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第5课时教学设计: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上) 逻辑的力量 (选择性必修上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 1.接触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学习辨析逻辑错误,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运用逻辑方法来构建并完善论证。 2.经过这样的“逻辑之旅”,能更清晰地认识语言与逻辑的关系,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提升思维品质。 3.树立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意识,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逻辑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高考中涉及逻辑知识的相关题目。 教学难点 辨析逻辑错误,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运用逻辑方法来构建并完善论证。 第五课时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上) 课时目标了解论证与推理的关系,并学会间接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论证与推理的关系 论证,就是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规范的论证总是包含由多个判断构成的逻辑链条。恰当运用逻辑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评估论证的合理性,提高论证的水平。 支持和反驳都属于论证。论证要素和推理要素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完整的推理有三个要素:前提、推理形式、结论。一个完整的论证也有三个要素:论点、论证、论据。论点,就是论证者在论证中要证明的观点,逻辑上对应推理的结论;论证,就是论证使用的推理形式;论据,就是论证者用来证明其论点的依据、逻辑上对应推理的前提。 论证,就是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规范的论证总是包含由多个判断构成的逻辑链条。恰当运用逻辑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评估论证的合理性,提高论证的水平。 支持和反驳都属于论证。论证要素和推理要素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完整的推理有三个要素:前提、推理形式、结论。一个完整的论证也有三个要素:论点、论证、论据。论点,就是论证者在论证中要证明的观点,逻辑上对应推理的结论;论证,就是论证使用的推理形式;论据,就是论证者用来证明其论点的依据、逻辑上对应推理的前提。 推理和论证的主要区别是,推理用于发现,是先有前提再有结论;论证用于说服,是先有了论点,再去选择支持这个论点的论据。 但两者的逻辑本质是一样的,因此有时候不需要刻意区分。前面研究的很多推理案例其实是论证,而下面研究的论证案例也必然会用到推理的方法。 有时为了顺口或方便,也会把论点称作结论,把论据称作前提。有人认为,论证其实还有一个要素话题或论题,即论证者要探讨的问题。 二关注论证的隐含前提 在一个论证中,说出来的论据只是一部分,那些没有说出来的论据就是隐含前提。而且在论据或隐含前提的背后,还有一些支持这些论据或隐含前提的没有说出来的假设,这些假设称作隐含假设。 发现论证的隐含前提,并对它的可靠性进行考察,是评估和改进论证的一个重要方面。 运用逻辑方法,在文本的字里行浦捉隐含前提,能够推断出许多问题背后的基本假定,由此可以进入文本的深层,探究其深层意蕴。这是深度阅读的一个重要方法。 教材引用的银色马中福尔摩斯的那段话,显然,狗毫不吠叫不足以推出牵走马的人是这条狗非常熟悉的人,他们之间还少了一个充分条件命题不熟悉的人牵走马,狗会吠叫。“草料棚的人没有被惊动”也不足以推出“狗没有吠叫”,它们之间还少了一个“狗吠叫会惊醒草料棚的人”。 这两个论据对于推出论点必不可少,但又因为种种原因论证者没有将它们表述出来,因此可以称之为隐含前提。加上了这两个隐含前提,整个论证的推理结构就完整了。就这样,通过分析推理结构,我们发现了论证的隐含前提。 值得注意的是,论证省略的隐含前提往往不止一两个。如果对福尔摩斯的论证再进一步追问,你会发现还有其他隐含前提,例如: 那只狗当时必须在马厩,而且它没有睡着或处于其他非正常状态,或者睡着了也非常容易被响动惊醒; 当时确实有两个人在草料棚,他们听觉正常、意识清醒或容易唤醒,并且一定会如实地反映相关情况; 草料棚在狗叫声的有效传播范围内;未曾有其他人反映当时听到该马厩的狗叫声. 这些前提或隐含前提的隐含前提一般称作“隐含假设”。 这些前提,只要有一个不成立论点就值得怀疑。发现论证的隐含前提,并又时它的可靠性进行检验,无疑是评估和改进论证的重要方法。 三学会间接论证 直接举例或从其他观点出发证实或证明某个观点,叫作直接论证。在某些情况下,直接论证的难度较大或效果不佳,就需要进行间接论证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就是间接论证的方法。 (1)排除法。也称淘汰法,是间接论证的一种,就是一个论题提出之后,先假设它可能存在多种情形,然后通过分析,将假定的各种可能都加以排除,也就是说把论题以外的其他各种可能都一一淘汰掉,只剩下一种可能,即我们要证明的论题就是正确的了。 如鲁迅拿来主义的中心论点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却偏偏从“闭关主义”说起,采用的就是排除法,其推理过程如下: 或者闭关,或者送去,或者等别人“送来”,或者自己去拿(当时没有其他选择) 不能闭关,不能送去,不能等别人“送来” 只有自己去拿 (2)反证法。也称逆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观点。反证法中的重要环节是确定反论题的虚假,这常常要使用归谬法。反证法是一种有效的论证方法,特别是在进行正面的直接论证或反驳比较困难时,用反证法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 反证法是间接论证的方法之一。是通过断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即反论题)的虚假来确立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证方法。 反证法的论证过程如下:提出论题设定反论题依据推理规则进行推演证明反论题的虚假根据排中律,既然反论题为假,原论题便是真的。 (3)归谬法。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目的则是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其实质是,想要否定对方观点.先肯定对方观点,再由对方观点推出错误和矛盾,从而证明对方观点的错误。常用于驳论。 例如: 赫尔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 他有一次参加一个晚会,晚会上演奏的轻佻音乐使他非常厌烦,他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主人向他解释演奏的是流行歌曲。赫尔岑反问一句流行的乐曲就是高尚的吗? 主人听了很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 赫尔岑笑着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啦!” 将反证法和归谬法两相比照,会发现两者的逻辑本质的相似,它们都运用了充分条件否定后件的推理。 四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 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不妨称其为“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可能受到的攻击,我们再进一步考虑通过怎样的措施能使自己的论证免于或抵御这些攻击。例如: 论点:兼听则明。 质疑: 1.“三人成虎”“父子骑驴”的故事里的主人公听得越多越糊涂,怎么解释? 2.为什么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齐王听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还不够,而李世民有时听魏征一个人的就够了? 3.要听多少人的才算兼听?兼听则明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通过对论点进行限定、对论证进行细化来规避或解释这些质疑。 1.提出论点:兼听则明。 2.剖析原因:突破局限,拓宽视野。 3.指出关键:在“多”,更在“异”。 4.限定前提:听者有胸怀,善辨别。 5.总结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学生议论文写作比较常见的模式是“例子+观点”,而这种模式容易导致的问题就是观点绝对化和结构扁平化这也是学生议论文写作作的常见问题。如果能在构思时制造一个“虚拟论敌”,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五课堂同步练习 1.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人们长期争论不休,至今没有明确答案。但是有人另辟蹊径,从逻辑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写了一篇题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短文,并在文中给出了明确答案。下面是该短文中的三段文字,请顺着他的思路,再写一段话(60100字),并给出明确答案。注意体现恰当的逻辑节奏和逻辑力量。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李春明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看似难以回答,其实,这是有明确答案的。 首先看鸡的来源,这一点解决了,问题就解决了一半。人类将捕获的某种野生禽类家养驯化,称其为鸡,而这种野生禽类肯定是产蛋的,即在鸡出现之前,已经有蛋了。那么问题解决了,答案是先有蛋,后有鸡。 如果将问题缩小,变为“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注意,是“鸡蛋”,而不是“蛋”。那么,答案是先有鸡,后有鸡蛋,因为我们把鸡下的蛋叫作鸡蛋。 1.答案 (示例1)如果将问题扩展,变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也有明确的答案。因为蛋的科学称谓是卵,在鸡出现之前,肯定有其他动物已经能够产卵。那么,答案是先有蛋,后有鸡。 (示例2)如果是先有蛋,那么必须假设这只蛋在没有公鸡的情况下是受精蛋而且要在没有母鸡的情况下拥有适当的孵化温度等客观条件,并在蛋没有变坏之前变成小鸡。那么,这就不是进化,而是奇迹,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是先有鸡。 (示例3)如果是事实上的先后,任何人都回答不出来,但如果是概念上的先后,那么答案是先有鸡,后有蛋。因为这个问题中的“蛋”只能是鸡蛋,人们称它为“鸡蛋”,那么就一定是先有“鸡”这个概念,然后才可能产生“鸡蛋”的概念。 解析材料第二段,从鸡的来源角度说明鸡是人类捕获的某种野生禽类经家养驯化后的产物,这种禽类肯定是产蛋的,即在鸡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蛋,所以是先有蛋,后有鸡。材料第三段,将问题缩小,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变为“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那么答案是先有鸡,后有鸡蛋,因为鸡下的蛋叫鸡蛋。由问题出发,能自圆其说即可。 2.下面是董事长的新任秘书在向其汇报会议安排时的原话,因缺少逻辑性和条理性,董事长很不满意,要求新任秘书将此次会议安排按照“结论先行”“逻辑呈现”和“归纳总结”的逻辑顺序重新向其汇报。假如你是其新任秘书,你会怎样重新进行汇报? 董事长,刚刚杨总来电话说系统出现问题,明天下午4点钟他无法参加会议了。张总说他晚一点开会没有关系,明天晚点再开也可以。可是明天的会议室已经被别人预定了,但是星期五是空着的。王总的秘书说,王总明天很晚才能从外地出差回来。我建议,会议的时间定在星期五上午10点,您看行吗? 2.答案 (示例)董事长,原计划明天下午4点召开的会议,可能要改在星期五上午10点进行了。(结论先行) 首先是会议室空档时间问题。明天的会议室已经被别人预定了,但是星期五是空着的,可以使用。其次是到会人员的时间问题。杨总和王总明天都有事不能按时到会。(“首先”“其次”逻辑呈现) 因此,为了保证所有人按时到场,确保会议效果,我建议把会议时间改在星期五上午10点,您看可以吗?(归纳总结) 解析答题时应该先说结论,即“董事长,原计划明天下午4点召开的会议,可能要改在星期五上午10点进行了”;再按照“首先”“其次”等逻辑呈现,即首先是会议室空档时间问题,其次是参会人员的时间问题;最后归纳总结。 3.下列句子运用了逻辑上的归谬法,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归谬法的逻辑思路,并按照这种思路,仿照其中一个例句的格式另写一例。 例句: 有人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如果这样的话,那么谁也看不懂的作品岂不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品了。 有人说,很多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所以上大学是没用的。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大学岂不是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3.答案 逻辑思路:这两句话都是先假设一个观点,再推论出一个错误的结果,从而证明假设的观点是错误的。 (示例1)有人说,流行的东西都是受欢迎的,流行程度越高,受欢迎的程度就越高。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流行感冒岂不是也很受欢迎。 (示例2)有人说,药物不能消除所有的病痛,所以吃药是没用的。如果这样的话,那么药物岂不是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解析结合例句“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分析可知,这是一个假设的观点,后文“如果这样的话,那么谁也看不懂的作品岂不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品了”则是从反方向来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把握这个结构即可得出归谬法的逻辑思路,然后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仿写即可。 4.请以下面的句子为中心论点和开头,续写一段话论证此观点。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符合逻辑;80字左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答案(示例)梅花经过严寒的历练,才有了“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美丽;蚌经过沙砾的磨炼,才有可能孕育出珍珠;人要经历风雨的洗礼,才有可能见到彩虹。因此,当苦难来临时,我们不应害怕,而是要把它当成一次成就精彩人生的机会。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意思,即“想成就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炼”。因此,在续写时,要围绕“困难使人成功”来写。既可举例来论证,也可扩展开来进行说理,注意字数限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