刘太格先生说:“你们有没有决心?珍不珍惜这些遗产?找得到钱找不到钱?”张开济先生说:“要控制高楼,高楼就代表现代化?太幼稚了!”杨经文先生说:“最好的生态建筑是无需设备即可保证舒适度的,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如果它们被拆除了,把它们再建起来!”言之凿凿。问题在于,这个时候,拥有发言权的不止是我们建筑界,还有商人、政客、住户甚至,如这章书开头一般,一个拆迁队的包工头,在某些时候都比学者拥有更大的,主宰一个老房子生死的权力。当发言权不在我们手中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梁思成先生对彭真说“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对是对了,但是败了。胜败与对错无关,这大概是多数知识分子的悲剧所在。难道我们只能扯起文化的旗帜,奔走,发出无力的嘶吼,最后还是要看着老北京城一点点死去,像看着当年敦煌千百卷经书从那个姓王的道士手中流走一般吗?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对利欲熏心的商人,我们能不能给他们一个高楼以外的现代化?对权势煊赫的政客,我们能不能给他们一个领导和机关单位可以不必呆在国家中心城市中心的选择?对苦哈哈的挤在四合院里盼着拆迁的住户,我们能不能给他们一个保护文化遗产以外的继续住下去的理由?我们是对的,能不能,不要留到让历史来证明?By纳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