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发展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64334569 上传时间:2022-03-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土保持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水土保持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水土保持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土保持进展一、水土保持建设现状与问题1 水土流失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严峻的国家之一,其水土流失的基本特点是:分布广、类型多、强度高、危害深、治理难度大。据1990年遥感调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kitf,水土流失已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knf,风力侵蚀面积188万kitf,冻融侵蚀面积125万km2o水土流失遍布于各省(区),不论是山区、丘陵区、平原区,还是农村、工矿、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七大流域及内陆河流域水土流失分布见表1。表1中国七大流域水土流失分布1流域流域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面积土壤侵蚀量(万kitf)(万kitf)(%)(亿吨)长江180.062.0034.324.00黄河75.046.0061.316.00海河31.912.0037.64.02淮河27.05.9021.92.30珠江45.05.8012.92.26松花江、辽河124.642.0033.77.68太湖3.60.2968.20.14其他流域473.0193.0040.8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利用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殊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施了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建立了27片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在全国10000余条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路、电、村综合治理。50年来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万knf,建设基本农田和治沙造田11.3万kitf,营造水土保持林59万多kitf,种草保存面积4万多kitf,种植经济林果5万多knf,修建了一大批蓄水保土工程,累积增加产值700亿元,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增产粮食170亿kg,增产果品250亿kg,每年削减土壤浸蚀量15亿多吨,增加保水力量250亿m3,并通过治理开发,1000多万人口脱贫致富,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在基础性争辩方面,对不同地区水土流失的形成机制、发生过程、进展赵势以及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开展了近百项专题争辩。特殊是通过微观与宏观、机理与形态、室内模拟与野外观测、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综合争辩,初步摸清了我国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的方式、类型、面积及发生进展规律,在对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不同地区的坡面与小流域侵蚀产沙预报模型。在应用争辩方面,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措施及其优化配置、水土保持效益分析等多项争辩,试验推广了以转变小地形和高效利用水土资源为主的各种耕作措施;以恢复植被,增加地面掩盖为中心的造林种草技术;以削减径流、拦蓄泥沙为重点的各种水保工程措施。先后建立了上百个试验示范小流域。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争辩,因地制宜地提出一整套比较成熟的治理模式与配置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水土保持工作正在由防备性治理转向开发性,并逐步走向产业化。一些小流域在基本把握水土流失的前提下,结合地方优势开展了不同种类的开发性争辩与建设项目,随着这些项目的不断深化,必将加快水土保持产业化的步伐,推动全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化进展。3 存在的主要问题(1)人为破坏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我国生态环境受到较严峻破坏,缘由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不合理农业结构所致。以黄土高原历史治革为例,自先秦时期以来,重谷物生产的垦草思想始终占据着黄土高原,加之广种薄收、倒山种植生产方式在该地区沿袭,致使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随着单一谷物农业系统的进展愈演愈烈。据遥感调查,1989年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46.5万kttf,其中水蚀面积为34.52万kitf,风蚀面积11.98万kttf;1999年水土流失面积41.11万kitf,其中水蚀面积35.05万kttf,风蚀面积6.06万knf。从两次遥感调查对比看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经十年治理,治理面积增长7.11万knf。但由于近期在采矿、交通、冶金、建材等生产建设开发中,不重视水土流失防治,在开发建设中消灭生态环境破坏。例如晋陕蒙煤炭开发区,大量的废弃土石和矿渣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淤塞、泥沙下泄,严惩危害黄河下游的平安。一些地方消灭一方治理多方破坏、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因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是风蚀面积虽然虽然削减5.39万kitf,水蚀面积却新增加了0.53万km2o部分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人们生活还格外困难,大部分25。以上的坡耕地仍在连续耕种。依据调查,目前山西、陕西、甘肃省分别还有66.7万、42万、31.3万hitf左右25。以上的坡耕种。其缘由,除了20%-30%勺农夫尚未解决温饱、粮食生产需求较大外,产业结构高速严峻滞后、耕作习惯和生疏水平也起着相当作用,如部分区域人均基本农田已达到0.2-0.33h粮食自给有余,但对退耕还林(草)仍存在顾虑。林草植被建设几起几落,致使总体上林草植被建设薄弱,初步归纳有如下几个缘由:一是农夫的温饱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二是退耕还林还草的利益驱动机制没有完全建立;三是农业系统的社会经济结构没有有效调整。(2)农业产出效益差,产业化困难重重长期以来,我国在农业内部以粮食种植为主,高产值、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及畜牧业比例过低,导致整体农业产出效益差。农业产业化对经济进展的重要带动作用已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共识,但目前尚处于探究和起步阶段。主要问题一方面是产业化对经济进展的重要带动作用已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共识,但目前尚处于探究和起步阶段。主要问题一方面是产业化的思路尚不清楚,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产业基地的保障;充分利用不同类型区的自然条件特点和资源优势进展各自的支柱产业,尚需进一步争辩。另一方面,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进展相对滞后,大部分群众的主要投入及大部分耕地资源用来生产粮食,以解决温饱问题,尚未从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中解脱出来,缺乏产业化意识和资金投入。(3)当前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目标有不切实际的倾向在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与实践中,一是量力而行,集中治理,先易后难的原则在执行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被违反;二是摊子铺得过大或规划的规模过大,着眼点在于怎样向国家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三是规划的实施具有短期性,一届政府一个战略,一个领导一种打算,缺乏保障边疆实施的政策制约。一些现有的水土保持措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技术,由于短期内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农夫难以接受。如黄土高原适生灌木柠条、牧草等的种植推广格外困难,政府一方面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留意农夫利益和经济提高,同时要加强生态意识和可持续进展战略的宣扬训练,把近期和长远经济效益统一起来。二、水土保持进展的制约因素和进展机遇分析1 科学争辩和技术推广相对滞后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历史悠久,阅历丰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系统理论争辩不够深化,科学技术指导作用乏力;二是水土保持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应用缓慢;三是城市化与建设项目产生的人为水土流失日渐严峻。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刚刚起步,尚缺乏技术标准和治理阅历,取土开挖形成的高陡边坡、弃渣弃土造成的松散积累物治理技术薄弱,标准偏低,严峻影响了当地及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也直接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和投资环境。全国虽然有100多个不同层次的水土保持科研站(所),但普遍存在争辩力气分散、仪器设备落后、高层次人才缺乏、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难以取得区域性的重大突破。2 水土保持意识有待提高、宏观管理办度不够我国政府相继颁发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水保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宣扬不够等缘由,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水土保持工作技术性、综合性很强,涉及的面广,遇到的问题较多,往往对造成水土流失的条件、途径、后果及防治措施等,生疏看法不一,给水土保持执法工作带来肯定困难;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各种措施综而不合,也是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政出多门,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搞工程的轻视坡面植被建设,搞林业的轻视沟道工程,大大降低了治理的综合效益。3 治理任务困难,投入严峻不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之所以消灭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局面,其主要缘由是长期以来投入较少,尽管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但跟宽敞的水土流失面积以及治理任务的困难性相比,国家投入的资金格外有限。国际组织救济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每kitf投资在20-40万元以上,而国内项目仅有1-3万元,投资过低,治理的质量与进度难以保证。且每年对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的补助偏少,每年平均仅能完成3万多knf的治理任务。依据目前这样的投入和治理速度,200万knf亟待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尚需近七十年的时间,这明显不适应经济社会进展的需要。4 抓住进展机遇,加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步伐黄河下游日趋严峻的悬河和1998年长江、嫩江与松花江的大洪灾,以及今年沙尘暴八次攻击北京市,再次昭示我们必需加快治理水土流失,爱护生态环境。1993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水土保持是山区进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需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政府将经济建设的中心向西部调整,中心领导关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重心多次做了重要批示,提出了力争15年初见成效,30年大见成效的奋斗目标。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战略号召。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它不仅关系到我国农业的进展、农夫的富有、农村的富强,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进展,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生产与生活,而且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幸福,实施可持续进展战略,是爱护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宏大工作,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大壮举,也将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三、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进展的战略1总体目标用50年左右的时间,将全国现有宜治理的195.54万knf水土流失面积基本治理一遍,完成一批重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坚决把握各种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遏制水土流失的进展趋势,建立起较完善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网络,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进展制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2进展战略的基本要求(1)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我国的水土保持必需从国情(区情)动身,长远规划,分步实施,从可持续进展的战略高度,制订切合实际的治理目标。近期目标(2021-2021):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坚决把握住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使水土流失面积不再扩大。2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草,水土保持措施平均年削减入黄泥沙4-5亿吨,有效林草覆被率提高到25%,人均基本农田0.13-0.2hitf,粮食占有量达到人均350-400kg,生态环境B理度达到40%中期目标(2021-2030):部分1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占流失面积的60%以上,有效林草覆被率达到35-40%,退化、沙化、碱化的草地基本行到恢复,人为水土流失全面得到制止,已产生的人为水土流失80%以上得到恢复治理,水土保持措施多年平均年削减入黄泥沙6亿吨左右,农村人民生活初步步入富有,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治理度达到80%。远景目标(2031-2050):退化、沙化、碱化的草地得到改良,大部分荒山的自然植被得以恢复,宜林地全部绿化,有效林草覆被率达到50-60%左右,坡耕地实现梯田化,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基本得到把握,水土保措施多年平均年削减入黄泥沙8亿吨左右,建立起基本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进展的良性生态系统,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实现环境美丽、农林果牧全面进展、人民富有的目标。(2)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开发相结合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进展有机结合,建立经济与社会协调进展、相互促进的新机制,不断改善生存环境,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素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以水土保持为核心,寓富民增收于生态建设之中,把恢复植被作为突破口,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带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开发替代产业和增加就业,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进展,为持续进展奠定基础。(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我国农业生产结构性冲突日益突出,不能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退耕还林还草并不仅取决于粮食,在有粮无钱的状况下做到全面退耕具有肯定困难。因此,国家除了以粮代赈投入粮食和资金、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之外,还应乐观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进展二、三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足本地,面对全国,考虑国际。既要适应农产品市场的现实需要,又要争辩和猜测潜在的、将来的市场需求趋势,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数量及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和动态进展的需求。(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于不同生态类型区的治理开发,应依据其地貌类型、生物气候特征、经济社会状况等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诸如晋陕蒙接壤多沙粗沙区,陕北和晋西黄土丘陵地区地水土流失特别严峻的地区,应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在绥德、米脂、离石、甘谷、秦安等人口密度高和地形裂开的区域退耕还林草后,粮食生产难以自给,应列入以粮代赈的重点区域;在风沙交叉的沙土区,土壤沙粒含量高,结构性差,风蚀严峻,易沙化,梯田埂高时易垮埂,在该区水土保持耕作法应与梯田建设同等对等;而对于水土流失相对较轻的高塬沟壑区和其它地区,通过建设基本农田,在保障粮食自给或自给有余的基础上,进一步啬林草覆被。同时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经济、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进展本地优势农产品,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3进展战略框架与对策进展战略的核心是:预见性,即对本行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将来进行展望。外部环境分析应把重点放在我国正在发生的两个深刻转变上:从方案经济向市场经济转、从农村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转变,要考虑人口的变化及其他促成变革的因素,区域进展趋势及对水土流失形式的影响,以及对水保措施起制约作用的因素等。内部环境分析应确定适应外部环境进展趋势的力量,对水土保持行业的实力和弱点以及如何迎接将来挑战进行评价。依据水土保持总体目标,我国的水土保持进展战略应按东、中、西部统一布署,综合治理。东部地区:巩固已有治理成果,在防台风灾难的同时,着重搞好水土保持预防爱护及监督执法,坚决把握新的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确保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中部地区:重点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建设,搞好水保预防监督,遏制人为的水土流失,加大综合治理开发力度,加快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工程建设,为该区社会经济的快速进展和我国经济向西部挺进打下坚实的基础;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状况最为薄弱和今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应坚决把握开发建设过程中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草)、基本农田和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推广雨水集流利用技术,进展节水浇灌,建设生态农业,削减江河泥沙,促进群众的脱贫致富,为该区的经济进展和可持续进展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四、几点具体建议1 留意历史阅历,坚持综合治理以县为基本单位,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修建基本农田和进展经济果木为突破口,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的做法是成功的,应当加以确定。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和有方案地封山育林育草,这一综合治理中的关键环节未能取得突破。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既是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有效实施造林种草的必要条件;特殊是在半干旱区进行人工造林(含灌木)时必需强调以工程整地为前提;而在进展人工种草的同时,假如不将草纳入正式种植制度之中,并与进展畜牧业与饲草加工业相结合则很难长久下去。建议各地制定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必需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治理规划,而不是单一的林草建设规划。2 生态经济协调进展,生态优先退耕还林还草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但如何具体实施却大有讲究。我们认为,对于25以上的陡坡地,不是退耕后不再种粮就算完成了任务,而是要强调退耕后主要应作为营造水土保持林灌草的生态爱护用地,即在肯定期限内不再进行任何方式的收获和采伐。为此,必需进一步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前一时期限内在拍卖四荒中,一些地方将牧荒坡地翻耕改种经济林果、药材,甚至粮食的做法,实际上是将自然植被变为生产用地了,应考虑其后果。至于25以下坡地退耕后的利用问题,则应依据具体状况分别处置,同样应遵循生态爱护为主的原则。对于地少人多、特殊困难的少数地方,为保证群众生活和爱护生态环境,则应考虑实行移民搬迁工程的方法加以解决。3 把对自然植被爱护、改良放在与退耕还林还草同等重要位置人工植树种草无疑是使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进展步入良性循环的一个关键步骤,但必需把自然植被爱护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才能达到既定目标。黄土高原人工造林种草要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条是要依据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和地形地貌条件确定适宜的乔灌草植被类型,选择适生树种,特殊是乡土树种,以及在本地区经长期种植引种并取得成果的树草种,培育新的速生多抗体树草种当然格外重要,但不是马上能够实现的。相比之下,爱护和恢复自然林草植被的措施就比较简洁,最主要的一条是封育,其次是补播、补植。4 充分挖掘降水生产潜力,实行以丰补歉对策为解决不断加剧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就农田生产而言,首要途径应当是挖掘自然降水生产潜力。目前在水土流失严峻区,旱作农田对降水的有效利用率仅30%左右,水分生产潜力开发值45%左右,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约为0.3kg/mm亩。利用已有技术近期内分别提高到45%、55%口0.5kg/mm亩,使亩产达到150kg左右是可能的。但是,由于该地区气候多变,年际间降水差异很大,农业因患病严峻干旱大幅度减产的年份不行避开,局部农田虽可实行掩盖、集雨补灌等集约栽培技术削减损失,但在大范围内作用还是有限的。为此建议,为保持该地区自身粮食供应的相对稳定,在乐观实行提高降水利用率技术措施的同时,还必需实行以丰以歉的种植业进展策略,以三至五年为一个目标制定粮食生产和供应方案,而不完全着眼于当年收成如何,这一方案思路的转变,对于促进该地区生产、生态的良性循环,以及保持社会稳定都是有益的。5 加速小城镇建设进程,推动二、三产业进展城镇化进展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进展的主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少、非农业人口例低。1999年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17%,低于东部地区47.4%30个百分点,城市密度相差56倍。西部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左右,东西部的差距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村的差距。逐步削减农业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养是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进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需一方面严格把握人口增长,另一方面应制造条件,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整体规划和综合治理的战略部置,有方案、有步骤地进行人口转移,使肯定比例的人口摆脱对土地的依靠。既可促进退耕还林还草的进程,削减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又有利于大规模产业化的进展,使区域内外在物资沟通、运输、科技和文化训练等方面实现跨越式的进展。6 改革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方法,提高投资效果加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这项跨行业、跨部门的宏传工程的领导,建议在生态环境脆弱区、恶化区,设立专职机构,加强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协调农、林、牧、水等职能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合作,避开重复投资、重复统计、重复估算治理效益的弊端。项目实施中,实行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严格检查验收,保证各项治理措施与工程的质量与进度;同时明确规定上过程中必需有水土保持和农、林、牧、水等有关的科研、教学部门参与,促进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投资效益。7 将科学技术与专业科技力气直接切入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支撑作用依据国际项目管理阅历,专业争辩机构应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参与区域或大型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从规划、实施、直到评估验收的全程工作。为有效发挥科技的作用,在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项目中增设科技专项是格外必要的。建议以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或主管部门为中心组织和部置科技工作,依据实际需求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科技纳入一体,形成直接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科技体系,把国家的需求与教学、科研单位的生存和进展用责权利联系起来,既可以保障规划及实施的科学性,又可提高治理项目的质量,同时也可使科研教学单位多年的科技成果在项目区中得到应用和推广。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