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之路探索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5382702 上传时间:2022-03-2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之路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城市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之路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城市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之路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之路探索博维顾问 柳二月在现代商业银行监管框架下,资本能力大小决定了银行的规模增长能力、风险抵御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资本管理成为当今国际先进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的过程中,借鉴和运用国外银行的先进管理理念,逐步建立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资本管理体系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一、经济资本管理作用渐显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引入是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表现。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引入、运用以及相应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能够促进银行管理模式由传统的粗放式、外延式向集约式、内涵式转变。经济资本是银行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手段。全面计量和监控风险状态是银行实施战略化管理、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手段。当经济资本总量接近或超过监管资本时,银行应通过某种途径补充资本金、控制其风险承担行为,否则其安全性将在战略上受到威胁。经济资本是银行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其关键环节在于风险的量化、分解、监测以及应对策略。经济资本通过对非预期损失的计算和预测,直接反映银行的风险全貌,同时,经济资本的配置能够实现银行资本与风险的匹配。经济资本是银行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在经济资本配置的基础上,通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指标对银行的各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线的评价,既考察了其盈利能力,又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经济资本管理的实施为银行市场营销提供指引。银行决策者判断不同业务和产品的市场进退标准是经济资本回报的大小。银行应保留和发展较大资本回报的业务和产品,否则应予收缩或退出市场。二、引入经济资本管理发展思路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具体特点,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需要考虑和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尽快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配置程序商业银行应综合考虑股东、经营管理层、监管当局等不同角色对资本管理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配置程序:第一,评价银行总体风险承受能力。银行的董事会须综合考虑监管当局规定、股东收益和经营中承担的风险,并对所需资本的总体水平做出评估;银行的经营管理层须就其风险偏好所要采用的风险结构做出决定。第二,合理配置资本资源。银行根据既定的资本总量和资本回报要求,运用限额管理、组合管理以及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目标管理等手段,将资本在各个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线等不同层面进行有效配置。第三,最优化可用资本。在风险结构和预计的资本需要量一定的情况下,银行需要平衡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之间的关系,运用内部风险资本模型度量最优化可用资本水平,确保可用资本与规划资本需要一致,并使资本成本达到最优。第四,衡量资本使用和收益。银行在持续经营前提下计算实际资本收益,当环境变化、业务超过原定目标或原定目标无法完成时,银行有必要对资本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二)加快研究制定经济资本管理配套制度经济资本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必须运用到银行所有业务流程中,并使之充分发挥决策支持作用。在当前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应坚持制度与系统“同步推进、配套建设、逐步完善”的原则。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促进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和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快研究、制定和出台一整套经济资本分配管理办法,从而更全面、更扎实、更有效地推进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建设。(三)明确经济资本计量范围依据内部风险资本模型计量的经济资本应与监管当局要求的监管资本保持总体平衡,商业银行应分别计量相应经济资本抵御以上三种风险。(四)合理选取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方法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方法主要有三种:资产波动法、收入波动法和系数法。这些方法的复杂程度不同,技术上也各有优劣。从各国银行的实践看,资产波动法正在成为普遍接受的计量和配置经济资本的方式。(五)建立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评价体系国际先进银行主要采用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综合考核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该指标不仅能够将银行的收益和风险直接挂钩、有机结合,充分体现经营目标和绩效考核的内在统一,还能够促进银行建立良好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也能够激励银行自觉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在审慎经营的前提下拓展业务、创造利润,实现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最大化,从而实现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的经营目标。(六)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国外银行的先进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有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资金转移定价系统、财务集中管理系统、内部评级系统等。这些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处理银行内部的资本配置问题,还可以对账面收益水平进行调整,得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状况,从而真实反映银行资本是否实现增值目标以及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些探讨我国现有112家城市商业银行, 笔者在河南某城市商业银行参与项目咨询时了解到,该城市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城市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以下弊病: 经营理念及管理手段落后单一。经营理念上缺乏经营特色、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经营战略,管理手段也比较粗放,吃大锅饭现象比较普遍,激励手段不足。业务品种单一,金融创新不足。笔者在河南某城市商业银行参与咨询项目时就了解到该行收入结构单一化,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是该行主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金,融服务手段科技含量不高,难以支撑高度竞争环境下的业务创新营,销渠道缺乏整合,业务品种较单一。风险防范意识不足。片面的追求规模与利润,放出去的贷款质量很差,形成较多的坏帐烂账,往往是一边在拨备旧的坏帐,新的坏帐又在形成。如何克服城市商业银行的这些弊病,提升商行的竞争力,实现业务的健康发展,现探讨一些有效途径如下:第一: 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手段 城市商业银行应该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不断学习,实践先进的经营和管理思想。城市商业银行在加强资本管理,树立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的同时,适时的可以引入经济资本的经营管理理念。改变以往以存款、贷款、利润、市场份额等简单业务指标进行考核的模式,可以建立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考核指标的绩效考核机制;重点拓展贴现、小额质押、个人住房等经济资本系数低、回报率比较高的业务,为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管理手段上,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和谐企业。在商行内部努力营造相对简单而和谐的人际关系,相对完善的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重视并加大教育投入,健全培训机制,充分为员工创造学习培训机会;制定良好的体制和灵活的机制,打破传统的收入分配体制,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员工发挥才智,实现个人价值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从而增强了企业对内部员工的凝聚力和对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第二: 积极的推进金融创新 所谓金融创新,就是不断针对目标客户的新的需求,形成新的产品和服务。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在巩固传统业务的同时,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整体规划,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系统升级和网络改造,并借助先进的科技平台,不断学习、创新新产品新业务及业务流程,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金融创新必须突出几个特点: 注重市场细分。市场是分散广阔的,客户的需求又各有差异,只有做到有针对性,银行的市场营销和业务拓展才能有成效。这就需要在金融创新中注重市场细分工作。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市场细分主要是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高端客户的细分,通过推出金卡、理财金帐户等高端客户服务品种,制定贵宾客户的专属优惠以及开通VIP客户服务窗口等措施,实现对高端客户的特别服务;二是对特定客户群的细分,以特定群体为目标客户群,开发专门面向这些客户的产品与服务,如专门针对女性、公务员、大专院校学生等特定客户群推出女士卡、公务员卡、校园卡,从而有效地提高市场占有率。笔者在河南某城市商业银行就看到该行推出方便市民使用的世纪卡,该卡可以取现,交纳各类公用事业费,解决了市民交纳各类费用难的实际问题,方便了市民,也开拓了自身新的业务及提升了银行在市民中的知名度。 形成特色品牌。一家企业所打造的品牌,反映了这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社会影响力、客户忠诚度以及经营管理水平。品牌是社会的认同度,是巨大的无形资产,是一笔可贵的社会财富。银行业作为一种服务业,打造金融品牌是至关重要的。金融创新只有着眼于打造特色品牌、形成品牌效应,才能更好地服务客户,更好地培养自身的目标客户群,也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回报。笔者在河南某城市商业银行就了解到,该行把市民银行作为自己的品牌形象,把自己定位在为普通市民服务的银行上,大打市民银行亲和力的品牌形象,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发挥科技优势。互联网的出现,既给银行业带来挑战,也为银行业的创新带来机遇。由于互联网的影响,客户向银行提出了新的需求,如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等新的服务。互联网在提出需求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满足需求的手段。现在的创新性金融产品大都是在电子化平台上开发出发的,并要依托于电子化平台来运作。信息技术是推动银行业务发展的巨大的技术支持,是金融创新的引擎。作为城市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与激励,促使他们能够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业务所配套的技术支撑系统。在河南某城市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项目中,银行的高层主管也充分意识到科技兴行的重要性,对于科技人才的工薪绩效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倾斜,以体现出对于科技专业人才的重视。第三: 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认真落实监管当局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注重资本约束、提高资产质量、提足风险资产拨备、加大制度建设力度,扎扎实实做好风险防范。在制度上,应当健全法人授权、岗位职责、集体议事、业务管理等各项制度,建立由贷款审查委员会、资产经营管理委员会、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委员会、风险控制管理委员会组成的风险控制体系,用制度明确和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各自的职责,从而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在业务流程和人员管理上,应当不断完善各项业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用制度的硬约束,增强员工风险防范意识,保证各级机构人员认真履行善管义务,尽职尽责,有效防范操作风险,保障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 第四: 立足支持地方经济 积极投身地区经济建设,在支持地方经济中发展自己是城市商业银行做强做大的根基。作为中小城市商业银行,自身能力的限制一般不可能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发展, 另外银行自身也受到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应该把服务地方、服务中小、服务市民作为自己的市场定位。一方面积极支持所在城市的重点建设项目和国家鼓励、扶持的产业,另一方面积极支持和培育发展前景好、经营效益高、管理规范的中小及民营企业。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给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地方性企业建立稳定、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可以拓宽商行存款的来源。城市商业银行还应该大力开展汽车、住房、教育等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放个人创业小额贷款,这样既能获得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好评,也能赢得所在城市人民的支持和信任,在支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了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为自身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当然在支持地方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另外一种倾向,就是地方政府压下来的一些贷款。出于种种情面和关系,城市商业银行往往会被要求向一些劣质关系户客户发放贷款,给自身带来很大的风险,这种贷款应该严格杜绝。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办法研讨博维管理咨询顾问 黄庆铭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运行的神经中枢,在当代经济全球化迅速推进的新条件下,有力地防范金融风险是一国确保金融安全乃至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问题,可分成三个最基本的方面。他们有信贷方面的风险,比如说潜在的坏账;他们还要面临流动性的风险,这会涉及到资产和债务的不匹配;另外他们还要应对操作的风险,如虚假个人消费贷款、关联企业骗贷、票据诈骗等等。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不仅涉及到银行内的程序和流程,同时也涉及到银行的组织结构、政策以及操作风险的管理流程。对于机构来说,处理操作风险应该有适当的针对操作风险的政策,首先要确定这些政策,同时要把这些政策告知整个银行的人员。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考虑几个方面: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治理结构,必须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向谁汇报。在一个典型的银行案例中,应有一个单独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还有不同业务部门负责日常业务的管理,即有两个报告机制,有关日常运作,向这种业务部门经理汇报;而有关信用方面,必须向有关信用经理汇报。在银行涉及的信息当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即获得信息的人和信息在不同层面的细节。比如董事会所需要的是一个概括性的信息,因而不可能把同样信息交给所有的人。另外,信息应当是具有灵活度的,还需要有灵活收集信息的方法。 制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是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银监会已于05年12月31日颁布了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制度,系统的提出了对商业银行业务风险的控制办法。核心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一)风险水平类指标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以时点数据为基础,属于静态指标。1.流动性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包括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按照本币和外币分别计算。1.1流动性比例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不应低于25%。1.2核心负债比例为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不应低于60%。1.3流动性缺口率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0%。2.信用风险指标包括不良资产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全部关联度三类指标。2.1不良资产率为不良资产与资产总额之比,不应高于4%。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不良贷款率一个二级指标;不良贷款率为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不应高于5%。2.2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为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5%。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一个二级指标;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为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0%。2.3全部关联度为全部关联授信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50%。3.市场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因汇率和利率变化而面临的风险,包括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和利率风险敏感度。3.1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为累计外汇敞口头寸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20%。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可同时采用其他方法(比如在险价值法和基本点现值法)计量外汇风险。3.2利率风险敏感度为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银行净值的影响与资本净额之比,指标值将在相关政策出台后根据风险监管实际需要另行制定。4.操作风险指标衡量由于内部程序不完善、操作人员差错或舞弊以及外部事件造成的风险,表示为操作风险损失率,即操作造成的损失与前三期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平均值之比。(二)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风险迁徙类指标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1.正常贷款迁徙率为正常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正常贷款之比,正常贷款包括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两个二级指标。正常类贷款迁徙率为正常类贷款中变为后四类贷款的金额与正常类贷款之比,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为关注类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关注类贷款之比。2.不良贷款迁徙率包括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率为次级类贷款中变为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的金额与次级类贷款之比,可疑类贷款迁徙率为可疑类贷款中变为损失类贷款的金额与可疑类贷款之比。(三)风险抵补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抵补风险损失的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准备金充足程度和资本充足程度三个方面。1.盈利能力指标包括成本收入比、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成本收入比为营业费用加折旧与营业收入之比,不应高于45%;资产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之比,不应低于0.6%;资本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1%。2.准备金充足程度指标包括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为一级指标,为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为贷款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属二级指标。3.资本充足程度指标包括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应低于4%;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应低于8%。核心指标的设置实质是将风险量化的方法,同时通过持续监测,衡量哪些做法是可行的,而哪些是不可行的,从而逐渐减少风险,甚至消除风险。风险量化的第一阶段主要是计量和跟踪,必须要知道如何对数据进行量化,这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大多数欧洲和美国的银行,目前都在经历这样一个阶段。这些信息要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收集,而且必须量化。第二阶段是评估的阶段。当银行量化有关信息之后,要对它进行衡量,因此在第二阶段需要很多相关技术的开发。银行可以建立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风险损失事件数据库,并从数据中拟合风险损失的分布,通过设置一个置信区间,比如95%,银行就可以计算出风险损失,也就可以为其分配资本了。为风险分配资本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当银行遭受某种灾难性损失的时候不至于瘫痪,甚至于倒闭。而到了第三阶段,就是向各个管理层提供数据,以让他们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通过组织与制度流程设置、风险监测以及风险分配预测资本能够对银行的风险实施有效控制,支持银行健康持续的发展。中西方银行财务管理的差异分析2004-9-17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是提高银行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以“利润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为宗旨,现代商业银行正在不断创新经营理念,加强财务管理特别是全面成本管理,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西方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有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和先进的财务管理手段。我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过十几年的制度改革,经营效益和管理水平都大幅提高,但由于受我国银行传统模式的制约,与西方银行财务管理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一、财务管理体系的差异从组织架构上来说,西方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制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对其分支机构的财务主管实行“垂直管理”和“双线负责制”。根据银行规模的不同,各级分支机构的财务负责人分别由总部或者地区性总部的财务领导人垂直管理,实行业务上的专门领导。同时,各分支机构的财务主管在本机构内部,对于日常的财务管理,实行双线负责制:即一方面要负责本机构内部所有的财务管理事务,协助本机构负责人开展工作,参与本机构的重要决策;另一方面,也要对上级财务领导人负责,贯彻总部或者地区性总部的有关政策,监督本机构的所有业务活动在可以控制和可行的范围之内。同时,负有向上级财务领导人报告本机构重大财务事项和重要经营管理活动的责任。分支机构财务主管一般由上级财务领导人任命和考核,其升迁需部分参考当地机构负责人的意见;实行任期制,由总部在全行范围内统一调动和安排工作;薪酬由上级总部管理,而部分奖金由上级总部在与当地机构负责人协商后决定。而我国银行长期奉行“分级核算”的观念,财务管理权力比较分散,形成了总分行事实上的不同层面的财务主体,分行财务主管对分行行长负责,没有形成全行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二、财务管理理念的差异西方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形成了非常明确的成本管理理念。为实现目标,西方商业银行树立了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稳健经营的理念,在做好服务、控制风险中实现收入的最大化。同时,他们非常注重资源的分配管理,尤其是资本的管理和成本管理,努力控制成本开支,集中资源支持能带来效益的业务品种的市场开拓。在组织机构体系上,扁平化管理的特点较为突出,既减少了管理层次,又提高了管理效率,节约了大量的固定成本开支。在经营网点的设置上,较多地体现为无形的网点,业务门类齐全、人员较多的综合性营业网点相对较少,自助银行、ATM和网上银行较为发达,人力费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节约。在具体的业务经营和管理中,不仅每一项产品、每一项业务都核算风险、成本和收益,即使在银行内部,提高服务和接受服务的部门或人员也都要进行成本的核算。成本核算的观念贯穿于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目前西方主流的成本管理理念有:战略成本理念;源流式成本管理理念;持续成本改进理念;业务伙伴理念;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三、财务管理方法的差异1、西方商业银行实现了从财务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变,而国内银行还主要停留在财务会计,侧重于事后报告和监督。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体系的两大分支之一。西方商业银行已实现了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管理会计不再局限于简单地提供财务会计数据,而是进一步利用会计信息进行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规划未来,并对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分析及业绩评价,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银行盈利能力。而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还仅限于事后的财务分析和监督,财务工作基本上还停留在记账、报账、财务分析、财务检查的财务会计阶段。各家银行尽管都意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但由于受观念和技术的制约,预算管理没有过程控制,管理信息系统还未建立,只有部分银行能实现分部门的核算,分产品和分客户核算还难以实现,无法细分成本收益,经营管理工作难以细化。2、西方银行实现了从成本控制向全面成本管理(简称TCM)的转变,而国内银行成本管理主要局限于费用的控制和财务部门的控制。商业银行成本主要包括利息支出、营业费用、服务费用、税金支出等。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一种“成本控制”方法,成本控制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采取减少预算、节约开支、控制费用等方法。而现代商业银行的全面成本管理是运用现代管理原理和技术,以效益为中心,根据银行经营管理活动各层次、各门类、各环节的业务特征和成本收益情况,进行全方位调节和控制的现代管理方式。实现了成本开支的源头控制,变事后核算为事前引导、事中控制,由事后被动接受成本支出转变为事前预测成本、控制成本。简单地说,就是对成本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管理和控制。四、财务管理手段的差异1、西方银行普遍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国内银行还处在探索阶段。管理会计、成本管理、资产负债管理都需要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需要有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来支持,目前国内银行的技术力量大部分都投入到新产品的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相对落后,不能及时提供更多有用的数据,也就不可能实现成本收益的实时监控。2、西方国家有活跃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享有的自主定价权,而国内金融市场不够活跃,银行在利率和收费等方面实行较严格的价格管制西方银行的财务管理是建立在西方国家比较健全的金融市场之上的,资产负债定价、中间业务收费由银行自主决定,利率风险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金融工具来实现套期保值,银行可以经营证券、保险业务,这些条件都为西方银行进行成本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等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而我国由于利率和收费还在管制时期,金融衍生工具还处于研究阶段,监管当局对银行实行严格分业管理,在这种金融环境下,财务管理还缺乏一定的手段。五、财务指标的差异中国的商业银行和国际化商业银行在经营状况上到底有多大差距呢?国际通行的“骆驼评价方法”(CAMEL),是从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状况和资产流动性等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考虑篇幅关系在这里只做三方面的比较。1、资本状况。商业银行作为高财务杠杆率金融企业,充足的资本和合理的资本结构是维护公众对银行信心的基本需要,也是银行自身承受各种损失和风险的“缓冲器”。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2001年新资本协议强调,综合考虑各种风险因素的充足的资本储备是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一支柱,包括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的最低资本充足要求仍旧为8。西方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达到了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平均在10以上,核心资本充足率大于5,其中全球最大100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最高11.43,核心资本充足率为7.78,日本略低。我国银行业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相对较低,股份制商业银行较高。但我国银行的资本构成基本上是核心资本,附属资本很少。2、资产质量。银行资产质量好坏直接反映银行经营的安全程度,并直接影响到银行盈利的多少。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距西方银行有较大差距,其不良资产水平高于国际同业,提取呆坏账准备金严重不足。资产质量差是造成我国银行财务状况不理想、盈利水平低的重要原因。3、盈利性。盈利性是财务指标的主要内容。不论是平均资产收益率,还是平均股本收益率,我国银行业与西方商业银行有较大差距。从收入结构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利息收入,其他营业收入与平均资产的比例远低于西方银行。据统计,西方银行中间业务利润占整个银行业总利润4060,而我国银行不到10。成本收入率国内银行远高于西方银行,成本管理还有待提高。 金融风险与财务监控机制浅析2005-12-3近十多年来,我国各类金融公司不断涌现,所涉及的行业也日益增多。这些公司的发展,对于繁荣我国的资金、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推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产生过积极作用。但这些金融公司由于成立的时间普遍不长,其市场定位和定向问题没有很好解决,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手段跟不上,已成为我国金融风险的“高发区”。近几年,中央反复强调要加强金融监控,并加大了监管力度,但许多企业仍然收效甚微,金融风险有增无减。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是重视了外部环境的制约,而对内控制度的建设抓得不够。我认为,由于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要防范金融风险,建立内控机制,必须强调发挥财务的管理和监督职能,健全财务监控机制。 一、财务管理的松、假、差是导致金融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财务管理作为以价值运动形式为主的、政策性与综合性较强的管理,对于主要从事资金流通与资本运作业务的金融公司来说,其好坏程度对企业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财务控制乏力易导致金融风险。财务是企业资金进出的总闸门,通过财务控制可以帮助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金融公司由于管理体制、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财务控制往往显得非常乏力。如在办理资金进出手续时无章可循,法规资料不齐备;拨付资金不按业务的进度和节奏进行,造成损失浪费;以报代管,管贷不管收,资金回收工作抓得不紧,造成大量的呆帐、滞帐,不良资产越积越多。此外,财务控制不力还表现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无法统一,上级财会部门不能有效地管理下属单位的财务,使得中央的调控措施和政策法规不能认真贯彻下去,资金周转缓慢,财会信息不能及时、准确传递,从而削弱了企业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这无疑对金融风险的发生起了一种促进作用。2虚假的财会信息掩盖了金融风险。在真实性原则下,财务会计可以通过有关资料和信息清晰地反映出企业的业务发展情况,分析各种潜在的问题和风险,据此制定相应措施,从而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但如果在财会工作中注入了虚假因素,后果则会相反。近几年,金融公司财会核算的虚假性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如所有者权益虚置,资本金不真实;搞帐外经营,设立帐外帐;会计科目混淆使用,帐帐、帐款、帐实不符;通过人为调帐使资产负债比例达标等。财会信息的虚假性使得许多企业长期粉饰太平,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只有等到各种问题越积越多,企业发展难以为继时,才惊慌失措,但这往往为时已晚。财会核算的虚假性实际上是保住了企业的眼前利益,断送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利益。3理财技能的低下影响到金融风险的及时化解和消除。长期以来,许多金融公司的财会工作主要忙于日常的记帐、算帐,编制会计报表,不重视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使财会人员的理财意识仅仅限于传统的“增收节支”,理财技能贫乏,对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资源配置、资产重组、优化资本结构、缓解债务负担、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问题,缺乏深刻理解和认识。这必然影响到金融风险的及时化解和消除。4财会人员的违规操作直接带来金融风险。财务是企业资金运动的总枢纽,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完善等原因,以及金融公司个别财会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如贪污挪用公款,利用公章私自划拨资金,搞恶性透支,虚开资信证明等,给单位和国家造成经济损失,也会造成金融风险。由此可见,金融公司财务的一举一动,都与金融风险有着直接的联系;防范金融风险,必须重视财会部门的协同配合,充分发挥财务的监控职能。二、强化财务监控职能,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金融公司的财会部门必须转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增强现代理财意识,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符合国家监控要求与企业发展要求的新的财务管理机制,形成防范和抵御金融风险的坚实屏障,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地运行和发展。具体来说,应当建立和完善如下财务机制:1积极主动的财务决策机制。财务决策是金融公司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财务特有的决策手段促进企业决策科学化和合理化。树立新型的决策意识。包括风险决策意识、综合决策意识和效益决策意识。建立财会咨询队伍。可建立由财会部门牵头,即由精干、素质较高的财会人员和有丰富业务工作经验、又具一定财会知识的业务人员组成的财会咨询队伍,定期提供较详实的分析报告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直接参予决策。为了把好投资、融资项目关,建立健全约束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规避金融风险,金融公司都应成立投资、融资项目审查委员会,各属下业务单位根据需要成立审查小组,制定、实施一整套审查规定。企业的总会计师或总经济师应牵头组织活动,资深财会、审计人员应成为该委员会成员。为了明确决策责任,全面掌握业务情况,财会部门要建立投资、融资项目档案管理制度。2严格、认真的财务控制机制。首先,要强化制度控制。金融公司必须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和金融企业财务制度及其他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的财会制度,对会计核算、现金管理、成本费用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利润分配、银行帐户管理等各方面作出详尽的规定,下发各部门和职工执行。企业应定期举办培训班,加强对财会基本知识和财会制度的宣传和学习,实行考试合格上岗制度,并制定执行财会制度的奖罚条例,把财会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职工及管理者的工作成绩的一个重要标准来考核。其次,要把好审核关。财会部门在办理每笔资金进出、资产变动手续前,必须对有关的情况有一定了解,要求有真实、齐备的资料和手续。如若发现疑点,必须马上中止所办的有关手续,待事情弄清楚以后再办理,切不可盲目从事。第三,实行跟踪控制,并组织有关计划、审计。法律等方面的人员进行项目评价,提供信息和建议供管理层参考,切实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安全性和高效性。第四,加强同纪检、监察部门的配合,发现有违反财会制度的人和事,要严肃查处。3真实、科学的财会信息处理机制。首先,应整顿会计工作秩序。金融公司对现有公司的资产、负债、投资和融资情况要进行全面的核查,调整不实的帐务,以达到帐款、帐帐、帐实相符,尽快纠正会计核算中不真实、不规范的问题。其次,实行财会信息责任制。上级部门要改变以往那种查出问题只追查财会人员的责任或只对单位罚款的作法,明确公司的管理人员必须保证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对财会人员按其工作特点制定责任制,对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予以监督,并进行考核评比。此外,要抓好规范化、标准化会计基础工作。对财会部门内部岗位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范围要进行调整、改进,建立财会工作新秩序。人民银行应举办有关的培训班,对金融公司的财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之全面了解国家的财经政策和法律制度,提高财会人员的核算与理财能力,为防范金融风险打下基础。4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的财务制衡机制。金融风险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财会部门除了自觉搞好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以外,还必须通过特有的核算和监督手段,去调节、制约整个企业的营运过程,使之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一是要健全和硬化财务预算约束。财会部门每年必须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金融监管的要求,对企业的资产规模、资本扩张、资金借贷、经营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分配等指标进行反复测算和平衡,制定积极可靠又留有余地的财务计划。二是加大力度抓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金融公司应当成立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协调委员会或协调小组,定期举行例会,通报资产负债情况,编制好资产负债比例考核表,讨论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办法。三是加强财会人员的集中统一管理。企业内部各单位的财会部门之间必须保持协调一致,保证统一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企业的财务制度。为此,金融公司对属下单位的财务应实行下管一级的办法,即财会人员尤其是负责人由上级单位委派,定期调换。财会负责人定期回公司总部财会部门述职,建立个人业绩考核档案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公司总部财会部门应更多地了解属下单位财会人员的工作情况,加强指导和督促。四是要培养财会人员的自律意识,完善内、外部的对帐制度,健全企业稽核监控系统,强化检查监督。5在现代资本市场上游刃自如的理财机制。如何防范与及时化解金融风险,财会部门除了增强社会责任感,改善日常工作以外,还必须学习和掌握理财技能,尤其是面对日新月异的资本市场,财会人员都必须积极涉足,成为理财能手,以此来帮助解决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第一,梳理企业内部的各项经济关系,互解债务链,使内部资产负债结构趋向合理,减少资金阻滞,加速资金周转。第二,调整债务结构,进行资产重组。采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下大力气加强资金回收工作。对所有投资、融资项目进行清理整顿,会同法律、审计等方面的人员进行评审,确定项目的取舍,关停一批项目。有选择性地进行产权和股权交易,将部分物业出售套现,降低债务负担。第三,优化资本结构。要按公司法的要求,将企业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和完善法人内部治理结构,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财会部门应抓住企业改制的有利机会,抓好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工作,强化国有资产监管,积极探索调整资本结构、进行增资扩股的有效途径,藉以迅速扩张企业可支配的资产存量,培植新的业务增长点,改善资产质量,实现企业经营的良性循环。金融工具创新与财务会计改革2003-7-9衍生金融工具是当前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形式。衍生金融工具既能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并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也会使投资者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金融工具创新的形势下,必须对财务会计进行改革,以建立起一种新的会计预警系统,及时揭示和披露交易决策的相关信息,引导衍生金融工具的有效运作。关键词:金融工具创新衍生金融工具 财务会计改革林万祥,博士生导师,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成都,610074)一本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的浪潮席卷全球,波及金融业务的各个领域,强劲地推进着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业务国际化的进程。伴随着全球金融创新大趋势,金融工具创新更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一种新设计出来的金融工具随时可能投入市场,参加运作。金融工具创新已进入第二代即衍生金融工具阶段。第二代创新金融工具是在第一代基本金融工具(主要指现金、银行存款和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等)基础上衍生(派生)而来,其衍生和翻新的速度十分惊人。近年来,一些银行、证券公司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出新的“组合”衍生工具,如封顶(Caps)、保底(Floors)、加圈(Couars)、互换期权、汇价幅度期汇等,新的不动产类衍生工具、通货膨胀衍生工具也相继开拓。衍生金融工具不仅翻新的速度快、数量大、品种多,而且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的势头也越来越高,其交易的额度也是十分惊人的。1994年末,巴塞尔委员会调查了美国、法国、日本、英国和瑞士主要银行和证券公司的金融衍生商品交易余额,其中,被调查的美国的20家银行和证券公司的余额为203,000亿美元;8家法国银行的余额为117,000亿美元;9家日本银行和证券公司的余额为99,000亿美元;8家英国银行的余额为67,000亿美元;3家瑞士银行的余额为53,000亿美元。国际清算银行(BIS)关于全球金融衍生商品市场的调查表明,截止1995年3月底,全球金融衍生商品交易未清偿余额超过573,000亿美元。按照国际清算银行复式记帐统计口径,其中266,000亿美元为利率衍生交易;132,000亿美元为外30汇衍生交易;5990亿美元为股票指数衍生交易;3170亿美元为商品衍生交易。据预测,全球金融衍生商品交易总量将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衍生金融工具是当前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形式,它与金融衍生交易相辅相成,互相作用。金融衍生商品交易是一种十分复杂的交易行为和投资手段,它是借助于衍生金融工具,通过对利率、汇率等因素变动趋势的预测,以支付少量的保证金,运作远期大额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掉期或买空卖空的一种新的交易形式。一方面,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为金融衍生商品交易提供了一种理想的交易工具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的增长又需要借助并推进金融工具的持续翻新。可以预料,只要金融自由化革新不中断,只要以控制货币总量为目标的货币政策不变,继续放松对利率、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限制,只要布林顿森林体系不恢复,这种相互推波逐浪的势头还将持续下去。在当今全球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环境下,新金融工具之所以具有强健的生命力,除了客观上为其繁衍、发育提供了一块成熟的金融土壤外,还在于它自身具备如下特点和优点:(1)具有以小搏大的高杠杆效应。对投资者而言,衍生金融工具大都是一种保证金交易,只要操作得当,价格变化预测无误,便可以以较少的保证金(投资成本)带来十倍甚至数十倍于保证金的巨额收益,优厚的投资报酬吸引着投资者。(2)具有筹资(交易)成本低,多样化的融资手段。对资本需求者而言,由于诸多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为融资者提供了低成本的多种融资选择机会,使众多融资者积极参与运用衍生金融工具以达到其融资目的。(3)具有防范、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的机制。作为投资者有可能运作多种衍生金融工具,以分散和转移风险;作为银行业有可能借助衍生金融工具改变传统的信贷业务,既作代理业务,又作投资业务。通过运作衍生金融业务直接参与衍生金融市场交易,以分散所持各种资产的风险。(4)具有资产组合及时性和较高的流动性。一方面,“证券化”的兴起,通过债券工具,使原有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大大增强;另一方面,如政府债券期货交易,大大提高了资产组合的时间性,提高了金融市场交易的营运效率。另外,借助于衍生金融工具,易作空头,一方面为投资者提供机会,另一方面也为套期保值提供了可能。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警觉到,创新的金融工具,如果操作得当,能够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并带来诱人的投资报酬和优厚的利润;如果操作失误,将给投资者带来巨额损失,甚至导致倒闭和破产。难怪国际金融界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称之为“怪物”,这个“怪物”竟然吞食了一些有名的投资银行。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日本大和银行被兼并事件,美国奥治郡事件,香港87清算危机,以及上海的327事件等,均是操作新金融工具失误的例证。国际证券监管委员会(IOSOO)和巴塞尔委员会1994年7月发表的报告认为,从事金融衍生交易所涉及的风险主要包括:(1)市场风险,指因价格或价值波动带来的风险,如汇率风险、利率风险等;(2)信用风险(或对手风险),指交易对手无法履行合约承诺的风险;(3)流动性风险,指市场缺乏交易对手而致使投资者无法平仓的风险;(4)经营风险(或操作风险),指交易或管理人员失误或系统故障造成损失的风险;(5)清算风险(或交收风险),指交付对手无法按时付款或交割带来损失的风险;(6)法律风险,指因合约无法履行或条款存在欠缺而引致损失的风险等。1995年6月颁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ED32)43条披露中把金融风险划分为:(1)价格风险(含货币风险、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2)信用风险;(3)流动风险;(4)现金流量风险。诸多风险可能带来的巨额损失,迫使人们努力去探索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监管措施,作为风险信息揭示和披露的财务会计也必然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一系列改革,以适应创新金融工具交易的需要。二金融工具创新形势下的财务会计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财务会计的一次创新,它将涉及对传统财务会计理论在会计要素定义(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会计确认标准(权责发生制、实现原则)、会计计量基础(历史成本原则)以及会计充分揭示原则、财务报表体系和结构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改革的直接目标是提供金融衍生商品交易决策(含风险决策)的有用信息。通过改革,建立起一种新的会计预警系统,及时揭示和披露交易决策的相关信息,以引导衍生金融工具的有效运作,警惕类似巴林银行事件的再度发生。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和发展,对传统财务会计带来一系列冲击,直接表现为对会计要素的定义、对确认标准的原则、对会计计量的基础以及对报表结构体系等的冲击。因此,改革的范围至少涉及重新定义会计要素(包括定义衍生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性工具),修正会计确认标准(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的标准),扩大计量基础(包括公允价值、贴现价值及现行市价的运用),改革报表结构体系(包括项目重新分类、表内外项目的衔接与调整),强化金融工具的披露与列报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从1990年开始,陆续公布 SFAS No 105对具有表外风险和集中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的揭示;SFASNo 107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揭示;SFAS No119对衍生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揭示,不断的完善和补充形成了现有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其发布日期、适用范围、揭示事项及生效日期见表1。英国不列颠银行家协会及爱尔兰银行家联合会在修订1991年颁发的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加强了银行会计报表对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相关信息的披露,主要包括:(1)定性信息披露。报告参与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持有某种衍生金融工具的原因,是保值或是投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与整体业务活动的关系等;(2)定量信息披露。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特定情况,作如下补充:第一,信用风险,对每一笔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银行应提供有关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分析报告。第二,市场风险,市场利率、汇率变动带来银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价值的损益,并将其列报和披露。第三,期限分析,银行应准确掌握其交易金融衍生工具的期限结构,并在会计报表系统揭示。第四,平均余额,提供一定时期金融衍生工具的平均余额并在报表中列示,以反映其参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平均规模和水平。另外,日本、澳大利亚、香港地区以及台湾地区等均采取相应对策,修订财务会计制度。如,澳大利亚储备银行为增强监管,建立了交易的最低资本金的“资本金条例”、“信息披露”和“财务公开制度”等。又如,香港地区金融管理局于1994年根据“巴塞尔”委员会文件,向所有参与衍生金融商品交易的认可机构发出4点指引,包括:(1)建立监督风险制度;(2)推行测定和评估风险的科学方法,提供风险资金保证;(3)建立内部财务监管及检查制度,执行衍生交易会计制度;(4)对交易涉及的风险,设计有效的管理程序。台湾地区(IAS32)要求:(1)财务报表披露衍生金融交易的重要会计政策,包括:决定何时认列或消除此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标准;此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原始认列及绩后评价基础;此或有资产、或有负债所产生权益及费用之认列与衡量基础。(2)财务报表附注披露:衍生商品持有部位之目的,即避险或投资;面额或契约金额;性质及条件,包括衍生性商品之信用及市场风险,往来对手银行的信用评价,标的市场的波动系数(Volatility);衍生商品之现金需求金额及期间;相关之会计政策,如认列或不认列资产、负债的原因,衡量方法及于财务报表中之表达方式;询问公允市场价值并予以披露;该类别衍生商品所产生的当期净损益,及其于损益表中之表达位置等。应当肯定,在适应金融工具创新的财务会计改革中,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该委员会于1991年9月发表第40号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ED40);1994年1月发表修订(ED40)后的第48号征求意见金融工具(ED48);1995年6月正式公布国际会计准则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简称(ED32)。(ED32)是在两次征求意见稿(ED40)和(ED48)的基础上制定的,属于正式公布的国际会计准则。该准则较为全面地规定了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的有关条件,共96段,包括规定某些(不是全部)金融工具在资产负债表内的列报要求,以及表内(已确认)和表外(未确认)金融工具应披露的信息。列报准则规定了企业金融工具在负债和股东权益之间的分类,相关利息、股利、损失和利得的分类,以及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应予抵消的要求和情况;披露准则对于影响企业与金融工具相关的未来现金流量额、时间和确定性等因素的信息披露;应用于金融工具的会计政策的规范要求。准则还鼓励披露关于企业所使用金融工具的性质和范围,商业目的(是投资或是投机),以及与之相关的风险和管理当局控制这些风险所采用政策的信息,并用详尽的条款规定企业对每类已确认和未确认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应披露关于利率风险暴露的信息;披露每一类已确认和未确认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关于公允价值的信息等。“准则”还涉及金融工具有关的定义和准则的适用范围,其目的在于增强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于资产负债表表内和表外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重要影响的理解。“准则”体现和影响着对现行财务会计的一种革新,尤其体现和影响着对衍生金融工具所涉及的一系列财务会计问题的改革和创新。然而。“准则”本身并不能完全取代财务会计改革,作为“增强理解”的“准则”回避了关于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等基本会计理论问题,“准则”第28段表明“本准则不规范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计量,因而不规定任何确定包含在单项金融工具中的负债和权益成份帐面价值的特定方法”。但是,“准则”在公允价值的披露中显然采用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准则”不规定会计确认标准,但在列报中又要求对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看来,“准则”对推动财务会计改革产生重要影响,对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进行了规范,而对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准则的研究则放到第二步改革之中。可见,完成新金融形势下的财务会计改革还有相当一段路程要走。当前创新金融环境下的财务会计改革,可考虑以下方案:首先,借鉴基本金融工具的处理方法,对某些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在不改变现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亦以仿效,比如仿照金融企业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的确认、计量和列报原则,及其避险的抵押、担保、风险储备金制度;仿效长期投资和长期负债的传统成本基础,并考虑承受的风险,对长期持有至到期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确认和计价;仿效有价证券、应收帐款、融资租赁等会计处理,因为这些处理方法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原则。其次,与金融工具有关的其他会计准则保持衔接,构造整体的综合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体系。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