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精品资料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A组 1.(2014重庆文综,3,4分)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2.(2013安徽文综,12,4分)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3.(2013江苏单科,1,3分)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4.(2013重庆文综,2,4分)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5.(2013北京文综,14,4分)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6.(2013福建文综,15,4分)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频繁更换工种 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职业是世袭的 是临时工人A. B. C.D.7.(2012广东文综,12,4分)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8.(2012海南单科,1,2分)礼记吩铝睢吩,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9.(2012浙江文综,14,4分)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10.(2014四川文综,13,22分)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8分)材料二1708年,萨克森一炼金师在欧洲率先研制出瓷器。1710年,萨克森王国宣布掌握制瓷专利,并成立梅森皇家瓷器厂。1722年,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且沿用至今。经过不断研发与创新,梅森瓷器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子,被誉为“白色金子”和欧洲第一名瓷。后来受工业化冲击,全手工作业的梅森遇到极大挑战。1864年新厂建成,为保护手工技艺,他们将原厂改为博物馆,专门保存模具,300年的石膏模具至今无一缺失,随时能重新制出原汁原味的梅森瓷器。梅森瓷器经久不衰,根源在于对质量一丝不苟的奉守,也离不开一万多种绚丽的色彩和精细的浮雕。全球瓷厂中,梅森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工艺师要完成近4年的技术与艺术教育和10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上岗。梅森,300年来一直贵为欧洲瓷都,是与严谨的梅森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分不开的。(据蒲缇梅森:300年的白金盛宴等)(2)据材料一、二说明,与景德镇相比,成就梅森瓷业300年辉煌的独特之处。(9分) (3)综上,任举四川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案例,就其如何传承并发扬光大,阐述你的见解。(5分。要求:见解应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11.(2012四川文综,39,10分)(节选)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魏晋南北朝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农桑辑要元朝政府颁发的农业指导用书十二气历明清农政全书(3)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6分)B组 1.(2013海南单科,1,2分)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2.(2013海南单科,8,2分)右图反映的是()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3.(2013四川文综,2,4分)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衤单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4.(2013上海单科,3,2分)商代青铜冶铸技术日臻完善,留下了众多青铜礼器。这表明商朝人已将其用于他们最看重的()A.经济生产 B.政治活动 C.艺术审美 D.日常交往5.(2012课标全国,24,4分)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6.(2012江苏单科,2,3分)周礼房脊恰吩:“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7.(2014课标,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草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麇(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 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A组 1.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由“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和“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可知,江南经济开发新格局形成,B项正确。A项中“迅速超过”、C项中“优势地位不复存在”的表述错误。全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D项错误。故本题选B项。2.B图中数据表明,除隋朝外,两汉至唐朝水利兴修的次数总体呈上升态势,其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期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故B项正确。图中并不能反映出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也无法说明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故A、C两项错误。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才转移到南方,故D项错误。3.B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成套铁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故均可排除。4.D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是在不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由国家将掌握的部分土地和无主荒地按一定的标准分配给农民耕种,不得买卖,故A、B两项错误,D项正确。受田农民除向国家缴纳赋税外,还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C项错误。5.C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故该船在理论上的最早沉没时间应为C。在A、B两个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尚未成立,故可排除。D不符合“最早”这一要求。6.B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表明工匠职业是世袭的,不可更换工种,排除,正确答案为B。7.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考查学生处理历史信息和进行基本历史研究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历史研究方法的初步掌握。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字形的甲骨文,属于历史文物类资料,是证明商代可能出现牛耕的最有利的证据,故D项符合题意。商代遗址中出土的牛骨,只能证明牛在当时的存在,而不能说明牛已用于农耕,A项错误;B、C两项反映的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状况,不符合题意。本题易错选A项,主要原因是混淆了牛与牛耕的区别。8.D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A项与史实不符,周代制度并未被后代严格奉行,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活动,并非政治制度,排除B项。重农抑商是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的,C项错误。材料中统治者重视农桑,反映出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D项正确。9.C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资至百万”可知庄园经济力量强大,故A项表述正确。根据“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可以判断出庄园内经营活动齐全,说明自给自足程度很高,故B、D两项表述正确。草市是乡村集市,在东汉时尚未出现,并且材料中未体现乡村集市繁荣的信息,故C项表述错误。10.答案(1)主要因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2)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保护模具;重视技术专利和品牌保护,如申请专利和蓝剑商标沿用至今;重视人才培养,如建立专门学校。(3)要求:见解应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和比较分析能力。(1)要注意认真阅读材料,从原料、生产环境、政策、技术发展、市场需求等方面归纳概括。(2)要通读两则材料,从梅森与景德镇的不同做法上入手分析。(3)考查身边的历史即地方史,要注意选材的典型性,见解与案例之间的联系性和针对性。11.答案(3)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4分,每点1分,任答四点即可)原因:人多地少;(2分)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2分)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2分)解析第(3)问,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从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古代农业技术的提高一般从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品种的改良等方面归纳。从人地关系、土地制度及国家的经济政策等方面回答“原因”。B组 1.A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的社会生活,“受禾”“求年”“有足雨”都与农业生产有关,故选A。2.B本题为图片材料型选择题。仔细观察图片:图上方为一位古代男子正驭使一头牛在耕田,图下方为一位古代女子在织机前织布,所以图片反映的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形式。A、C、D三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3.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商代”,可用排除法解答。A项中“马王堆汉墓”是汉代古墓;B项中“纺织家黄道婆”是元朝人;D项中“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的著作,仅“有关纺织产品的字”不足以支持题干材料。故A、B、D三项均可排除。商代的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占卜祭祀,“祭祀蚕神”说明纺织业地位重要,故C项正确。4.B商代,中国的青铜冶炼技术日臻完善,商周时期也被称为青铜时代,由于当时青铜器比较珍贵,所以很少用于农业生产,而生产出的大量青铜器主要是供给奴隶主贵族日常生活使用或者在祭祀等政治活动中使用,故选B。5.C本题考查汉代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豪强大族对政治、经济的影响。豪强大族是封建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豪强大族的发展,一方面在地方上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妨碍中央集权;另一方面豪强凭借其政治、经济实力巧取豪夺,兼并土地,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因此,许多王朝采取“抑制豪强”的举措。汉武帝将地方豪强大族迁至长安附近集中居住,既有利于加强对豪强大族的监督,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与史实不符;B项表述不恰当,材料无法体现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的分离;D项中“经济手段”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行政手段。6.C本题考查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材料详细叙述了官营手工业中各环节的分工情况,体现出细致化、专业化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涉及手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工序分工情况,不能体现生产技术、产品品种和产量状况,故A、B、D三项错误。7.答案(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12分)(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13分)解析第(1)问,首先要提炼出两则材料的关键信息,然后根据这些关键信息进行概括,注意角度一定要全面,如政府的政策、移民的来源和规模等。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融合等方面总结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政治方面要联系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抵御外来侵略,经济方面要联系增加政府收入、促进当地开发以及缓解人口压力,文化方面要联系移民对促进关内、关外文化技术交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