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学形考任务

上传人:494895****12427 文档编号:64053060 上传时间:2022-03-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管理学形考任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城市管理学形考任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城市管理学形考任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浅谈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象征和生产力的空间载体,是一定地域内经济集聚实体和纵横交错经济网络的枢纽。统观全球经济态势,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城镇集聚区,可以认为,只有城市及其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1)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体现。 (2)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是有限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发展的持续。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强调环境保护,但不同于以往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对立的做法,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3)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指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可以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下一世纪人类应该共同追求的是以人为本位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18世纪中叶英国的产业革命,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但是,由于城市化研究的多学科性和城市化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对城市化概念的界定,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马克思指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美国新版的世界城市:“都市化是一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运动,并在都市中从事非农工作;二是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第一方面强调人口的密度和经济职能,第二方面强调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实质上这两方面是互动的。我们认为,城市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导致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变化的过程。其内涵在于,它不仅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更重要的,它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颁布结构的转化,是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化。但是城市化过快和过度可能造成至少四个难以逆转和纠正的后果: 一是大量耕地非正常减少。城市一般都建在自然条件好的平原地区,同样也是最好的农业区。按规划,我国的城市化需占用全国3-6%的土地,比例似乎不大,但面积不小,约30万到60万平方公里,即相当于我国平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要占掉那么多好地,原来想通过城市化让留在农村的人口获得较多耕地的初衷如何能兑现?事实上,由于城市化进程发展非常快,圈地之风仍然盛行,随着大批豪华厂房、楼宇和各种“形象工程”的崛起,大片大片昔日的良田沃野消失,使我国原本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仅最近几年净失耕地就达3800万亩,造成一大批无地、无业、无保障的农民,也是粮食产量接连滑坡的重要原因。 二是产生严重的“城市病”。城市化太快,城市过大,短时间过多人口往城市集中,不可避免产生大批失业、淡水和能源供应紧张、交通拥挤、犯罪增加、环境恶化、各种危机风险增加等现象。有专家说,城市化并不必然产生“城市病”,产生“城市病”的根源在于指导思想的片面性,产业结构与布局的不合理性,以及“低密度扩张”的发展方式,提出“发展克服城市病”、“规划减少城市病”、“管理医治城市病”。这些意见不无道理,但问题是,我们在实践上能不能做到指导思想没有片面性,规划能不能做到科学合理,管理能不能做到严格到位。今年夏天北京的一场暴雨造成几乎全城交通瘫痪,上海一场大风大雨造成严重交通阻塞和大范围停电事故,就暴露我们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问题不轻。 三是房地产“泡沫化”。现在许多城市建房太快太多,占用大量银行资金,如果严重供大于求,或价格超过市民承受能力,就会出现大量房屋空置,酿成经济危机。经验证明,由房地产泡沫化引起的经济危机,需要好多年才能缓过劲来。 四是城市“废墟化”。可能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有二:一是上面提到的房地产严重供过于求,出现大批楼宇空置;二是本世纪中我国人口将出现的下降趋势。根据我国人口政策的设想,达到17亿最高峰以后,总人口将逐渐下降,最终达到7亿左右的理想规模。那么今天搞了那么多大规模的城市,将来会不会出现有一天没有那么多人去居住? 因此城市可持续发展被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城市不断追求其内在的自然潜力得以实现的过程,其目的是建立一个以生存容量为基础的绿色花园城市。沃尔特(Walter)也认为城市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其本身的资源,寻求一个友好的使用过程,并注重其中的使用效率,不仅为当代人着想,同时也为后代人着想。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资源枯竭型城市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从发达国家的转型实践看,尽管他们有着巨大的财力支持,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也需进行几十年。东北地区的城市很大一部分建立在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资源的基础上,即使不在“资源型城市”定义范围内,也对资源有着强烈的依赖,加之财力有限,因此,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更加困难重重。1因地制宜,根据本城市资源类型和特点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资源类型各不相同,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石油天然气开采类城市,应实施石油产品的后续加工,以延长产业链资源产业依托矿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把“原料矿业”转化为“成品矿业”,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附加值。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发展下游加工业,建立起资源深度加工利用的产业群。要利用新思路、新技术对现有油田进行再评估、再开发,用各种办法来提高油品的使用效益、减少对油品的浪费,以延长资源的使用年限。同时在扩大利用天然气资源上下工夫,坚持发展多种能源、实现能源的转化利用,开拓海外石油生产,加入国际分工。建设原油战略储备体系,以求缓解石油短期危机。煤炭采运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替代产业。产业结构调整是煤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在于主导产业的选择和积极培育替代产业,以煤炭资源为主的城市发展后期,一般选择与煤相关的其他重工业部门作为替代产业或专业化部门。新产业中,更应适当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强调技术革新,增强竞争能力。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应注意开发利用塌陷地,促进矿区生态恢复,发展非煤产业,保护水源,推广节水工艺和节水技术,按先生活后生产顺序确保安全用水,推行清洁生产和矿产开采新工艺,对矿井废水、废气进行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修复环境。木材采选业为主的资源性型城市应调整森林结构,科学经营森林。从调整林业结构入手,结合机构改革,采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调整产业结构、多种经济成分比例,尽快地把富余人员分流并转移到农、牧、副、渔生产战线,转移到集体、个体经济上去,尽快地减轻森林资源压力,减轻国营企业的负担,确保森林资源结构调整健康有序地进行。2调整现有产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调整产业结构是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首要问题。东北工业基地的规模格局和曾经拥有的制造能力,是几十年计划经济的产物。一方面,基于东北先天性发展重工业和大型装备制造业的资源优势,国家将大量的建设资金集中投向东北地区,致使其在短时期内迅速形成了以清一色国有企业唱主角的区域性制造业集群。另一方面,东北所生产的工业原料和工业装备则全部通过国家计划调拨或分配到各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东北发展工业的原料、资金靠计划,产品的销路也靠计划,东北作为工业基地无非是国家整个工业计划体系中的装备制造“车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造的方向最重要的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发展接续产业,包括产业地域空间的重构。资源型城市接续的适宜产业选择应依托现有资源和条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立适合本地发展的目标。调整现有产业结构,改变以往重复建设、结构趋同、产业在相同水平上过度扩张的内耗局面,加强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形成新产业。注意选择、培育与发展替代产业,实行多元发展战略。以完善城市功能为基础,加快由资源枯竭型城市向综合现代化城市转变。同时利用资源开发做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或借用外部力量,建立起基本不依赖原有资源的全新产业群,把原来从事资源开发的人员转移到新兴的产业上来。3开拓新思路,完成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加强区域合作。就我国国情看,对于原有资源区域枯竭,而尚未形成替代产业的资源型城市,个别的小规模迁移、如沉陷区的人口搬迁,个别枯竭矿区镇的迁移可能实现,但大规模的城市人口迁移是不可能的,绝大多数资源枯竭城市需要实现主导产业转型。这类城市的转型,是东北地区目前面临的紧迫问题。各个资源型城市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和现有条件,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转型方式,寻求继续发展的突破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本地区的城市转型。东北地区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经济区,具有很强的资源互利性和内在经济联系。中央政府的振兴东北战略,对于主要工业产业的分工和协作,正是把东北地区作为一个经济整体来考虑。这对东北地区主要工业的发展是机遇,因为东北地区各省情况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如进行区域内的产业分工协作,加强和延长产业链,同时扩大市场,企业的竞争内力将会进一步提高。除加强国内的区域经济合作外,东北地区的主要工业企业还应该做好参与东北亚国际合作、参与东北亚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的准备。东北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而东北亚区域内的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传统制造业向国外转移,东北地区破除体制坚冰,建立全新的市场机制,就完全有能力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成为国际产业链上的一环。东北地区只是众多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一个个例,如何做好中国,乃至全球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只有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够得以实现,才能面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