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3116769 上传时间:2022-03-17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4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苏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苏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州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20172020年)(征求意见稿)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 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化是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 务。为有效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我市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依据国家 “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 江苏省“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苏州市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特制定如下行动计划。一、总体思路按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 紧紧围绕“四个 全面”战略布局,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 始终牢记“两 个率先”光荣使命,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 点和落脚点,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以标 准化推动均等化, 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着力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着力增强基层服务供给 能力,着力完善服务供给机制和财力保障机制,加快完善符合市 情、项目完整、普遍惠及、持续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补齐 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短板,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持 续新进展,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二、基本原则(一)保基本。 科学设置基本公共服务项目, 牢牢把握标准, 严格落实到位,保证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都能够享有不低 于最低标准的公共服务,并控制和缩小人群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 待遇差距。(二)促均等。 立足于规划一体化、制度一体化,加强统筹 协调和政策衔接,控制并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基本公共服 务水平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区域间均衡配置。(三)可持续。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合理划分各级政府 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强公共财政可持续保障和监督问责。深化改 革创新,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支持各类主体平等 参与并提供服务,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四)建机制。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法制化 建设,建立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基本公 共服务均等化循序渐进,充分考虑与周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政策 协调,并将其与苏州城市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设计适度的保障待 遇和服务标准。三、行动目标到 2020 年,覆盖全市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 全,项目体系更加完备,服务供给总量持续增加,结构进一步优 化,规模和质量能够满足全市城乡居民的基本需求。以基层为重 点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全面建立, 基本公共服务规范化、 标准化、# 信息化、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和监管 机制更为健全,城乡居民获得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便捷。同时,区、市(县)间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水平差距继续缩小,针对 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占比进一步增加。街道、乡镇和城 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基本公共服 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人民群众享有更好的教育、 更稳定的工作、 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更丰富的文体活动、更宜居的生活环境。表1苏州市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类另y指标2016 年2020年目标基本公共教育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99.5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00100基本就业创业城镇登记失业率(%)1.89V 3.5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年)17.1117.4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人数(万人/年)4.34社会保险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999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999社会保障卡持卡率(%)90 90卫生计生服务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60 2.5每千人注册护士数(人)2.88 3.14每千人医疗卫生床位数(张)5.94 6基本养老服务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率(%)100100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数比率(%)52.93 70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张)38.250城乡社区日间照料服务覆盖率(%)70100类另y指标2016 年2020年目标住房保障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22.61 23公共文化体育居民综合阅读率(%)92.2 90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10010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3.33.4国民体质合格率(%)96.395公共交通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28.132镇村公共交通开通率(%)100100环境保护城镇污水处理率(%)95 95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99公共安全社会治安满意度95 95残疾人服务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 补贴覆盖率(%)100100四、主要任务(一)基本公共教育完善基本公共教育制度,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化、普 及化水平,为每一个儿童、少年提供基本的学习与发展机会。深 化教育改革,维护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各类教育协调 发展,满足市民的基本教育需求。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大力开 展苏州中小学生网络学习公益服务,汇集全市名师资源建设公益 性苏州未来学习中心,拓展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渠道。义务教育。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持 续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增强教育资源供给。加 大对相对薄弱学校支持,规范外来工子弟学校办学,提升教育质 量,引导转型发展。实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制度,确保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公平有序入学。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3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坚持适龄儿童免试就近入学政策 完善帮困助学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全面推 进教育信息化,提高师资队伍能力水平。高中和中职教育。 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教育 与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鼓励高中教育方式创新, 提高普 通高中办学水平。健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 度。调整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 推进产教融合、 工学结合、 校企 合作。鼓励校企共建生产与教学功能兼备的公共实训基地、 行业标 准研制中心、专业技术研发中心、技能鉴定中心、实验实训平台, 支持校企共建企业学院和校办实体。 加快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 发展。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柔性人才使用。 健全 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学前教育。 充分发挥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科 学谋划学前教育规划布局,推进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适应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扩大小区配套教育资源,提高城乡结合和人 口集聚地学前教育资源总量,重点实施镇以下农村幼儿园标准化 建设。推动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完善政府购 买教育服务和奖补机制,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保教 服务。完善政府、举办者、家庭合理分担的投入机制,确保学前 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稳定增长。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接 受学前教育的资助力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完善非编教师、 保健医生、保育员聘用与管理机制,依法落实社会保障,严格按照标准配齐配足保教人员特殊教育。 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实现残疾学生学前至大学免 费教育。强化特殊教育区域规划与布局,积极推进融合教育,建 立完善特殊教育体系,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巩固提高残 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 人高中阶段教育,继续推进送教(康)上门工作, 2020 年实现残 疾儿童少年 15 年基础教育。 加强各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建设, 安 排专项经费、配备专职人员从事研究、管理与指导等工作。加大 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 公用经费按当地普通同级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 10 倍拨付,学前阶 段生均公用经费参照同级义务教育阶段标准执行,随班就读学校 学生按同级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执行。加强特殊教育 教师队伍建设, 改善特殊教育教师待遇。 完善残疾学生资助体系, 加大资助力度。 深化特殊教育改革, 有效开展“医教结合”和个别化 教育实验,扎实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工作。继续教育。 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健全覆盖城乡的终身学习网 络。建设学在苏州市民终身学习云平台品牌, 逐步形成市、 县(市、 区)联动、覆盖城乡的数字化终身学习网络。实行终身学习登记 和不同学习成果学分认证和转换制度。 推动社区教育服务社会化。 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健全职业培训标准,大力发展社会化职 业培训机构,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从学习到工作 的各个阶段,适应劳动者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5 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体 系,培养新型现代农民。加快发展多样化的老年教育,构建多样 化的老年教育网络。专栏1基本公共教育提升工程1学前教育城乡一 体化发展工程以街道(镇、村)为单位,科学测算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扩大小 区配套教育资源,实施镇以下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提高城乡结 合和人口集聚地学前教育资源总量,补足配齐学前教育教师。鼓励 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建设普惠性幼儿园,满足城乡幼儿就近入 园的需要。加强优质资源建设,到2020年省、市优质园比例力争 达 90%。2义务教育学校标 准化建设工程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管理,统一城乡办学标准、师资编 制标准、装备配置标准,强化教育督导,提升优质均衡发展水平。 加大对相对薄弱学校支持,建立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机制。深入实施“智慧教育”工程,推动实现教育全过程信息化。到2020年,所 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标准化学校办学标准。3中等职业教育能 力提升工程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以加强薄弱学校为重点,扶持主干专业建 设,推进职业学校能力提升,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 伍,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全面达标。推动产教融合,重点扶持建设依 托中职学校、整合行业企业资源、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性 校企合作共同体,建成一批由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 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示范性(骨干)职业教育集团。4终身教育体系完 善工程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建设广覆盖、多类型、多层次、开放便捷的终 身教育服务平台。依托学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会和社会培训机构, 提升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到2020年,开展社会教育的 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比例达80%以上,学习型组织和社区较为普 及,示范性农村社区和教育中心比例达80%以上。(二)就业创业服务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提升就 业创业全过程公共服务能力。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平等就 业制度和均等化服务机制,推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就业创业体系。完善就业创业政策法规咨询、信息发布、项 目开发、风险评估、职业指导、就业失业登记等全程免费服务, 加强 12333 咨询平台建设,依托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功能完备、 服务专业、信息共享、有序开放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实施 创业富民工程,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 创业新机制。完善失业监测体系,初步建成失业预警机制。健全 就业援助制度,规范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程序,加强实名制动态管 理和分类帮扶。完善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办法,精简优化各类补贴 发放模式,拓宽公益性岗位开发渠道。提升就业援助水平,提高 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就业援助实现单位就业的比重。 加强就业指导、 就业见习和创业服务,落实和完善促进军转干部及随军家属就业 政策。职业技能培训。 健全以用人单位为主体、面向全体劳动者的 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失业人员、离校未 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推行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大培训 市场整合监管力度,引导协调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有序开展 职业技能培训。规范职业培训标准,改进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加 强对培训对象、培训过程、培训质量、资金使用的全面监管,提 高职业培训质量和水平。劳动权益保护。 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的动态管理,不断提高 劳动合同覆盖率和履行质量。 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和企业裁员行为, 提升企业依法用工和职工依法维权意识和能力。健全科学的企业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大力推进工 资集体协商,努力实现同工同酬。落实工资指导线制度,规范和 融合薪酬调查和工资指导价位发布制度,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组织体系,完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 织。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深化劳动保障监察联动举报投诉平 台建设,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工资保证金和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 加强劳动保障诚信评价制度建设。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人事 争议调解仲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重大集体争议的多方联动化解 和仲裁快速处理机制。畅通法律援助渠道,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 权益。专栏2就业创业服务提升工程依托“互联网+ ”、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技术手段,建设覆盖城 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立全市集中的就业创业信息资源1公共就业创业服务 平台建设工程库,完善就业创业管理与服务工作信息化建设。推进人社基层平 台规范化建设。推进12345 (12333)电话咨询服务中心建设, 提升12345 ( 12333)电话咨询服务水平,构建电话、网络、微 信、短信、移动APP等服务渠道相融合的一体化咨询服务体系。2人力资源市场能力 提升工程整合完善市(县、区)人力资源综合服务设施,重点建设一批在 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较大影响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 提升综合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综合能力。3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新建、扩建一批综合型公共实训基地和 县级地方产业特色型公共实训基地,形成覆盖全市的公共实训基 地网络。为城乡各类劳动者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实 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4全民创业工程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创新企业用工服务方式方法,实施大学生优 秀创业项目计划,扶持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就业,支持留学回国人 员科技成果转化。至2020年,新建省级创业孵化基地25个,遴 选200个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扶持8000名农民、2万名失业 人员创业。9 5重点人群就业能力 提升计划加大贫困豕庭子女、未升学初咼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 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和残疾人等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力 度,按规定提供培训补贴。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每年 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不少于1500个,鼓励高校毕业生 参加就业见习,提升咼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促进稳疋就业、咼质 量就业。(三)社会保险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险制度,建成城乡一体、统 筹协调、便捷高效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社会保险 均等化。社会保险政策。深入推进全民参保登记工作,加快建设全民 登记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完善居民、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参保政 策,依法促进各类单位和符合条件的人员长期持续参保。完善稳 定可持续筹资机制,明晰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责任,依法加强 和规范社会保险费征缴。完善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监测预警机制, 完善社会保险政策和缴费费率调整机制。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制度和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落实被征地农民 刚性进保,平稳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健全 科学合理的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落实基础养老金全国 统筹要求,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完善职工基本 医疗保险制度和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医疗保 险报销水平调整机制,健全大病保险制度,逐步探索扩大自费医 疗救助范围,实现对特殊人群、特殊疾病的精准医疗救助。优化 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转诊备案制度,逐步推进大病保险市级 统筹。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预防失业和促 进就业的功能,适度提高失业保险待遇水平。 强化工伤保险预防、 补偿、康复的功能,完善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支付标准和费 率的形成机制。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满足失能群体日益 增长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等服务需求。社会保险经办。建立标准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推 进经办管理服务资源整合,优化社会保障经办服务,完善并简化 转续流程,推行网上认证、网上办理转续。加强社会保障卡的发 行应用,加快发行进度,强化社会保障卡对各项人社业务的应用, 实现社会保障卡覆盖 90%以上人口。专栏3社会保险服务提升工程1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构建全民参保登记动态管理机制,形成每个人社会保险标志唯 一,内谷完整准确,数据信息取全、取准、取新的参保人贝基础 信息数据库。重点推进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社 会组织从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等群体纳入相应的社会保 障体系。继续采取政府补贴、公益捐助、慈善帮扶等方式,帮助 重点优抚对象、残疾人和各类困难群体参保。充分应用全民参保 登记成果,推进经办管理服务的精准化,推动职工和城乡居民全 面、持续参保,2020年基本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信息化建设建设符合市集中要求的人员、单位、社保卡、经办服务机构、电 子档案基础信息、全民参保等基础信息库,整合各地各类业务资 源信息,建立一体化业务经办平台,强化数据查询、比对、认证、 分析和挖掘。全面拓展网上服务大厅、掌上服务大厅、自助服务 终端等各类渠道,打造线上线下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跨业 务、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四)卫生计生服务全面推进健康苏州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强化政府保基本职责,维护医疗卫生公益性,满足群众基本健康服务需求,促进全民健康。到2020年,全市人民健 康状况得到改善,健康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11 公共卫生服务。 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 项目,拓展服务内容,建立与项目匹配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保障机制,促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积极整 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发挥疾病预防控 制、妇幼保健、慢病管理、计划生育等基本功能。加强重点人群 的健康管理, 推进电子健康档案使用。 健全完善传染病监测体系、 精神病防治康复服务体系、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出生缺陷综合 防治体系、卫生应急体系、卫生监督体系、院前急救体系建设。 加强城乡居民身心健康教育和自我健康管理, 提高居民健康素养。 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城乡 “15 分钟”健康服务圈建设,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医联体和远程医 疗等多种方式,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完善城市公立 医院三级网,加强市级区域医疗中心规划与设置。加强儿童医疗 服务改革发展,提升儿童医疗服务能力。实行差别化的医保支付 和价格政策,强化财政政策支撑,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 支持和引导居民基层首诊,基本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 联动、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服务模式。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提高 人民群众和医护人员满意度。积极推进社会办医,鼓励创办特色 化、规模化医疗机构。提高医疗质量,健全医疗安全保障体系, 实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持续改进。全面加快妇幼健康服务体系 建设,推进医养融合工作。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使用监管。人口计划生育服务。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施全面二孩政策,适当提高生育水平。加强优生优育优教服务,提高人口素 质。完善妇幼健康服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建立分级服务和质量检 查制度。有效整合医疗卫生、计生技术服务资源,提升计划生育 服务水平。继续落实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免费制度,提供优质 的生殖健康服务。提高优生健康检查质量,实现孕前优生健康检 查应检尽检,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 理。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创新对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家庭 扶助关怀方式,提升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强化流动人口卫生 计生服务管理,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建设。专栏4卫生计生服务提升工程1实施苏州市健康市 民531行动计划实施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市和各县级市均建立 健全城市多中心疾病协同救治体系;开展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 病和高危孕产妇筛查;制订肿瘤高危因素筛查评估指南;对高危 妊娠孕妇开展动态监测和分级管理;为75万名50岁以上户籍居 民面对面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高危筛查,对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 开展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全市城乡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 成市民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实施计划:2017年建成市胸痛、创伤、卒中、危重孕产妇、危 重新生儿等五大救治中心;制订肿瘤咼危因素筛查评估指南,对 高危妊娠孕妇开展动态监测和分级管理,为25万名50岁以上户 籍居民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高危筛查,对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员开 展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完成全市5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市民 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平台的提升转型。2实施苏州市健康城 市“531”行动计划到202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4%以上;重大传染病防治 工作得到加强,扩大免疫规划覆盖人群和免费接种项目;完善心 理健康服务体系,抑郁障碍和老年痴呆干预能力得到提升;重点 人群伤害发生率和致残率有所降低;开展妇女儿童主要健康指标 处于省内领先水平。(五)基本社会服务建立完善基本社会服务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相应的物质和 服务等兜底帮扶,重点保障特定人群和困难群体公平享有基本公 共服务和参与社会发展权利。社会救助。综合构建特困人员供养、最低生活保障、低保边 缘对象救助、受灾人员救助以及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临时 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衔接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贫困家庭经 济状况核对机制,促进“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健全最低生活保障 标准确定及动态调整机制,实现扶贫标准与低保标准相互衔接。 开展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加大“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支持力度, 建立由临时救助到医疗救助的“摆渡机制”,重点解决“因病支出型” 贫困难题。提高医疗救助筹资水平,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完善临 时救助制度,覆盖持居住证的非户籍常住人口。完善自然灾害救 助政策,健全自然灾害民生保险制度,切实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 活。健全主动发现、快速响应、综合救助的“救急难”长效机制,形 成生活保障、人文关怀、精神慰藉相结合的救助模式。社会福利。健全适度普惠、持续发展的社会福利体系。全面 落实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探 索困境儿童家庭监护能力和寄养、收养家庭监护抚养能力评估机 制,及时监督干预问题家庭。积极开展遭受家庭暴力、事实上无 人照料等特殊困境儿童的帮扶工作机制, 促进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优抚保障体系,保障抚恤优待对象的生活水 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积极拓展安 置渠道,不断提高岗位质量。落实优先优惠扶持政策,多渠道帮 助退役士兵就业创业。社会事务。全面开展结婚登记颁证和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完 善婚姻登记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婚姻登记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收 养登记评估机制。完善绿色惠民殡葬政策,大力倡导和发展多种 生态节地葬式葬法。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基层法律顾问制度,基本 实现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 并逐步向个人法律顾问延伸。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和网络 平台建设,加大公共法律服务产品供给。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推 动覆盖对象从低保人群拓展至低收入人群,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专栏5基本社会服务提升工程1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完善养育、治疗、 康复、特殊教育和技能培训等功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 部门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救助场所,对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未成年 人实施救助,承担临时监护责任。加强智障、肢残和精神病患者 服务设施建设,增强精神卫生防治与康复能力。2“社区+”综合服 务管理平台建设完善各县(市)区社区空间布局规划,通过房屋置换、政府购买、 改建扩建等方式,逐步将分散多处、不利于集中开展公共服务管 理的设施归并整合,集中一处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健全覆盖 全市的、集社区管理服务、民意沟通、信息公开于一体的城乡社 区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逐步实现与延伸到村(社区)的各条 线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共享共用。15 (六)基本养老服务 建立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 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让老年人拥有更多的获得感。老年照护服务。 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 充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以社会力量为主体、专业团队 为支撑、家庭照护为补充的老年居家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的基 本生活照料、医疗健康、精神慰藉、紧急救援、法律援助等养老 服务需求。 健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托老所等居家养老服务网点, 实现社区养老照料服务全覆盖。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养老服务资 源,推进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满足老年人就地养老的需求。 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加大养老机构床位结构调整力度,重点 发展护理型养老床位。 加快农村敬老院转型发展, 改进服务设施, 增加康复护理功能,提升服务质量。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以长期照 料、专业护理和临终关怀为核心的护理型养老机构。统筹推进城 乡设施适老化改造。老年照护服务补助和意外伤害风险保障。 建立健全养老服务 标准体系,完善困难老人基本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服务需求评估 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统。完善老年人优待办法,逐步拓展优待项目 和范围。逐步扩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养老服务 组织机构责任保险。专栏6基本养老服务提升工程1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和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完成70%的农 村敬老院提档升级改造。到2020年,全市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 务中心(站)基本实现服务全覆盖,每千名老人拥有各类床位数 达到50张,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床位数比例达70%以上。实施 民办养老机构扶持计划,到2020年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养老 机构床位数占比达70%以上,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运营服务。 推动适老设施建设改造。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建立健全养老机构 与医疗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2“智慧养老”信息 服务系统建设建成覆盖全市的养老数据资源中心及应用服务平台,实现各涉老 部门数据交换与共享,为老年人及其子女提供可靠便捷、质优价 廉的家政预约、医疗保健、商品代购、信息提示、紧急救助为一 体的逐级响应、多方联动的网络保障。(七)住房保障健全基本住房保障制度,以解决城镇居民基本住房问题和农 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为重点,满足城乡住房困难家庭基本住 房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公共租赁住房。创新基本住房保障和供给方式,通过发放货 币补贴和购买、长期租赁市场房源等多种方式,多渠道筹集公共 租赁住房房源。健全公共租赁住房申请、 审核、分配和退出机制, 科学设置并动态调整公租房保障准入标准,逐步建立住房救助保 障标准与住房租售价格、人均收入水平挂钩联动机制,稳步扩大 保障覆盖面。推进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引 导企业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和运行公共租赁住房,鼓励用人单位 采取发放租赁补贴的方式解决外来员工的基本住房问题。棚户区(城中村)改造。 将棚户区改造与城市更新、产业转 型升级有机结合,加快推进现有集中连片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基本完成城镇危险住宅房屋治理改造。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加强 工程质量监管。逐步扩大货币化安置比例,扩展存量商品住房和 棚改安置住房转用渠道,统筹采用实物安置与货币补偿。农村危房改造。完善农房救助工作机制,建立“发现一户、改 造一户”的长效住房救助机制,合理确定补助对象和标准,优先帮 助经济困难、住房危险的农户解决住房安全问题,强化危旧房改 造的“事前、事中、事后”把关和指导。完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的申 请、评议、公示、审查、核准、资金拨付等工作机制。专栏7住房保障提升工程1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工程改造、整治各类城镇棚户区住房10万套(含货币化安置)左右。 到2020年,保障性住房覆盖23%城镇常住人口,基本满足城镇 人均可支配收入线以下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符合条 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公共租赁住房保障需求;基本完成现状存在的 集中成片城镇棚户区(含旧住宅区、城中村和城镇危房)改造。2棚户区(危旧房) 改造工程通过实物供应和货币化安置,推进各类棚户区和城中村完成改 造,使棚户区(危旧房)居民的住房条件明显改善,配套基础设 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高。(八)公共文化体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 展,健全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丰富 的文化体育产品和服务,有效提高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和身体素质。公益性文化。优化城乡文化设施布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 点,加快建设城乡“十分钟文化圈”,促进城乡、区域共建共享,增 强文化资源综合效益。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快实现公共文 化数字化服务全域覆盖,推进网络公共服务、移动公共服务的建设。 17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和特殊需求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机 制。健全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机制,以“申遗”为契机,提升 重大文化遗产资源的综合管理水平。 加大对苏州刺绣等手工艺以及 昆曲、苏剧、苏州评弹、 苏式滑稽戏等地方传统戏曲曲艺的扶持与 传承。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与供给的群众参与机制, 加强文 化惠民服务与群众需求对接, 提升公共文化供给的有效性。 广泛开 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 引导广场文化活动健康、规范、有序开展。广播影视。 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保障信息传播的高 效快捷和安全有序。 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 网络化、 高清化建设, 推进地面无线数字化覆盖。建设应急广播体系,充分发挥应急广 播的实际效用。推进有线智慧镇(街道)全覆盖工程,确保“十三 五”末全市各镇(街道)均建成有线智慧镇(街道) 。持续推进公 益电影室内化、定点化、标准化放映镇(街道) 、村(社区)全覆 盖。提升广播电视涉农节目质量,加强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新闻出版。 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建设书香苏州,让更多 优秀出版物进入家庭、社区、校园、农村、企业和机关。完善公 共图书馆总分馆运行机制,实现公益阅读服务网络全覆盖。推进 数字阅读平台的使用绩效。全民健身。 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通过全民健身实现全民 健康。实施“六个身边”工程,加快打造“10 分钟体育休闲生活圈”, 重点加强体育公园、 健身步道等体育场地规划建设与管理利用。 充 分利用现有城乡公共设施,大力推进体育资源共建共享,鼓励公共 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大力培育和发展体育社会组织,推进 体育社团社会化、实体化改革。加强基层公共体育服务,广泛开展 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提升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水平和健身 活动水平。进一步完善国民体质测试常态化机制, 普及科学健身知 识,提供科学健身指导。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完善青少 年体育评价机制。专栏8公共文化体育提升工程1基层综合性文化服 务中心建设2020年,全市100%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国家等级标准,100% 行政村(社区)建有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 育、体育健身、公益电影放映等功能于一体,布局合理、功能齐 全、标准统一、服务规范、各具特色、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 高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使之成为我市文化建设的重要阵 地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综合平台,总体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至2020年,全市全面建成市级应急广播平台1个,县级应急广播平台5个(各市及吴江区),各镇(街道)、村(社区)建有应急广播插播平台,并实现省、市、县(区)、镇(街道)、村(社2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区)五级平台贯通,市、县(区)平台分别接入本地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全市设有市级应急广播频率1个,县级应急广播频率5个;全市音柱、户外大屏、高音喇叭等应急广播终端以及按比例配置具备独立电源的多模接收终端实现行政村(社区)全覆盖,人群密集场所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建成应急广播有线、无线双覆盖网络;建成较为完善的应急广播使用、管理机制,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全时段的应急广播服务功能。3“有线智慧镇(街 道)”全覆盖工程发挥广电网络覆盖优势、传播优势、安全优势,强化信息资源开 发利用和整合共享,建设面向群众、互动体验、多元智能、内容 丰富的“广电+互联网”服务体系,有效打通党委、政府政务服 务、民生服务、信息服务进社区、进家庭的“最后一公里”。至 2020年,苏州市各镇(街道)全面接入“苏州云媒体”服务平 台,实现“有线智慧镇(街道)”全覆盖。4公益电影定点化、 室内化、标准化放 映全覆盖工程全面落实政府购买服务,以标准化带动均等化,持续推进电 影公共服务由流动向固定、由室外向室内、由“我送你看”向“你 需我送”转变,实现公益电影放映提质增效。到2020年,全面 建成与城乡群众观影需求相对接的多层次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公 益电影室内固定放映点建设实现镇(街道)全覆盖,固定放映点 (室内或室外)建设实现村(社区)全覆盖,标准化放映全面落 实,规范化管理到位到人,服务质量显著提升。5苏州第二图书馆建 设规划建筑面积45332平方米,共建设7层,其中地下1层,建筑 面积9444卅,地上6层,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包含公共图书馆 服务、智能化书库、数字影院、音乐图书馆、特色资源陈列馆、 文化广场、配套服务设施等。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面向未来图书 馆发展,具备公共图书馆服务、文献存储集散、配套服务等三大 功能,突出四大亮点与特色:打造国内首个大型智能化书库,打 造儿里向往的悦读天地,打造咼端信息服务新平台,打造温 馨舒适的“市民书房”,将成为苏州北部地区地标性建筑,成为 苏州市民第三空间。6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统筹规划体育场地设施,合理布局大型体育场馆,重点建设一批 便民、利民的基层体育设施,加快建设体育公园和户外健身营地, 构建城郊及乡村自行车道、健身步道等慢行交通网络。建设乡镇(街道)小型全民健身中心和多功能运动场,推动体育设施向农 民集中居住区和较大自然村延伸覆盖。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严格落 实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 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要求,确保与住宅区主 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丄、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 用或侵占。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平方米,建 成健身步道2773公里、省级体育公园1个。(九)公共交通加快建设更加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推进城乡出行基本公 21 共服务均等化,满足居民基本生产与生活所产生的交通出行需求。 城市公共交通。 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网络,推进交通设施与交通枢纽紧密衔接。积 极发展快速公共汽车、 现代有轨电车等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系统, 优化站点和线路设置,提高覆盖率、准点率和运行速度。强化交 通综合管理,有效调控、合理引导个体机动化交通需求,加快公 交场站、公交路权优先设施、公交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公交优 先发展战略,积极落实税收减免、补贴、补偿等政策。积极发展 层次分明的慢行交通,完善公共自行车系统。合理布局建设城市 停车场和立体车库,有效缓解堵车和停车矛盾,推进路政、养护 及交警队伍建设,加强交通安全信息化管理,保障道路通行安全 和人民群众出行安全。依法严厉查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强化城 乡道路安全执法管理力度。镇村公共交通。 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提高乡镇公路 的通达深度、覆盖广度和安全技术水平。契合新型城镇化、城乡 发展一体化需求,统筹城乡客运发展,优化城乡公共交通网络, 进一步提升城乡客运服务均等化水平。优化行政村道路客运班线 和镇村公交网络, 在确保镇村公共交通开通率 100%的基础上进 步提升城乡公交服务水平。专栏 9 公共交通提升工程1公交都市创建工程贯彻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全面推动 规划引领完善、公交系统拓展、服务能力提升、路权优先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公交提升、行业素质提升、交通需求管理等 八项工程建设,努力将苏州打造成“适应古城,引导外围”格局 的国内领先的 公交都市 示范城市。2镇村公交持续健康 发展工程完善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客运资源整合,优化调整城 市公交、市镇班线和镇村公交线网,促进城市、市镇和镇村三级 客运网络的衔接融合。3公路安全生命防 护。加强农村、山区道路、未通过验收的通车道路安全隐患治理,重 点治理临水临崖、急弯陡坡等高危路段。(十)环境保护统筹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持续推进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的污染综合治理,有效管控环 境风险,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城乡生态环境质量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饮用水安全。以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为重点,加大水源保护 力度,加强供水安全保障基础设施、水质监测监控和应急体系建 设和改造,实现原水互补、清水互通、区域供水,建立应急机制。 完善供水水质检测信息系统,加强监督管理,定期监测、检测和 评估饮用水水源、供水厂出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况。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 加快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系 统建设和改造,有效提高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行效率,实现市区 及县级市建成区生活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强化污水处 理设施运行监管,加快推进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监管信息平台建设, 确保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有效削 减面源污染。加大垃圾治理力度,完善责任机制,形成完善的生 活垃圾收集、转运及无害化处置系统,实现城乡垃圾集中有效处 理全覆盖。扩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试点,提高垃圾分类收集 水平,推进餐厨垃圾和建筑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严格落实大气 污染防治工作计划, 开展能源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工业废气治理、 机动车污染防治、城市扬尘控制、应急预警提升等一系列重点任 务和工程项目,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积极落实噪声污染防治 措施,持续改善声环境质量。加大土壤污染防治,改善土壤环境 质量,强化土壤环境风险管控。生态保护建设。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大生态系统与环境保 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苏州”建设。强化自然湿地保护,提升湿地 生态功能,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 动计划,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完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 优化绿地 布局,构建城市绿道系统, 推进“城市公园绿地10 分钟服务圈”,提 升公园绿地品质和服务功能, 逐步形成类型丰富、 布局合理、 功能 完善、特色鲜明、 惠民便民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 健全环境风险预 测预警体系,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督。 推进重点规划、 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 积极培育和弘扬生 态文化,强化全社会的生态伦理、生态道德和生态价值意识。专栏 10 环境保护提升工程1宜居城市环境建设工程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 严格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计划要求。全面推进城市黑臭 水体整治,实现城镇生活污水设施全覆盖。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 达标排放计划。全面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现生活垃圾 无害化处理设施市县全覆盖。完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优化绿地 布局,拓展生态廊道,增加绿化轴带,建设开放式天然公园,构 建“ 10分钟公园绿地服务圈”,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环境面貌。2美丽乡村环境建设计划全面推行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标准,大力实施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 动,建立健全 五有 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完善农村生活垃 圾收运体系,加大村庄生活污水和河道等水系治理,统筹农村饮 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加大农村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 染防治力度,全面推进秸秆禁烧禁抛,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 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置。3环境监测能力提升工程建设覆盖大气、水、土壤、生态、噪声、辐射等要素、覆盖主要 城镇和农村地区、重点流域和水体的全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加 强大数据、云计算等智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构建“互联网+绿 色生态”体系。加强市、县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推进辐射 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强化对放射性废源(物)的统一管理,最大 限度降低环境风险。(十一)公共安全强化公共安全保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完善以食品药 品安全、社会治安、防灾减灾为重点的公共安全服务制度,构建 安全和谐的生存发展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战略,构建食品药品安全 现代化治理体系,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标准管理体系, 加强食 品安全机构和队伍建设。推进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深化餐桌安全治 理,落实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 建立健全原产地可追溯和 质量标识制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创新食品药品“智慧监管” 完善信用监管体系,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法 25 规、标准体系和相关知识宣教, 构建多方协同的社会共治格局。 强 化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控, 健全风险监测预警、 评估交流、 应急处 置和流行病学调查、 食源性疾病监测等工作机制。 健全药品供应保 障体系,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成果, 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机制, 加 大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力度,满足群众基本用药需求。社会治安。 全面推进平安苏州建设, 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加快基层社会治理, 构建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实现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推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 联网应用,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加强重点行业治安防控 网建设,建立健全治安形势播报预警机制。健全群防群治长效工 作机制,增强防范打击各类犯罪能力。防灾减灾。 深入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健全防灾 减灾救灾体系,提高信息化水平,强化事前预警、事中救援和事 后恢复的灾害综合处理能力。综合部署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积极 推进火灾预防、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体系建设,完善消防责任体 系。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 合理配置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 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建立常态化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机制。 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加强地质灾害防控、治理和搬 迁避让。统筹推进应急避难场所、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和灾害信息 员队伍建设,完善分级管理、反应迅速、布局合理、规模适度、 种类齐全、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符合我市实际的“市县级市(区) 乡镇(街道)”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支持引导社会力量高效有序参与救灾工作专栏11公共安全提升工程1食品药品安全治理 体系建设工程完善食品安全协调工作机制,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风险评估关键技 术研究,健全检验检测等技术支撑体系和信息化监管系统,完善 风险分级、信用分类、随机抽取、突击抽查等监管模式,食品检 验量达到6份/千人?年,国家及省基本药物抽检覆盖率达100%。 推动建立食品药品职业化检查员队伍,促进各级监管队伍装备配 备标准化。建成全市食品安全综合信息平台,实现食源性疾病监 测异常病例、聚集性病例和食品污染物超标等自动预警。构建药 品医疗器械风险效益评价体系,健全县(市、区)药品医疗器械 化妆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网络,建立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区域 并延伸到乡镇农村的风险监测体系。2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提升工程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形成全面覆盖县级市(区)、乡镇(街道)、 村(社区)二级避灾安置网络;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库(代储点) 布局,落实建设标准,实施规范化管理,形成市、县级市(区)、 乡镇(街道)、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推进灾害信息员培训,加 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灾情报送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深入 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推动救灾工作标准化建设。提 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十二)残疾人基本服务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满足残疾人基本需求,为 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发展创造便利化条件和友好型环境,促进残 健融合,增强残疾人群体获得感。残疾人基本生活。 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重度 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家庭生活困难、靠家庭供养且无法单独立 户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经个人申请,按照单人户纳入最低生 活保障范围。积极推动残疾人保障政策与其他困难群体保障政策 的有序衔接。残疾人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为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城 乡残疾人免费提供就业创业服务,提供免费职业培训。完善针对 就业困难残疾人的就业援助和扶持政策,为智力、精神和重度肢 体残疾人提供辅助性、支持性就业服务。完善贫困和重度残疾人 参加社会保险个人缴费资助及符合条件灵活就业残疾人的社会保 险缴费补贴政策,将残疾人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 险。健全贫困精神残疾人免费用药救助政策。为符合住房保障条 件的城镇残疾人家庭优先提供公共租赁住房或发放住房租赁补 贴,为符合征地拆迁安置条件的农村残疾人家庭在房源、楼层选 择上给予优先考虑,对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家庭农村危房改造给 予倾斜照顾。残疾人康复、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 有康复需求的残 疾人普遍享有基本康复服务,残疾人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逐步扩大。加强残疾预防,全面实施健康婴儿促进工程、青少年 脊柱侧弯筛查、老年人视力和听力社区筛查等工作。 全面落实0 6岁残疾儿童免费基本康复服务政策,对714岁肢体、听力语言、智力、孤独症、低视力残疾儿童巩固性康复给予补贴。为困 难家庭(低保及低保边缘) 残疾人、 14周岁(含)以下残疾儿童、 残疾学生和就业年龄段无业无固定收入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 给予补贴。进一步健全残疾人托养服务机制。全面普及残疾儿童 少年义务教育,实现残疾学生从学前到大学全免费教育,加大残 疾学生资助力度。普及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推进社区型残疾 人文体兴趣团队(小组)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公园免费对27残疾人开放。加快推进公共场所和设施的无障碍改造,完善残疾 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补助制度。专栏12残疾人基本服务提升工程1特殊教育提升工程加强各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建设,配足配齐专业师资,积极推 进融合教育。以普通中小学、幼儿园为依托成立融合教育资源 中心(咼中阶段以县域为单位,至少在普通咼中和职业学校各 设置一个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农村以乡镇为单位每个学段至少 设置一个资源中心,城市可以街道为单位参照设置);根据当年 特殊儿童的个别教育需求,在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之外,依托普 通中小学、幼儿园弹性设置融合教育资源教室,作为特殊教育 的补充资源。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向两头延伸,大力发展以职业 教育为重点的高中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