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哥达纲领批判》看公平问题

上传人:494895****12427 文档编号:64625403 上传时间:2022-03-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哥达纲领批判》看公平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哥达纲领批判》看公平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哥达纲领批判》看公平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从哥达纲领批判看公平问题S 豆欢欢摘要 公平是人类自古至今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的公平观的过程中,阐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公平的理论,指出公平在内涵上是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的统一,认为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在于维护和延续社会有机体的生命力,并第一次把社会公平与经济问题相联系,承认公平的差异性。目前,我们一定要调整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同时还要改革体制,确立公平的社会机制。关键词 公平的分配 社会保障 公平马克思于1875年4月5月初写成的著作哥达纲领批判,是对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根本问题的发展的重大贡献,是对机会主义进行不调和的斗争的典范。文中的大量篇幅论述了什么是“公平的”分配以及“平等的”权利,并提出“为丧失劳动能里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1以及“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2的观点,这些对中国当代社会关于解决公平问题仍然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一、哥达纲领批判中“公平的分配”思想的论述马克思在批判拉萨尔派的“公平的分配”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问题的基本原理,指出了分配领域公平的标准,即不能从抽象的公平、平等出发,而要从生产方式、首先从所有制出发来研究分配问题。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3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着重批判了“公平的分配”和“平等的权利”。他说:“什么是公平的分配呢?难道资产者不是断言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的吗?难道它事实上不是现今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唯一公平的分配吗?难道经济关系是由法的概念来调节,而不是相反,从经济关系中产生出法的关系吗?难道各种社会主义宗派分子关于公平的分配不是也有各种极不相同的观念吗?”4奴隶主把奴隶当作会说话的工具,残酷地压迫和剥削奴隶,这种现象,从我们现在的观念来看,是极其不公平的,应该予以谴责。但是,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考察,却是唯一“公平”的分配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残酷的剥削,才使得少数奴隶主有可能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专门从事科学和文化,从而才有可能出现灿烂的希腊文明和繁荣的罗马帝国。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和剥削,在历史上曾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因而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比这更为公平的分配方式,只能是后人主观设想的东西,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逐渐成为生产力的桎梏,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建立在奴隶制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曾经是公平的分配方式就逐渐过时了,需要由另一种分配方式取而代之,公平的标准随之也就发生变化了。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它自己的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的公平标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集中在资本家手里,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但人身是自由的,因而劳动力成为他唯一可以出售的商品。资本家在市场上按照劳动力的价值购买劳动力,然后驱使工人进行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无偿地攫为己有。毫无疑问,资本家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仍是人剥削人的一种形式,但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唯一公平的分配方式。由此看来,公平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能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方式和所有制的、仿佛由“公平”、“平等”决定的东西,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为主要是围绕着分配兜圈子。马克思把这种想法称之为“庸俗社会主义”,认为它是“仿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思想。遗憾的是,今天一些人在研究分配问题时却往往重复马克思批评过的错误,脱离生产方式、所有制,抽象地追求公平与平等。其实,公有制有公有制的分配方式,私有制有私有制的分配方式,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公平标准是迥然不同的。企图寻找一种不同生产方式、不同所有制都适用的“公平的”分配方式,这是徒劳的。二、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社会保障”的公平思想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分析为依据,阐述了社会保障的公平思想。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论述按劳分配时,看到了按劳分配事实上的不平等,提到为了弥补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贫困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必须从消费资料中进行一些扣除,建立社会保障后备基金。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们把劳动所得这个用语首先理解为劳动的产品,那么集体的劳动所得就是社会总产品。现在从它里面应当扣除: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部分;第二,用来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偿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剩下的总产品中的另一部分是用来作为消费资料的。把这部分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得从里面扣除:第一,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同现代社会比起来,这一部分一开始就会极为显著地缩减,并随着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减少;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和现代社会比起来,这一部分将会立即显著增加,并将随着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增加;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总之,就是现在属于所谓官办济贫事业的部分。”5显然,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保障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要“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基金,而且还要设立“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而这些基金的设立,其基本出发点是为了保证社会稳定的需要。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当中要进行扣除,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和保险基金,以满足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行。在再分配的过程中进行扣除“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基金”,以满足社会稳定的需要。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从社会产品分配的高度概括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性质和内容,提出了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原则,成为社会保障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同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论述了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必要性:“在不变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从物质方面来看,总是处在各种使他遭到损失的意外和危险中(此外,从价值方面来看,由于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这个不变资本有可能贬值)。因此,利润的一部分,即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必须充当社会保障基金。”6这部分基金“甚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以后也是必须继续存在的一部分。”7马克思接着指出:保险基金,“这也是在剩余价值、剩余产品、从而剩余劳动中,除了用来积累,即用来扩大再生产过程的部分以外,甚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以后,也必须继续存在的唯一部分。当然,这要有一个前提,就是通常由直接生产者消费的部分,不再限于它目前的最低水平。除了为那些由于年龄关系不能参加生产或者已不能参加生产的人而从事的剩余劳动以外,一切为养活不劳动的人而从事的劳动都会消失。”8在马克思看来这部分基金具有安全阀的专门用途,“从一个处于私人地位的身上扣除的一切,又会直接或间接地用来为处于社会成员地位的这个生产者谋福利。”9但是,因为“分配方式本质上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有多少,而产品的多少当然随着生产和社会组织的进步而改变,从而分配方式也应当改变”10。若不注意这一点,仅仅根据需要来提供社会保障,必定会挫伤劳动者生产积极性,造成养懒汉的现象。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成员对于社会保障的享受程度,必须以社会的发展程度来确定。三、哥达纲领批判中两个阶段的论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资本主义后的社会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共产主义低级阶段,这时“生产者的权利是与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11这一阶段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但承认个人天赋的不同和工作能力的天然差异。第二阶段“在共产主义阶段,在迫使人民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才能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2按需分配的前提是物质财富的涌流,只有在每个人除了自己消费外还有剩余,每个人都能毫无保留地为社会奉献出聪明才智,又不计较是非得失的情况下才能实现。马恩的社会理想是按需分配,但他们并不要求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强制实现,因为“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13 因此,如果把将来要实现的公平理想勉强拿到现在来实现,那么非但不能实现公平,反而会导致新的不公平。四、正确看待当代中国社会的公平问题市场经济是一个讲究效率的经济,也是一个有着巨大风险的经济,它并不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主义是一个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不能一方面产生富裕的阶层,另一方面又制造贫困的阶层,正如邓小平一再强调:“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4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带来许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开始迅速拉大,这种拉大的收入差距不仅阻碍微观经济效率的提高,也影响宏观经济的增长,并引起社会公众的普遍不满,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并不意味效率不重要,只能说解决社会公平的问题更加凸现出来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社会主义的“公平”理解为“平等”,平等就是平均。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拨乱反正就是从解决绝对平均主义入手的。与此相呼应“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正式诞生。只有效率提高,社会财富大量涌现,才能实现“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一政策与今天提出的“注重社会公平”,目的是一致的,两者并不是对立关系。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5“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16他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所追求的社会公平的根本目标。为此,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正式提出:“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党的十四大提出:“在分配制度上,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十五大指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这里已经提出社会稳定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两次分配”中分别解决不同的问题:“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17而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则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不再使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表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地选择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间解决社会公平问题,恰逢其时。从世界范围看,人均CDP达到1000美元后的一段时期,是社会矛盾易激化、易出现反复的时期。中国未来几年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认为:“中国现在的高低收入差距已经是世界上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迅速扩大的贫富差距,有可能危及经济增长速度,使“效率优先”失去社会保障。贫富之间的利益之争,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据统计,1986年以来,中国治安案件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0。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更有责任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实现社会成员的公平。当然,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合理与否应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根据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公平和中国当代社会公平问题的叙述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公平是经济关系的观念化的表现,不能离开经济关系到人们的头脑中去寻找公平的标准。经济关系决定公平的标准,而不是相反。不同的经济关系就有不同的公平标准,不存在抽象的公平,公平总是具体的。因此,讨论公平与否的问题,必须研究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要研究所有制关系。第二,公平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公平的标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没有一个适用于一切社会制度的统一的、亘古不变的公平,更不能用“永恒的公平”、“公平的分配”等等臆想的标准去评价社会生活现象,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制订具体的社会经济政策,而必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去把握公平的问题。第三,不能仅仅从伦理道德观念出发去判断公平与否。马克思主义者在道义上始终站在人民大众一边,谴责一切剥削和压迫行为。然而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道义上的愤怒,无论多么入情入理,经济科学总不能把它看作证据,而只能看作象征。”18按照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必须把公平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要研究一定的公平观所反映的经济关系是不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不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提出的要求。注释:1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22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4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64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05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26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807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58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58.9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2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432. 11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312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413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41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1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1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17 党的十六大文件汇编C.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92参考文献:1谢圣远. 关于社会保障产生理论的思考J. 西北人口,2005(2). 2梅哲.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研究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6). 3任保平.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及其现实性J. 当代经济研究,1999(4). 4赵守运,邱占勇. “注重社会公平”与“兼顾公平”的同异之辩J. 党政干部学刊,2005(1)5周新城.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思想研究J.红旗文稿,2005(14)6吴宏洛,练晓荣.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公平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1)7王岩.公平、效率、平等观及启示性探讨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9(2)8任春晓.公平问题新探J.上饶师专学报.1997(2)9郁建兴.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公平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1995(4)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