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人教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4020940 上传时间:2022-03-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语文资料 精品资料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这四首古代诗歌。2、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3、品味诗歌的意境。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理解诗的主要内容,培养热爱中国文化精髓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感。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3、小组合作探究,古诗的意境。共同完成课堂训练。学习重点1、朗读并背诵这四首古代诗歌。2、感悟古代诗歌的内容。学习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 第一课时学习小目标:1、朗读并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2、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3、品味诗歌的意境。学习重点:感悟古代诗歌的内容。学习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走进作者(1)曹操(公元155年-220年,65岁),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及诗人。一名吉利,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家中长子,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十常侍中的一员,汉相国曹参的后人。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因家庭的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夏侯氏之子。曾先后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太尉等官。(2)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2、了解背景(1)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2)诗人这次途经北固山去游吴中,但见船下江水潮平岸阔,头顶南雁北归,触发了心中情思,于是写下这首传世佳作。3、文体知识(1)关于汉乐府诗。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2)五言律诗最早见于国秀集。诗题的“次”字是停宿、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三面临江。预习碣ji石 澹澹dn 竦峙 sng zh 萧瑟 s 哉zi 悬xun预习自测观沧海(1)临: (2)沧: (3)海: (4)何: (5)澹 澹(dn dn): (6)萧瑟: (7)洪波: (8)日月: (9)若: (10)甚:(11)咏: (12)志: 次北固山下1、次: 2、客路:3、 青山: 4、 前:5、 平: 6. 风正:7. 悬: 8. 海日: 9. 残夜: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一、质疑探究:1、师生合作:朗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2、小组合作:赏析观沧海诗句(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赏析:(2)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赏析: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天萧瑟,洪波涌起。赏析: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赏析: (5)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赏析:3、小组合作,赏析次北固山下。(1)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赏析:(2)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赏析:(3)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赏析:(4)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赏析:(5)这首诗的中心是什么?二、当堂检测: 阅读古诗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中划线字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次:次要的。B客路:旅途。C阔:宽阔。D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几个字用得好,可以成为炼字的典范?请找出来并品味其妙处。_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能表达这种情感?请写下来。_课后反思四、课后训练: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练习题第二课时学习小目标:1、朗读并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2、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3、品味诗歌的意境。学习重点:感悟古代诗歌的内容。学习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走进作者(1)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2)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最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音”。这些评价,并非溢美之辞。2、了解背景(1)白居易少年时就神往西湖。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的七月白居易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年底抵达杭州上任。第二年(823年)春天刚刚来临,大地稍露些许春的气息,早就慕杭州美景的白居易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西湖边游赏,终于实现少年时的心愿。(2)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3、文体知识(1)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2)天净沙:散曲曲调名。散曲是元代的新诗体,是在民间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歌词,以后文人相继大量写作。预习自测钱塘湖春行春行: 初平: 乱花: 浅草: 没(m): 行不足: 天净沙 秋思昏鸦: 古道: 断肠人: 天涯: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课内探究一、质疑探究:1、师生合作朗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2、赏析钱塘湖春行(1)全诗的线索是什么?古诗是怎样展开描写的?(2)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赏析:(3)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赏析:(4)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赏析: (5)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赏析:3、赏析天净沙 秋思(1)前三行全是写景,这些名词构成一幅什么样的图画。(2)“枯”、“老”、“昏”、“古”、“西”、“瘦”等词语的色彩情调有什么作用?(3)“夕阳西下”环境中的游子是什么心情?(4) “断肠人在天涯。”体现了什么主旨? 二、当堂检测: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曲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所写景象的时令是秋末? _2、以你的理解,分析曲中的“断肠人”此时因何而“断肠”?_3、此曲的主要写作特色是_ 课后反思课后训练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练习题15、古代诗歌四首 第一课时预习自测观沧海(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沧:通“苍”,青绿色。(3)海:渤海(4)何:多么(5)澹 澹(dn dn):水波摇动的样子。(6)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7)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8)日月:太阳和月亮(9)若:如同.好像是.(10)甚:非常(11)咏:歌吟(12志:理想次北固山下1.次:路途中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2客路:旅途。3.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4. 前:向前航行。5. 平:涨平,潮水涨得与岸齐平。6. 风正:风顺而和。7. 悬:挂。8. 海日:太阳从海上升起。9. 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 课内探究一、质疑探究:2、(1)交代观海的地点,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开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描写由此拓展开来。(2) 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在这水波澹澹的大海上,最先映人眼帘的是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3)虽然已到秋天萧瑟、草木零落的季节,但岛上依然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诗人面对萧瑟的秋风,极写大海辽阔壮美,波涛汹涌,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感伤的情调,表现作者壮阔的胸襟。(4) 这两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慨,写出大海的气势和威力。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5)写登山望海的景象,气势雄浑,表达了作者壮阔的胸襟和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3、(1)首联“客路”点明自己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己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2)颔联写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3)颈联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4)尾联,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5)这首诗的中心是什么?二、当堂检测:1A2“平”、“阔”、“正”、“悬”传神地描写了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景象。3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第二课时预习自测钱塘湖春行春行:春天散步。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没(m):隐没。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天净沙 秋思昏鸦:黄昏时的乌鸦。古道:古老荒凉的小道。断肠人:指飘泊天涯、百无聊赖的游子。天涯:天边,这里指异乡。课内探究一、质疑探究:2、(1)诗人以“春行”二字作为贯串全诗的主线,由点到面又由面到点地逐层展开描写。(2)首联直述“春行”的出发地,是在杭州西湖的登揽胜地“孤山寺”之北,“贾亭”之西,既点明了具体环境,又为展开湖上春光的描写作好了铺垫。次句大笔勾勒出湖上早春水涨云低的混茫景色,令人透过西湖水面刚与岸平以及天上和湖上波澜连成一片的画面,已经感受到春意的氛围。(3)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作者描写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细腻而生动,流露出诗人一路行来的新鲜感受和喜悦心情。(4)颈联写花草。随着“乱花浅草”一联镜头的转换,诗人已由“贾亭西”来到了“湖东”,写法也由点的展开变为面的收缩。唐人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 (5)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3、(1)一幅凄切恸人的风景图画(2)衬托出天涯游子的思绪。(3)孤凄悲凉。(4)表现了浓厚的思乡之情。二、当堂检测:1、枯藤老树昏鸦 2、游子长期漂泊他乡,看到眼前眼前悲凉冷清的秋景(或由眼前的“小桥流水人家”),引起思乡之情,想到自己长年漂泊在外,引起无限的思乡之情。 3、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