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探究的策略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66689154 上传时间:2022-03-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进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探究的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促进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探究的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促进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探究的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促进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探究的策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象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因此,我们应在科学课上,充分利用观察汇报、实验探究等环节,引导学生边动手边动脑,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批判性等方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过程和本质,在活动中体验科学家工作的方式和形式,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虽然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很热闹,但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往往缺少思维的参与以及活动后的思考,以至活动的有效程度较差。究其因主要是很多活动的设计只是关注了活动形式本身,而没有明确的目标,表面看很热闹,实际上没有学生思维的深度。当然,学生应该参加强调动手的学习活动,但动手操作本身并不足以保证学生的思维能投入到任何一个基本的探究过程中。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而其中内隐着的科学思维才是它的灵魂,没有思维的观察探究,学生最多只能是一个忠实的观看者和记录者,是不可能有重大的发现和认识的。科学课是一门发展学生思维的学科,我们不能只注重了形式却丢掉了内涵。如何向40分钟的科学课堂要效率成了目前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有效的科学探究主要看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是否参与了学习过程,是否会独立观察,独立实验,独立思考问题,是否能自行获取科学知识,应用科学知识,是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总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得如何,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否创造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愤,是否指导学生自行获取科学知识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技能。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象科学家一样去经历典型的探究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常识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一条重要途径。它能把学生引入主动求知,发展能力的宫殿,使学生身心素质整体优化和谐发展,是适应时代发展所要求的。下面,基于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对科学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提高探究的有效性粗略的谈一些感受和想法。一、科学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因为,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过去常识课堂教学中“讲授加实验验证”的教学方式在农村小学仍占据着统治地位。其教学过程往往是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将实验分成若干步骤,学生按部就班地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操作,结果是为了验证课本上的结论正确与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被动的,教师把学生动手操作的每一步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生怕学生出一点差错,学生跟着老师一步一趋,那只是一种束缚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活动,谈不上让学生主动探究。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使探究更有效,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等教育思想,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环节,让学生拥有最大程度思维行动的时间、空间和探究的自主权。拿施瓦布的话来说,就是:“不要把科学当作证明或证实某些概念、原理的过程,而要把它当作一个发现的过程,一个揭示自然事物的过程和一种提高我们理解力的方式来发现这些事实之间如何联系起来的过程。”其次,学生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观察、实验、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归纳和演绎等方法都是人类在长期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获得的,是符合人类认识规律和自然界规律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而且还是自然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具有广泛的科学性。只有当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声音的产生,教师首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推断出“音叉、皮筋、三角铁发声在振动”的规律。待学生在思考一段时间后提问“是不是所有的物体只要振动就能产生声音?你们能自己用实验来验证一下吗?”在老师的启迪和支持下,学生都跃跃欲试,纷纷借助实验材料大胆地提出设想、设计实验:模拟大海的涛声;把发声的音叉靠近塑料薄膜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讨论中互相评论和完善提出的假设,归纳出许多独特的实验方法。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仅透彻地认识了“振动发声”的道理,也培养了发散思维、提高自觉参与、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这样的教学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差,那么探究就可能很盲目,学生面对实验器材只是玩玩而已。教学效果会很差,可能还不如传统的教学。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当然,并不是说一定要等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之后教师才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而应是在探索尝试过程中逐步培养,逐步过渡,相互渗透,由“扶”到“放”。二、科学教师要重视有效探究的三大要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探究的有效性,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时必须重视以下三个关键:兴趣。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往往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充分激发起来有关。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入门的先导,同时又是促进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科学教学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寓教于乐,创设问题情境,容易形成探究气氛。例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可以创设下列情景:我们先来做一个比力气的游戏好吗?请大家分别推荐一位力气最大的同学和一位力气最小的同学上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将铁棒搁在小铁块上,组成一个杠杆,让力气小的同学按住力臂长的一端,两人同时向下用力,结果与大家的预料完全相反。这时学生脑子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力气大的同学比不过力气小的同学呢?这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等等。除了游戏还有猜谜、儿歌、实验导入等等,这些方法自然地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就会积极活动起来,对产生的疑问会作出积极反应,并设法努力思索和弄清其中的奥秘。当然,教师不仅要在新课导入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增加趣味性,在教学关键时刻把学生的兴趣引向深入,这样就可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始终保持兴趣,在兴致盎然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材料。小学生生性好动,把材料放在学生的面前,就会吸引他们,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学生在摆弄材料,在按各自想法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头脑中就会形成感觉、表象,即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当然,随随便便地开列一些材料是不可能揭示某个自然现象的,教师必须经过精心的选择、组合,成为一种有结构的材料,以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现科学家们已知的东西。如:教学蜗牛,为了指导学生认识蜗牛的外形、运动方式和吃食情况,准备了下列材料:蜗牛、大口瓶、沙、纱布、线、水槽、玻璃皿、温水、玻璃片、西瓜皮、黄瓜片、菜叶、馒头渣、米饭、肉皮、树叶、笔、钥匙、蜗牛的挂图的投影片等。面对这些材料,学生通过自行探究能比较准确地研究出蜗牛的运动方式和吃食情况。因此教师应提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为学生认识事物规律提供最佳的条件,不应该由于怕麻烦而剥夺了学生培养科学素养的机会和场所。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感性材料,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去观察,学习积极性会更加高涨,课堂气氛将更加活跃,在研究中充分体现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时间。一节课中,学生的认识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的这个认识过程的发生发展是通过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来实现的。要做到学生主动探究,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自主地开展观察、实验、研讨等各种探求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学生很少甚至没有自主的活动时间,就谈不上去主动探究,也谈不上有教师的指导。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学生在智力上、动作上的参差性,有的为了赶时间草草完成任务,有的因时间不够而被迫中断实验,使得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满足现代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例如,教学轮轴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选择实验桌,同时告诉学生桌上的所有仪器都能玩,你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当你认为自己玩得差不多,实在没事可干时,也可以走到其他组去玩,但尽可能详细汇报你玩的情况及玩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学生玩得非常起劲,有的用螺丝刀拧螺丝,有的用螺丝刀比力气的大小,有的用大小扳手交替拧螺母学生在足够的时间里充分自行探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说,让他们做。让教学节奏跟着学生的节奏走。三、科学教师要给予探究有效的指导一个个的活动是科学课堂的载体,而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赖于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而科学思维才是它的灵魂,没有思考的实验和观察,只能是记录者,不可能获得重大发现和规律。因此,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真正地把握好指导与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真正的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石。1.合理地安排探究活动针对农村小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当地筛选和重组。一堂只有40分钟的课里,我们面对众多的活动,要学会选择和放弃,活动贵在精而不在多,要深入挖掘“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内涵。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一两个最有价值的活动深入地把它做好、做足。在探究活动的安排上,不要贪多求全,追求科学探究活动形式上的完善,而应引导学生去实实在在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2.重视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合作、交流作为科学学习的合作方式之一,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强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有利于思维的发散性和求异性。学生的合作和交流是促进学生从发现事物的外在相似之处向发现事物内在的相似之处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相互冲撞和融合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理性处理问题的个性品质。同时它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所必备的素质。但在农村小学科学课堂上,我们常会发现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个别学生经常包揽了全部的探究任务,其他成员充当了“观众”的角色游离于小组探究之外,影响了学习的效果。这样长久下去,就会使学生对小组合作、班级交流产生一种轻视、应付的消极心理,不但直接影响他们进行科学课的学习,而且不利于科学思维的发展。这虽然与小组成员的构成有一定的联系,但问题的实质是组员之间缺乏合作意识,教师对小组合作的指导不到位。小组合作活动应保证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参与探究的机会均等,经历整个探究过程,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体验到自己在团体内的价值。有了小组分工,并不是小组的合作就会融洽投机,教师应在小组合作前应提出明确的要求,帮助小组长对组员进行合理分工,让每个人都能在小组合作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宽容,团结互助,从而促进有效的小组探究。儿童心理学指出学生自己的言谈举止都很在意同伴给自己的评价,都希望得到同伴的肯定。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意见必须在同学发言完毕之后再提的习惯。同时让学生明白意见越多说明同学对你的看法越感兴趣,你的见解越能引起全班同学的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倾听时则着重引导学生思考所听到的现象、结论有无证据、是不是真实的,培养边听边动脑的习惯。3.重视探究过程中的指导与调控农村的学生在探究前,往往缺乏动手之前的动脑;活动结束后,教师没有时间引领学生质疑不同小组探究方法的差异,没有时间去关注未成功学生的反思。导致学生只局限于已有的经验,在已知的知识内兜圈,最终只获得一些零碎的、局部的、片面的直接经验,导致整个探究活动低效,科学探究结束在肤浅的水平上。如果老师舍得花时间去利用课中产生的这些潜在的课程资源,并引导学生去思索,去讨论,去感悟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课堂教学才会更有效。因此,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应深入到各个探究小组,把自己作为一名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和学生“打成一片”,以一个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中间。一方面教师可以敏锐地观察学生探究中的困惑、需要以及他们的投入程度等等;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探究过程的科学指导和引导,不让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教师在小组活动中的及时指导和个别指导,对这一小组来说也许是最有效的教学。同时,也应注意指导的针对性。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有效的指导促进有效的探究。总而言之,要使农村小学的科学探究活动更加有效,还有很多策略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发现。“科学探究”永远是科学课中的主题,它不仅是小学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所以,我们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探究必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要安排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有效的开展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