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看待和分析学校“四大要素”

上传人:94****0 文档编号:65382266 上传时间:2022-03-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科学发展观看待和分析学校“四大要素”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用科学发展观看待和分析学校“四大要素”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用科学发展观看待和分析学校“四大要素”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用科学发展观看待和分析学校“四大要素”,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兰坪县民族中学 李正潮从毛泽东对“实践论”与“矛盾论”的论断,到邓小平强调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从江泽民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到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应该说四代领导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都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不同阶段提出了治国的核心思想,有着自己的远见卓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和谐社会新概念、科学发展观犹如明镜般的涓涓溪流滋润着祖国大地;恰似及时的春风温暖着亿万人心;又如伟人的巨手指引着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一、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科学发展观,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吸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验教训的总结成果,是指导我国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维理念,是实现发展的科学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几代领导核心集体智慧的结晶。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具有普遍的指导性和深远的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就是研究和分析问题的四个基本指南:即是否在发展?是否实现了是以人为本?是否达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是否遵循了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二、用科学发展观看待和分析学校“四大要素”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我认为学校的四大要素是:方向、学生、教师、质量。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四大要素”进行,所以对学校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要点就是:学校每一个要素符合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的程度如何?“四大要素”的辩证关系是:“方向”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及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校特色。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和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引领学生不断发展的主导者,二者互为依存,共同发展,激励共进。方向指引下的学生、教师互为发展才体现以人为本。质量提高必须以方向保障、学生“真学”、教师“真教”为前提。科学发展观下学校“四大要素”各自的内涵:1、方向:中国社会主义的学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学校特色。在此前提下,校长就是学校前进方向的代名词。诸葛亮、司马懿、刘邦、项羽式的人物中谁能当校长呢?校长乃一校之魂。校长的视野有多远,学校发展的路就有多远;视野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在一个会议上讲过这样一段话:“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即在一定的外部条件校舍、设备、教材、资金投入、师资、教育方针各方面的条件具备以后,校长便是决定因素”。所以校长必须明确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校长必须做好文化引领,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令人信服的、大气磅礴的、爽心悦目的制度和激励机制。校长必须打造出“蚂蚁系统”般的“严格执行力”。 校长必须把“以法治校、依法执教”;“以法护教、依法护校”放在核心地位。为此,校长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思维品质必须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努力保障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特长。注重发展学校特色,扩大社会影响,提高学校声誉。不能以校长为本发展学校,不能以牺牲大局作为代价发展提高某个局部。校长必须以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中心,以及时防治与纠错为手段,努力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必须将学校打造成为一个目标共同体,全体教职员工都必须深悉目标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并为之积极勤奋的工作。必须研究和挖掘周边和邻近资源的利用。对学校的管理目标(学校的方向与生命是什么?)、管理功能(做了什么?)、管理效能(做好了什么?)做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2、学生:科学发展观下学生的全部要义在于“真正学起来”,就是指必须引领学生自觉进行“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素质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为此,我们必须对科学发展观下的学生观的要领进行深入的分析:教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活动,更是一种参与国际竞争的实体,我们的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将学生培养成乐于求知、勤于实践、善于探索、勇于创新、具有持续发展能力、正确人生态度以及文明和民主素质的特点特长的优秀青年。学生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心态是个体学习成绩得以不断提高的主要条件之一。学生们有着独到的个性与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学生的成就与行为是整个社会行为模式的重要前提。学生不仅是财富与幸福的载体,同时是社会创新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关注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个性品质是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3、教师:科学观下教师的全部要义在于“真正教起来”, 促进教师的发展使教师成为专业化的、专家型的教育工作者;以以人为本的高度关注教师的社会价值;以协调性与可持续性为要点培养教师的研究力;以统筹性为重点促使教师成为“引领”学生的“导师”。科学发展观下的教师观的要领是什么?人们常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们头顶蓝天脚踩大地,无愧于心;他们倾心育人,无私奉献,做人民的好公仆;他们和风细雨育桃李,他用自己的热血丹心,铸就了不朽的师魂。作为校长,必须要充分利用各种因素,积极采用各种手段,精心组织培养学校教师的群体特长,促使每一个教师都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并让他们不断形成和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特色教师培育特长学生,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张扬,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自然而然使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这样活水不断注入,学校的发展就在自然而然中形成并发扬光大。首先要重视教师的四个基本特质。教师是平凡的家庭成员,肩负子女与学生的双重教育。教师是“入俗”的平凡人,但他必须做“脱俗”的伟大事业。教师是教育者,同时要不断的接受社会的教育。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必须有“导师”之风范。所以,学校要尽可能多的向社会展示教师正面的业绩,从而推动全体教职员工积极的进步的追求。学校必须深刻认识教师的一些不良情绪,同时给予足够的关注。必须树立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师的敬业精神是教师爱业、勤业、乐业、精业、创业的基本品质的总和。通过敬业精神的培养,使教师有着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的精神血脉。由于“90”后的学生好奇心强,知识面广,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追求时尚,崇拜明星,张扬个性,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追求快乐,追求幸福,但不愿付出,缺乏毅力。懒惰,散漫成性,自以为是。一般都有自己的绝活,争强好胜,但不缺礼貌。所以,现代教师在科学发展观意义下真正“教起来”,还必须能当“乐羊子之妻”能“劝学”。4、质量:科学发展观下质量的要义是“学校生命形象的代言人”, 学校之所以充满活力,就在于学校的管理好和学校的教学质量高,俗话说“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科学发展观意义下的质量内涵是必须大力加强教育科研:教研统筹,均衡发展,常规进行,坚持不懈。必须体现着整个办学过程的质量:细规划,抓过程,重研究,效果好。具有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下的学校特色。数量保证、尖生突出、中生普及、特长明显。重视近邻资源互补的研究,创新办学理念,形成特色“模式”。 三、构建和谐校园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江泽民同志早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就指出“要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的人像一颗种子,只有在和谐的校园里才能孕育出来。如果把和谐的校园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优美和谐的环境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本,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就是它的枝叶,而丰富的校园文化,就是它的精髓所在,灵魂所在。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即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而不是指事物的完全统一。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以人为本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应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任务联系起来。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人是教育发展的主体,是教育发展最核心的资源,发展要靠人,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人,因此,人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师生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切实解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突出问题,让师生享受教育教学的成果,得到发展、提升的实惠。以法规、道德、政策和舆论的力量,有效调控师生的差异,确保学校的稳定和谐,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内容。和谐校园是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并非是“你好我好”式的一团和气,也不是个性被压抑、矛盾被掩盖、问题被搁置的“稳定局面”,是学校教育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第三,创新探索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动力和源泉。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勇于创新探索,敢于实践,集中力量突破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课题。要在高校办学理念、指导思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展规划、考核评价、工作部署等各个领域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索。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意义其一,构建和谐校园是伟大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并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以及高等教育内部,普遍存在着“德、智、体、美、劳”之间、师生之间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不和谐的现象,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教育的“畸形儿”,严重影响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尊重教育规律的体现。其二,构建和谐校园是伟大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谐校园是建立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基础之上的,需要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作为支撑。只有发展了,才能谈得上构建和谐校园,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探索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动力和源泉。因此,需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和谐校园,为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等方面承担起高等教育应有的历史重任。其三,构建和谐校园是进一步激发校园活力的现实需要。创造活力是学校生命力和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和保护好广大教师的首创精神,承认、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校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使一切有利于学校事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不断增强校园创造活力。其四,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和谐校园一个重要方面是校园井井有条,学校的管理秩序、教学秩序和科研秩序都呈现出一种持续的、连贯的、平稳的运行态势,在校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广大师生员工能够心气平和地干事业、求发展。广东商学院副教授、博士林仲豪指出: 和谐校园体现为一种教育生态的平衡,就内部环境来说,体现为校园内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和谐相处;就外部环境来说,学校应与家庭、社区、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和谐是一种美的德行,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谐校园是这样一种状态: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速度、生态环境等要素的和谐发展,人的素质能够全面提升,各方面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各种资源能够充分释放,干群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人格平等,合作真诚,健康竞争,可持续发展。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在传承文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具备的人文优势,积极带头创建“和谐校园”,使之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示范区、辐射源和重要阵地。 首先,必须科学定位,整体规划,和谐发展。 其次,以人为本,在激发动力中创和谐,在和谐中求发展。 第三,建设和谐生态校园环境,强化环境育人功能。“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环境优美,是莘莘学子读书成才的理想场所。在园林化的生态校园里,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感化和濡染,放飞美的心灵。具有丰富内涵的校园环境氛围,可以激发校园师生爱校如家的热情,提高它的隐性教育功能,达到环境育人。因此,校园的建设规划必须符合生态美学规律,在建设中应该充分融入生态和环境保护的思想,力求做到校园布局结构合理;功能区结构划分科学;校园建筑、景观风格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不仅仅表现为校园绿化、园林化、艺术化,整个校园充满绿色,各种自然与人文景观错落其中,更表现在师生保护环境的本身,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实体教育上。总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实际,努力为教育教学质量再创佳绩做出最大贡献。相信有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有教育局的正确指引,在全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兰坪县教育空前繁荣的局面必将到来!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