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新课标的高考真题分类2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3366021 上传时间:2022-03-18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历史新课标的高考真题分类2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基于历史新课标的高考真题分类2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基于历史新课标的高考真题分类2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新课标的必修、选择性必修课程十年高考考情总结分析以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课标卷、海南卷、大纲卷)为例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课标对照以及考纲要求】2011版课标2017版课标考纲原文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3.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4.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5.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6.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7.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8.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3.宋明理学4.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第二单元各课子目】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三国与西晋2.东晋与南朝3.十六国与北朝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1.隋唐的统一2.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3.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第7课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选官制度2.中枢政务机构3.赋税制度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2.文学艺术3.科技4.中外文化交流【“选择性必修”课标】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1.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2.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3.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4.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1.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2.知道货币、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3.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居民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4.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5.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6.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2.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上路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3.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4.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高考真题组编选择题【魏晋南北朝隋唐政治】新教材内容摘引:摘引1: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P31)摘引2: 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P33)摘引3: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P40)摘引4: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同时把察举制度中的考试因素加以强化,科举制度开始形成。(P43)摘引5:汉武帝时期,以尚书为主的中朝决策机构形成,三公逐渐被架空,具体事务分由六曹职掌。三公九卿逐渐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即“外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 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P44)1(2018全国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D)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考点】唐代节度使与藩镇割据的历史影响。2(2016北京文综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B)A汉长安 B唐长安C宋汴梁 D元大都【考点】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唐朝节度使制度以及唐朝的地方分裂势力。3(2008上海单科A组6)“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这几句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C)A. 七国之乱 B. 八王之乱 C. 安史之乱 D. 三藩之乱【考点】安史之乱的历史史实4(2015安徽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C)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考点】察举制5(2014海南单科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B)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考点】九品中正制所生成的魏晋门阀制度6(2008宁夏文综25)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本质(A)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 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考点】中央集权加强的基本手段与门阀士族的影响7(2010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C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考点】九品中正制8(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考点】科举制的历史意义9(2013福建文综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C)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考点】科举制度的社会影响。10(2012安徽文综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D)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考点】科举制下的人才选拔标准。11(2012四川文综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C)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考点】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12(2011山东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D)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考点】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13(2011江苏单科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D)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考点】唐代科举制在人才选拔范围方面所呈现的特点。14(2010浙江文综16)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考点】唐代科举考试的概况15(2010全国卷文综14)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B)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考点】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16(2011山东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考点】科举制的历史意义。17(2008上海单科共同部分21)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C)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考点】科举制的历史评价18(2015山东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B)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时期地方官吏任免制度19(2018江苏高考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D)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考点】三省六部制中的各部门只能。20(2018新课标全国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C)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考点】唐代三省六部制与宰相制度。21(2017江苏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C)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考点】三省六部制在唐代的发展变化。22(2016浙江文综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D)秦汉始置州 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 元代为中书省辖地A BC D【考点】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和手工业。23(2016浙江文综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B)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考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与唐宋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24(2015四川文综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C)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考点】三省制的历史源流25(2015北京文综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考点】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26(2015广东文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C)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考点】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27(2015上海单科33)资治通鉴载:高宗初即位,欲更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直恐宰臣异议耳。唐高宗所顾忌的宰臣,通常指的是()A政事堂议事的宰相B御史大夫C三省六部的长官D谏臣【考点】三省六部制、政事堂与唐代的宰相制度。28(2015浙江文综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B)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A B C D【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灌溉工具变革;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草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印刷术)29(2014北京文综15)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C)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考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科举制度、商业发展的基本概况。30(2014海南单科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C)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考点】科举制度的人才选拔标准31(2013山东文综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32(2013江苏单科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考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演变,即中书门下体制的确立。33(2012山东文综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B)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考点】唐代三省六部制和宰相制度的历史意义。34(2011上海文综9)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考点】三省六部制的机构组织结构。35(2010福建文综14)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B)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考点】三省六部制运行机制和各部门的职能。36(2010海南单科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B)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考点】三省六部制的历史意义37(2010广东文综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D)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考点】专制集权体制加强在唐宋监察、谏议制度上的反映38(2009江苏单科1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C)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考点】唐代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特点。39(2009安徽文综12)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A B C D【考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唐代)40(2008江苏单科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考点】唐初政治清明与三省六部制的关系。41(2008山东文综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B)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考点】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42(2008山东27)下列词句休养生息 杯酒释兵权 犯颜直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可以作为萧何、魏征、赵普、范仲淹、王安石等五位中国古代宰相小传的关键词句对应的排序是(C)A BC D【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基本史实43(2007广东单科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D)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汉设置刺史唐朝实行三省制 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 B C D【考点】中国古代通过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制度措施。44(2007宁夏文综28)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考点】唐宋变革中的中央政务机构变迁【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中国经济】摘引1: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P31)摘引2:开通的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P36)摘引3:租庸调制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P46)摘引4:安史之乱后,在籍户口大幅减少,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P46)1(2017课标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C)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考点】主要考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2(2016江苏单科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B)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考点】魏晋时期的翻车的功能。3(2016海南单科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农业模式4(2016海南单科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农业经济发展)5(2015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考点】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生产工具变革(耧车)6(2015课标卷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南移)7(2014天津文综2)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考点】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8(2014重庆文综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B)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9(2013安徽文综12)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图2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0(2013重庆文综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D)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考点】均田制11(2012浙江文综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考点】东汉的庄园经济。12(2011新课标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图4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考点】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13(2010天津文综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图1 图2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考点】中国古代步犁的定形。14(2009重庆文综15)隋唐时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C)A郑国渠 B芍陂 C通济渠 D邗沟【考点】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15(2016海南单科1)图1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D)A商 B周 C秦 D唐【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和中国与西域的文明交融。16(2015浙江文综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考点】唐代制瓷业与丝绸商业。17(2014海南单科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D)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考点】纺织业和唐代商品经济发展(丝绸之路)18(2013福建文综1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B) 频繁更换工种 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职业是世袭的 是临时工人A B C D【考点】唐代手工业的特点。19(2010重庆文综13)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C)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考点】阅读材料所说冶炼方法为灌钢法,这一冶炼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20(2009江苏历史4)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C)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考点】中国古代手工业中的灌钢法。21(2008山东基能59)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考点】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22(2007海南历史5)图2为“胡人执犁俑”。该陶俑可能最早制作于(B)A汉代 B唐代C宋代 D元代【考点】中国古代耕犁的发展演变。23(2015北京文综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B)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考点】唐代坊市制度的演变。24(2014江苏单科2)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A)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考点】唐代“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25(2014山东文综15)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C)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考点】唐宋商品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商品化)26(2013海南单科5)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A)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考点】古代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27(2012福建文综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C)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考点】隋唐都城城市设计与布局。28(2009全国II13)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 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考点】唐代坊市制度的历史影响。29.(2008江苏历史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C)民族融合的加强 丝绸之路的畅通 文化政策的开放 古代商帮的推动A B C D【考点】唐代对外商贸繁荣的背景。30(2007天津文综18)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B)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考点】唐代的丝绸之路与对外贸易。31(2007海南历史4)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C)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考点】唐代的商业制度。32 (2017课标26) 表1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考点】实施均田制的目的。33(2014海南单科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C)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考点】实施均田制的目的。34(2014广东文综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 B均田制受到破坏 C分封制恢复 D“市”突破空间限制【考点】均田制破坏的表现。35(2013浙江文综16)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C)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考点】唐朝抑商政策36(2012大纲卷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B)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 【考点】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37(2010广东文综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C)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考点】均田制下的土地集中状况。38(2009辽宁、宁夏文综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C)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考点】均田制下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所以是个体农耕这一形式。39(2008上海历史5)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西周 北魏 唐朝 明朝A B C D【考点】均田制是在北魏时确立的,唐朝时进一步实施。 40(2018海南高考3)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C)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B加剧了土地兼并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刺激了人口南迁【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唐宋时期南方耕地的开垦【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中国思想】摘引1: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P49)摘引2: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P50)摘引3: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P51)摘引4: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P52)摘引5: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寺很多。(P52)摘引6: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医药学和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P52)摘引7: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P53)1(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C)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考点】唐代三教合一潮流2.(2012海南单科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D)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考点】魏晋时期,儒学发展受挫,面临来自于佛教的冲击。3(2011山东基能23)山西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一处木质框架结构古建筑,紧贴崖壁,半悬空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北魏时期佛教已传入我国该建筑架构简单,稳定性差木柱和横梁之间的连接方式主要为钉连接插进岩石内的横木飞梁和木柱起主要支撑作用A B C D【考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与建筑艺术。4(2011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考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合流。5(2017年北京卷1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C)A对其思想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考点】唐宋文学的评价。6(2015重庆文综2)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C)A杜牧 B孟浩然 C杜甫 D白居易【考点】唐诗的现实主义流派(杜甫)7(2014全国大纲卷13)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 C )A陈子昂 B岑参 C王维 D李白【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唐诗8(2013海南单科4)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D)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 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9(2010安徽文综13)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B)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考点】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10(2014江苏单科3)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C)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雕版印刷术)11(2013重庆文综3)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C)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12(2010全国卷文综13)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D)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考点】雕版印刷术的影响13(2008四川文综13)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人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 )A造纸术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D火药与火器【考点】造纸术的西传。14(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