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名师教学设计(第三课时)(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64590142 上传时间:2022-03-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5.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代史伶官传序》名师教学设计(第三课时)(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五代史伶官传序》名师教学设计(第三课时)(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五代史伶官传序》名师教学设计(第三课时)(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代史伶官传序名师教学设计(第三课时)(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和语感,积累文化常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全文立论的根据,也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B第三段连用问句,并寓结论于疑问中,之后引尚书作答,引出古训,点明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即本源在于“天命”。 C篇末引出历史教训,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使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 D文章既用平实的语言客观地叙述事例,又引尚书论证,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首尾采用反问句,感叹中包含着肯定。 2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相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含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D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 4下列属于作者认为庄宗的“盛”“衰”原因的一句是() A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5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此三者,吾遗恨也 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6下面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及凯旋而纳之凯旋:取得胜利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尔、其、乃:第二人称代词 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 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乐 泣下沾襟泣:流泪 ABCD 7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而皆背晋以归梁 B此三者,吾遗恨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此制作之本意也虽逾本色不能复化 D请其矢,盛以锦囊请奉盆缶秦王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其所以失之者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岂独伶人也哉 C契丹与吾约为兄弟为天下笑 D自然之理也莫能与之争 9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家祭无忘告乃翁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函梁君臣之首 B吾得兄事之 C忧劳可以兴国 D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1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B此三者,吾遗恨也恨:怨恨 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所有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朋党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有删改) 12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幸:希望 B暂相党引以为朋者暂:暂时 C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诮:嘲笑 D夫兴亡治乱之迹迹:事情 1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臣闻朋党之说 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A和相同,和不同。B和相同,和相同。 C和不同,和相同。D和不同,和不同。 14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小人无朋”和“君子有朋”观点的一组是() A小人所好者,利禄也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 B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 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C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D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 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起笔不凡,鲜明地点出全文的主旨。开头一段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人君要善于辨别。 B第2段通过对比得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领起下面的一段文字。 C第3段以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晚唐昭宗杀害名土的史实,阐明迫害残杀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 D文章不讳言朋党,引用史实来说明君子之朋有利于国,小人之朋有害于国,希望人君用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伪朋。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2)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17请简要分析在第3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三、情景默写 18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_,_,_”。 (2)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_,_”,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_,_,_。” (3)五代史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的事警诫后人的句子是:“_,_,_?” 四、语言表达 19下面的某报纸拟刊登的一则启事的正文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为了让越剧更好地走上新时代的发展之中,中国越剧组委会决定向社会各界广开言路,垂询“行外人”的意见,聆听“行外人”对越剧艺术发展新方向、新目标的展望。中国越剧经过精心规划,自当天起推出“行外人越剧与生活”主题征文活动,希望越剧爱好者能显山露水。 20阅读下面一则短文,按要求答题。 据载,欧阳修为宰相韩琦写了一篇相州昼锦堂记,交稿寄走后,他细细推敲了一下,觉得有两句欠妥。他便派人骑快马到韩府将文稿追回,做了修改。 韩琦再次收到文稿后再三读之才发现,全文只是在“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中增加了两个“而”字。他反复吟诵“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后,不禁拍案叫绝。 韩琦为什么对欧阳修增加的两个“而”字拍案叫绝?请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简要分析。 五、小作文 21俗话说得好:“满招损,谦受益。”从字面来理解就是自满招来损失,而谦虚带来好处。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满招损,谦受益”的理解。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手法的理解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把握每个选项设题的方向,再与文本进行比对。 B项,“即本源在于天命”错误,文中说“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由此可知,本源应在于“人事”。 故选B。 2【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手法的理解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把握每个选项设题的方向,再与文本进行比对。 B项,“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错误,“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意思是“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前一句是反问句,反问句要表达的意思与句子本身是相反的,显然作者并不认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 故选B。 3【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B项,“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意思是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其中“原”,作词,译为“推其根本,追究”。故选B。 4【答案】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庄宗“兴国”是“忧劳”所致,庄宗“亡身”是“逸豫”所致。A项说的是庄宗之父,排除A项。BC两项是作者的推测,排除BC两项。故选D。 5【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然后结合这些句式的特点来分析所给的选项。文言特殊句式包括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又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是被动句,“于”表被动,意思是“被”; A项,“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也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意思是“被”; B项,“此三者,吾遗恨也”是判断句,“者,也”是标志; C项,“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是省略句,“告”后省略介词“于”; D项,“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是状语后置句,“以组”是后置状语。故选A。 6【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面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及凯旋而纳之”意思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凯旋”,胜利归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意思是“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其”,副词,一定;“泣下沾襟”意思是“泪水流下沾湿衣襟”,“泣”是名词,泪水。这三句都有错误,正确。故选C。 7【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A项,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是连词,表顺承。 B项,第一个“遗”,遗留;第二个“遗”,舍弃。 C项,两个“本”都指原来的。 D项,第一个“请”,领取;第二个“请”,请允许我。故选C。 8【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中“其”是代词,他;中“其”,语气副词,一定。 B项,两个“岂”都表反问,难道。 C项,中“为”是动词,成为;中“为”,介词,被。 D项,中“之”,结构助词,的;中“之”是代词,他。故选B。 9【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例句中“乃”是代词,你的; C项,“乃”也是人称代词,你的; A项,“乃”,表判断的副词,是; B项,“乃”,于是; D项,“乃”,副词,竟然。故选C。 10【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者是考查词类活用,然后应分析词语本来的词性以及在句中的位置,以此确定活用的类型。 例句中的“夜”的用法是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B项,“兄”也是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与之相同。 A项,“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 C项,“兴”,使动用法,使兴盛。 D项,“困”,困扰,没有活用。故选B。 11【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B项,“此三者,吾遗恨也”意思是“。这三者是我遗留的仇恨”,“恨”应为名词,仇恨。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答案】 12C 13D 14A 15C 16(1)所以做君主的人,应该斥退小人虚伪的朋党,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那么天下就能太平了。 (2)但是后世并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蒙骗,却赞美舜是聪慧明审的圣主,因为他能区分君子和小人。 17作者运用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观点,还引用古代典籍中的话证明自己的观点。 【分析】 12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实词的能力。 C项,诮:责备。故选C。 13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虚词的能力。 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介词,因为。介词,用。故选D。 14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和论据的能力。 B项,说的不是君子。 C项,说的不是小人。 D项,说的不是小人,说的也不是君子。故选A。 15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C项,第3段以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的史实,阐明了“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的道理。故选C。 16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 (1)但:只。退:斥退。伪:虚伪。治:太平。 (2)诮:责备。为所表被动。称:赞美。以:因为。 17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题题干点明分析第3段的论证方法和思路。 第3段讲了尧、舜任用君子之朋使得天下大治,而纣、汉献帝、唐昭宗不任用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还引用了尚书里面的话来进行论证。 【参考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区分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 大体上,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与小人则因利益一致结为朋党,这是自然的规律。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小人所爱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财物。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抢夺,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我认为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相互帮助,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人,应该斥退小人虚伪的朋党,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那么天下就能太平了。 尧在位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朋党,君子八元、八等十六人结为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赞美,互相推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朋党,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非常太平。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子,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子,却是一条心。”商纣王在位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周朝进用他们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抓捕天下名士并且囚禁他们,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兴起,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对党人的禁锢,把他们都放了,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被投入黄河,说:“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唐朝于是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没有人比得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没有人比得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的朋党的,没有比得上唐昭宗之时的;但是都由此而使国家混乱以至灭亡。互相赞美推让而不疑忌的,没有人比得上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舜也毫不猜疑而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蒙骗,却赞美舜是聪慧明审的圣主,因为他能区分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子三千人结成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没有比得上周朝的;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的人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前代治乱兴亡的事情,为君主的可以作为借鉴了。 三、情景默写 18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答案】(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满招损,谦得益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容易写错的字:损、逸豫、溺、伶,还要注意不要丢掉虚词:也。 四、语言表达 19【答案】“广开言路”改为“发出倡议”;“垂询”改为“寻求”;“规划”改为“筹备”;“当天”改为“即日”;“显山露水”改为“踊跃参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则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比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 “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这里没有上下级之分,可改为“发出倡议”;“垂”是敬辞,“垂询”表示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可改为“寻求”;“规划”意为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此处应为事先准备之意,可改为“筹备”;“当天”过于口语化,可改为“即日”;“显山露水”比喻显露才能,表现自己,一般用于否定句中,可改为“踊跃参加”。 20【答案】修改后虽语意未改变,但是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似潺潺的山间流水,多了一份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所以,韩琦对增加的这两个“而”字拍案叫绝。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此题要求“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就是让学生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作用,即说明增加虚词“而”带来的表达效果,应侧重赏析虚词的表达效果。“而”的使用并不改变原句的意义,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敌乡”较之“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在语气及语言节奏上更加舒缓,更具有韵律感、音乐美,更有利于抒情。 五、小作文 21【答案】书曰,满招损谦受益,这历来传诵的名言,深刻人心。自满易亡,谦虚则兴,谈古道今多少英雄伟人以自身检验的亘古不变的真理。古来今往多少伟人不是因满而亡,因谦而功名流今。古有项羽,刘邦,项羽是有才有勇之人,可却刚愎自用,不用韩信,不听范增所劝,导致鸿门宴上放虎归山。相比之下刘邦的才识不及项羽,但却做人谦虚有度,虚心纳谏,赢的张良韩信这样的旷世奇才作文。而结果也因此而知,刘邦打败项羽,一举建立大汉王朝得天下。项羽的自满使得良才不得用,而刘邦的谦虚使他赢得了天下,这难道不是满则损而谦受益的道理吗?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 考生需要从“自满”和“谦虚”的弊与利的角度展开论述。自满招致损害,令人裹足不前;谦虚使人进步,不断有所收获。可以就一方面展开论述,也可将两者结合,亦可思考如何把握谦虚的度,字数要求较多,根据题干中“结合现实”的提示,可以采取例证法来证明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