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4619170 上传时间:2022-03-21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2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新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基于新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基于新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新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新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姓名:苏士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国际贸易学指导教师:俞会新2010-11基于新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THE NEW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ts economy deepening global integration, trade between the countries has led to a series of important changes occurred, especially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is more significant.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external economic phenomena and gradually become the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s well as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betwee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phenomenon. China, the world's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with the same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external economic effects of the phenomenon, and in China the proportion of total international trade is growing. China as a world trading power, and through export-led economic growth, therefore, to speed up China's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exter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help China to world trade powerful. While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is a source for the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research 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rade and external economic effect has a very necessary role.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intra-industry trade, external economic relevant theoretical models, measurement methods. Then, based on analysis of relevant data collected by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rade, the development of external economic situation. Then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GL index level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n China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R4 cluster analysis of the extent of the external economic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Further application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EVIWWS industry trade index, the product produced alienation, the per capita GDP, market structure, FDI, geographic distance and other factors on the impact of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relations. The results shows that our manufacturing sector is from the traditional trade between the various industries to trade in the direction of change within the industry. Finally, based on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is external economy for China's ii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intra-industry trade some of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proposed som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external economic trade products within the industry economies of scale in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alienation iii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自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对外贸易的程度也不断加大,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中中国制造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1980年我国制造业进出口总额为318亿美元,2009年已达到13380亿美元,增长了30.3倍。2006年我国的出口总额数量达到96908亿美元,较之于上一年同期增长了27.2%;同时进口总额数量达到79161亿美元,较之于上一年同期增长了20%。也就是说我们当年的贸易顺差实现了1774.7亿美元,较2005年的贸易顺差额度有很大增加达到1.74倍。中国的制造业已成为中国外汇的主要来源。从世界经济角度来看,伴随着全球经济几十年来的发展,世界经济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随着世界各国尤其是现今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等理论所支持的产业间的贸易程度不断缩小。而相应的各国间产业内贸易程度的不断加大,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因此对于产业内贸易的支持理论克鲁格曼的新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在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同时,外部经济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变得也越来越明显,在外部经济的影响下,产业聚集的发展,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并更进一步的提高了一国该产业的产品竞争力。 通过世界经济的发展史我们发现,一国的制造业的发展程度高低决定了一国经济的发展快慢,是一国经济发展基石,在GDP的增长、解决就业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经济产业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国现阶段正处在工业经济的中后期,因此制造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至关重要,是我国高科技技术发展的源动力。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世界的制造业大国,整体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列,创造了四分之三的外汇收入。因此制造业在中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仍会处于支柱位置。中国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的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就是制造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外部世界环境为我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进而为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支持。因此产业内贸易和外部经济理论的相关研究将更进一步指导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更快和国际水平接轨。 第三章产业内贸易及外部经济的相关理论,通过垄断竞争模型介绍了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来源、相关1 基于新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的计量方法主要是G-L指数,之后说明了外部经济方面的相关理论说明。 第四章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本章主要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现状进行说明。从中国制造业目前发展现状、规模程度、市场结构程度进行了说明。之后以外部经济代表性的汽车行业介绍了中国外部经济的发展情况。 第五章进入本章的实证分析阶段,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对2006到200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市场结构、地理距离、产业内贸易指数、外国直接投资、产品产异化程度几个指标观察它们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程度。 第六章相关政策建议,在以上几章的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建议。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本论文运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将克鲁格曼的新国际贸易理论的规模经济理论及外部经济理论的相关思想相结合,对中国现阶段制造业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建议。同时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应用Eviews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分析,得出在规模经济下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有一下几种特点: 1、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 3、采用Eviews计量软件进行实证方面的分析研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1、通过对现今世界不同时期的流行国际贸易理论尤其是克鲁格曼的新国际贸易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中国产业内贸易及外部经济的发展现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观察产品差异化程度、邻近国家间的贸易程度、FDI、规模经济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市场结构等方面对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影响显著程度。以此希望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对中国经济发展给予一定的帮助借鉴。 2、同时在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形成的外部经济方面进行总结研究,认为中国应加强各产业的产业集群程度以此达到外部经济效应降低厂商生产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 2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 2-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据统计资料显示,自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间贸易发生了飞速增长,其中尤其是各个工业化国家间的贸易增长速度更快。其中一个典型特征是:一个国家同时进出口同一个产业的产品,比如:美国向日本出口福特汽车但相应的也向日本进口丰田、本田汽车。Verdoom沃顿在考察比利时、荷兰等经济联盟内的贸易是也注意到这个贸易现象的发生,他发现该联盟内部各个国家专业化的产品生产主要集中在同一种贸易分类目录下。之后麦克利(Michaely)他把所有商品分为5大类,并对36个主要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发现了在发达国家间的进出口贸易商品有着很高的相似度,但是相对应的发展中国家的这种相似度较低。巴拉萨(Balassa)将这种贸易类型概括为产业内贸易现象即IIT。克鲁伯(Grubel)同罗德(Loloyd)将国际贸易分为了两类:一种是产业内贸易IIT,另一种就是我们常见到的产业间贸易,即在存在要素禀赋较大的国家间的贸易,比如发展中国家用原材料交换发达国家的工业成品。小岛清(Kiyoshi Kojima)在研究工业化国家间的贸易时发现了水平制成品的贸易的快速增长,虽然该研究只是停留在对这一产业内贸易现象的分析上,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 1975年格鲁贝尔(Grubel)同劳埃德(Lloyd)在其著作差别化产品贸易理论和度量中,最早对产业内的贸易进行了系统理论的研究分析,将产业内贸易的理论从单纯的经验分析过渡到了理论分析与经验分析相辅佐的方向上。同时,他们对产业内贸易的发生提供了几种解释:一、运输成本上的制约。由于国际贸易间存在着运输成本,因此将产品往邻近国家的销售较之于国内距离较远地区更为有利可图。二、季节性原因。比如一些农产品,受季节的影响很大,通常为一年产季。但是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却是缺乏弹性且连续的,不会因季节的变化而变动。对于两个位于不同半球的国家,生产的农产品正好互补之不足。于是产业内的贸易便产生了。三、转口贸易。出现转口贸易的一些国家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点,即具有中转性质的地理位置优势,也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1。 相对的林德(Linde)也从需求层面解释了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他认为任何国家都有一定的代表性需求水平的存在,而该需求的层次是由这个国家的收入水平所决定影响的,这个收入水平所代表的消费品也是该国消费品产业的发展方向。企业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而生产产品的同时的更想进一部达到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生产成本2。也就是需要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来容纳大量的规模经济下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出现便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即满足了各消费者的不同层次需求,又使企业达到了规模经济程度。这样产业内贸易便发生了3。 克鲁格曼(Krugman)在1979年提出了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第一个正式模型,他是将迪格斯特(ADixit)与斯蒂格利茨(JStiglitz)的模型由封闭转为开放的形式而产生出新的模型。 3 基于新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通过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一定的实证分析后,又有学者开始研究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一些因素。其中哈夫林森和斯按应用国家特征,克尔格曼应用产业特征实证研究了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李斯特(Liszt)在1841年编写了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在书中他系统的说明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结构的理论。另外斯科密特分析了产业内贸易同规模经济的关系,克鲁格曼进步拓展了该理论4。 随着不同时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碰撞,产生了不同阶段主流国际贸易理论。比较著名的理论比如:农业经济后期的重商主义,它是在16世纪至17世纪在西欧各国当权者所采用的一种以商立国的经济政策。这是在民族国家形成方面、商业资本兴起方面以及文艺复兴影响方面下应运而产生的,这是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萌芽理论,也是西欧封建社会阶段向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过渡时期。重商主义作为与传统农本经济对立面的形式出现的,它主要是指: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对外贸易是积累财富的唯一源泉;外贸要“少买多卖”,是货币流入多于支出;国家应该在很大程度上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保证上述几个目标实现。也就是说货币(金银)是一个国家最好的财富,一国所有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货币(金银),货币的多少是是衡量一国财富程度的主要标准5。工业经济前期的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1776年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经济理论,也有学者称其为绝对成本理论。所谓的绝对成本就是指某在两个国家间生产某一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的差异,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的低于另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即:一国生产某一种产品的效率比另一国生产该种产品的效率高,则该国在这种产品生产上就拥有绝对的优势。由于各个国家自然资源和后天条件不同,生产同一商品所需的成本大有不同6。各国只生产本国生产成本最低的产品,之后同其它国家相交换。以自己的优势产品交换本国劣势产品。也可进一步解释为任何国家 不论富裕或贫穷都是自己的劣势和优势,通过交换国家之间优劣互补,双方得益。工业经济前期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在他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比较成本理论。李嘉图认为,国际间贸易的基础应该是建立在生产技术相对差别(而非亚当斯密所说的绝对差别)和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的基础上的。因此每个进行国际贸易的国家都应依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生产并出口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相对比较劣势”的商品。换句话说:一国如果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比低于另一国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该国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就拥有了比较优势。以及之后(工业经济中期)的要素禀赋理论(HO):1919年由赫克歇尔首先提出该理论的观点,之后俄林系统进行了创立。我们所说的要素禀赋理论,其他学者亦称其为要素比例说 ,也简称赫-俄原理7H-O Theory。 以上这些理论的提出对当时的世界各国国际贸易的给予了很大程度上的指导,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来了一定的贡献。后随着各国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经济的不断增长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国际贸易理论。这些理论是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继承,也是对国际贸易理论新发展的反应和阐释。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竞争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把国际贸易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8。 同时在外部经济方面各经济学家也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拓展。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市场下的新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了产业内贸易的规模经济。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规模经济都是存在于单个厂商内部。在很多时候由于各种原因,某种行业会在一个或几个地点集中生产,从而降低该行业的生产成本,而行业中的单个厂商的规模却不是很大。当规模经济存在于行业内部而不是单个厂商内部是,这就被称为外部经济9。1875年艾尔弗雷德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提出了产业集聚并达到外部经济的原因。他认为4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厂商地理上的集中比单独一个厂商将会更有效率:1、厂商地理上的集中能够很好的促进专业化的供应商队伍的形成;2、厂商地理上的集中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共享;3、厂商地理上的集中将会有助于知识的外溢,进而提高劳动的生产效率。对于形成一国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 1977年迪克西特(DIxit)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应用严密的数学逻辑思想将张伯伦的垄断竞争模型具体化,激发了外部经济的报酬递增理论的发展10。 20世纪90年代克鲁格曼(Krugman)在他的克鲁格曼新国际贸易理论中指出,外部经济是指那些有远见卓识的政府初始推动的国家或是那些从历史机遇中受益的一些国家,这些国家将成为世界某些产品的出口国。他将这种外部经济的影响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依靠历史的运气机遇,另一种是通过人为地干预影响。也就是说持续的利益主要来自于政府一定程度上的干预以及一些偶然的历史机遇的作用,即政府政策同历史机遇在外部经济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克鲁格曼(Krugman)认为产业集聚的形成类似于日本的丰田汽车城、美国底特律汽车城以及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汽车城,都是由于历史上的一些偶然因素造成的11。 罗森斯旦罗丹(Rosenstein-Rodan)与西托夫斯基(Scitovsky)的“平衡增长”理论和“大推进”学说以及赫希曼(Hirschman)的“不平衡增长”理论中提出了资金联动效用的外部经济,更进一步丰富了外部经济理论,同时也揭示了各大厂商间的错综交织的供求关系网络。 2-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关注的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较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很少在发展中国的得到体现,因此同国外的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研究相比,我国的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绝大多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测算,而深入的实证研究却很少。李艳、王赛、高运胜在2002年应用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分析研究了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情况,指出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性12。周凤珠也认为水平性质的产业内贸易可以比较有效的增强一国的国际贸易竞争力,我国应重点发展水平性质的产业内贸易,通过企业的规模经济生产重点发展 差异化产品来增强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13。徐亚玮应用时间序列,以规模经济和产品需求为变量对我国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需求因素对我国的产业内贸易贡献率较大接近80%,而规模经济的影响不是很大14。 之后再2002年朱红雷、马剑飞应用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也得出上述结论认为规模经济对我国的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不显著,而产品差异化影响较大。李维立同陈讯采用我国的45个贸易伙伴国的相关统计数据,分析研究了我国的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认为,水平产业内贸易同我国贸易伙伴国的出口总额中工业产品比例与产品产异化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 刘文革也研究了发展中国家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贸易条件及机会,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扶持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古晶认为,发展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有助于提高我国的产品国际竞争力,因此必须加快我国外贸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结构改变。同时王洪庆在2006年提出了利用外商的直接投资来帮助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建议15。 在外部经济方面国内杨开忠教授在新经济地理学家藤田(Fujita)的基础上对新经济地理学同传统经济地理学进行了拓展比较,并阐述的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16。 5 基于新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顾书桂 17(2003)在考察亚洲金融危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以水平专业化分工为基本内容的东亚模式。他认为,水平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使外国资本能够直接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从而十分有助于外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垄断,十分容易丧失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自主性,使得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水平处在较低位置、产业结构处在较低水平上。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链的延伸产生不利的影响,不利于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承受风险的能力拓展。但是在某种情况下,水平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能力得到一定的控制,所以顾书桂建议发展中国家应该在总体上选择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方面应该同本国的技术消化、吸收、创新、引进四个方面像适应。 2006年张小蒂同孙景蔚18结合中国1995、1997、2000年三年的30个产业中90个样本数据,筑建了中国水平专业化程度同中国贸易经济竞争指数之间的回归模型分析。在该模型中对于水平专业化对中国产业上国际竞争力的动态变化做了一定的实证分析。他们认为:从静态角度去观察,当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水平专业化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经济的提成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相对的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国际竞争的推动作用不是明显。从动态的角度去观察,水平专业化是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技术水平上的提高,进而有助于我国整个国家的产业竞争能力的提升。所以,从长期角度来观察,国际化水平专业化分工的形成有助于我国整体的产业竞争能力的提高。 2-3小结 国外在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方面基本形成了相对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但是这些理论是否符合我国的产业贸易的实际情况、能否为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提高参考借鉴,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同时,由于我国的现阶段一些特殊情况及原因国内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的一些研究才刚刚起步,尤其是在实证理论方面。本文试图结合我国国际贸易的一些实际情况,对这一领域进行分析研究。同时自20世纪末期,中国的制造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在出口方面贡献显著,创造了接近3/4的外汇收入19。因此,结合现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对新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在制定出符合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中国制造业的更进一步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6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规模经济下的产业内贸易和外部经济相关理论及计量方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世界贸易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出现了许多用传统的比较优势贸易无法给予合适解释的国际贸易新现象:资源要素禀赋相似的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大量贸易,产业内贸易模式的比重加大,即相似产品的双向贸易。对于这些出现的问题不少经济学家都给以了一些理论分析。巴拉萨(1967年)、格鲁贝尔(1970年)、克拉维斯(1971年)保罗克鲁格曼(1979)、沃顿、米歇里和劳埃德都提出了大致相似的观点。本论文的分析没有一些理论思想上的创新,仅仅主要采用保罗克鲁格曼的一些模型思想以及GL指数等方式来分析产业内贸易的一些问题20。 在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的制造产品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在其中占据四分之一的份额,产业内贸易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表3.1美国工业的行业内贸易指数,2000年 Table 3.1 U.S.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of industry, 1993 美国工业的行业内贸易指数,1993年 无机化工能源电气有机药品化工及医办公通信运输产品设备 设备 产品疗设设备 器材 机械钢铁 服装 制鞋 备 099 097 096 091 096 091 089 085 073 087 000 上表中列举了2000年美国的相关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该项指数似乎行业内贸易额度同总贸易额度的比率,该数值介于美国进出口几乎相等的无机化工行业的0.99到美国大量进口而不出口的制鞋行业的0.00之间。进一步说明,相对应美国的单纯进口和单纯出口的产业而言,该项指数为0;但是对于美国的进出口额度完全相等的产业而言,该项指数接近于1。在上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许多的产业中,很大一部分贸易额都是来自产业内贸易而非来自行业内贸易。在表中数据按照产业内贸易的相对重要性又高至低来排列的。那些有高额产业内贸易的制造产品一般都是相对精密复杂科技含量较高,比如化工、药品医疗设备和发电设备。这些产品主要都是由发达国家出口的,并且在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特性。相反的行业内贸易额度较低的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如:服装、鞋袜等行业。美国一般都是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这些产品。在这钟贸易中,比较优势是很突出的,同时也是美国同这些国家进行贸易的基本决定要素21。 7 基于新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3-1产业内贸易理论及计量方法 3-1-1产业内贸易存在的理性分析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以及HO理论,两国间的贸易存在取决于他们之间的要素禀赋的差异,一国出口该国资源丰富的产品,进口该国资源稀缺的产品,进而产生两国直接的贸易。 现实中,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依然进行中相互之间的贸易,且比重日益增大,的事实是不容改变的。为了说明解释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模型来分析说明22。 现假设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互相开放进行贸易,且运输成本为零,对于产业i都达到规模经济,另认为该产业增加差异性的产品成本为零。也就是说两国该产业都能生产存在差异化的同一种产品,并进行贸易,(对此以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为假设条件的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给予一个合适的解释理由)。 该现象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在垄断竞争市场出现了规模报酬递增,各个企业厂商为了追求各自的垄断利润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细化产品的差异性,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同一收入水平下的需求),并在该种产品上达到内在的规模经济。 所以产业内贸易的出现使得在世界市场上比国内市场能过提供更多的产品的花色和品种,让每个消费者选择的范围更加广泛,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了消费者的福利水平23。 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规模报酬递增、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我先做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型来说明: 现假设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包括收入、消费函数、需求函数、供给函数完全相同,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是另一个国家的镜像国。这两个国家都只有一个产业I,且该产业只生产一种产品i。产品i(本国)和i*(国外生产的该产品)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这是一个国家一产业上的比较极端的细分)。这两个国家单独生产的一种产品刚好仅满足于该国的消费者。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的需求随着时间产生一定得变化,部分消费者开始倾向于国外的生产的该种产品i*,并有购买的倾向。于是两国为了更好满足双方消费者的意愿并追求更大的市场份额及利润。开始扩大生产规模,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影响下,达到内在规模经济,生产平均成本下降,发生了产业内贸易。两个通过产业内贸易都达到规模经济水平,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及利润24。 总之,在要素禀赋完全相似的国家中(上一节提到的I=z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也是可以正常开展的且数量份额不可小觑。只要在垄断竞争市场中、规模报酬递增下达到规模经济并进行多样化的产品生产所带来的贸易利益必将超过常规的产业间贸易(现实已经证明,后面实证分析中将会体现),这便成为了国际贸易利益的主要来源。 产业内贸易多发生在现代的工业化国家(发达国家)之间,其中收入水平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相似的收入水平也就代表的相似的需求水平,进而也就意味着这些工业化国家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各个工业化的国家对相应产业的产品进行差异化生产,通过产业内贸易来获得更大的范围内市场规模,更进一步促进了规模经济程度。比如:日本与美国,双方都生产汽车,日本的丰田进行差异化生产来满足美8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对丰田车的需求,相应的美国福特也用次方式来满足日本消费者的需求。 所以,产业内贸易多发生在收入水平接近的国家与国家之间。 3-1-2垄断竞争模型 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市场是传统贸易理论的的两大重要的假设,李嘉图比较优势、HO理论等绝大部分理论都是以此为基础而展开论述的,但是现实情况的改变使得以上假设显得力不从心。现在我们改变以上两种假设: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市场来展开新的模型。 首先我们先假定在一封闭经济的国家N1,且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存在一产业I为垄断竞争市场。该市场厂商可以随意进出不受限制,各厂商为了获得相应的垄断利润按照不断进入市场(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直到利润与平均成本相等为止,达到长期均衡。此时厂商较之于以前的厂商数量有所减少,但由于规模报酬递增和规模经济,该产业产品总数增加,品种减少。达到一定程度上的规模经济25。 现在我们开放国际市场,进行国际间贸易。假设存在一个N1国的镜像国N2,即有完全相同的收入、生产函数、消费函数等。且之间的运输费用为0.开展国际贸易后,两个都面对了更大的世界市场,都按照MR=MC的短期均衡进行生产,直到达到长期均衡状态,即利润为0。国际贸易后,由于厂商间的相互竞争,会有一部分厂商推出该产品市场26。更少的厂商在买对更大的世界市场时,在规模报酬递增和规模经济的超额利润的诱惑下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内部规模经济化。此时,各国的厂商数量减少,产品数量增加,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消费者需求更好的满足且社会福利增加27。 在垄断竞争市场的影响下,为各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提供了前提条件。 3-1-3开放经济的产业内贸易模型 产业内的贸易取决于各国产品生产中所存在的规模经济。先假定世界存在有两个国家,每个国家只有两个产业,各个产业的产品存在差异化且各国的差异化产品都不相同,每个国家人民的收入、消费倾向即消费份额也都相同,用g来代表本国收入(同外国收入相等)。用X1来代表产业1产品的出口量,X2来代表产业2产品的出口量;M1代表产业1产品的进口量,M2代表产业2产品的进口量,两国的总劳动力为2,参数z代表各国的要素比例。现在两个开展贸易。我们将会的到: 1?02?ZX? 1=r? 2?2?1?0Z X?2=r? 2?2? M1?0Z? 1=r? 2?2?9 基于新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M1?02?Z? 2=r? (1) 2?2?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1X1+X2=g,贸易和收入比例便于指数z(要素比例相似指数)毫无关系。也2就是说相似国家和不相似的国家间一样都在进行贸易而且为产业内贸易。 现在我们引入格鲁贝尔和劳埃德(1975)年在贸易叠加的一个指数,即: I=1?(Xk?Mk)/(Xk+Mk) (2) k其中,表示一个国家的产业i的出口量,M表示一个国家的产业i的进口量。这个指数说明了这样一个特点:从各整体上看,贸易如果进出平衡,则它就等于1;国际间如果实现完全化的国际分工导致每个产业既有进口也有出口,则它就为0。1与0为两个极端,该指数范围在其之间28。 现在我们把上面得公式(1)带入公式(2)我们便会得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即: I=z 产业内的贸易指数和要素比例相似指数完全相等 也就是说在在所有拥有规模经济特征的模型里,都存在有要素禀赋相似之间的贸易形式,国家与国家间的要素禀赋越相似,它们间的产业内贸易量将会越大。日本进口美国的福特汽车的同时,出口本国的丰田和本田29。相应的美国也一样的进口出口汽车。 3-1-4产业内贸易的计量方法 1、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曾在其共同著作产业内贸易中提出:产业内贸易为“总贸易额与产业间贸易余额之差”将公式描述为: nn(X+M)?X?MiiiiB=i=1i=1*100% jn(X+M)iii=1 其中:X、M为本国第i产业的进出口量,Bj范围在0与1之间,当Bj=0时,该国为完全产业间贸易;当Bj=1时该国为完全产业内贸易。我们将此公式称之为格鲁贝尔和劳埃德的GL指数,用以衡量已过产业内贸易的程度。 但是给公式在描述两国之间的贸易顺差或逆差较小时能很好的表达反映现实,当贸易顺差或逆差过大时会低估产业内贸易程度,所以他们提出一个修正指数。如下,即: 10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nn(X+M)?X?MiiiiC=i=1i=1*100% jnnn(X+M)?X?Miiiii=1i=1i=1 当各国贸易贸易失衡较大时采用Cj指数来衡量30。 2、阿奎诺的计量指标 格鲁贝尔同洛伊德一起调整了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量方法,并试图消除一些贸易不平衡对G一L指数的影响,但是阿奎诺却认为G一L指数没有消除贸易不平衡所带来的计量误差。他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是依据各具体产业内贸易加权所得到的,因此消除计量的误差应先调整每一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而不是仅仅是通过减去总体贸易差额来消除贸易上的不平衡。在阿奎诺的计量方法里,具体调整为: 1nX?(X+M)iiiX2=i=1 inXii=11nM?(X+M)iiiM2=i=1 inMii=1通过上两个式子,我们可以推算出一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为: nn(X+M)?X?MiiiiC=i=1i=1100% jX+Mii 3、埃穆克森计量法 于1995年埃穆克森通过研究新加坡和日本、美国的产业内贸易时发现,为了克服由于贸易失衡造成的计量误差,尝试了另一种新的计量方法: D=min(X,M)/2M+min(X,M)/2X100 iiiiiii也因此得到了一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计量公式: nDX+M=ii(B) jnnii=1X+Miii=1i=1 11 基于新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3-2外部经济的理论分析及计量方法 我们之前分析的国际贸易的规模经济是存在于单个厂商内部,即某个国家某厂商的产品产量越大,其平均成本则越低,达到规模报酬递增的状态。这种内部的规模经济是不完全竞争的产生的主要原因31。 但是不是所有的规模经济都存在于各厂商内部,很多时候,会产生产业聚集,某些行业会在一个地点进行集中生产,从而达到降低给行业的成本的目的。对于这种存在于行业内的规模经济而非单个厂商内部是,我们称之为外部规模经济29。 关于外部规模经济分析的代表人物之一:艾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阐述了为什么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的三个主要原因32: 1、厂商的地理集中能促进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 2、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共享 3、有助于知识的外溢。 3-2-1外部经济与贸易模式 同一国特定产业的内部规模经济一样,一国的外部规模经济在世界贸易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外部经济是如何在决定一国的贸易模式的?我们仍然做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这个问题。 现在我们来假定有两个国家N1、N2都生产一种产品i,且N1国(发达国家)已经有100年的生产该产品的历史,在本国已达到外部规模经济的生产,相反N2国为发展中国家,准备今年开始生产产品i。 结合图3.1分析说明: 价格、成本D世界 C0 P 1 ACN1 2 ACN2 0 Q 产量、需求量 12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3.1外部经济的贸易模式 Fig 3.1 External economic trade patterns 我们可以从图3.1中看出:N1国家的i产品生产由于工资率较高等原因的平均成本高于发展中国家N2,也就是说在任何给定的生产条件下,如果N2开始生产产品i,总能以很低的成本进行生产,且产品i的价格要低于N1国家的产品i。 人们大概会认为在如此低的生产成本下,N2国应该很容易进入世界市场,并获得相应的贸易利益。但是事实表明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假设N1国由于历史原因或某些偶然的因素,建立了自己的产品i的工业,那么世界产品i的均衡点在1点,其面对的价格为P,产量为Q,达到了外部经济,现在我们来看N2国开始进入产品i的世界贸易生产,如果N2国能过满足世界市场的需求D,则会达到均衡点2。但是N2国之前没有生产过产品i,也就是说它的产量为Q=0(关于此问题我们可以引入学习曲线,在N2国进入该行业前没有任何经验知识,也没有形成供应商聚集和劳动力市场共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状况将会的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在本国建立起自己的劳动力市场、相关供应商,并通过学习上的积累获得本产品相关的经验,逐步形成本行业的外部经济。),N2国将会面对的成本为C0,高于N1国所面对的P。所以,虽然N2国能够生产出比N1国更廉价的产品,但是先期建立起来的N1国的i产品工业能够让N1国保持其优势的地位。 总之,一个国家一个产业的历史因素或某些偶然的事件,在决定一国生产模式中的外部经济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随着发展使得一些已经形成的专业化的生产模式能够继续维持下去见图3.2,即使这些国家已不再拥有以前的比较优势。 参见图3.2,专业化深入的实例图 W/w A A a 图3.2 外部经济的专业化深入 Fig 3.2 External economies of specialization in-depth 13 基于新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3-2-2外部经济产业集中度计量方法 对于一国外部经济程度的测量有很多方法,其中采用较为广泛的为两种。其一:前n位企业的产业集中比率。另一种为: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第一种企业产业的集中比率是指一国一个产业的前n为企业的市场份额之和。计算公式为: CRkk=第i个企业的市场份额 1n可以取值3到8之间的整数。本论文按照CR4,n=4来取值。 另外一种测算指数为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HHIn=第i个企业的市场份额2() 1这两种测算方法,可以说各有千秋。 企业的产业集中度比率CRn最大特点是比较直观,其测量出的结果也较易理解,而且它的计算所需信息量较少,容易前期的收集。相比之下,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就不是很容易的直观解释了,但是它可以更好的反应出更多市场结构信息33。 14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一国制造业的水平是衡量一国的经济实力上以及一国的产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一国制造业的优劣,代表着一个国家能否成为世界领导着的标志。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制造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出口做为现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发动机之一,制作业更体现了它举足轻重的地位及作用。现今制造业已成为中国的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对今后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中国现阶段制造业的研究与探索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指导中国的经济发展。本论文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才出发点采用克鲁格曼的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产业内贸易以及外部经济的历史和偶然性作用来分析研究中国制造业的情况,同时结合计量经济学的思想、GL指数等方法对中国制造业进行定量分析34。最后给予中国制造业于评价,以此更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制造业现状,有利于决策的制定和实施。 4-1中国制造业现状 公认的制造业定义为对原材料进行处理加工以及对相关零部件进行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 制造业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生产能力水平,它的高低是区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指标。制造业在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份额。尤其在制造业飞速发展以及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中国低廉的劳动成本吸引了北美洲、欧洲的制造业,并向之转移。现今制造业在中国已经成为了全国最大的产业部门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分量已经超过了中国国民经济的三分之一35。 表4.1中国GDP与制造业增加值 Table 4.1 China's GDP and manufacturing value added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GDP(亿元) 115594 159878.3 183217.4 211923.5 249529.9 制造业增加值(亿元) 41045 51749 66913 103162.0 124799.0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5.17 32.37% 36.55% 48.7% 50% 由上表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自中国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来,我国制造业在总产量以及水平上有了很大程度提高,其重要地位在中国各产业中的比重尤为突出,它的增加值占我国国民生活总值的三分之一以上,有的年份甚至达到5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制造业是我国国名经济的重要经济支柱,主导我国的经济增长。 制造业包括:产品制造、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7大环节。在中国制造业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大类:一类为资源加工工业,包括化学纤维、石油加工、橡胶、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等,约占三分之一36;一类为机械、电子制造业,包括专用设备、机床、交通运输工具、机械设备、通用设备、电子通讯设备等,约占三分之一;还有一是轻纺工业,包括食品、烟草加工、15 基于新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饮料、皮革、服装、纺织、家具、木材加工、印刷等,约占我国制造业比重的三分之一. 自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尤其在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间,我国成功完成了出口商品结构上的第一个大转变,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以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1978年工业制成品占45.2%,初级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的55.8%;到了1990年,我国的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已变为74.4%(机电占17.9%)和25.6%,工业制成品占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份额。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截止到2006年,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分别为94.5%(机电占56.7%)和5.5%,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比重达到了90以上,而且在高新技术产品中的比重已经占到出口总额的3729%。 中国的制造业迅猛发展,经验、知识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产品品种逐渐多样化,综合制造能力进一步增强。在中国低廉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建设瓶颈消除、外部政策环境良好稳定、市场化进程加快、经济态势良好等一些有利优势下使得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不少行业都拥有了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现今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