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解析+核心探究+图示解说)基础知识 第六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课时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讲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66491890 上传时间:2022-03-28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78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解析+核心探究+图示解说)基础知识 第六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课时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讲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解析+核心探究+图示解说)基础知识 第六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课时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讲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解析+核心探究+图示解说)基础知识 第六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课时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讲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第1课时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课时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苏俄面临严峻形势。政治: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武装颠覆活动,苏俄进入了_时期。经济:多年战争导致经济濒临崩溃,物资奇缺。(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保证战争需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主要内容:农业:实行_,不允许粮食进行私人买卖。工业:普遍实行工业_。商业:取消_,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4)影响:前期:为保证国内战争取得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后期: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经济。_继续实施引发了政治危机。(2)开始标志:_年3月,俄共(布)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3)主要内容。农业:以固定的_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工业:A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B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形式让资本家经营。C恢复私人小企业。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_。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_分配制度。3作用和意义(1)经济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政治上:巩固和改善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理论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特别提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政策,它超越了生产力水平。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答案:答案:1(1)国内战争(3)余粮收集制国有化自由贸易2(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1921(3)粮食税自由贸易按劳“斯大林模式”1形成背景(1)_年底,苏联正式成立。(2)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3)苏联经济落后,面临帝国主义的威胁。2形成过程(建立途径)(1)1925年起,开展优先发展_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2)推行农业_运动,全盘建立集体农庄。(3)1928年起,实施五年计划。3确立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1936年苏联宪法通过)。4主要表现(特点)(1)所有制:实行单一的_。(2)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经济体制:实行_体制。(4)工业化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5)政治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5影响(1)作用:推动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并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不利于改善民生。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持续发展。体制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拓展提升“斯大林模式”的含义“斯大林模式”又称苏联模式,是苏联在20世纪20至3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经济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的突出特征就是极权主义,党政不分,民主法制不健全。答案:答案:1(1)1922 2(1)重工业(2)集体化4(1)公有制(3)计划经济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二战后,_的弊端日益暴露,_问题尤为突出。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统治地位逐渐巩固。(2)内容:农业(重点):A实行农产品的_,增加农民收入。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_。C开展大规模垦荒运动和种植_运动。工业: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3)结果: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4)意义: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推行新经济体制: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工业:注重发展_,特别是与军事相关的工业。(2)影响: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增,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后期改革放缓,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3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以_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2)结果: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转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特别提醒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答案:1(1)斯大林模式农业(2)A.收购制B自主权C玉米2(1)重工业3(1)经济管理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比较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不同点直接目的战胜国内外敌对势力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实质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尝试“共产主义”,用单纯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利用市场和资本主义恢复和发展经济不同点主要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恢复私营经济,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允许自由贸易,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实物配给制,强制劳动实行按劳分配制度政治影响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工农联盟几乎破裂从根本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经济效果导致经济困难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理论效果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相同点前提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根本目的巩固苏维埃政权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贸和分配等方面的内容结果起到巩固政权的作用2.全面理解斯大林模式(1)特定的历史环境决定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必要性。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落后的农业国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威胁,为了巩固国防、增强国力,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非常必要。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了市场的弊端,这也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2)从形成初期的成效来看,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它同当时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基本适应的,为苏联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和成为工业强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成为世界大国奠定了基础。(3)从经济体制角度看,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具有创新性。它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和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4)从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斯大林模式忽视商品经济、排斥市场,不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农业长期滞后,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不利于改善民生,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3比较认识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1)三次改革的比较:比较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不同点侧重点农业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成效,最后失败失败,导致苏联解体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补没有根据国情进行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相同点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2)认识: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应在不断改革中逐步完善。改革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尤其是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需要立足实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2)必须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结合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3)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各部门协调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必须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5)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特点,要顺应潮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