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5379376 上传时间:2022-03-23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71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人体内物质的运输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4人体内物质的运输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4人体内物质的运输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红蛋白特性的观察(演示)取一试管加有抗凝剂的血液,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10分钟以后,斜面的红细胞呈鲜红色,试管底部的红细胞仍为暗红色。说明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分离的条件与周围环境中氧气的多少有关。斜面上的红细胞,在空气中已暴露了一段时间,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了鲜红色的氧合血红蛋白,而试管底部的红细胞,接触空气少,仍呈暗红色。从上述现象来分析,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的改进石河子市第三中学 王娣英 朱国珍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中设计了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获得有关血管和血流的知识。此实验难度较大,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也较多,为了更有效地准备和指导这个实验,优化实验效果,我校在课改四年中,四次对本实验探究和尝试,就影响实验效果的几个因素,进行了改进与反思。1 对实验材料用具的分析开设实验的时间一般是三月和四月,一般学校都选择鲫鱼,但选择鲫鱼有以下弊端:第一,鲫鱼的大小不合适,市场购回的小鲫鱼一般在10 cm以上,用大号(直径15 cm)的培养皿,不易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选用小号(直径9 cm)培养皿,又不能很好地把鲫鱼放进去,从而影响观察。第二,鲫鱼的死亡率高,费用高。选用鲫鱼做实验,鱼鳞掉落现象严重,经若干个班级轮流实验后,鲫鱼的死亡率很高,我校十个平行班640名学生,进行一次实验后,大约需要23天的时间才能完成。而鲫鱼在过夜后死亡率更高。我校一次实验约需鲫鱼10 kg左右,单价8元/kg,折算下来费用很很高。第三,鲫鱼好动,影响观察,又容易污染显微镜物镜。实验中,要把鲫鱼平放在培养皿中,将载玻片盖在鱼鳍上,其实用载玻片盖住放在培养皿中的小鲫鱼尾鳍,确实有点困难。如选用大号(直径15 cm)培养皿,虽然可以使用载玻片(长7.5 cm),但是,在显微镜载物台上放置时,很难固定。如选用小号(直径9 cm)培养皿,一般鲫鱼的尾鳍都贴在培养皿底壁靠边缘处,利于观察,但很难盖上载玻片。如果尾鳍贴在培养皿底壁中央处,容易盖载玻片,但又无法让尾鳍对准显微镜的通光孔。2 对实验用具的改进选择从水族馆购买回长45 cm左右的小泥鳅,泥鳅尾鳍色素少,生命力强。实验中可以持续20 min左右,存活时间较长,容易放在小号(直径9 cm)培养皿中,又比较安静,利于学生观察。在本地泥鳅单价50元/kg,我校只需0.2 kg的泥鳅就可以完成我校十个平行班 640名学生的实验用鱼,大量节约了开支,又提高了观察效果。直接选用小号(直径9 cm)培养皿,不使用载玻片,直接观察。只是在观察时,将培养皿的水珠擦干净,眼睛注释着物镜,效果很好。3 对实验操作的改进实验中,泥鳅生命力强,但很黏滑,用纱布包裹不方便,学生不好操作。包裹住的小泥鳅尾鳍翘起很高,根本就贴不到培养皿底壁,影响观察。改进后,让学生直接把泥鳅放在培养皿中,用侵湿的纱布盖住泥鳅的头部和躯干部,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叉开,按住泥鳅上的纱布拇指按住培养皿外壁的底部,翻过来将多余的水就可倒出。泥鳅很安静,尾鳍平贴在培养皿底壁内,擦干外壁水珠,放在载物台上直接观察。眼睛要注意物镜与小泥鳅尾鳍的距离,保证物镜的清洁干燥,要熟练移动培养皿。经过这样的改进后,学生很容易就观察到血液流动及不同血管。“血液循环”北京市八一中学李敏“血液循环”这部分内容历来是人体结构与功能教学中的重点,运用传统的讲授式结合谈话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虽然能够达到条理分明、清晰流畅的效果,教学过程中也有学生的参与和思考,但大部分学生仍以被动接受为主,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针对这一问题,我对本节的教学方法做了一些调整。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设计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血液、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知道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的知识目标有三个:一是两条循环途径及其相互关系;二是血液在循环中的变化即循环的意义;三是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是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学习运用原有知识自主地获取新知识。情感目标有两点,一是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民主生活的体验;二是通过血液循环的发现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介根据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组织教学。血液循环是一个动态过程,将这一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不仅便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利于在抽象与形象、静止与动态之间建立思维通道,发展认知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条件,在有多媒体设备的班级选用电脑课件,其他班级选用动态投影。三、教学程序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血液循环的发现。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4页血液循环的发现。阅读相关内容,认识科学发展的历史。通过科学发展史的教学理解科学。2血液在心脏与血管组成的闭合管道中循环流动。绘制心脏结构模式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质疑:血管与心脏组成闭合管道,那么你认为要将它们连接成闭合管道有哪几种方式?是不是都可行?为什么?根据讨论结果完成心血管系统模式图,指出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边绘图边回忆与心脏相关知识。分小组讨论,讨论完毕表述本组意见,全班共同评判。完成心血管系统模式图。学生虽已经掌握了心脏结构,也知道动静脉间由毛细血管相连,但对如何连仍然不甚了解,这一讨论活动对真正理解心血管系统的构造十分有利。 3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思考:假设有个红细胞,随着血流在人体内周游,如果以左心室为出发点,那么它旅行的路线是怎样的?如果让你对它的旅程进行划分,你认为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简述体、肺循环概念。演示血液循动画或投影。 独立思考,表述个人意见,全班共同评判。观看演示,由静态向动态迁移,进一步认识循环过程。 了解心血管系统完整结构后,由学生自己画出循环路线,自己进行划分,得出体、肺循环的概念和途径,顺理成章。 4. 血液循环的意义。质疑:血液在人体内不断循环,飞速流转,在此过程中,成分会不会发生变化?如果有,那究竟是什么变化?在哪儿发生的?引导学生归纳各组答案,得出血液循环的意义,给出动脉血与静脉血概念。指导学生将物质交换情况在模式图上表现出来。 分小组讨论,讨论完毕表述本组意见,其他组进行补充纠正。归纳各组意见形成整体认知。进一步补充模式图内容。 学生已经具备血液成分与功能以及血管功能的知识,由此经过讨论,推断血液在循环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可以锻炼根据已知自主获取新知的能力。 5小结。(1)要求学生将模式图上的内容转换成文字表达出来。(2)观察新教材第70页循环模式图,再与自己所绘模式图比较,找出两者间的差别。(3)演示血液循环动画中物质交换、动静脉血转变等细节以及完整过程。先独立进行图形与文字转换,再由小组成员互相补充完善,最后向全班展示。观察两种模式图,发现其中的差别,体会其不同用途。观察动画,进行再认识。通过图文转换培养学生由图形中获得信息的能力。进一步认识不同图形所包含的信息,并在模式图与实体间建立思维通道。6练习。 演示课件练习题部分。回答问题。当堂巩固知识。四、教学收获和体会1改变教学模式,能为更多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每个学生在其自身发展的方向和程度上都存在着差别,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考虑到他们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发展程度,使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从而满足木同学生的需要。采用传统的讲授结合谈话的方法组织教学,以全班为操作对象,个体间差异大,理解能力强、接受得快的学生处处抢先,大多数学生得不到独立思考和自我实现的机会,一些基础薄弱、接受得慢的学生甚至直接放弃了这种机会。本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难易程度,分别采取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以及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评议三种形式,主要以小组为操作对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留下主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2. 把舞台留给学生本节所有知识内容都与前面几节有密切联系,以往常常由教师直接利用这些联系给出新知识,许多教学参考书籍中都是直接给出血液循环图、给出两条循环途径等等这些科学知识的成品,由于是成品,学生只能作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缺乏主动探求过程中的兴奋感、成就感和个性化,因此独立探求的愿望也比较淡薄。结果虽然获得了科学知识,却失掉了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体验以及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所以,要把寻找已知与未知间的联系并由此发现新大陆的任务交给学生,或者说把零件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构建成品,就有可能鱼翅与熊掌兼得,科学结论与科学过程并重,真正做到全面提高科学素养。3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学会分享,学会尊重我国在传统上强调封闭式的个体学习、个体发展、个体成就,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一些人更不愿意与人交流,害怕与人分享。实际上,科技发展到今天早已超越了个人能力所及,合作方能进步。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学生之间很难进行合作学习。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学生成为课堂主角的同时,不但获得了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更体会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帮助,学会勇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尊重别人的意见,正确对待分歧,客观看待合作与竞争。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大连市第八十中学 梁 艳一、教材分析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之后,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而本课是本章的基础,了解了本节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还为学习第四节中的输血、献血做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2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 3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产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描述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 四、教学难点 描述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五、课前准备 教师:化验单、课件、显微镜、人血的永久涂片 学生:收集有关血液方面的材料 六、课时分配 1课时 七、教学过程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设计案例北京市161中学 王 玲授课教师北京市161中学 王 玲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在人体内,氧、二氧化碳和养料等物质的运输是依靠循环系统来完成的。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本节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观察血样标本,解读血常规化验单和利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介绍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同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贫血、发炎和伤口血液凝固等相关知识。2学生情况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整体的科学素质有所提高,初步具有一定的实验观察、收集整理资料和口头表达能力。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难点:运用所学的血液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血样标本,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知道血液的组成。(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观看课件,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2 能力目标:(1) 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2) 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通过小组成员关于白血病、骨髓移植的汇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了解献血和骨髓捐献对于挽救生命的意义,认同义务献血和骨髓捐献,关注生命,关爱他人。三、教学设计指导思想通过实验观察的形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并运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把微观的血细胞展现于大屏幕,创设教学情境,课上通过同学观察血液分层现象,分析血常规化验单,来探究血液的组成。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比较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数量,并通过多次课堂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上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并使他们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四、教学方法(方式)与学习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五、教学媒体选择1教学课件2实验用具:加入抗凝剂和未加入抗凝剂的家畜血液、血常规化验单、显微镜、人血的永久涂片六、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流程图2教学过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创设情境,学习新课1 用美国红十字会主席伊丽莎白说过的一句话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思维。2 过渡语:输血对人类有重要意义,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那么,血液有什么作用呢?它的成分是什么?倾听文字,讨论输血的意义,推断血液的作用。观察血样标本1. 认真观察试管1(加入抗凝剂)和试管2里的家畜血液,发现什么现象?2. 结合实验,提出问题:加入抗凝剂的家畜血液的分层现象,思考如下问题:l 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l 试管中的血液分几部分?各呈什么颜色?各部分的容积比例大致是多少?3 归纳、总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位于试管1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和交界处的白色物质,统称血细胞。4.过渡血细胞又包括哪些组成成分呢?我们看一下血常规化验单。观察并回答:试管1里的血液出现分层现象,试管2里的血液凝固了。观察和思考,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回答问题:l 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不一样。l 两部分,上半部分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约占血液容积的55%,下半部分是不透明,呈暗红色的液体,约占血液容积的45%。在交界处,还有一层很薄的白色物质。 倾听 利用课件展示常规化验单1. 你能读懂这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吗?项目一栏中的RBC、WBC、Hb、PLT各代表什么含义?通过测定值能说明什么问题?课下,同学们都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了预习,请同学给大家讲一讲。2. 指导、评价并激励学生。3. 提问:l 由血常规化验单项目一栏中的信息,能否推断出血细胞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分别应在什么层位?l 为什么把血液称作“流动的组织”? 观看学生通过课下搜集资料和预习,解释血中的RBC、WBC、Hb、PLT的含义,并说出我国有关RBC、WBC、Hb、PLT的正常参考值。思考、回答l 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红细胞和所含的血红蛋白在下层深红色部分,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中间很薄一层白色物质中。l 血液中有大量的血细胞,这些细胞与血浆共同构成血液,完成物质运输等功能。因此血液是一种组织,属于结缔组织。血液可以流动,因此被称为“流动的组织”血浆1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试管1中的血浆,它有什么特点呢?2.观看课件血浆成分示意图,通过饼状图,你能否了解血浆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呢?3.水在血浆中占有这么高的比例,与血浆的功能有什么关系?4 课堂讨论:l 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时,是输鲜血还是血浆?l 严重的贫血病人,救治时,如何输血? 观察、回答特点:淡黄色,半透明液体。观看、思考,回答主要成分:水(90%)、血浆蛋白(7%)、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含氮废物等(3%)。思考、分析血浆的功能主要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l 烧伤病人血液中的水分大量渗出,血液的浓度上升,黏度变大。所以在抢救时,应给病人输血浆,如输鲜血,血液粘度大,心脏负担大,反而威胁生命。l 严重的贫血病人,由于红细胞减少,血液的浓度下降,应输浓缩的红细胞。血细胞(一)利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1.在医院里,进行血常规化验时,医生从你的手指上取一滴血,然后将血滴在载玻片上,做成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然后递给你一张化验报告单,医生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什么呢?同学们也来观察一下吧!2.示范显微镜的正确操作,强调实验注意事项。3.巡视、检查、指导,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红细胞展示课件电镜下的红细胞1这是电镜下的红细胞,观看后,哪一位同学能够描述它的特点?2大家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血液为什么呈现红色?红细胞的功能是什么?”请先看屏幕,再回答问题。3课堂讨论:人体内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过少时,会引起 贫血。你认为贫血患者会出现哪些症状?根据血红蛋白的成分,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这些症状?(三)白细胞展示课件电镜下的白细胞1这是电镜下的白细胞,观看后,哪一位同学能够描述它的特点?2观看课件白细胞吞噬病菌,请说出白细胞的功能?3课堂讨论:l 身体某处出现外伤,伤口周围为何出现“红肿”现象 ?l 白细胞比红细胞大,分布在血液中,而身体的某一部分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如何达到感染处,吞噬细菌? (四)血小板展示课件电镜下的血小板1这是电镜下的血小板,观看后,哪一位同学能够描述它的特点?2 观察未加入抗凝剂的家畜血液,我们发现了凝固的血块,血液凝固与血小板有什么关系,请先听听同学给大家念的血小板的自述。3 特别强调一下:血块周围淡黄色的液体叫做血清,其不含蛋白质纤维,这是血清与血浆不同点。4 课堂讨论:生活中,我们的皮肤划破一个小伤口出血时,血液为什么会自然凝固?5 知道了血浆和血细胞的作用,大家能否总结出血液的功能呢?补充:血液还能够调节体温。听 讲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填写实验报告单(见附件)汇报实验结果 观看并回答 成熟的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所以,血液呈现红色。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同时还能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思考,回答贫血患者的症状是:面色苍白并有头晕、乏力、心悸、气急等症状。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一般地说,贫血患者应当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观看,归纳、总结 白细胞数量少,人体内每升血液含(410)x109个,白细胞的形状有多种,通常呈圆球形,有细胞核,一般都比红细胞大。总结白细胞的功能:防御、保护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l 白细胞有数种不同类型,有的种类可吞噬病菌,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穿过血管壁,吞噬病菌。同时,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现象,即发炎。l 白细胞可做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吞噬病菌。观看,归纳、总结血小板的形状不规则,是最小的血细胞,也无细胞核,人体内每升血液含(100300)x109个。观察同学念血小板的自述倾听,总结出血小板的功能:止血和加速凝血。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当血管受伤而流血时,血小板会在出血的伤口处凝集成团,并经伤口粗糙表面的摩擦,即破裂而释放一种物质,发生一连串的化学反应,最后产生不溶性的蛋白质纤维。这种蛋白质纤维,将血细胞缠绕成一团血块,血液凝固,堵住伤口。总结:运输、防御白血病及骨髓捐献1 血液对于我们人体来说,意义重大。但是,如果造血系统出现了恶性增生病变,就会得白血病。请同学介绍课下收集到的有关白血病、骨髓移植的资料。2 骨髓捐献教育。(献出你的爱心,重新点燃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之光!)3 除了骨髓移植可以获得造血干细胞,科学家又发现,新生儿的脐带血中也有造血干细胞,请同学阅读课后资料。同学介绍有关白血病、骨髓移植的资料。了解骨髓捐献对于挽救生命的意义,认同骨髓捐献,关注生命,关爱他人。阅读课后资料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拓展知识。3板书设计七、教学评价设计1 2道练习题(见附表)。2 列表比较血细胞的成分和主要作用。3 解读血常规化验单。八、教学反思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之处在于:我关注了学生情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学会学习,特别是讲授的内容,关注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力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令人遗憾的就是教学过程中的有些环节还需细致推敲,板书过于简单,这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引以为戒。 点评 本节课能够着眼于“以人为本”课程价值取向出发,教学设计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每一位同学的指导,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评价,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各有所得。如在教学中,让小组学生课下收集相关资料,课上解读血常规化验单,进行白血病和骨髓移植的专题汇报,激发了每一位同学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课堂讨论。本节课教学的另一突出之处是注重了学生能力、情感的培养,通过让学生以学习血液知识为载体,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观察能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认同义务献血和骨髓捐献,关注生命,关爱他人,并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逐步养成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不足之处就是教学过程中的有些环节还需细致推敲,板书过于简单。附:复习巩固1中国足球队在备战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时,在众多条件优越的地方中,最终选择昆明作为集训地。你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这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2一个人的红细胞的寿命大约为120天,而大部分白细胞的寿命只有几天,您能解释其原因吗?3比较三种血细胞4找一张家人的血常规化验单,结合所学习的内容,解读这张化验单。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北京市卫国中学李桂霞从2002年秋季开始,我校使用人教版新教材。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能够发现新教材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髓。新教材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能力。因此,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方法时,力争摒弃旧有的一些传统教学模式,尽量多地考虑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和贯彻,特别注重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下面就我在2003年4月14日上的区级研究课谈几点体会。一、导入有效且富有启发性的导入,不但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兴趣,而且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本节课我采用的导入方法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首先复习上一节学习的血液成分,由此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运输的?然后让学生通过录像进行学习。血液录像的选择是从整体到局部,先是血液从人体的心脏流出到全身,之后是血液在较粗大的血管内流动,然后血管逐渐变细,最后是血液在毛细血管内流动,且能够清楚地看到红细胞的流动。当学生看到血液在粗大的血管内奔流不息地流动后,个个都非常兴奋,这时再提出启发性的问题:通过录像我们可以看到血液在人体内是沿着一个什么样的管道在流动呢?由此引出课题。这个导入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的,因此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全神贯注、精神振奋并能主动地接受新知识,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二、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在旧教材中是一个传统性的验证性实验。为了体现新教材的理念,我重新设计了一份新的实验报告,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的观察、操作和实验去感受和领悟科学的理念。具体安排是:1. 首先请学生带着思考中的三个问题,阅读新教材第64、65页,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步骤,阅读完后,小组讨论。除课本中三个问题,如果你还有新的问题,请写在旁边的空白处。学生提出新问题:(1)用其他的鳍观察行不行?(2)为什么用尾鳍色素少的小鱼,换成尾鳍色素多的行不行?(3)为什么要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只包裹其中的一部分行不行?为什么?如果把小鱼的头部包裹起来,小鱼会怎样?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鼓励。以上三个问题处理方法是: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不能回答的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做不同的尝试,看看结果怎样。2. 提出要求1、2两点,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同时要爱护小动物。3. 介绍显微投影并请两个学生到前边利用显微投影做实验。4. 学生结合第5点的4个问题做实验。实验完毕后,列表比较几种血管的不同。这样设计教学,可以使学生带着思考问题先阅读并提出质疑,后看要求,带着问题做实验。因为有疑问,又急需从实验中找到答案,所以,学生做实验时兴趣盎然。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也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即实验过程中爱护小动物的教育。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自实践,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从而获得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三、对三种血管有关问题的设计1. 三种血管概念的设计:通过实验,学生已经知道人体内血管分为三种即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叫。为了讲清这个问题,我做了一个课件心脏与三种血管之间的关系。讲述时,我采用的方法是单个出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学生既明白了什么是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又通过讲述与观察懂得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在人体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心脏组成了一个封闭的管道。2. 三种血管特点的设计:人体内的血管结构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这部分知识非常难理解,是重点更是难点。为便于学生理解好以上这节课,我制作了三个课件。首先,我将截取的三种血管图放在一起,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这三个图有什么不同,目的是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辨析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通过对比,学生立刻明白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即管壁的薄厚、弹性的大小、管腔的宽窄及静脉里有静脉瓣等。然后,我采取师生对话的方法介绍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在人体内的分布和血压情况,为了更形象地讲清问题, 列举了大量的数据, 如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内血流速度分别是30厘米/秒、8厘米/秒、1厘米/秒,在1平方厘米的肌肉内能数出1 350条毛细血管,如果把全身的毛细血管首尾相连总长度约11万公里,相当于北京到上海往返40次,等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内的血流速度、血压、数量不同,而且相差如此悬殊,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在讲述四肢内的静脉瓣功能时我指出:静脉是回心血管,血液经过毛细血管汇入静脉,相对压力较小,血流速度慢,大静脉内每秒8厘米。血液在压力小的情况下,会出现倒流现象,为了防止倒流,在人体的四肢内的静脉血管里有一特殊的结构静脉瓣。在讲述静脉瓣的功能时我使用的是用Flash 5做的血液从下向上经过静脉瓣流动的课件,此课件成功地展示了其作用,学生一目了然。与此同时,我还结合这一内容对学生进行了测量血压、抽血等人文方面的教育。我制作的第三个课是录像资料片,目的是为了突破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这个难点,以前要想用语言讲清这部分知识是非常难的,无论怎么说,学生都似懂非懂,物质究竟是怎么交换的还是不明白。于是,我就收集大量的录像资料,仔细地挑选,摘录组合,最后制成了一个学生一看就能明白的课件,通过实践,效果非常好。四、注意知识的延伸和拓展1. 在学生观看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的有关录像片后,我立刻提出两个问题:(1)氧气至少通过几层细胞到达组织细胞?(2)氧气至少通过几层膜到达组织细胞?设计的目的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物质是如何交换的(教材的要求),另一方面既巩固了本节课学习的毛细血管的结构,又延伸了知识。2. 在学生实验完成后,让学生列表比较几种血管的不同。由于只是依据实验观察列表,所以比较得不全面。于是在整节课讲完后要求学生结合前边的表格和所讲的内容,重新设计表格,补充新的内容。除了使用表格,我还引导学生结合其他学科如数学课讲的统计图表,进行归纳总结,渗透学科之间的联系。3. 我在本节课小结前出了一道思考题: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血循环时,小鱼头部向左放在载物台上,在视野中,血液向左流动的血管是()血管。此题既检查学生是否掌握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又深入考查学生反应的灵敏性,效果甚佳。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主动性增强,知识面拓广,各种能力得以发挥和提高。在整节课中,有众多学生参与,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各种能力,这既体现了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又体现了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第三节 浅谈“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节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广东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 张东喆 马驰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是输送血液的泵。 其特殊性在于它能够自动地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这节课知识点和难点较多,如何在短短一节课的时间里使学生对心脏有充分的认识,需要教师认真作好教学设计。 1 确定教学目标和知识重、难点1.1 从知识、能力、情感3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观;2)通过对心脏的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明确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1.2 教学重点 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1.3 难点 观察新鲜的猪的心脏,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2 课前准备 21 准备有关的实验材料1)选用带有血管和心房的新鲜的猪的心脏,在实验前解剖好,沿着室间沟1 cm处分别剖开左心室壁和右心室壁,露出4个腔,以利于学生观察和用手触摸心房和心室壁。2)准备好相应的用具:一次性手套,解剖剪,解剖刀,镊子,解剖针,解剖盘及纱布等。 22 搜集信息,查阅资料1)学生方面 学生在课下搜集与心有关的能够 体现人情感方面的词语。提出一些关于心脏的问题,如心脏病是怎么回事,心脏为什么能不停地跳动,为什么紧张时心跳加快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查找资料,或向医生请教。分成5个大组,统计本组每人心率,计算平均值、最高和最低值。 2)教师方面 准备心脏跳动的课件;心脏收缩和舒张的动画;瓣膜工作动画;经过加工处理的心脏模式图;相应的课件。3 教学策略31 小组探究,明确心脏的结构 根据学习目标所示,设计5个探究方案,学生分成5个组,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方案进行探究。每4个人为一小组,具体探究哺乳动物猪的心脏结构。3.2 交流与合作,强化心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各组之间在观察后要进行充分的表达和交流。大家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对每一个问题给予合理的解释,教师要对学生的表达及时总结,避免给学生错误的认识。比如学生看到的心脏模式图和实物在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主动脉和肺动脉容易混淆;对于心脏的结构名称和所连通的血管,学生可能会找到一些错误的规律:心室连通静脉,心房连通动脉。学生在比较了心室和心房的壁以后,不知道壁的厚薄的意义,教师应该给两点提示:l)壁越厚,说明肌肉越发达;2)与心房相比,心室的壁厚一些,因为心房的血液只流向与它相通的心室;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更厚一些,左心室只有收缩有力,才能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右心室将血液输送到它很近的肺。从而使学生明白壁的厚薄与输送的距离有关系。33 借助课件,化解难点 用实物观察可以清楚地知道心脏的4腔,连通的血管和壁的厚薄,但对于血液流向,瓣膜作用这样的问题就有些困难。此时用适当的课件展示,既可以化解难点又避免单纯的说教, 在教学工作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l)学生对于“心脏输送血液的泵”这句话的含义理解得不很深刻,此时展示心脏收缩和舒张的动画,再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血液在流动,心脏是动力。2)学生在探究两种瓣膜的结构和功能时,教师适时地展示瓣膜工作的动画,动画清晰地显示出房室瓣、动脉瓣的作用,学生根据动画内容进行归纳,从而化解这节课的一个难点。3.4 学会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平静状态下和800 m赛跑结束后的心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体现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 同时选派几名学生向医生请教“心脏为什么会在人的一生中不停地跳动”进一步明确心脏的功能。另外,在习题配置时尽量选择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5 鼓励学生不断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设置了一个探究方案是“你怎样确定心脏4 腔是否相通”,第4组学生探究的内容是“你怎样确定心脏4腔是否相通”,他们想到了很多办法,比如有的将水通入左心房,看能否从右心房出来;有的用镊子从左心房探入,看能否穿过右心房,再从左心室探入, 看能否从右心室穿出教师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给予鼓励,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很有益处。4 体会4.1 课件不要太多 我校硬件设施比较先进,教师每人一台电脑,每个班级都配备多媒体,教师经常会用到课件。好的课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信息量,突出重点和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课件太多就有一定的弊端:不利于和学生的心灵沟通;对于学生表达和交流不能够及时处理。所以我们认为课件展示要适度。4.2 在学生探究学习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总结 我们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认知程度十分有限。所以,在探究式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总结,围绕教学目标揭示规律性的东西, 以加深理解和记忆是很有必要的。l)学生处理搜集信息的总结 课前学生搜集一些与心有关的能够体现人情感方面的词语,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给予鼓励,同时加以总结,为以下学习积蓄动力,埋下伏笔。2)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给予适时的总结 学生在观察探究心脏的结构时,有时只是观察到了部分结构,对知识理解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此时教师应给予适时的总结,使学生有整体感。可以是对前后知识过渡的总结,使知识点衔接更自然,形成知识网络。对学生调查活动进行适当的总结。3)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总结 这是对心脏内容的高度概括,就应该体现重难点,明确知识的结构及内在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及能力被提升到更高的层面。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式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教师的适当总结,也使他们对知识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教学设计案例山东省济南市东方双语实验学校 刘明华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流程图如下: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初中生物学中知识点多且生理过程复杂的课题。尽管学生对心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将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知识、直接经验等重要的课程资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系列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以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构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等有关知识。本节课设计分为三大教学板块:类比分析,导入新课;主动探究,构建新知;归纳总结,延伸拓展。三大板块将教学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融为一体。三大板块的具体设计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整体感知:学生通过动一动,说出心脏的位置;看一看,描述心脏的形态;摆一摆,区分心脏的方位;想一想,推测心脏的功能。2局部探究:学生观察已经解剖开的猪的心脏实物标本,探究学习“心脏的内部结构”;推测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3综合感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悟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认同体育锻炼对心脏产生的积极意义。4拓展创新: 学生设计“心脏灌流实验”,进一步探究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运用己有的血管知识和初步构建的心脏的有关知识,尝试勾画人体血液循环路线图。重点: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难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2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能力目标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探究能力。2.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2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四、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类比分析导入新课主动探究获取新知心脏的位 置心脏的形态、大小和方位的区分利用多媒体展示爬坡的汽车、抽水的水泵和倒立的人体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比较,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达成共识:心脏是人体内输送血液的泵。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使学生联想到发动机、水泵和心脏具有相似的功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教学目标。“心脏为什么是人体内输送血液的泵?”,自然萌生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探究心脏奥妙的好奇心。组织学生用手感觉心脏的跳动,并说出心脏在人体中的具体位置,最后多媒体出示“人体体腔解剖图”。通过切身体验,表述自己的心脏的位置。学生观察“人体体腔解剖图”,进一步确认心脏在人体中的准确位置。学生对“心脏在人体中的位置”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却很难用生物学学术语言准确表达。现场做运动,能够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体验学习和表达交流,自主构建“心脏在人体中的准确位置”知识。出示人体体腔解剖图,更加直观、清晰,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对心脏位置的认识。引导学生分组观察新鲜的猪的心脏实物标本:描述心脏的形态,猜测人的心脏大小,鼓励学生想办法摆出心脏在人体中的准确位置,最后利用多媒体出示“人体心脏的外部形态”图强化学生的认识。小组观察猪的心脏实物标本:(1)述说自己对心脏形态的看法。(2)猜测人的心脏的大小,了解自己的心脏大小。(3)学会区分心脏的前后、上下和左右的方法。(4)观察“人体心脏的外部形态图”,进一步明确心脏的形态和方位。学生第一次观察心脏实物标本,兴致非常高,标本的直观性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构建“心脏的形态、大小”知识。学生在尝试着摆出心脏在人体中的位置时,发现必须先区分心脏的各个方位,于是学生主动进行“区分心脏方位”的学习,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发现问题并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不同程度地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心脏的功 能心脏的结构(1)观察、辨认心脏的四个腔及与心脏的四个腔相连的血管(2)观察房室瓣和动脉瓣A观察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位置B实验探究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的结构组成,回忆肌肉组织的特性,推断心脏的功能,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学生观察心脏,说出心脏主要是由肌肉组织构成:根据肌肉组织的特性推断心脏的功能。理解心脏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发现改善心脏的结构能加强心脏的功能,明白合理参加体育锻炼对心脏产生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学生感受到了新知不新,学会用旧知去同化新知。根据结构特点推断功能,促进学生建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并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人的一生中,心脏总是在不停地跳动着,心脏压送出的血液总能沿一定方向流动,而不会倒流,这是为什么呢?进一步探索心脏的结构奥秘:指导学生取下已经剖开的心脏的前壁,参考教科书P68“心脏的解剖图”,观察、辨认心脏的四个腔、与四个腔相连的血管。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辨认,在小纸条上写出四个腔及与四个腔相连的血管名称,用大头针将小纸条插在相应的部位。学生利用课件进一步辨认心脏四腔、与四腔相连的血管,描述四个腔之间的关系,交流观察和辨认的方法。分析、总结规律: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教师巧设悬念,激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深入探索的欲望。学生有条不紊地观察、记录心脏的四个腔及与四个腔相连的血管,学生在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不同的学习体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自主构建心脏的内部结构的有关知识。运用课件进一步强化,有助于学生对这一重要知识识记得更深。观察心脏的内部结构,你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房室瓣和动脉瓣,说出其位置、猜测其作用,利用完整的猪的心脏和烧杯中的清水,设计实验探究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启发学生推测水在心脏中的具体流动途径,进而说出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途径。学生述说自己的发现:心脏中有房室瓣和动脉瓣。观察、描述房室瓣、动脉瓣的位置并猜测其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分别选择不同的血管向内注水,观察水从哪条血管流出。各小组描述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推测水(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途径,进一步理解心脏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教师以友好、平和的态度进行引导,促进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实现创新:设计并实施“心脏灌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推测水在心脏的流动途径,并进行知识迁移,说出血液在心脏的流动路线。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3)勾画心脏结构模式简图心脏的工作过程鼓励学生运用心脏的结构知识,画出心脏结构模式简图。学生画心脏结构模式图,学习小组的代表利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及时把所学的知识归纳整合,形成一个知识结构图,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记忆和提取,树立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的意识。成人的心脏24 h内所做的功,相当于把32 t的重物升高33 cm,并且不会感到疲劳,这是为什么?出示心脏工作动态课件:引导学生分步观察心脏每跳动一次经历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每一个过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和动脉瓣的变化及血液流动方向。提供信息:“假如一个人的心脏跳动一次需要0.8 s, 则三个连续过程分别占0.1 s、0.3 s、0.4 s”。请学生计算在该过程中心房、心室分别收缩和舒张的时间,启发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l)学生观察、描述心脏每跳动一次经过的一个连续过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动脉瓣所处的状态和血液的流动方向。 (2)学生进行计算:通过计算发现心脏的跳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心脏每跳动一次,心房和心室的舒张期分别大于收缩期,进而解释在人的一生中心脏不倦地工作的原因。利用多媒体演示心脏的工作过程,使知识变得动态、真实,给学生的进一步探索研究提供了感性材料。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描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了解了心脏的工作过程:学生通过算一算,了解心脏不倦地跳动的原因,学会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归纳总结延伸拓展鼓励学生交流对心脏的新认识和体会。引导学生结合血管知识补充完善心脏结构模式图,勾画人体血液循环路线。下一节课讨论、交流、评价和修正。学生表达交流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学生尝试勾画人体血液循环路线图。学生对本节课进行自我反思和思想升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情感。 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后,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五、小结和反思本节课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引导学生新旧知识和经验相互作用,进而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构建生物学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例如,增设了心脏的位置、形态、方位的区分;引导学生设计实施了“水灌流心脏的实验”;补充了算一算心脏在工作过程中心房和心室的舒张期和收缩期的时间等教学环节。这些教学环节,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愿望。教师在本节课中恰当地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进行整合,多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攻破重点和难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整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观察、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融洽。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教学设计及反思广东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 张东喆 马驰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是输送血液的泵。其特殊性在于它能够自动地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这节课知识点和难点较多,如何在短短一节课的时间里使学生对心脏有充分的认识,需要教师认真作好教学设计。 1 确定教学目标和知识重、难点1.1 从知识、能力、情感3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观;2)通过对心脏的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明确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1.2 教学重点 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1.3 难点 观察新鲜的猪的心脏,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